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eqin

我所开的书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8 11: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谦明生 于 2010/3/16 18:53 发表
楼主的书单很多都是温病学派医家的书,象汤头歌诀这种书学会了,只会让自己变成江湖郎中,不会让自己变成医家的。
还有,我最近也感觉倪师讲得很对,中医应该追求望闻问的功夫,脉诊只能作为补充。脉诊是很难精 ...

谦兄也是初学,但就能下出初学应该如何的结论,真是胆大。虽然倪师医术高超,但我以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特点,不一定就一条路。另外,谦兄关于脉诊的结论似乎也有点武断,脉诊高手应该是有的,无缘得见而已。
再谈关于温病学派的事。关于温病派,我刚接触网上中医时,被许多帖子熏陶,也以为是误入歧途的一派。但现在以为,温病学派有温病学派的特点,不是一无是处。中医发展应该是兼容并蓄,而不是非此即彼。

[ 本帖最后由 缘医求道 于 2010/3/21 12:1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12: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脉诊,我认为值得认真研究,而不是可有可无.由于师门引导,我学习之初,就是背诵<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师叫我打开濒湖脉学看着,他一口气背了十多页: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然后说:掌后高骨为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主上焦,关主中焦,尺主下焦.若有一人,切得脉浮数,先应考虑外感初起,若排除了外感,则属内科杂病,则按三部所属臟腑辨析......还说:芤脉不要读作孔,应读作"扣".这些都应该研究,加以继承.后来,在诊病中,实践多了,慢慢可以分出外感内伤,进一步可分出臟腑寒热,结合望闻问,是可以明确诊断的.
发表于 2010/3/20 18: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赞一句楼主!

以上的书单中,只有<临证指南医案>,和<湿热论>是你所谓的"温病派的书,我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而不是如你说的"很多".其实我看过的温病书比这多得很,我就是不想写出来.
        另:请不要把(汤头歌诀)看作温病书,如果这是温病书,温病派大光荣了.此书从出版到现在,发行三十多版,总数上千万册.呵呵,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庸医,江湖医......
         又:我就是不把倪老头,黄元御,陆九芝,郑火神的书列入书单内,让他们暴跳如雷吧.


哈哈!好!驳得真好!严重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0: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一点:我不把倪黄陆郑等先生的著作列入书单,是基于如下考量的,因为这些人的书或专于尊经,或专于燥热,初学入门,应先从基本学起,入门偏了,它日恐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待涉猎多了,心中有了定见,再广泛看这些书也不迟.其实黄郑陆的书我有,也看过,也不是一味排斥的.
发表于 2011/2/4 14: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有千法,不可执一。
发表于 2011/3/2 10: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学医刚半年多,为亲友开方大概两个月,除了一个复杂的病症(乳腺增生+失眠+。。。),其他全部手到病除。
我沿着两条线学习:一条是学习基本理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四圣心源等等,这些书还没有一本真正的看完、看懂,但一直断断续续在看。另一条路是方书和经方医案,是在临症时循症翻书找方,最喜欢的是幼幼集成和陈修园、傅青主的书,也常看《太平局方》、《医方集解》,但用的最多的还是经方。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把学医当做了解一棵大树,前一条路更像是树根和树干,后一条路更像是树叶。对树叶了解越多(临症治病),越加深对树根树干的理解(深化理论),越增加趣味性。
发表于 2011/5/13 20: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从学习周易入手,兼修练气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