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965|回复: 3

“洋中药”盛行 中医药业守望“中国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4 16: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新网11月24日电 香港大公报24日就中国中医药产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刊发文章,文章提及,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土中药”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民族中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弄不好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


  文章摘录如下:

  日前,瑞士药企诺华制药在中国高调宣布,将针对中国市场研发中草药,并欲以5亿元并购中国药企。

  据预测,中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草药市场销售额正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这对在中医药方面拥有大量独特资源的中国而言,是绝好的机遇。

  然而,近年来外资药企利用中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中药知识产权。同时,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将“洋中药”返销中国市场,赚取巨大利润。这无疑敲响了中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警钟。

  有关专家指出,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要守住中医药大国地位,必须尽快出台专门用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避免以后再发生中医药知识产权被不当占有的事件。同时,将传统优势与现代医学理论和高新科技结合,提高传统中成药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成分。

  “洋中药”在中国盛行

  近日,刚刚上任的诺华中国非处方药(OTC)部门总裁江华在广州高调宣布,未来诺华将为中国市场专门研发中草药,并将有条件并购销售在5亿以上的本土药企。

  其实,觊觎中药以及中国医药市场的不仅仅是诺华,众多的外资药企对于中药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

  美国已开始进行中药复方与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打算在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俄罗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药。

  过去数年来,外资中药企业正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的中药市场,并将大部分产品销往内地。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中药制剂年出口仅有1亿美元左右,占其中的3%至5%左右的份额。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每年天然植物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中国中成药市场的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出口量,这种势头还在不断增长。

  在日本,中药生产原料75%从中国进口。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中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中国。

  美国人利用手中8项中药材薄荷的专利,在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上,大把大把地收银子;而作为薄荷之乡的中国,只能靠着薄荷藕、薄荷茶水赚一点小钱。

  在一家中国药店里,一位顾客在柜台前看着五六种不同包装、不同生产厂家的六味地黄丸,犹豫不定。更让这位顾客为难的是,售货员竟然向他推荐一种所谓“比纯中药还好”的“洋中药”。

  曾任美国总统府顾问、美国参议院核心成员的美籍华裔知名学者和名医张绪通博士曾对媒体说:“西方国家的决策者们认为,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一场对中国的商战。”

  外资疯抢中药配方

  今年7月初世界治疗糖尿病的龙头老大诺和诺德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在中关村生命科学院落成。紧随其后,跨国制药企业罗氏的中国研发中心也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

  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玄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瞄上的不仅是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还有中药国自身的科技研发存在的优势和漏洞,更重要的则是盯上中药缺少“专利”这一天然屏障。

  自1985年以来,中国中药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始终未见明显增长,一直徘徊在1700件左右。迄今为止包括华佗再造丸在内的5个国家一级保密处方,无一有专利。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洋专利”已经占中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

  据称,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外制药企业对中药专利申请却不断升温。去年,诺华大张旗鼓地与中国中药研究所合作,以独特方式进军中国中药产业。其它一些外资药企也不断利用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疯抢”中国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

  近几年来,已有来自10个国家的40个植物药品种在中国注册成功,而中国却无一例植物药品种在海外正式注册,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让人心酸的悲哀。

  据统计,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很难证明其疗效,申请专利的难度较大,并且很多中药都是作为秘方存在,虽然疗效显著,但机理是什么却说不清楚。另一方面,中药尚待标准化,这是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阻力之一。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中国的中药配方大量流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传统医药企业的重要难题。

  守住防线刻不容缓

  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中药知识产权,其结果导致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和祖传秘方被外商以低价掠走。

  同时,国外企业利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将产品返销中国市场,或者通过侵权赔偿打垮中国企业。国外众多的医药企业就是通过无偿侵占中药方剂资源而赚取了巨大的利润。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土中药”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民族中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弄不好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知识产权无疑是民族中药产业面对挑战时必须紧紧抓住的利器,这已成为共识。目前中国中药界应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把中药的资源优势和专利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于 2009/11/24 16: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悲、可恶、可恨
发表于 2009/11/24 16: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中国特色的!这也是大善吗。
只要能当上官别丢了乌纱帽,就有的是钱,药贵点怕什么。给俺送礼都送洋中药!今年过节不收礼,要送就收洋中药!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4: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之花”正在被外企采摘

