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毕业了,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找工作,回想五年学习中医的经历,不禁想把我所知道的中医告诉大家,写给那些爱好中医,正在学习中医的同学、朋友,与大家在学习中医的路上一起前进,希望祖国的中医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一、 高兴,终于顺利进入中医院校了
我是参加工作几年后再重新进入中医学院的,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入学前我连续几年生病,包括较大的手术,经过了各种治疗,我开始对中医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的中医,想进入高校学习,一方面调理好自己,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别人少经历或不要经历象我一样的病痛之苦。于是我放弃了工作,顺利通过考试进入高校,我非常高兴,这里应该是我为之热爱的中医之路起步的地方。
第一学期与中医相关的课程只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医古文》,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觉得这些内容十分枯燥,不过我还是认真的学了阴阳五行,虽然是一知半解,至少我把五行的属性背下来了,记住了那个五行相生相克的大圆图。医学史我当小说看,我喜欢看里面一些医生的经历和他的书籍的介绍,知道哪个名医在哪些方面比较牛,他的哪本书我可能感兴趣。根据医学史的介绍,我买了几本中医的入学书:《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白话解》、《药性赋》等,利用假期背诵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医古文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为了应付考试,我还是认真的读了几篇文章,我把一些常见常用字、词的释义记了下来,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很有帮助。
二、 兴奋,第一次自己用中医知识治病
大二暑假回家,我发现父亲频繁的上厕所,而且面有难色,我有些奇怪,他才告诉我近几个月来小便有些涩痛,老是要往厕所跑,近些天小便颜色象是茶色,有点带血,自己弄了些车前草吃,症状反复,后来在大医院检查说是前列腺肥大,需要手术处理,他没同意,医院开了些药,都比较贵,效果不佳,问我有没什么办法。
我那时刚学完中医诊断学,方剂和中药都没学,开始查阅手头几本可怜的课本和资料,感觉诊断为淋证范畴应该没错,父亲身体一直很好,很壮实,胃口、睡眠都非常正常,但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综合这些我认为是下焦湿热证,应属实证,于是从《汤头歌决白话解》里找到八正散,觉得最适合父亲的病情,开了4剂,4天后父亲很高兴的告诉我,没有涩痛了,也没有尿血了,但小便颜色还是深黄色,算是治愈了。我非常得意,原来用中医治病也没有想象中的难。
又过了4天,正在得意之际,父亲郁闷的告诉我又尿血了,而且比之前更严重,我一听有些害怕了,是不是我用的药加重了父亲的病,要不要找其它医生看看。父亲有些固执,叫我把原方再给他开4剂也许就好了。病情没好反而加重了,我觉得应该还是处方哪里有点问题,不同意父亲的做法,想把处方改一改。于是又开始查书,呆在书房里整整查了两天,汤头歌翻了个遍,找不出哪里错了,一筹莫展。想起学了中医诊断应该看看父亲的舌脉,舌质较红,苔黄燥,中有裂纹,学完诊断后我对把脉还是没什么感觉,只隐约觉得父亲的脉比较沉实。看了这些我感觉下焦湿热的诊断应该错不了,为什么又会复发呢,还是不明白。又过了两天,父亲无意中说起这两天上楼梯感觉脚有点酸,不象早两年有力了。于是我突然想到会不会是虚证,父亲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肾阴亏虚也很常见,又把了一下脉,尺脉似乎稍弱,又问了病情,父亲说小便不太顺畅,忐忑的又从汤头歌里找了滋肾通关丸,做汤剂,三剂。父亲喝第一口大叫:这药怎么这么苦呀?我有些不知所措,象等待判决的犯人。约二十分钟后父亲从厕所出来后说病应该会好,我有些奇怪问他怎么知道。他说药喝下去后不久,他觉得心里突然一松的感觉,根据他的经验,这通常都是药对症时才有的感觉。我没有经验,只能说希望会好吧。第二天父亲高兴的告诉我,小便颜色已经转清了些,3剂药后父亲的病完全好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一直到父亲去世他的病都没有复发。
这次的治病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
