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127|回复: 3

转-问道国学精华,是振兴中医的根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5 04: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道国学精华,是振兴中医的根本  

http://tieba.baidu.com/f?kz=654187446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06月21日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蒲荔子 王丽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蒲荔子 实习生 王丽

  风雨几度,中医存废之争似已尘埃落定,现在的问题是,中医真的能复兴?
  中医该存该废,看看中医论坛和养生书籍的热销就已知道答案。但中医如何复兴,能否复兴,养生书籍里没有答案,无论多么狂热地拥护中医的人,也不敢说自己了然于胸。

  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日前,本报曾以《工程师写出中医启蒙书》为题报道过的广东国学研究学者刘明武,和暨南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黎俏梅、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戚沁园、东莞市塘厦医院副院长阮永队、中医学博士陈长青、马春玲等人聚集在广州讨论文化与振兴中医的关系问题。他们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从中华元典出发,厘清中医之道,扩展中医之器与术。刘明武说,中医要振兴,最根本的是要找回中华先贤创造文化、创造中医、领先于世界的思维方式,然后梳理源流,澄清概念;问道国学精华,是振兴中医的根本。

  令人兴奋的是,这种思路吸引了一批中青年中医博士的加盟。当今的中医领域,内遇绝学失传良医渐稀,外遭“中医药现代化”的国际难题;大多数中医不能说清楚阴阳五行的来历,没有几个中医学院能有精通《黄帝内经》的教授,更有许多中医只能用西医方法诊断看病。人们会问:问道国学精华,真是振兴中医的根本吗?

       广东学者欲走“道器并重”新路 要理解中医,必须追根溯源
  在采访中,暨南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黎俏梅、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戚沁园等一群博士教授,都称呼刘明武为刘老师,而就在几年前,“刘老师”基本上是被人叫做“刘工”,因为他的身份是地质工程师。

  这几年,“刘工”在北京、香港、澳门各地的核心学术期刊(如《中国文化研究》、《学术研究》、《人文杂志》、《中西文化研究》等)上发表了几十篇文化(包括中医文化)研究的文章。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哲学》、《光明日报》摘载或全文转载,这些文章集为《寻找元文化》等三本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就像“寻找元文化”这个书名一样,他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希望从中国源头文化入手,找出中华文化之所以优秀的根本思维方法,然后吸收、融合现代文明的成果,创造新的文化。


  陈长青说,1/3的病是医生治好的,1/3是自己好的,还有1/3是医生治出来的,现在大部分中医就是会开点草药的西医,造成这一怪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对传统文化的割裂与陌生。而刘明武等人倡导的“道器并重”就是从中医最早的根本——天文历法入手,下溯到阴阳五行,再系统学习《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掌握中医之道的源流演变,“要理解中医,必须追根溯源,掌握了根本原理,我们失传的还可以再创造”。

  至于如何让人们重新信任中医,刘明武认为,去争自己是不是科学已经没有必要,人们对中医充满了期待,只是中医离人们的期待实在太远。中医要做的,最直接的就是解答西方文化不能解决的问题,今后将分析中医的优势和劣势,发扬中医的优势病种,尤其要制定中医自己的临床评价标准——也就是说,中医药要现代化,但不是西医化。

  而陈长青还表示,中医不仅要现代化,也要“现代话”,也就是用现代语言解读、传播中医文化。此前,刘明武已经出版了解读中医经典的“桥梁书”《换个方法读〈内经〉》,但对于当前市场上火爆的中医养生书籍,他却表示,这些书大都停留在“术”的层面上,说些灵验药方、一式三招,读者没有中医思维,不知如何应用,最后没有效果,反而会对中医产生反感。

   现实中的尴尬 到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体认中医的正道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5 04: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04: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对于振兴中药,眼前的现实可能有点冷酷。在一所中医药大学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规规矩矩学习中医,中医死掉;认认真真拜师学艺,自己死掉”。

  一位从中医药大学毕业不久的硕士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涯:“三年研究生学习的最大收获是‘走出校门,跳出正规’”。也就是说,走出已经学不到中医的中医药大学,到民间参访明师寻求真知;跳出已经“走入歧途”(裘老语)的中医正规教育,到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体认中医的正道。

  这些看似奇怪的现象,是这样一些事实:暨南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黎俏梅告诉记者,西医从业人数从建国到现在增加了70倍,现在是558.39万人,中医建国前27万从业人员,现在是40.72万人,其中能以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看病的老中医300人不到。可以想见,随着这一批中医的离开,中医的振兴将更加艰难。

  “不是中医不行,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广东省中医院、著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的师承弟子陈伟大夫在一次采访中曾这样表示。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也说:“我们的教育花了五年时间,或者八年时间,如果再读博士,那就是十一年的时间,可是相当多的人对中医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博士毕业生还没有入中医的门。”

