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杏园春晓

我是这样学医治病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1: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1/10/8 11:21 编辑

这里把我发表在《经方修习日记》中的“经方学习心得笔记”与学友们分享交流。
    常有网友问我自学中医的体会和捷径是什么?我没有直接回答,因为我自 身还没有进行认真总结。我的学医动力一来自于自身疾病的逼迫,二来自于对生命的追问。二者相互联系,难分孰轻孰重。于中医的探索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但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对传统文化儒佛道医易等有一定基础和心得之后,再回到中医,才有所悟入,再观中医经典,有如拾旧物之感。故一经临床,遣方用药十分大胆,而效果也不错,令认识我的朋友及家人都觉十分突然,有不真实的感觉。于今静心细想,虽然于医书我有多方涉猎,但让我在辨证处方时,能作为我所凭借和依仗的,根本还是《内经》和《伤寒》,我临床用得最多的也是仲景之经方,而实践中最有效的也是经方。
    《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根基,博大精深,为中医者,一生研之亦难穷尽其妙,是中医学问之基础。而仲景之《伤寒论》则是根于《内经》之上的中医临床实用技术的经典,这是中医两千多年实践所证明了的。个人认为,仲景《伤寒论》是集中医实践医学之大成者,它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和方证论治原则,搭建了中医实践理、法、方、药的基本框架。后世各家理论,其本质,无不是在此基础上的丰富、补充和演变。离此,则为无根之木,虽能得局部和暂时之效,但终不能久,不可为真正的法则和准绳。
    人体之病有来自于内者,有来自于外者。内伤于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外伤于六淫风寒暑湿澡火(除刀兵)。内外之病,虽有五脏六腑、皮肉筋骨髓之分,但仲景《伤寒论》建六经以概之。内外之伤,皆不离六经,六经相互传变,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或在一经,或在多经;在脏在腑之病亦现之于经,病在何经,即有何证,有是证即用是方,方证相应,其病自瘥。
    伤寒者,外感也。《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六淫以寒伤人为最,知伤寒于人体六经之传变与所苦,则亦知六淫之传变与所苦,知六淫之传变与所苦,则知七情之传变与所苦。故仲景《伤寒论》者,不唯论治伤寒,亦论治杂病也。后世温病派,亦是《伤寒论》之补充,因《伤寒论》中,详于伤寒而简于温病,故温病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对《伤寒论》十分必要的补充。知此,再出现湿病派、风病派、火神派亦不为奇。
    经方是仲景将我国流传千年的经典方剂,以六经辨证为依据进行系统归类和使用。流传千年证明了方剂的确切效力,六经辨证规范了方剂的使用原则,为学医者提供了一条简便实用而有效的应用之道。使中医从笼统、模糊、虚玄,变得清晰和实在。学习中医者,而对庞杂而繁复的中医典藉,快速成医的途径有四:一是学《内经》知人体,二是学《本草》而知药,三是学《伤寒》而知六经与方证,四是多实践而知应用。更快的捷径是边学《伤寒》而边应用,即学即用,于学用中渐知药性与人体运行规律。被人视为畏途之中医因《伤寒论》,因经方而变得不再艰难。如此简易而实用之道,世人不知?岂不令人扼腕长叹!
今不揣浅陋,对经方一些方剂的应用略而论之,为爱好经方者作抛引之谈。
    此处所说经方,指《伤寒论》中所载之方。《伤寒论》对疾病的论述是从外而内的。外感的传入首先要通过人的体表,人的体表有两经在管,即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阴肺经,一个是太阴,一个是太阳,前者管胸腹,后者管头背,可简称太太在管,如果二者气运正常而旺相,而不易受感。有人说,《伤寒论》之六经与《内经》之六经是不一样的,这是书生和考据家之言,于中医临床家来说,这从来不是问题,《伤寒论》与《内经》一脉相承,这在仲景开篇说明及内容中处处可以见证,不是在这儿讨论的内容,就不多论。外邪伤人,皆以风为媒,谓风寒、风热、风湿、燥风等,故经谓风乃百病之长。风与人体相触,一从皮肤,二从鼻肺。鼻肺为太阴肺所主,皮肤为太阳膀胱经所主,但肺主皮毛,所以皮肤亦与肺相干。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2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1/10/9 20:57 编辑

