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园杂谈(六):糖尿病是怎么回事(续)
既然西医治疗糖尿病没什么有效的办法,那么我们又来看看中医是怎么认识和治疗糖尿病的呢?中医经典对糖尿病的描述也是有限的,典型的糖尿病,中医叫消渴。它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一少就是非常消瘦。因仲景《伤寒论》中的厥阴症消渴有些近似,现代很多中医便以此为凭,论病论治,却时有效时无效,不知为何?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糖尿病虽亦有消渴的症状,但其它方面则不一定,所以不能一概论为厥阴病。厥阴乃阴中之极,按中医阴极阳生之理,阴极而阳生,谓之一阳来复,乃人一身阳气之来源。饮食水谷为有形之物,属阴,不能为人体直接利用,经人体的胃消化后入于小肠,小肠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上输于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散精),通过其转输作用,一方面将津液营养上输于肺,由肺的宣发和肃降,使之输布全身而灌注脏腑、形体和诸窍。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和营养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即脾有“灌溉四旁”之功能。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之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和营养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这个过程是心肺相互作用,通过血液的肺循环和体循环而完成的。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余部分则敛藏于肾,于肾中生精化髓,与肝之生气和脾胃之水谷精气相合而化生为血,血藏于肝。肝者,将军之官,内蕴至阴至纯之能,体阴而用阳,以胆气为用,肝胆相照即谓此,子时胆气生(或曰子时一阳生),肝之阴(血)得胆之阳(气)助而风生水起,气血行而周遍全身。若肝为邪气所犯,则初生根本之气逆,表现为气上撞心,心中疼;厥阴(肝)之标为火,故疼中有热;肝之血气不能升达于脾胃,致脾胃不能化食故不欲食;脾胃本虚,又吃下药下之,更加虚弱不能化水谷故下利不止;体内营养不足故饥;因阳气不足,喝水直接经胃肠下泄,不经脾肺肾输布全身,身液严重缺乏故消渴。长此以往则少气无力、形消体瘦、畏寒、诸病皆生。因为和血糖没有必然联系,故多数不会血糖高。但也有少数会有血糖高的(后面会提及),故有部分可以形成糖尿病。所以说《伤寒论》之逆阴症只有少数可能是糖尿病。糖尿病按厥阴病治有的有效,有的无效。 有的糖尿病人,尽管没有消渴的症状,也被诊断为糖尿病,主要是有一个确切的指征,那就是血糖高。不管是餐后还是空腹,血糖高于西医所认为的正常的数值。血糖主要就是葡萄糖。我们吃的食物,多数是碳水化合物,属于多糖之类,吃了之后慢慢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它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但葡萄糖不能直接转化为身体所用的能量,需要被转运到细胞,在细胞中再氧化才能转化为能量。在中医来说葡萄糖属阴,乃五谷精华之一,葡萄糖被身体利用,转化成能量,从一个有形的物质,转化成无形的能量,是一个由阴化阳的过程。现在呢,因身体功能失常,阴不能化阳了,阴就积累了,从而形成高血糖。高血糖是如此造成的,高血脂形成的原因也大致相同(稍有些区别),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实际上,血糖高就是阴精不能由阴化阳。为什么不能由阴化阳呢?由阴化阳需要人体的阳气,需要一股动力来温化斡旋,实现由阴化阳这样一个过程,这个动力来自于脾阳之气。脾主运化,脾气散精,如脾动力不足,则五谷精气(葡萄糖等)不能运散体内;脾主肌肉和四肢,脾阳不足则细胞组织不能很好的将精气化阴为阳,化为无形之能量。肝为木,木生火,火生土,故脾阳之气来自于肝木之生发,肝木生发不利则心火不旺,心火不旺则不能生脾土;水生木,肝之阳气来自于肾中之阳,肾阳不足则肝阳不足。肾阳充足与否来自于肾阴,阴不足则阳不旺。如肾阴阳俱足,肝气生发正常,则心火旺而脾阳之气足,五谷精气运化与利用顺利,血糖保持正常水平,人体自然不会有高血糖和糖尿病。(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0/7/9 08:5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