“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这是业内对于目前中国中药研发局面的评价。

本报见习记者 李琳报道

近日,瑞士药企诺华制药在中国高调宣布,将针对中国市场研发中草药,并欲以5亿元并购中国药企。

事实上,觊觎中药以及中国医药[29.40 2.12%]市场的不仅仅是诺华,众多的外资药企对于中药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过去数年来,外资中药企业正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的中药市场,并将大部分产品销往内地。而进入中国医药市场的国家远不止亚洲范围内的国家,还包括美国、德国、瑞士等国。

“国外拿我们原创的知识,换个手法,做些新的东西,变成他们的东西,其实疗效还不一定有我们传统的好。但关于商业方面的东西,咱们还不太好说,因为牵扯到一些商业包装、运作、概念的创办和专利权。其实除了医药,还有保健这些方面,因为人家起步晚,商业运作比较规范,通过科技、专利权,在这方面拿到了一些大的市场。”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贺用和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据统计,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多年前美国就抢先对吉林生产的“人参蜂王浆”申请了专利,韩国在中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的专利,还有市场上热销的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叶制剂,日本的救心丹都是中药的衍生物。而中国产品如果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上销售就变成了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

有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药都是来自于动植物,申请专利的难度较大。此外,中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的数据,很难证明中药的疗效,很多中医药的知识都是作为一种秘方存在的,秘方虽然疗效显著,但机理是什么说不清楚。一旦资金雄厚的外资企业利用科技手段对中医药进行化学研究,搞清机理并申请专利之后,中国企业很难再走向国际市场,也有可能丢掉国内市场。

“从国内中医方面来讲,都希望能尊崇传统。我们有很多剂型、汤药、膏丹丸散都可以治病,可能从传统来讲,有时候这个传统很难丢掉。归根到底,这些东西是西方人学不了的,没有这种文化根底,能拔罐针灸就已经不错了。把中医的东西弄过去,更多的是在成药方面,但是这也迎合了现在的发展。现在社会发展节奏快,大家为了省事,做个成药就卖出去。但是从中医角度来讲,成药的药方固定,我们认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很难都起效,导致了目前的这种境况。”贺用和说。

对于目前中药研发局面,贺用和认为:“其实就是中国自己瞧不起自己,就西药来讲,它还是有实际的临床效用,西方医学发展到现在可能进入一个瓶颈期了。它的化学合成成本又太高、创新意识又不太强,那么现在突然发现传统医学中的中医药有这么一个宝库。尽管咱们自己有很多人,包括临床、医学界,学西医的人都不相信,但是外国人的商业头脑和科技的那种意识比较敏锐,觉得可以从这个宝库中发掘出东西来。所以人家通过各种途径:会议或者所谓的科研协作、还有中国的医生去海外学习或看病,就把咱们中国的东西拿过去变成他们的。”

现在,外资中药企业正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的中药市场,并将大部分产品销往内地。而在多年前我们就已有沉痛的教训,青蒿素被国外一家企业根据科研论文进行结构改造并抢先申请了专利,年出口额达2亿至3亿美元。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江苏地道的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银杏目前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共有68件,外国人申请的有4件,几乎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对于专利权的保护措施,同仁堂[20.61 1.08%]宣传部姜晓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早就呼吁这个问题,关键是政府得有作为,我们想保护产权却保护不了,连自己的品牌都保护不好。主要是国家不出台一些政策,我们也没办法。”

“关于专利权,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西方现在所谓的科学体制已经有几百年了,而我们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改革开放总共才30年,前十年还糊里糊涂的,真正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按照西方人的游戏规则玩,也就在这一二十年,所以跟人家这方面的差距就非常大,它是一种概念方面的问题。”贺用和表示。

跨国药企在中国

·罗氏公司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1926年罗氏来到中国。1984年罗氏重返中国大陆市场。

·阿斯利康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国捷利康公司于1999年合并而成。其中国总部位于上海。

·诺华公司是瑞士第一大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真正发展始于1979年。

·葛兰素史克公司总部设在英国,2001年初,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德国制药企业拜耳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子公司成立于1922年。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6: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