1、这是我第一次独自用中医知识诊治病人,期间忐忑的心情体会最深,因为没有经验,不知道辨证对不对,不知道药效会怎样,不知道会不会出什么意外,也正是这次经历,我开始知道中医是可以治病的,后来遇到不少西医不屑中医,或有人说中医没用,我总会回想起这次经历。
2、中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只有真正的用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课本并不象许多同学眼中那样没用,虽然理论性强,但实践之后再看看课本体会就深了,温故而知新,诊治之后还应该再看看相关的内容。
3、要重视四诊合参,这样才能更好的诊断病情,从多个方面了解病人和病情,如果不是听父亲说起上楼时腿酸,我也不会想到阴虚。
4、感觉中医诊断的脉学最难学,但只要实践,用心体会,总会有一些感悟。
三、 实习,西医院里的中医
学校生活眨眼就结束了,因为想离家近,我选择的是一个三级西医院实习,里面有中医科和康复科。
骨科。这里骨科是不用中药的,我跟着带教老师天天换药、进手术室、拉勾...闻着电刀烧灼肌肉的味道,看着冰冷的手术器械切割皮肤后一副血腥的场面,我有些反感。
想起自己手术的经历还心有余悸,插胃管时一个病友因为太难受逃跑了,说宁愿死也不插胃管。旁边一个不用胃管的病友问我得了什么病要用这个东西,感觉这东东比较高级,我只能睁着眼看着她轻轻摇摇头,她才明白原来用了胃管是不能说话的。在麻醉室里等待的心情也是复杂的,不知道手术会不会有意外,自我解嘲说算命的都没说我命这么短呀。术后当天剧烈的麻醉反应,吐得我头晕脑胀,伤口很痛,转身90度这么简单的动作我花了半个小时才慢慢完成,这些都是一个健康人很难体会到的痛苦,我不希望别人再经历。
中医科。带教老师是一个年轻男医生,来科室后经常在看报纸中度过,我有些奇怪,后来才知道中医科病人很少,他虽然学中医,但并不认为中医有多大能耐,关键时刻还得靠西医,他自己生病几乎都用西药,他想考研转西医。
由于住院部不忙,我转到了中医特色治疗门诊,有药烫、火罐等,偶尔会有骨科术后肿胀的病人来这里做药烫,我问为什么这么少人来,他们说主治医生认为没用,所以只有少数几个人来试试,效果好才又来了几个人。接下来我跟着一位副主任医师,她大部分时间都在会诊中度过。这个老师待我很好,会诊时先让我诊察病人并开方,然后她再给我讲解,指出我的诊断和处方中的问题,从她那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闲聊中知道这里的中医科以前是很忙的,住院部有一整层楼,每个医生都得管十多个病人,但后来有点名气的医生去其它地方了,医院想取消中医科,但由于三级医院必须要有中医科,所以还保留着,医院决定危重的病人一律不收入中医科,所以中医科更轻松了。医院只给中医科住院部六张病床,住院病人多时要提前通知加床。有些医生被调到检验科等地方了,科室很快就衰退下来,小到只能和其它科合并了,不少科都不愿意与中医科合并,于是中医科在医院的各层楼里搬来搬去,就连几个常来中医科住的病人也因为中医科的频繁搬动而选择住其它科了。说这些的时候,副主任医师显得很无奈,叹了一口气,西医院以西医的观点和治疗来要求中医,很多方面都限制了中医的发展。
康复科。老师很快他就让我独立操作了,这里针灸取穴方法基本上是固定的,凡是中风的都是取足三里、内关等十个穴位,凡是头晕的都是取四神聪、三阴交等穴位,基本上不会变。我问老师为什么是这样,中医不是最讲究辨证论治吗,不同的病应该取不同的穴。老师叹了一口气,科室里只有他一个针灸医生,住院部治疗的人多,医院不同意增加针灸医生,只能让其他康复医生帮着做,他们觉得太多穴位不好记,只好用固定的穴位,并且用电针,相当于平补平泻,因为手工的补泻根本忙不过来。我见到一个中风病人,住院约四个多月了,痰量特别多的,行了气管切开术,痰量太多一直不能封闭切口,做不了其它治疗,在老师的同意下我加取了丰隆等几个化痰的穴位,又教家属给病人做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并告诉他们添加一些补气健脾化痰的饮食,没想到三天后痰量明显减少,两周后病人的切口封了,开始了高压氧治疗,恢复明显加快。
我发现在西医的很多科都在用中药,如灯盏花素针、生脉针、苦碟子针、四磨汤、消炎利胆片等等,非常痛心的是,这些中药都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的,比如儿科便秘常规都会开四磨汤冲剂,头晕一般都用天麻素针,骨科腰腿痛都会开灯盏花素针等等,虽然没有太大副作用,但是不辨证施治的效果如何就不好说了。有科室用654-2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胃痛,大椎穴激光照射退热等,进行操作的都是护士,其中有些人并不知道这些穴位的具体位置,常有较大偏差。
在这里我也遇到了一个西医“叛徒”,她是神经内科一位副主任医师,她以前不相信中医,孩子感冒发烧总是打吊针,后来不管用了,只好看看中医,没想到效果不错,于是对中医感兴趣了,她还托人买了一整套中医学院的教材,慢慢自学,她看了很多中医的养生知识,经常自己食疗,她还很认真的问我这个小小的实习生一些中医问题,比如气虚和阳虚有什么区别,风寒和风热感冒怎么分,她说退休后打算专心学习中医,中医太神奇了。我很感叹她对中医的执著和热爱。
