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2/2/5 22:00 编辑
因忙于一些事情,一段时间没上来了,很想念中医学友们。前段时间因应老师的要求,要我把我学中医的经验和对中医的认识认真疏理一下,形成对中医初学者借鉴意义的东西,并在有机会时给西学中班学员讲一讲,提升他们对中医的兴趣和信心,促进他们尽快入门。我遵师言整理了一部分,题目是《我对中医的学习和认识》,但能否真对初中医者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我的心里没数,现将我整理的东西陆续贴上来,给学友们交流,并希望多提意见,促进我的完善,给我写下去的信心。
我对中医的学习和认识(1) 一、我学医起缘与经历 我自幼身体多病,听我妈妈说,出生后不久,就一直拉稀,拉了好几个月,我妈妈带我四处求医,去过区医院和周围的乡医院,知道的法子都用了,没有什么效果。拉久了就拉出些白的、泫泫的东西来,身体越发弱了。我爸是独子,我又是父母的第一个儿子,全家人特宝贝,但得了这个病,都束手无策。我爷爷曾学过一段时间的中医,家里常备《千金方》与《千金翼方》等,我爸爸对自己的医术也很自豪,曾也有一些难症甚至绝症病人被他治好的,所以很自信,但对我这个病还是治不好,很伤面子。最后,到了半岁后,还是一个姓曾的民间医生告诉了我妈妈一个单方,用扁竹根头头烤干,打成粉未,散在鸡肝子上,再把鸡肝子烤熟喂我吃,吃了一付就不屙了,慢慢就好了。 可能是小时拉肚子伤了元气,我的体质就一直很差。读小学的时候搞劳动,老师说我是最懒的一个,体育跑步我是最慢的一个。最伤自尊的是有一次村上(那时叫大队)组织一个文艺节目到乡上汇演,在小学抽学生参加,我因学习成绩好,长得还清秀,就抽中了我参加训练。结果,在培训跳舞时,我行动呆滞,手足僵直,更找不到节拍,让培训老师头痛不已,坚持到第二次,终于没了耐心,就让人把我替换了。真伤到自尊了,让我现在还记得。 一个人缺少什么,就会追求什么,这是一种补偿心理。所以我一直想要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这个欲望很强,但却不知道如何做。直到读中专的时候,《少林寺》电影风靡中国大地,让我知道了武术;武术、气功杂志、武侠小说的流行让我知道了武术之外的气功、内功。从此,迷了进去,有限的生活费最大限度地买了武术、气功杂志,或用来租武侠书看。武术到罢了,冲拳踢腿,就算练不好也伤不了身。气功就有问题了,什么意念、导引、经络、大小周天、静功、动功、辟谷等等,名堂很多。我等气血差,身体弱,经脉柔弱之人,练十年也不见得能蓄得多少丹田之气。还去通那经络、运那周天,现在想来只不过是打妄想罢了,但当时却一点不自知,仍然朝于斯、夕于期,搞得昏头昏脑,神经兮兮的。最后是神伤、气伤、身亦伤。 毕业参加工作时,我的身体已到了很差的程度,还没入冬即手足冰凉,到冬天则手足和耳朵都生冻疮。一年四季感冒基本不间断,吃不得辛辣,受不得寒凉,性格内向,不愿出门,走三里路感觉会累,作三百文脑子会僵,洗一个澡身体发软,喝一杯酒难受三天。 但我仍坚信坚持锻炼会让我身体好起来,和同事相约坚持晨跑三年,没啥改变;参加拳击训练一月,强度太大,中途累跨,放弃;参加智能气功、中华养生益智功前后近一年,拿了两个等级证书,找不到感觉,停练。暴走,利用节假日,一日走50公里,坚持10个月,没用。练太极拳一年半,练得心情枯干,只得算了。打坐,从单盘、双盘,咬牙坚持10余年,练到可以双腿上跏趺坐,但身子僵硬,姿势不得法,最后坐得腰椎间盘脱出,得了坐骨神经痛,不敢再坐。 锻炼的效果不如意,便寄望于吃药。市内的医院去过很多、名医找过不少,检查做了很多,中药、西药吃了不少。身体虽然难受,各种先进仪器检查完了却说没有病。吃了些我不知道的药,却一点也无效,甚至更为难受。时间一长,让我对医生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开始自己看书,当然看的是中医,因为我的情况西医不治,他们不认为我有病。根据我对中医有限的了解,我这种情况在中医有解释,也可以调理,只是没有找到那个能治我病的中医,看来我必须得靠自己了。 大概在93年开始,我开始看中医书,我父亲知道后,也很热心,不时到我那儿,把他的中医知识和对中医的理解,不管我能不能接受,一古脑儿倾给我。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阴阳五行、十二经络、相生相克;知道了一些药性和汤头;知道了一些病的分类和症形。