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5 11: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女的红鼻头
我09年上半年拜了个师博,是本市医学院的权威,国家级师带徒名中医,博士生导师。是一个很敬业的老先生,知识渊博,为人谦逊,我们一见如故,不久我就认了师,他的专业是耳鼻喉科,是国家某个特色医疗的创始人。他是西学中的,力图实现本专业真正的中西医结合,虽然在我看来有些不可能,但我不便说什么。他每周有半天坐门诊,我便曾在一段时间内抽出时间跟他实习。他的门诊很热闹,让我觉得如今患耳鼻喉疾病的人是如此之多。虽然是中医院,但大多数人都是接受的西式疗法,若说有用中药的吧,那也多是用中成药,在我看来这也不叫中医,我的观点是只有用中医的思路治病才叫中医,即使用的是西药或高科技仪器检查。用西医的思路治病就叫西医,哪怕用的是中药或中成药。有时有人想吃中药的,我师博便叫我开方,他看后在方子上再签上他的名字就可以了。但有时也有麻烦,比如有次我的方子中有附子也有半夏,病人拿到药房就被退了回来,不给捡,说附子反半夏。师博最后给改了,没要附子,才给捡了。我很奇怪,药房只知道十八反,却不知附子与半夏在经方中也是常常同用的,而且连教授签字的方子都不能通融吗?在门诊实习了几次,开了些药方出去,因为没有回访,也没得到反馈的信息(也许有复诊的,但来时我可能都不在,又不方便查复诊记录),所以也不知道效果如何,没有特别的印象。
这一天,遇见一个师博的熟人来看病,是个三十多岁的女子,风韵犹存。一看就是鼻子的问题,因为整个鼻头都是红的,一来就说开了,说X教授,我这鼻子只有靠你了,其他地方都看过了,早晓得他们医不了,就该一开始来找你的,一个多月了,太难受了,鼻子不通、干痛不说,顶个红鼻子,也太难看了。师博用鼻腔镜给他作了检查,问了些情况,觉得用西医的办法也只有抗菌消炎,和她以前所看医生的医法大同小异,没啥特效。便问她:你是想吃中药还是西药。女人说:我想治断根,就吃中医。于是师博就叫我给她开中药。我提笔开方:麻黄6克、苍木15克、荷叶10克、细辛6克、玄参30克、黄苓10克、辛荑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说实话,在这儿开方还真考人,不号脉、不看舌,因为这儿的医生都不看,鼻子有病就直接看鼻子,不问饮食大小便,因为这些似乎与鼻子无关,问这些别人会觉得奇怪的。我只能凭望诊和理念开方。鼻为肺之窍,鼻红为肺燥伤津,肺热上犯,鼻子不通则亦有痰湿雍窍。故用麻黄、杏仁、细辛宣理肺气,重用玄参凉润生津和清降头脑之热,黄苓清上焦之热,苍术、荷叶相配善利头部诸窍之湿,故亦可用之于鼻窍,辛荑善开鼻窍而为引,甘草补土而生金。当时只开了三付药,方子开出去后,我向她要了个电话,想过后回访一下,但几天后我想回访时,却不知记电话的条子放哪儿了。于是,就把此事放脑后了。
事有凑巧,大约两周后,我师博说有人请他钓鱼,叫我陪同,我去后才知道,请他的就是那个治红鼻子的女病人(他们原本是熟人,到不算贿请哈)。她看见我很高兴,我起眼一看,红鼻子已经没了,就问起了后来的经过,她说:她把中药拿回去后,一吃就灵,三付药吃完后就好了大半,想再吃几付,就又到我们那个门诊去(医院处方不给病人的),没找着我和师博,就问着到我师博的科研室去了,希望能吃原来的方子,我师博诊断后便开了个方子给她(我师博也不清楚我原来开的是什么药),她拿药回来吃了,也有效果但不明显,因反正也好差不好了,就没再吃药了,现在只是鼻子还有点干,有点没好完的感觉,我身上刚好带有一些治鼻炎的胶囊,便给了她一些。后来又电话回访了一下,说已经完全好了。
[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0/5/15 11:5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