    太阳膀胱经为阳中之阳,统一身之卫气,让自己一身不受邪气所犯,其标为阳,其本为寒水,与肾相表里,主一身之水气,人的体表所行的是气化状态的水气。因其标阳本寒,所以最易受寒邪所伤,寒伤太阳,则表气失温,化为寒水,阻塞经络,内热郁闭不能散发,故而发热;寒水流注肌肉关节,故身痛;经络受阻,津气不能升达于头颈,故颈强头痛;皮毛不能宣发,肺气郁闭,故生咳喘;因寒而伤,御寒功能下降,故畏寒。此为正伤寒,太阳与太阴具病,表闭无汗,解之当用麻黄汤。汗出而病解。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麻黄辛温入肺而开启毛孔,使汗得出;杏仁性降而润,可以平喘治咳,使发汗而不伤肺;桂枝温而能升,可以散表寒而强卫气;甘草补中而益气而调和诸药。如此则体表寒水发而为汗,表闭得解,寒气自去,喘停而咳止,正气恢复。
    若外感较轻或卫气较强,受风寒而未至表闭,或暂闭之后又开,但卫气亦有所损,运行节奏被打乱,营卫不和,卫气失去正常的收敛功能,营中津液不秘故而汗出。治当强卫和营,发散风寒,宜桂枝汤。因汗出伤津,津由胃出,所以桂枝汤中有生姜、大枣、甘草以助胃气,用桂枝通阳而芍药敛阴,行胃气而和营卫,营卫和谐则正气行于经脉,邪气去而汗自止。
    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的区别,在于一个有汗一个无汗;一般情况下前者发热轻而后者发热重;前者头身不一定痛,后者一般会有头痛身痛或关节痛。麻黄汤证一般太阳太阴病,而桂枝汤证则不一定会伤及太阴。所以麻黄汤证多喘而桂枝汤证很少见喘。
发表于 2011/10/11 23: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学中医和西医最重要的是多多接触临床,然后再去同时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才会有更快的进步。
发表于 2011/10/12 16: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楼主的文章,很过瘾,对初学中医之士是极大的帮助,如拨云见日。感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2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1/10/12 22:46 编辑

    当肺部有客邪,如痰、热、湿、燥、瘀等,遇外感相激则易引发肺病。如肺有热而兼有表证,当用麻杏石甘汤;若表寒重而有里热,则用大青龙汤;肺寒而有表证,当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肺有寒痰,外有表证,可用小青龙汤。
    太阴之感病可从经而得,亦可从脏而得,多数时候是两条途径同时的。肺为娇脏,而又直接与大气接触,所以得病快而愈之难。肺为脏属阴,主肃降,畏热,因为热主升,与肺气相逆。故肺病多热,惧热邪相犯,感温邪则发病势猛,如非典、甲流等。仲景之《伤寒论》主要以论伤寒及伤寒之传变,伤寒与温病之传变亦不离六经,但温病之传变规律与伤寒有所不同,所以当细加区别。于温病,《伤寒论》所述较略,故诊治当参之后世医家之温病学。如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合用治甲流,效果显著。
    虽然邪从肺入传变较快,但肺为五脏之一,五脏为人体藏精之处,本不易受病。所以古时之人,病多从皮毛而入,医家所论六气伤人亦多从太阳经始。何以现代之人,外感伤肺更多呢?这有时代的因素:一则现代人欲重情深,先有内伤杂病。二则现代环境污染大,空气浊而毒气重。三是现代人饮食和作息不知节制,脾、肾多伤,致肺气不足和运行失常。四是现代人感冒发烧后,不当使用抗生素和输液。感冒后发烧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的现象。现代医学证明,抗生素并无治疗感冒病毒之功能,而中医认为抗生素性寒,伤脾与肝肾,感冒之人脾胃本弱,故桂枝汤中要用生姜、大枣等补益;用抗生素伤脾和肝肾后,人肺气更弱,而使邪气直入;输液虽能补充体液和营养,但亦有很大弊端,伤寒后,体表寒水凝结于表,与表内营气相争而发热,营行脉内,如于脉中输之以大量寒冷的液体,则体表之阳气益伤,脉之内外寒水相引,而深入体内。邪毒亦随之而入,于体内引起进一步的病变。肺与皮毛相通,所以外寒很容易透过皮毛而入肺。这些就是现代人容易外感伤肺,引发咳嗽、肺炎、肺心病等肺系疾病的重要原因。重点说了抗生素与输液的影响,是因为这种现象很普遍而危害较重,于我在临床实践中所常见,说出来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发表于 2011/10/13 14: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受益匪浅
还想听听老师对经络,穴位,艾炙进行身体保健治疗的一些见解
发表于 2011/10/13 23: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论述总是比一般书上写的更容易懂,真了不起。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1/10/15 13: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杏园春晓 的帖子

向LZ学习,我以前是学西医的,最近突然想学中医,但苦于不知从何入手,谢谢LZ的点醒~~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9: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1/10/15 19:46 编辑

    太阳病,发热汗出,宜桂枝汤。若兼头痛及颈背强痛,则需用桂桂加葛根汤。本方是桂枝汤减少桂、芍用量,加葛根。取葛根退热生津润燥之功,以治项背强几几之证。
    风寒伤太阳之经,若不得汗出而解,则将内传。若风寒客于肌表,微恶寒,一日内间歇轻度发热二三次,皮肤发痒。应当用麻黄桂枝各半汤,现在开方是把麻黄汤和桂枝汤合在一起,药份量比原方少一半。
    继而太阳经邪(不能说是外邪,应该是外邪引起经内气机失调而生的不正之气,体外之六淫邪气<非指致病微生物>并非能直接进入体内)传膀胱之腑,膀胱制约功能受损引起小便不利,气化功能受损,津气不升而口渴,当用五苓散温经散寒、化气利水,五苓散由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组成。若表证已解,邪入里化热,小便不利,口渴心烦,可用猪苓汤;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
    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同为太阳,小肠五行属火,膀胱气化之热来自小肠之火。膀胱受邪可损及小肠,小肠受寒则中焦不化,水邪停蓄而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目眩气短、小便不利等证。此时,则宜用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
发表于 2011/10/15 20: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幸和楼主的学医历程很相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5 2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