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207|回复: 11

不可忽视中医的院校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1 12: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可忽视中医的院校教育
近年来,出现了让中医回归师承教育的呼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有利于中医精华更好的传承,以弥补院校教育的不足。但提倡师承教育的同时,一些青年学子过分的轻视院校教育,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学习风气。在中医教育中师承教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前提是先要有院校教育画成的龙,再找明师去点睛,否则的话即使有明师在身边,也不能很好的传授。
一般认为院校教育是西方教育所独有,而中医为我国所特有,两者不宜搭配。其实不然,我们过去的中医虽然没有院校教育,在其他行业却有中国式的院校教育比如戏曲界的科班教育就是一例。一些艺术家往往都是先在科班接受规范教育,培养成“半成品”,出科以后有悟性好的,接受明师的指点,就有可能成为大家,悟性不好的虽然成不了大家,但有科班的底子,也可以成为一般的演员。据说谭鑫培有时躺在床上给余叔岩说身段,就拿烟枪在空中一比划,余叔岩就心领神会了。试想如果换了一个生坯子,跟谭老板学戏,他能看懂老师是比划的什么吗,这就看出了前期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说培养人才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是学院教育加师承教育的组合,二者缺一不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一下两种教育的特点:学院教育的特点是能够把大多数的人培养成中等人才,但是没有拔尖人才;师承教育可以培养出少量的拔尖人才(因为天赋好),但也有缺点,因为它没有规范的教程,可以使很大一部分人学了几十年还没有入门,稀里糊涂的就过了一辈子,这话不是危言耸听,大家可以考察一下民间的老中医(大部分是师承教育),老先生们水平高的是真高(现在的大学教授难以望其项背),但是也有水平低的是真低,年纪一大把了,不知道中医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师承教育要么培养出栋梁之才,要么培养出杂草。天才毕竟是少数的,庸才也是少数,大部分是中等人才,师承教育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把这大部分的中等人才培养出来,因为它没有按部就班的教程,初学者就少了入门的阶梯。老师的水平很高往往又不善于给生坯子开蒙,这就造成了大批的中等人才在门外徘徊。如果先有院校教育做一铺垫,就可以弥补此不足,使成才人数有所提高。我的老师曾就培养方法举过一个例子:比如卖肉,有的老师是零卖肉(有点类似师承教育),今天卖给你猪腿上一块肉,明天再卖给你一块里脊,让你每天都得到新东西,最后把整个猪卖完了,聪明的人可能明白了:“哦,这是一头整猪,原来猪是这样的”。不聪明的人吃完了也不能组装出来猪的模样。还有一种老师的培养方式是卖整猪(有点类似于院校教育),先不管你吃了吃不了,一下子把整个猪都给你,你虽然还不能把猪消化掉,但你看了一眼以后马上明白:“哦,原来猪是这样的”,这样就消除了对猪的神秘感,以后再慢慢地消化它,消除神秘感是很有好处的,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鉴别能力。我们学一门东西时可能今天碰到一个人这么说,明天碰到一个人那么说,听谁的是,无所适从(所以我认为初学中医不宜学各家学说)。这就是神秘感造成的,对这门学术缺乏一个整体的轮廓。如果有了这个轮廓就可以鉴别了:哦,原来你讲的是猪腿,他讲的是猪头,你们本质上不矛盾,我都吸收过来,安在我的“猪”上;或者别人讲的东西不是我这个体系的,我消化吸收不了;或者认为别人讲的东西层次不高,我还可以拒绝接受,这都是因为有了整体框架,有了鉴别能力,这是卖整猪培养方式的好处;而卖零猪方式就不是这样,在你没把它吃完以前,别人给你送块肉,你可能不敢接受“这是什么玩意?怎么跟我学的不一样,恐怕不是猪身上的”;还有可能把人家不好的东西当作宝贝吸收进来,这也是因为没有形成整体框架,把这门学科看的过于神秘,最要命的是有些悟性差的人,老师明明把肉全给他了,可他就是不能把肉组装成猪,只能是一辈子稀里糊涂了。为什么把师承教育比做卖零肉,把学院教育比做卖整肉呢,因为前者的老师不是专门教学的,其教学时就有随机性,学院的教育有一个系统性。所以接受师承教育的学者最忌讳没打好基础时就转学多师,很容易学的稀里糊涂。必需指出,这个例子绝不是贬低师承教育,而抬高院校教育。