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1/10/8 11:21 编辑
这里把我发表在《经方修习日记》中的“经方学习心得笔记”与学友们分享交流。
常有网友问我自学中医的体会和捷径是什么?我没有直接回答,因为我自 身还没有进行认真总结。我的学医动力一来自于自身疾病的逼迫,二来自于对生命的追问。二者相互联系,难分孰轻孰重。于中医的探索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但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对传统文化儒佛道医易等有一定基础和心得之后,再回到中医,才有所悟入,再观中医经典,有如拾旧物之感。故一经临床,遣方用药十分大胆,而效果也不错,令认识我的朋友及家人都觉十分突然,有不真实的感觉。于今静心细想,虽然于医书我有多方涉猎,但让我在辨证处方时,能作为我所凭借和依仗的,根本还是《内经》和《伤寒》,我临床用得最多的也是仲景之经方,而实践中最有效的也是经方。 《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根基,博大精深,为中医者,一生研之亦难穷尽其妙,是中医学问之基础。而仲景之《伤寒论》则是根于《内经》之上的中医临床实用技术的经典,这是中医两千多年实践所证明了的。个人认为,仲景《伤寒论》是集中医实践医学之大成者,它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和方证论治原则,搭建了中医实践理、法、方、药的基本框架。后世各家理论,其本质,无不是在此基础上的丰富、补充和演变。离此,则为无根之木,虽能得局部和暂时之效,但终不能久,不可为真正的法则和准绳。 人体之病有来自于内者,有来自于外者。内伤于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外伤于六淫风寒暑湿澡火(除刀兵)。内外之病,虽有五脏六腑、皮肉筋骨髓之分,但仲景《伤寒论》建六经以概之。内外之伤,皆不离六经,六经相互传变,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或在一经,或在多经;在脏在腑之病亦现之于经,病在何经,即有何证,有是证即用是方,方证相应,其病自瘥。 伤寒者,外感也。《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六淫以寒伤人为最,知伤寒于人体六经之传变与所苦,则亦知六淫之传变与所苦,知六淫之传变与所苦,则知七情之传变与所苦。故仲景《伤寒论》者,不唯论治伤寒,亦论治杂病也。后世温病派,亦是《伤寒论》之补充,因《伤寒论》中,详于伤寒而简于温病,故温病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对《伤寒论》十分必要的补充。知此,再出现湿病派、风病派、火神派亦不为奇。 经方是仲景将我国流传千年的经典方剂,以六经辨证为依据进行系统归类和使用。流传千年证明了方剂的确切效力,六经辨证规范了方剂的使用原则,为学医者提供了一条简便实用而有效的应用之道。使中医从笼统、模糊、虚玄,变得清晰和实在。学习中医者,而对庞杂而繁复的中医典藉,快速成医的途径有四:一是学《内经》知人体,二是学《本草》而知药,三是学《伤寒》而知六经与方证,四是多实践而知应用。更快的捷径是边学《伤寒》而边应用,即学即用,于学用中渐知药性与人体运行规律。被人视为畏途之中医因《伤寒论》,因经方而变得不再艰难。如此简易而实用之道,世人不知?岂不令人扼腕长叹! 今不揣浅陋,对经方一些方剂的应用略而论之,为爱好经方者作抛引之谈。 此处所说经方,指《伤寒论》中所载之方。《伤寒论》对疾病的论述是从外而内的。外感的传入首先要通过人的体表,人的体表有两经在管,即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阴肺经,一个是太阴,一个是太阳,前者管胸腹,后者管头背,可简称太太在管,如果二者气运正常而旺相,而不易受感。有人说,《伤寒论》之六经与《内经》之六经是不一样的,这是书生和考据家之言,于中医临床家来说,这从来不是问题,《伤寒论》与《内经》一脉相承,这在仲景开篇说明及内容中处处可以见证,不是在这儿讨论的内容,就不多论。外邪伤人,皆以风为媒,谓风寒、风热、风湿、燥风等,故经谓风乃百病之长。风与人体相触,一从皮肤,二从鼻肺。鼻肺为太阴肺所主,皮肤为太阳膀胱经所主,但肺主皮毛,所以皮肤亦与肺相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