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1/11/12 12:31 编辑
《伤寒论》中柴胡类汤方不是很多,但古今应用十分广泛,有几个汤剂不能忽略。 一个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证本不可攻下,但用了攻下的药,造成少阳三焦与脾胃虚寒,三焦寒则水道不通,集聚于胸胁隔膜之间,使人胸胁胀满;攻下造成了水液流失,出现小便不利和渴。攻下的药多是寒凉的,会使脾阳受损,虚寒而不能化水食,这也是口喝和小便不利的另一个原因;脾不升津还会造成胆胃之热上冲,故头上出汗。这种情况就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其组成是: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黄苓、炙甘草。这个病是不当攻而攻下,伤了津液、寒了脾脏,又损了少阳之气。所以用天花粉生津止喝,干姜暖脾化湿,炙甘草补中益气,使中气得以恢复,用柴胡引中气疏补少阳,黄苓除燥热,牡蛎理三焦而除胁满。此外,不是攻下的原因造成,但见有津虚口渴、胸满胁痛、血色不华、精神不振之类也可用此。刘渡舟教授认为胆热脾寒、升降不调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有特效,因为病机同为脾寒阳虚与少阳有邪。 一个是大柴胡汤。大柴胡汤证是邪在阳明与少阳之间的病证,它有寒热往来,口苦,胸胁满,欲呕之少阳证;又有日晡潮热,腹满恶心的阳明证。大柴胡汤的组成是柴胡、黄苓、枳实、大黄、白芍、半夏、生姜、大枣。以方测证,以柴胡为方名,说明主证是少阳之证;有枳实、大黄,说明腑有实结和实热;半夏、生姜、大枣的作用是除湿建脾、开中焦调升降,表明脾虚湿困,太阴不开,胆胃二腑之实物不下,壅塞于中,所以借半夏姜枣以开释之。芍药缓急止痛,解痉柔肠而助通便。黄煌教授谓大柴胡汤是治胆囊炎的专方,是古之证与今之病相对应而得出的结论,是临床家的经验,也是教学的一种方便说法。但这样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有利有弊。大柴胡汤对应的是一组症群,《伤寒论》中的其它方剂也是一样,以病限之会让活方变为死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