于是开始在自己身上试药,但越试越没信心。觉得书上说的什么症都与自己的病有点象,但吃下去都不对,或者开始还有点效,多吃两付药又没效了。那时的书不多,基本都是教科书式的,书上内容全面,理论众多,但都是一些知识的堆砌,理论的自恰,很难与实践对上号。学了两年,也自虐了两年,就再没有再学下去的兴趣了。 但由于对身体的执着,仍然用这些半通不通的中医知识指导自己吃药。因脾肾虚寒,胆胃之热不降,积聚生热,故常感胸胁发闷,热气上冲,口舌生疮等,所以便大量吃清热解毒之药。主要有龙胆泻肝片、消炎利胆片、栀子清火片、VC银翘片、冬凌草片、黄连上清丸、栀子金花丸等,量越吃越大。不吃过不得,吃少了不舒服。我曾有一次出差三天忘记带药,一天之后,心胸之间气往上冒,非常难受,最后一天话都说不伸展了,后来回家加倍吃了药才好了。逐渐的吃龙胆泻肝片、消炎利胆片、VC银翘片都超过了规定数量的三倍,而且经常是三、四种药一起吃,一天不少于三次。感觉是吃下去的一段时间,心头平和了,气不上冲了,但几个小时又不管用了,两天不吃必然口舌生疮,言语不利。虽然知道不对,但这种情况让我停不下来。这种情况我后来才知道是脾肾虚寒,升降失调,上热下寒。上焦之热是虚热,是因寒而起,清热之药只能暂时压制上焦之虚热,却让寒者更寒,虚热旋而又起,更胜于前。而这种情况于我持续了好几年,让我的身体受到极大伤害,到现在也没能全部恢复过来。 十年前开始知道了南怀瑾,于是涉猎传统文化,游儒、佛,道、医,终在我佛找到安身立命处,狂心稍歇,觉以往种种,皆如镜花水月。但身体仍然为病所困,情志难伸,观亲人朋友、世俗众生亦多为病苦,大小医院如同虚设,普通感冒发烧也说是因病毒引起,无特效药,打针输液,动辄医上十天半月,耗费金钱以千计。最缠绵的折磨人的慢性病,普通如慢性鼻炎、咽喉炎、胃炎、肝炎、肠炎、胆囊炎、胰腺炎、气管炎、心脏病、肾炎、前列腺炎、关节炎、腰椎病、颈椎病等等几乎众口一词“只能养、不能治”,疑难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及白血病就更不要说了,一名话“没法治好”。再观史上中医名家,民间一些老中医,治各类疾病却是大多数都有很好效果,没说不能治,很多甚至能治好。甚至一些村夫民妇,用一些民间单方,就治好了那些大医院都无法可施的顽症。 为寻找究竟,于三年前,我于医道开始深入。这时的医书多了,慢慢的网络发展起来,知识更是膨胀了。深入其中,感觉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开始很兴奋,学到一定程度又自己开药自己吃,但仍是越吃越难受,越吃越疑惑。继而是越学越糊涂,我就不明白了,那些写书的中医大佬们,各说各的道理,而且互不相容,互相攻击,不可调和,却又都是名医,都能治病?难不成他们都是拿老百姓的身体来开玩笑,一直都是在做实验么?难道中医治病就没有一个标准么?看医学圣经《黄帝内经》吧,结果懂的少,不懂的多,看不下去,可操作性也不强,看《伤寒论》吧,条款纷呈,觉得应该很好,但用起来不知该用何条,怪就怪病人不照着书上说的生病。条款用不到实际,一段时间不用就多数忘了。 转机是从看《郑钦安医书阐释》开始的,知道了一元盈缩,阳主阴从。08年春节回家,尝试着用“封髓丹”加减,治好了我母亲的耳朵肿痛,信心大增,随后开方为周围的人治病,有效有不效。但凭着这点感觉,以后看医书就不那么迷糊了,再重温《伤寒论》,细研各家注释,看《金匮》、《本草》、《内经》、《温病》、黄元御、博青主、张锡纯、吴佩衡、范中林、李翰卿、曹颖甫、胡希恕、李可、黄煌、朱进忠、余国俊等作品和各家论述,结合佛学和易道基础,竟然事半功倍,视野逐渐开阔,心中渐渐明朗。方知大路百千条,条条通北京。 人为天地之子,取天地之材铸就此身,顺生而逆死。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阴阳交感,衍生万物、长而不恃。人之道,阴阳互根,水火既济,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精神与肉体,一阳一阴,缺一不可,但精神无形,化为神魂魄意志,寄于体内五脏心肝肺脾肾,各司其职,以一气周流其间,身旺则神旺,身全则神全,身弱则神弱,身残则神残。人一身之主者,神也、心也,但必欲身安而神安,故人极力求取名利者,是欲求身安,好吃为身健、好穿为身暖、好住为抗暑热与风寒。人之病,有心有身,七情过盛为心病,身有损伤为身病。心病之因为烦恼,身病之因为六淫、刀兵、房劳。