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 1,从1月3号到我接手的1月16日,病人所在地上海是个名医汇集的地方,这个妈妈清早5点钟就去排队看名中医,花了不少钱。更医数人都是柴胡剂加减,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期间,病人在一天中体温有起伏,但一般晚上8,9点又烧起来。早上不到38度,凌晨3点左右开始退一些,早上起来后多数只有37度多,晚上病人母亲估计有40度
2,这个病例的奇怪之处是A,宝宝发烧,而且很高39.2度,身体很烫,可是额头几乎感觉不出发烧. B,呕吐,病人的这个呕吐是半夏剂治不了的呕吐,我用了半夏干姜两位药,没有起作用
后来我用了仲景书中的一首经方,真的是一剂知,二剂痊愈。 大家都知道,我用经方都是原方使用,不轻易加减,也不限于三四首方子。仲景269首方我都用,也明白方方都能治大病。请同道处方,答案近期公布。
需要说明的是,我也没看到病人,16号晚上药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治疗是从17号开始的,是远程治疗
答案:
张仲景云:若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 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 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 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 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两 右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温疟虽然也有“呕”,但温疟的这个呕吐也不是半夏生姜,干姜能治得了的。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思考:导致温疟的外因是重感于寒,仲景用的是白虎加桂汤。 谁说感伤于寒了,就一定要用辛温药排寒?不要打着仲景的旗号,乱用辛温。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感伤于寒,机体是化寒,化热,化温得看内因,也就是每个人的体质。 |
| |
|
[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0/1/30 18:4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