应该看到零卖肉的方式虽然对猪的构造理解慢,但一旦理解后已经是一头消化完的猪,后一种方式虽然很快理解了猪的构造,可是这头猪还没有开始吃呢。所以本文的目的不是评价哪种教育方式更优越,最好的方式是先有学院教育,再有师承教育,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但是没有条件接受师承的朋友就学不好中医了吗,绝对不是这样。只要肯钻研,自学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比老师传授的要慢些,网上有些同道常说,学中医找不到师父就不能入门,这种论调直接打击了中医学子的自信心,并且导致不把精力用在基础学习上,而用在拜师学艺上。凡事有因才能有果,先要种下认真学习基础的“因”,才能有找到老师的“果”。只要执着的努力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有老师到你身边,不期而遇。老师靠找是找不到的。还有人想找老师得真传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态。妄想得到武林秘籍之类的东西,学出来这个东西他人所无而我独有,这样大家就都不如我了,所以整天挖掘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网上常有一些让人看了云山雾罩的资料,就是为了满足这些人的心态。好像我们学习的教材都是假中医,真中医都是他们那里一脉单传的。人们总是喜欢新鲜东西,有猎奇的心理,所以一些看不懂的东西经常会吸引一批人。我们不诋毁玄虚的东西,暂时不理解的东西不能轻易否定人家,不过再玄虚的东西也是由简单的东西构成的,还必需从简单的东西学起。如果我们记不牢基本的药性、方剂,整天想着拜师学“真东西”,即使碰到好老师也教不会我们。我坚信飞机火箭这样的高科技最后也可以还原成象“吃饱了不饿”这样简单的道理。所以玄者也不玄,简单的东西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我们也能造出玄的东西来。武林宗师王芗斋先生说过“守平庸,莫好奇”。卖油翁的手艺奇不奇,但人家自己就说了“唯手熟尔”,并没说得到某某仙人的真传。有人过分强调“悟”,南怀瑾先生说过“悟”字是最“误”人的。功夫到了才能悟,否则只能是瞎想。所以不要瞧不起我们的教材,教材虽然浅显,但自问一下我都记住了吗。可以说教材记住了不一定行,但记不住是更不行。邵念方教授曾很幽默的说:“看见病人后在脑子里过证型是不行的,但那也比记不住证型强”。(其实我对中医临床各科的教材也有成见,而且越编越差,有西化的倾向,但方剂、中药、诊断等学科还是应该记牢的,然后才能追求飞跃)。大家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李克绍先生可以说是自学成才的,而且成了当代少有的大家。因此没有师父传授的同道也要有信心,立足于当下,只要努力就能学好中医,仅作此文与大家共勉。
发表于 2010/3/17 18: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院校教育问题出在临床实习严重西化上,课堂讲得再好,没有临床实习予以进一步深化,怎么能学会辨证论治?而临床实习西化又是利益所驱动,中医的创造性劳动得不到正确的评价与估价,这是卫生部的西医权威精心设计的消灭中医的阴谋。所以《中医药法》一日不出台,中医就永远也生存不了,更谈不上发展!
发表于 2010/3/17 20: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院出来的学生一是学得不扎实,二是没有经过临床,他们的学校的老师首先就不信中医。
发表于 2010/3/18 13: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院的教师不信中医这是真话。在中医学院里,老师生病了寻求中医治疗的非常少见。
发表于 2010/3/24 19: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教育教得出好中医吗?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4日07:35  解放日报
  很多名中医,
  都是学校培养的
  新闻视点:前段时间关于“废除中医”的争论很是热闹了一阵,您对此怎么看?
  严世芸:不是什么新鲜事。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医废存论争了近100年。1917年余云岫攻击中医“无明确之实验,无巩固之证据”,论调跟现在的废弃中医派差不多。后来1929年国民政府也曾想“废止旧医”,结果在中医界强烈反对下流产……如果中医真的不是在临床上卓有成效,可能也生存不到今天。
  新闻视点:关于中医废存的争论中,有种观点是“中医没问题,现在的培养模式有问题”,说古代的名医都是师承教育的模式,如扁鹊师长桑君、张仲景师张伯祖、淳于意师公乘阳庆……相比之下,学校教育教不出好医生,您认为呢?
