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1/10/26 23:12 编辑
寒邪入阳明,当然要发热,但如果汗出少,仅仅是头颈以上出汗,同时膀胱受邪不能化水而小便不利,那么太阳寒水无从宣泄而蹩在体内,传入阳明经腑,与阳明经之高温结合而化为湿热。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湿性趋下,所以湿就进入脾将脾困住了,脾的功能受损而不能运化,整个肠胃系统就堵塞住了,食物、拉圾、湿热等都阻在中焦,发酵生毒,出现腹胀、纳呆、口喝等症状,此时湿热不能宣泄而进入血液,现于皮表,出现发黄的症状,黄者脾之本色也。这个时候,对证的方剂是茵陈蒿汤,其组成是:茵陈、栀子、大黄,茵陈去湿、栀子去热、而大黄通腑去实。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全身发黄,同时还伴有发痒。这是体内阳明与太阳之经本有瘀热,而体表又被寒所束,使湿热瘀积在里不得宣泄,从而引起全身发黄。湿热蕴于皮肤则会发痒。这个时候可用麻黄连轺亦小豆汤,组成是:麻黄、连轺、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其中连轺与生梓白皮今用连翘和桑白皮。 如果进入阳明经腑的寒湿之邪太多,同时人的胃气又较虚,寒湿不能由发汗而解,就会进入肠胃之中,使胃肠为寒湿所伤而濡动不力,食物停在胃中不能消化,所以吃下不东西,一吃就呕;邪由经而上输,则会出现头痛。同时,因肠道不运,食物于胃中腐烂自流而下,出现下利。这个时候就应当用“吴茱萸汤”来治疗。吴茱萸汤的组成是: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过于饮冷和胃气过伤,也会出现上述症状,亦可用吴茱萸汤来治。吴茱萸是走肝经的药,脾主肌内而肝主筋,胃与肠的结构并非是常规的肌肉组成,实际上是筋的成分更多,肝胃空间距离又很近,所以胃寒寒及肝,肝寒寒及胃。所以胃寒用吴茱萸效果很好。还有一个著名的方子是左金丸,是由吴茱萸与黄连组成,吴茱萸的作用也是暖胃,制黄连之寒。 同样是食入呕吐,但服用吴茱萸汤后反而变得更严重了,说明不是胃寒,而是以湿浊为主,这个时候湿阻中焦,上下不通,上焦也有热,但不能清热;也有发黄,但不一定除黄。应该用小半夏汤豁痰湿而开中焦,小半夏汤由半夏、茯苓二味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