《肾命学说》
肾命学说是在中医经典理论肾与命门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学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肾命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实践为准衡,理解、并发挥经典理论的典范。因此,肾命说不仅有“理”,而且有临证及其“法”及“方”与“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对临证有深刻指导意义的学说性理论。
肾命学说发展、成熟于金元之后,因此,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多有用《易》理来释肾命之处,其研究方法受《易》学影响,也长于思辨、揣测,所以,诸如命门的位置、本质、功能等,往往见解不一,相互争论,但这种争鸣推动了肾命学说的发展,使人们对肾命本质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学说,至今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仍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肾命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肾命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源(两汉~晋唐)
肾命说中的“命门”名称,最早见于《内经》、《难经》。
命门的名称,早在《内经》就有之,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抠·根结》)
《难经·三十六难》指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文中明确指出右肾为命门,是人体精神之舍,原气所附之处。
另外《难经·八难》指出的“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是对命门功用、地位的又一阐发。
所以《难经》中关于命门的“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肾间动气”等论述,实际上已为后世的肾命学说在命门的位置、功能及在人体中的重要功用都作了原则性论述,为命门学说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其后晋王叔和承《难经》之说,在《脉经》中提出命门的诊脉部位:“肾与命门俱出尺部”,从此开后世左尺候肾,右尺候命门之说。
然而谈肾命学说的起源,不能忽略唐太仆令王冰在阐释《内经》时的一段论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王冰此论对后世探讨命门的性质,研究肾命的病理变化,制定治疗大法等影响很大。如《四库全书提要》指出:王冰此说开明代薛己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可谓有功医学。
(二)形成(金元时期)
肾命学说的发展与金元时期医界学术气氛活跃、学术争鸣密切相关,受理学影响。金元时期一些医家兴起了学术研究之风,而且敢于据己意发挥经旨,不泥旧说。
1.刘河间、张元素命门相火说
首先是金·刘完素将命门与相火联系起来,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曰:“仙经(古代道家经典)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右肾属火不属水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又曰“左肾属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故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
即相火为命门所属与包络、三焦相联系,命门之功用是通过相火来实现的。
金代张元素其说也大率如此,指出:“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主三焦元气,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元气。”(《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此论明确指出,命门是相火之原,三焦是相火之用,把相火与命门、三焦联系起来。所以,刘、张之论,既是对“命门原气论”,“肾间动气”说的疏释,也是发挥和发展。
2.相火与阴火说
李杲以补脾胃升元气著称于世,对内伤热病独有研究,其对内伤热中病的病理提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的观点,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病》中认为:“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在《内外伤辨惑论·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又曰:“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显然李氏的“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观点,则为《难经》与刘张二家所末提及。
李氏所指的“阴火”,包括“心火”,“肾火”,“相火”,显然指病理性火邪,是对《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的运用与发挥。李杲还认为:火邪,除外火外,还有一种内伤性的内生火热之邪,可由“劳役动作”或“心君不宁”,或“脾胃气虚”等等化而为火,至此,命门元气、相火问题开始进入病理分析阶段。
3.相火妄常说
朱丹溪凭其理学方面的造诣,对相火问题继续深入研究,明确提出相火有“常”与“变”之别,“相火之常,为人身动气”似生理性相火,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认为:“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指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然而这种相火、动气其“动”必皆中节(无过无不及),如果相火妄动,则成为亢烈之火,而耗散人体正气,故相火过妄一变而成贼邪。故丹溪在该篇又说:“火起于妄,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以其暴悍酷烈,故曰相火元气之贼”,从而把相火进行病理与生理的区别。