君子身病心不病,小人心病及身,身病及心。上医者医心亦医身,下医者医身不医心。佛经三藏十二部皆是医心治身之学,故曰佛是大医王,能医众生万世之病,但众生根浅福薄,少人能识能信能行。儒有修生养性之学,能治修身治国,内圣外王,君子之学也,小人疾身病不疾心病,不能实行之。道家有长生之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集精全神,金丹九转而成神仙,但仙道无凭,有缘者得之。中医者源于道家,中华文化(包括中医)皆为上古智者(圣人)所传,上古圣人无非道家。道家祖奉黄老,曰黄老之术,黄者即黄帝也。中医圣经乃《黄帝内经》,传为黄帝所著,虽成于汉朝,但却始于黄帝。中医阴阳、五行、经络等学皆与道家所共。道家却病练己、修命、练外丹等技术和方药即为中医之始也。 治病者最难辨阴阳,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根本还是阴阳。难辨阴阳本身其实是阴阳本难辨,是因为我们太执着阴阳。古人划分阴阳本身是便于事物归类,把疾病归为阴症阳症,把药性划分为阴药阳药,以药之阴阳调节病之阴阳。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为医者树立治病之理则,是完全有必要的。但疾病的病因是复杂的,人体也是复杂的。就病因来说,可能有风、有寒、有热、有湿亦有燥,阴阳难分;就身体来说,可能有阴虚、有阳虚、有阴阳俱虚、有表病亦有里病、有病在上亦有病在下,有气滞亦有血瘀,难分阴阳。就药物来说,很多药也不单纯的只有阳性或只有阴性,辛甘苦平、寒热温凉,一药俱多性的情况很多,一药入多经的情况也很多。所以,治病要辨阴阳,但不能过于执着阴阳,主要看临床效果。 我的经验是,初学中医者,心思不要过多用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玄辨上。要多观临床之症,什么病有什么症?再了解什么症用什么药。《伤寒论杂病论》是一本临床实用之经典著作,描述了众多疾病的临床症状,并随症有方,它是上古圣贤治病经验的结晶,内容博大精深,辨病精准细致,用方简练有效,可为中医百世之准则。我们若照之辨证处方,是学医的一个必要和有效的途径。但人体和疾病是复杂的,也是变化的,《伤寒论杂病论》再伟大,也不能包括所有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所以,后世的补充和发展是必要的,后世名医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如吴塘的《温病条辨》是对《伤寒论杂病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历代名医在辨证和用药方面也有很多宝贵经验。 我学医的主要经验就是看医案。说实话,很多名医在著书中解释医理医法的时候是偏执的,甚至是错误的,有的还把医与阴阳、五行、八卦、命相、风水等玄学渗合在一起,玄而又玄,自己没搞通,却把读者搞湖涂了。但不能否认,传世的名医治病都是很厉害的,因为人命关天,辨证用药,有效与否是糊弄不了人的。所以,理论嘛,实践中多领会、多看几遍《黄帝内经》,是会慢慢清楚的,而且是正理。临床嘛就多看《伤寒》,《温病》,多看名家医案,多积累人体疾病症状,症与经方的对应(方证),症与药的对应关系(药证)等。用药方面,我很少去看各类〈本草〉,也不记药性赋,就看《伤寒》,《温病》怎样用药,名医怎样用药,看得多了,综合一下,再查查〈本草〉怎么说,再用到临床检验,就慢慢的心中有数了。 学医上路了,我对自己的病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才知道我过去都吃错药了,又重新开药给自己吃。这下就对的多错的少了。身体也一天天好起来,但由于以前错吃药伤得厉害,所以调治起来非常困难,调治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面部生痘疮,就如年轻人的青春痘。主要长在鼻子、鼻体两旁及鼻子以下的地方。此起彼伏,或大或小,或流脓流血,连绵不绝。虽看似热毒,但不能清热解毒,否则越来越多。我知道这是体内排出来的毒素,并不惊诧,开头的时候想用药助它快一点,后发觉效果不大,便也由他。认识我的人有很多笑我,有笑我返老还童的,有笑我老来发骚的,有笑我火气旺的等等。也有人问我,你会医别人,咋不把自己医好呢?我半开玩笑说:凡是想要作个好医生的,都要留点病来养生的呀。