四、 迷茫,中医在哪里
近一年的实习结束了,我又回到了学校,同学相见聊得最多的是考研和工作。班里有些同学考研转西医,找好工作的同学并不多,普遍说中医不好找工作,因为业务量小,一般都不招医生,尤其是应届生,以前不多的几个相信和喜欢中医的同学也很迷茫,学了五年的中医快毕业了,不知道中医到底有什么用,不知道中医到底怎么用,不知道学了中医要干什么,因为实习期间绝大部分医院都是用西药,就算一些在中医院实习的真正用中药的也少得可怜,中医不是治病的,而只起一个辅助的作用。
我开始思考起这个问题来,为什么五年的中医学习,不仅没有培养出几个优秀的中医学子,连原本爱好中医的一些同学都开始怀疑中医,抵制中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这些中医学院的学生是将来最有可能从事中医行业的人,我们有着高等学历,接受了五年中医专业知识的教育、熏陶,结果却如此的出人意料,如果我们这些人都这样,中医的繁荣也许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五、 我所知道的中医
上中医学院以后我也曾有过迷茫,学校的教育和想象的差别太大,老实说,我不喜欢看课本,过于理论化,非常枯燥,我喜欢看一些和中医相关的课外书,最喜欢的是看别的医生怎样经过种种曲折实践最后治好病人的,这正是一个思考探索的过程,我想象自己遇到当时的情况会怎么考虑,怎么处理。我喜欢上网,会从网上下载一些医学相关的书籍、音频、视频来看,这样更直观,这些东西多数会比课本生动有趣得多,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很多都看不懂,下载的书多数是文言文的,也很打击热情,于是我挑些入门级的内容来看,比如《百家讲坛》的黄帝内经视频,《医学心悟》、甚至一些算命看相的书我也很感兴趣,因为这些和中医的五行、脏腑等内容相关,比如肾脏功能好的人多半耳廓比较大,耳垂比较长而厚实,因为肾开窍于耳,这些人多半能长寿,因为先天条件比较好。学中药的时候我经常去学校的药用植物园,还会留意学校各个地方长的花花草草,到网上找一些中药的图片,对照一下,看是不是某种中药,留意它们的采收季节和药用部位,假象我在野外被蛇咬要找些什么草药来用等等,期间《思考中医》、《名老中医之路》等书也大大提高了我学中医的兴趣和决心。学的课程多了一些后我找一些医话医案来看,并看一些医学史上提到的原著。虽然很多都看不明白,但总会有些收获的。我尝试用中医治病,在学校感冒、长智牙时牙齿肿痛这些都是常见的病,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医学院的学生还是会去买感冒冲剂、消炎药或打吊针,学完方剂和中药之后我不再这么处理了,我自己辨证,风寒或风热或伤暑,自己开中药来服,慢慢的有了些体会。
大四假期家里人经常感冒,我曾用拔火罐,中药九味羌活汤、参苏饮、玉屏风散等不同的方法治好了他们的感冒,用药都没有超过两剂,用二陈汤、月华丸、贝母瓜蒌散等加减治好了咳嗽,用针灸治了肩周炎。每次开方都怀着忐忑的心情,因为我没有经验,,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效果不明显时我就查书查资料调整用药或重新诊断开方,每治好一个病我都兴奋不已。其中也有些失败的经历,有因为鼻渊(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处方不当导致自己咳嗽咳血,有因为体质虚,拔火罐时间过长导致汗出不止等等,有风寒感冒服药温散过剂致阴虚之人便血,虽然是失败,但也是收获,因为象我这种在校生,没有多少机会临床,经验无从谈起,只有从这些小病中一点一点的积累。回校之后我把这些经历告诉了我的同学,她们中有即将工作的,有继续上研读中医的,有上研想转西医的,有人将信将疑:中医真的这么有效吗?中药一两剂药就能治病吗?也有人很受鼓舞,感叹原来中医也不是那么没用,原来中医也可以就在我们身边,就在自己手上,决定以后也自己尝试。这些都是我通过学习并应用之后直接看到的疗效,不管信不信,我都想把我所知道的中医告诉他们。
六、 永远的痛,纪念父亲
父亲是我非常敬佩的人,他从八九岁开始就跟着伯祖父到处看病,虽没有太多理论知识,但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从乡下的所谓赤脚医生,打拼到后来成为一家医院的创始人。我家几代行医,他很喜欢给我说起一些祖辈行医的故事,我接触并喜欢中医都是缘于他。我家凡学医的人都有一个授徒仪式,仪式上会有一些条文是学医者必须谨记并遵守的,其中有三条,一是孝顺父母,延及家族之人;二是潜心学医,行医不分贫富贵贱,不问远近亲疏,不分白昼黑夜,争取把医学事业发扬光大;三是所得之财必须用之得当,或赡养父母,或培育子侄,或行善积德,禁止用于嫖赌放贷等。我想这些朴实的内容也许就是我家的医术能得以流传的原因吧。