  严世芸:过去的师承教育和现在的高等教育,是不可比拟的两个领域。如果硬要比较,我不认为师承教育可以取代多学科融合及教师团队组合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如果说名医带出来的徒弟是名医,那么庸医呢?走方郎中呢?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是什么?高等中医药教育知识结构更健全,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要说最大的缺点,可能是临床实践不足,不像师承教育,学生跟在师傅身边,不断体察和学习老师的经验。
  新闻视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严世芸: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医学校,学生最后一年得跟先生抄方,或者“侍诊”,也就是跟着实践。我们学校从1994年起,探索大学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早临床、多临床,大学一年级起每年分两个大学期和一个小学期,学生利用小学期实习;建立临床导师制度,为每三至五位学生配备一名专门的导师;还启动了“名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让年轻业务骨干有机会一对一跟随名医学习,提高“师承传授”模式的起点。
  新闻视点:您父亲严苍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名医,跟柔石是好朋友,为鲁迅治过病,您是“家学”吧?
  严世芸:解放前中医境遇不太好,所以父亲一开始也不主张子女学医。直到毛泽东同志做了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那年我正好高中毕业,父亲于是建议我上中医学院。他是相信学校教育的———我老家在浙江宁海,祖父也是行医的,父亲幼受庭训,但他得知上海有个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中医专门学校,毅然投靠,考入该校继续深造三年,才做了中医师。
  新闻视点:那是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校?
  严世芸:最早的几个之一。丁甘仁是常州“孟河医派”的传人,后在上海行医,颇有盛名。在北洋政府试图“废除中医”的论争中,丁先生认识到要拯救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弘扬中医中药,一定要建立正规教育,培养更多人才,于是在1916年创办了中医专门学校。1927年,秉承丁先生的遗志,我父亲和同门王一仁、秦伯未、许半龙、章次公等又成立了上海中国医学院,出任该校首任院长的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同时建立的还有上海国医学院和新中国医学院。事实上,民国时期及建国后上海的很多名中医,都是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
  现在做中医,
  西医一定也要学
  新闻视点:现在中医院校有关西医的课程很多,好像有40%以上。老一辈的中医抱怨说,学中医的时间都花在学西医上,现在学生连《内经》、《伤寒论》这样的中医典籍都读不懂了。
  严世芸:中西医的比例,可以讨论。但我觉得现在做中医,西医一定也要学,难道跟病人说,“冠心病我不懂的,你得跟我说‘胸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医学校,除开设《内经》、《难经》等中医科目,也有生理学、解剖学等西医科目,“中医为体,西医为用”。至于今天的学生看不懂古籍,重要原因是现在学生的知识体系多以自然科学为主,国学底子很薄。
  新闻视点:国学底子和学好中医大有关系吗?
  严世芸:我父亲认为医者涉猎宜广,最好通些琴棋书画,对治学行医都大有帮助,他年轻时就曾跟随清代翰林章一山学过诗文书法,还在古庙苦修三年,研读四书五经。到我这一辈,这方面教育就差多了,记得我刚上中医学院时,第一次学《内经》课时,读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就跟今天的学生一样,不懂。
  新闻视点:学中医一定得读古书吗?能否把它们翻成现代文呢?
  严世芸:中医是哲学与医理的结合,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很难用现代的话语体系来解释。为什么中医入门容易,但学好很难?因为重要的是靠“悟”。这“悟”不单是靠一个人的聪明,更重要的是靠文化底蕴。以我个人经验来说,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缺漏,始终是我彻悟中医学奥秘的一大障碍。我在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时候,加强了中医经典著作阅读课程,采取了“导读、精读、临床提高”三段式方法,还开设了一些人文哲学的选修课,希望学生进大学以后比较快地能补上这一课。
  新闻视点:还得边实践边慢慢体会?