  刘力红教授还谈到:“在中医博士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看中医经典了。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头放上一部《黄帝内经》,那是要被笑话的。博士的案头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
  人都是一样,为什么古人能学好,老中医能用好,现在中医博士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其不愿读经典呢?刘力红认为,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医只不过如此,经典只不过如此。

  但在刘明武看来,中医教育从大学开始已经晚了,学生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实证、客观、分析,大学里已经很难转变思维。而且即使你愿意学,教得好的人也越来越少。他说,中医历经四次存废之争,无论外因多么强大,都没有撼动根植于自然的中医,但却已大伤中医元气。现在,可怕的不是指责,而是面对指责,中医界不能在学理上说清中医的本源和理论基础,说不了自己的根本经典。在今天的中医大学里,讲不了《黄帝内经》甚至《伤寒杂病论》已成了普遍现象,“试问,世界上有讲不了《圣经》的神学院吗?有不讲经典力学、相对论的物理学院吗”?

  刘明武说,有人以中医名义吃饭,少人对中医真正负责,是中医遭受质疑、节节败退的根本内因。中医要振兴,最根本的是要找回中华先贤创造文化、创造中医、领先于世界的思维方式,然后梳理源流,澄清概念;而最直接的则是解答西方文化不能解决的问题,医治西医难以医治的疾病。
○相关链接
  《换个方法读〈内经〉》
  作者:刘明武
  《换个方法读<内经>》是《黄帝内经》的全新解读。自2007年11月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第1印很快告罄,第2印于2008年3月重新上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教授评价本书说:“作者突破了过去以经解经的诠释套路,对《内经》素问部分不仅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现代解读,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不仅引领青年学子轻松地阅读古代经文,还可在轻松中感受厚重并思考创新。”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原《内经》教研室主任熊继柏读后感言写道:“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研读《内经》,认识中医文化,书中有许多独到见解,精辟论述。”并说“书中精妙,不一而足。凡学医者不可不读,为医者不可不读,即使研究《内经》的学者,亦不可不读也。”

○专访
刘明武: 你了解的中医文化概念很可能是错的

  阴阳五行不是迷信
  记者:很多人认为阴阳五行是迷信,此前您的《换个方法读〈内经〉》是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解读,直接从天文历法的角度解读也许更容易让人接受?
  刘明武:阴阳五行是中华文化、同时也是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源于天文,奠定于历法。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这是东西方的共识。天文学的落脚点是历法。现在的根本大法是宪法,而历法则是最初的根本大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04: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阴阳五行是古天文学的核心概念。周日可以论阴阳,周岁可以论阴阳。周日之阴阳,为昼夜更替。周岁之阴阳,为寒往暑来。
  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以夏至为阴旦。以冬至夏至为界,分出了阴阳两个半年——前半年为阳,后半年为阴。夏至阳旦过大年,夏至阴旦过小年。粤港澳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这一说法源于最初的历法。

  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五季用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表达,五行是循环不休的五个季节。一季两个月,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五行可以论时间中的五季,也可以论空间中的东西南北中五方。
  中华先贤利用阴阳五行构建出了一个时空模型。时空即宇宙,时空模型即宇宙模型。

  有人说阴阳很“玄”,昼夜玄吗?寒暑玄吗?昼夜寒暑可以重复,可以实证,可以测量,可以定量,而这四个“可以”都在自然科学的范畴之内。之所以说阴阳“玄”,原因在于缺乏对中华文化的基本了解。
古中医理论从来没有“阴阳平衡”?

  记者:说到中医教育的问题,您说很多问题中医自己说不清楚“我从何而来”,“我之所以为我”。比如“阴阳平衡”、“辨证治疗”是普通民众也耳熟能详的原则,但有人说这个“阴阳平衡”在中医理论中从来就没有说过,《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三部九候论》里也有“无论其病,以平为期”的句子。但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祝世讷认为,两句话里的“平”,应该是脱离平衡的正常、有序的状态,不是平衡、均衡。“阴阳平衡”和“阴平阳秘”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刘明武:中医之中,是哲学观念,而非空间观念。《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至水火之齐,以通解结,反之于平。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一词就源于此处。中医之中,本义是中平之中,中和之中。中医的终极目标,不是找出病菌,杀死病菌,而是追求气血平衡、寒热平衡、虚实平衡。气血、寒热、虚实均可以用抽象之阴阳来表达,所以,可以说中医的终极目标是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论“阴平阳秘”之前,首先是以和平之“和”论阴阳关系的——“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平衡、中平、和平,是《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关系。阴阳合德、保和太和、中正中平,是《周易》中的阴阳关系。易医不分家,真正理解了阴阳与阴阳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

    现代中医的“整体论”是夜郎自大?
  记者:现代中医“整体论”是个很流行的观点,但有人认为这是夜郎自大,西医早就提出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研究模式,所以现代中医的“整体观念”不如西医的系统观来得科学、准确,西医也不是现代中医所贬低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那么弱智。而也有人认为中医的这种整体观念,用“全息观”一词来总结更准确,之前你也说过“系统论”,你认为这三者是否有相似之处?