文革期间禁止我们家行医,有病人悄悄来找时,伯祖父会冒着被抓的危险,游过河,再走几十里路去给别人看病。伯祖父没有盼到文革结束,他希望父亲学好医术,他总觉得行医是一桩仁义事,虽然现在不允许,总有云开日出的时候,学的东西到时就能用了,艺不压身。父亲于是就学医了,他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医生,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找他看病,不远千里,其中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很遗憾我真正跟随父亲学习中医的时间很短,我学习中医期间他就去世了,留给我一个永远的痛。我会经常的想起他,想起他怎样全心的为病人着想,遇到难题虚心求教,怎样尽善尽美的为病人治疗,半夜赶来的病人严冬里他都会马上起床先诊查,作一些处理......父亲留给我的医术并不多,我认为最宝贵的是他对中医的信仰,对病人的体贴,一种全心全意的态度。记忆里的他永远是一个温和慈祥的样子,病人一见到他就觉得亲切,他说面对的是病人,如果再给一张冷脸,病情会加重的。他心胸开阔,不排斥西医,甚至主动向西医学习,他经常说医生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进步。有位资历深的医生对父亲有些成见,认为他不是科班出身却能混出名气一定是有什么背景,见面也不屑于和父亲打招呼,父亲总是主动招呼,遇到难题还会虚心请教那个医生,后来那个医生从心里佩服父亲,说父亲才是真正的医生。父亲总说如果一个医生如果老想着怎样从病人那赚更多的钱,那他最终可能什么也赚不到,而要想怎样更好的治病,治好了病,自然会有人来找的。父亲虚心好学,他只上过几年学,对自己没读多少书一直耿耿于怀,我曾抱怨学校开的课程太多太杂,父亲说一个医生应该知识面广,他虽然是一个外科医生,但妇儿科也会了解,难道孕妇小儿来看病了就叫人家回去?他的很多言语在我记忆里成了永恒,在我眼里,他算得上一位苍生大医。
父亲的去世对我打击很大,我很怀疑父亲的付出,他说的好人自有好报,为什么他一辈子为人着想却落得匆匆离去,没有享受到一点回报,他没去旅游过,他没买过汽车,他住的也是很简陋的集体房,生活非常节俭,他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餐,房屋百间,夜眠三尺,身外之物不必强求,吃好,睡好,身体好,别无所求。就是这样的人老天也不能让他长寿一点,我想不明白,好人真的有好报吗,象父亲和伯祖父那样临终前还想着病人有什么好呢?父亲下葬那天自发送行的人把镇上整个街道都挤满了,过往的车辆只得停下来,鞭炮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烟雾弥漫了整条道路,许多人流下眼泪,愿父亲一路走好,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送他最后一程,我很欣慰,原来有那么多人记得他,怀念他。至到现在还经常有远道的人不知道父亲去世而要找他看病,他们总会说起父亲的好,唏嘘于父亲的离去......
我想我是幸运的,他的言传身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父亲,请安息吧,您的医术医德得到了很多很多人的认可,有很多人记得您,我会象您希望的那样,在中医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中医应该会有您一直希望看到的繁荣的时候。
七、 自信,继续学习
还有一个月就要毕业了,母亲希望我到父亲的医院工作,理由很简单,父亲上学那么少就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一个本科毕业生应该更有优势。我年龄较大,先就业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如果继续读研之后很可能我会找不到工作,因为一般都医院都不会愿意招一个年龄大却资历低的女生,犹豫了很久,我还是拒绝了,想起父亲说如果为了混口饭吃回家种田就行,何必上这么多年学,学了这么多年知识,应该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他一直希望看到中医的繁荣,他希望我把基础打扎实些,希望将来有更好的老师指导我,做出更大的成绩。通过这五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仍然相信中医,而且更加喜欢中医了,于是我选择了明年考研,我不知道考研后我会不会如愿找到一份中医的工作,也不知道我的未来是不是会有父亲那么大的成就,但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很自信,我会继续走下去。
八、 后记
终于写完这篇文章了,也许没有多少人会愿意看,但我还是想把我所知道的中医告诉大家,尤其是象我一样喜欢中医,正在学习中医的同学、朋友。过程是多样的,但方向是必须的,希望大家不再迷茫,不再怀疑中医,不要迷失方向。与大家共勉。
我的QQ号:89007709,希望和同道中人一起学习中医,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