丹溪之前,医家对“肾命”多限于理论论述,缺乏对肾命相关病证的立法、处方、用药的研究,丹溪则以滋阴降火作为总的治疗原则,指出:“阴虚火动难治”,“补阴则火自降,炒黄柏、生地黄之类,”指出:实火泻之,虚火补之;君火正治,阴火反治,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除有余之火在于破气,降不足之火在于滋阴。即丹溪对相火失常,尤其属于阴虚而火旺者,制定了初始的补血填精,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度,成为滋阴派的先驱。另外,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倡言补阴抑阳,对妄动之相火多言抑之,滋阴以降之。
(三)发展成熟(明清两代)
1.脾肾并重,肾命即阴阳水火说
薛已在学术思想中即重视脾胃又重视肾命,而且对肾之阴阳均以重视,在对《明医杂著·或问东垣、丹溪治病之法》(王伦著,薛己注释)所加按语中指出:“两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当于二脏中各分明阳虚实,求其所属以平之”,在辨证方面对肾命阳亏、阳衰之证,遥承王冰之说认为:“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候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对肾命诸证的治疗,重视肾中阴阳水火的调补,对肾之阴精不足,阳无所化,而致虚火妄动者,用六味地黄九补之,使阴旺阳化;若阳不生阴,阴亏而致虚火内动者,用八味地黄丸补之,使阳旺阴生。
这样薛已对肾命的认识以阴阳水火,互相生化而概之,不仅提出了补肾中阳气的八味九,而且补肾命之阴用六味丸也较丹溪用药有所进步。
2.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说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孙一奎,其论肾命又较前人有所不同,他将《易》学太极学说的思想引入肾命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皆由太极和阴阳二气动静变化而成,所以物物都有太极,而人体命门之原气就是人体之太极,并从胚胎发育来加以证明,指出:人身这种原气察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从而指出了命门元气的先天性质和生命的本原精神,在《医旨绪余·太极图说》中指出:“命门乃两肾中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由于孙氏认为命门乃原气、动气,气属阳,若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故反对命门相火等说法。
3.命门是为真君主说
赵献可论肾命则更为详尽与具体,他善于《易》,故仍从太极之说来论肾命。首先赵氏认为命门就是人体之太极,由于命门是人身先天之太极,所以命门没有具体形态,因而命门先天之水火也就是一种无形之水火,无形之火即元气,无形之水即元精,水火之总根就是两肾间动气。
赵氏肾命观的一个特点是把命门提到人体主宰地位,位于心君之上,谓命门为真君真主,其既有主宰先天的作用,又有流行后天的功能,命门之火是十二官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为生命之根本。
值得提出的是赵氏在水火之中以火为重,称“火乃人身之至宝”,凡养生、治病必须注意命门之真君真主的作用,而“加意于火之一字”,然而另一方面,赵氏也不忽视阴阳,认为阴阳互为其根,阴精亏耗不仅为阴虚,而且每多出现阳虚之证。
赵氏特别重视命门先天水火治疗,且多有发挥,指出对先天无形水火,要以无形治无形,“火不可水灭,药不可寒攻”,认为命门水火无有余之证,故其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提出“火之有余,缘真水之不足,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也,亦不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并发挥阴阳互根思想,指出:“取之阴者,火中求水,其精不竭,取之阳者,水中寻火,其明不熄,斯大寒大热之病得以乎矣。”具体用药,壮水用六味丸加减,益火用八味丸加减,至此,中医肾命学说又较前有很大的发挥与发展。
4.阴阳一体观说
明末张景岳其论命门与赵献可所见大体略同,重视阴阳平衡,强调阴阳互根,持阴阳一体观,把命门比作人身之太极,认为命门元阴元阳,是先天无形之阴阳,元阳的生化作用代表生命的机能,元阴有“长”和“立”的作用,也就是“天癸”。提出“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用于命门”。对于肾之阳,张氏著《大宝论》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故命门者,为水火之腑,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生死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类经附翼·求正录》。
然而他又认为真阴是阳气的根本,提出“真阴”论点:
①真阴之象:阴为精,阴成形,此精此形,即是真阴之象。观外在形质之坏与末坏,即可以察其真阴之伤与未伤。
②真阴之脏:肾命为真阴之脏。命门居于两肾之中,藏精化气,兼具水火,为性命之本。
③真阴之用:“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禀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脏之伎巧,而实皆真阴之用。”
④真阴之病:将错综复杂的虚损病证划分为水亏、火衰两大类。(命门水亏证、命门火衰证)。
⑤真阴之治:
真阴之治应补肾命之水火。用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自制左归、右归,用甘温益火之品补阳以配阴,用纯甘壮水之剂补阴以配阳,作为治疗真阴肾水不足和元阳虚衰的主方。
中医学的肾命说发展到此基本成熟与完善,六味、八味补肾阴阳的理法方药得以确认,补养肾阴之品,性必滋润,填精益髓,及血肉有情等已被世人接受,《难经》“命门者,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观点经历代医家发挥,临证印证,则更为具体,更为详切,使肾命学说成为指导临证虚损病证治疗的重要学说性理论。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7 08:5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