到现在,我脸上的痘虽比原来相对少得多了,但还是没有去尽,时时发出几颗点缀在脸上,让人很是郁闷。这时我才知道作《四圣心源》的清代名医黄元御为何年轻时被庸医用错药伤了身体后,终自己一生也没能完全复原的苦衷了。虽如此,但我的身体不可否认比原来好多了,很少感冒,能吃能跑能熬夜,由原来的完全不能喝酒,变得有一些酒量了。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终究会让这个身体变和常人甚至比常人健康。随着我对中医的深入和信心的增强。就开始尝试着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看病,有效率大大增强。但究竟如何,毕竟需要临床实践。 我的临床比较顺利,也可以说是幸运。我工作的附近有一个诊所,诊所的医生叫方健,是中医本科生,在市中院工作五年后,自己开诊所已有五年,非常喜爱中医,拜本市十大名中医之一为师。我有时去抓药,就聊几句,他感觉我说的比较有理,且跟他学的有很大不同,就叫我试治几个病人,他按照我说的执笔开方,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有疑难病人就叫我去,或打电话问我,或为我预约重病人,我们共同商量治疗办法,由他执笔开方,我实际起到的是咨询的作用,但毫无疑问是让我得到了临床的经验。 这种情况到现在已有一年多,治过的病人是很多的了,且主要是疑难重病。我们双方都很感谢对方,我感谢他给了我难得的临床机会,使我的医学不再流于空谈;他感谢我把他导出了迷惘,找到了中医的根,医术大进,治病有效率大大提高了,现在基本上只愿用中医中药给病人治病。说觉得踏实,说原来因中医无效时多,故多用西医西药治病,现在觉得那时的做法有骗人的感觉。 ○九年上半年,我有幸认识了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的陈隆晖教授,深服其道德学问,拜于门下,于业务时间跟师学习,老师对我寄遇期望和厚爱,倾其所教,毫不藏私,让我随时在附属医院门诊实习,并常带我外出义诊,让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病人,增加了临证经验。同时,老师建议我在学习和治病的同时,多动笔,多写心得和医案,我遵从老师的建议,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在写中分析总结,在写中补充学习。 为了学习,我注册了成了民间中医网论坛的会员,在学医之初,网上的老师和学友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帮助,网上有很多学习资料,也开阔了我的视野,为了验证我写的东西。2010年5月,我在“初学教室”栏开了一个叫“我是这样学医治病的”的贴子,结果引起网上中医爱好者极大的关注,很快成为热贴,网友的热评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同时,他们对我的写作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对我后面的写作给了很多的启发和帮助。因老师的鼓励和网友的助推,让我的写作得以持续下去,不到5个月,浏览量突破10万以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刘观涛老师看到了我的贴子,觉得我的学习经历和学习途径对当前的中医学子和中医爱好者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便和我联系,希望把贴子内容整理和充实后给予出版,这对我来说非常意外,也非常振奋,同时也感觉压力很大。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支持下,我通过了半年多的再学习和再创作,其书终于在2011年七月出版,书名叫《经方修习日记——我是这样学习中医的》,为了提早出版,刘观涛老师把这本书推荐到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主编看了我的书稿后,认为本书可以作专业读物,也可以作科普读物,征求我的意见,最后按科普读物于2011年7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