  刘明武:在中医上,不管是“全息论”还是“系统论”,只是表达上的不同而已,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即把人作为一个和大宇宙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小宇宙来看待。天地之理入医理,日月之理入医理,时空之理入医理,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论、系统论。例如,天气正常人体正常,天气异常人体异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生一方病。中医的系统论,合理地解释了天地之理与疾病的有机联系,这些恰恰是显微镜无法认识的。
  再就是,中医的系统论还体现在形神两点论上。范进因中举而疯癫,王熙凤因抄家而昏厥,这里的疾病均与有形之细菌无关,而关乎无形之精神。无形之精神,恰恰是显微镜也是无法认识的。
  中医的“整体论”是优秀方法论,万万不可蔑视,万万不可糟蹋。

切脉是中医最低等的技术?

  记者:中医一直讲究望、闻、问、切,古中医也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实践说法。有人认为,切脉是古代中医里最低等的技术,如今却被许多现代中医视为中医的最高技巧,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判断。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04: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刘明武:神、圣、工、巧,这四个界定出于中医另一部经典《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说的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辨别时间空间、辨别年龄阶段、辨别面部五色来判断人体健康与否。举个例子,当人体的肝脏有问题的时候,脸色会呈现出青色,当肝病影响到脾脏时眼睛里会呈现黄色,所以境界高的中医一看,马上就会判断出病因与病位。显微镜与手术刀,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肝脏与眼睛的联系,但肝炎之病马上就会反映在眼睛上。道路之外还有道路,方法之外还有方法。望闻问切,是一种独特而优秀的方法。优秀的方法很多都失传了,但说切脉是中医中最低等的技术却是完全不对的,应该说它是最基本的一种技巧。怀孕与否,西医需要检查化验,善脉者在一分钟之内就会做出准确的判断。望闻问切,四大方法不能贬低任何一项。


    中医教育关键在敬重与发展原典

  记者:现在的中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有人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不仅是没教对的东西,反而在教错误的东西,比如要求做动物实验,已经与传统中医南辕北辙。

  刘明武:是!现在的中医教育已经完全背离了中医的本意。很多人讨论中医衰落,但我套用一句话来说,“不是八国联军打倒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打倒了我们。”中医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出现在教育上,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学习原典《黄帝内经》入手,而不是让中医学生去学英语。这是失去文化自信心的表现。试问,西方有医学院学习中文的吗?

  振兴中医,必须追根溯源。弄清源头的基本哲理,是中医复兴唯一正确的办法。何以复兴的症结在于中医教育,而中医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原典敬重与发展的态度。

  记者:但在现在这种积弊良深、正说不倡、名医渐稀的情形下,你觉得正确理解掌握中医原典有多大的困难?中医复兴有希望吗?

  刘明武:要正确理解“难度”,可以说,中医源头的根本哲理,例如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全国的大学大都讲不了。中医是以道论医、以道论术的产物。原典讲“道”,现在的中医教学只重“术”。水无源则枯,术无道则衰。无道而术,中医既无法振兴,也无法延续。以术论医是瞎子摸象;以道论医,如孔子登山。

  对中医的复兴我充满了信心。我主张以道论医,但同时也注重器具之“器”。现在的医学教育中,如果能把仪器、实验室和中医原本优秀的认识论、方法论结合起来的话,我认为只要几十年的时间,中医就可以走在世界前列。

  记者:你的“道器并重”研究目前有何进展,有没有具体的计划?

  刘明武:一直在研究。以道论技、以道论术、以道论器,是中华文明背后的基本方法。用庄子的话说是“通于一而万事毕”,用荀子的话说是“以道论尽”,用《黄帝内经》中的话说是“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在今天,明白了道理就可以提出许多新问题,也可以解答许多新问题。我已经发表了以天文论天灾的论文;在物理学领域,我完成了“中华元文化与物理学重建”论文;在中医领域上,我基本完成了“站在中国哲学立场上论当代十大疑难病医治”的论文;已经做了沙漠扦插植树的成功实验。当然,居里夫人一个人单打独斗发现镭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可以提出问题,很多人配合才能解决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5: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