  严世芸:比如孙思邈的《千金方》,我年轻时读,觉得有些方子用药很杂,表里、寒热、补泻、升降、通涩等药常融冶在一方之中,难解其意。上世纪70年代,我作为中医泰斗张伯臾先生的学生,遇到过一个病人,十几年来,嗜睡与不眠交替发作,眠则三、四十天日夜不醒,醒则十数天日夜不眠。中西医看了不少,都无效。后来张老与我仔细辨证,觉得不能单纯养心醒脑,应结合补肾温通养气,攻补兼施,终于把病人多年痼疾治好了。后来再看《千金方》,就别有一番感受。中医之长,就是治疗疑难杂症。这些病症大多错杂,非一法一方所能应对,必须详细分辨。我感到《千金方》医学理论纵然不多,方症记录却朴实可信,用心良苦,奥理蕴在其中。说实话,其中有些方子我到现在还是看不太懂,也不敢用,还要进一步从实践中悟解。
  中医要发展,
  必须引入新科技
  新闻视点:听到过一种说法,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大系统,跟西医从微观出发不同。但今天来采访您,楼下就是实验室,里边有很多现代仪器,还在对中药进行分离提取和药理研究,这完全是西医的路子。
  严世芸:中医的思维方式是非线性的、整体性的,这和西医从直观和微观出发确实不太一样。但中医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而非玄学,比如中医学最基本的藏象学说,同样是与解剖学密切相关的,只不过古人在解剖分析同时,还进一步结合传统的天人合一、精气神、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对人体有系统的认识,在医学科学中形成了优势,但在微观研究上有落后之处,现在应该补上。我主张学生读古籍,但并不希望他们“泥古”,海派中医界新中国成立前就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这是很有眼光的,中医的学说发展,历来是在坚持特色的前提下,与时俱进的。
  新闻视点:能介绍一下现在中医利用最新科技取得的成果吗?
  严世芸:比如说中医的经络学说,古人认为,人体的脏腑和穴位由经络联系,它们“内属于藏府,外络于肢节”,“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过去很多人都不相信经络的存在,因为用最高倍的显微镜也无法看见。但科学家近年利用纳米生物医药技术发现人体间维隙的组织液中,确实有纳米级别的非DNA蛋白质生命小体流动。还有研究者利用现代分形几何学也证明了,穴位与对应的脏腑和机能状态确实有直接关系。同时还出现了与经络相关的“波导学说”、“场力学说”等。
  新闻视点:有一种担心,现代科技的引入,会造成中医失去自己的特色。
  严世芸:问题不在于你用什么方式研究,而在于你有没有坚持中医的思维方式。不是说不开西药、不用现代仪器的就是好中医。比如感冒,有些中医的习惯是把所谓抗病毒的药开上一堆;对红斑狼疮,类激素的中药一股脑儿全上去……一看药方,味味是中药,但中医的辨证论治呢?没有!我把这叫做“中医的处方,西医的灵魂”,是最值得担心的。中医怎样和现代科技结合?说实话我们还没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这不能急,得慢慢琢磨。现在的辨证分型施诊,中医院都分心肝脾肺肾科,分科越来越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思维方式和优势的发挥。
  新闻视点:今天应该怎样培养优秀的中医呢?
  严世芸:我希望能够建立一种与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通识教育”模式。我目前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在中医药大学成立一个中医文化中心,在知识结构上,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自然科学。除了必读书目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愿意研读古籍的,可以潜心中医传统学说和临床实践;也允许学生从中西结合的方向上发展自己;或者成为现代科技与中医学结合的探索者……中医现在已走入100多个国家,可以说遇到了百年未有的机会。中医学的发展,有赖于中医学群体创新能力的提高。我相信在多学科交融的基础上,中医学未来一定有广阔前景,这也给高等中医药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教育教学改革命题。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0/3/24 20:08 编辑 ]
发表于 2010/3/26 0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办学的思路都是西方式的思路

而中医的学习实践过程和这个完全不一样的路子

真希望中国能早日能开一个真正的中医学校和中医院……
发表于 2010/3/26 16: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君能有几多愁,一群太监上青楼。
发表于 2010/3/26 20: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农先生说的有道理,学习的路径也非常重要!
发表于 2010/3/27 17: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管学校和师承都有好的也都有差的。
不过象我这样一个民间人士好渴望跟一帮学院的老师学习,学校的教材都是从名医的经典中摘抄出来的。
当然也有一些现代科学的知识在里面,世易时移,这些知道也是很有必要的。

有些人动则学院派不懂,那种人很可能会给你误导,引你入歧途。比如说前些年有人学了子午流注就认为天下第一,这样的民间人士非常片面和局限的知识。学校的老师在中医方面肯定比学生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学习吸收老师和书中的经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然如果只局限于老师和书本的学生就没有办法超越自我,应该放开眼界展望天下的能人和有用的知识,中医历来如此不但吸收,不但的发展。古人连外国的药物都用上了。
再说:难道学校学的医学知识不需要掌握吗?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金匮,生理,解剖。
如果没有医学院和医学考试的网筛一遍,那可能很多不懂中医基础的人都可以自称是中医。如果连这些基础知识都不了解去投这样的一些医生你可能不会太放得下心。
所以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另外早期的中医学教授都是名医从教。
发表于 2010/3/28 15: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6: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