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227|回复: 1

经方临证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2 11: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方临证心得

邵金阶  湖北罗田万密膏医院

  经方,组方严谨、简炼,疗效显著。笔者数十年来,喜用经方,每每得心应手,今仅就治疗汗证案二则,予以报道。

  1.桂枝加附子汤治汗出不止案
  朱某某,女,51岁。1995年7月28日初诊。7月初因“感冒”自购“速效伤风胶囊”、“板蓝根冲剂”等服用,少效。又转诊数医,有用银翘散加减,有用香薷饮加味,有用荆防败毒散化裁,并静脉点滴抗菌、抗病毒等治疗,头痛、咳嗽症状减轻而身汗出不止。稍活动或饮水、进食则全身大汗出,甚则汗出如洗,又更医多人,或用玉屏风散,或用当归六黄汤等治疗无效,靠能量合剂输液维持。刻诊:自汗不止,甚则大汗淋漓,形寒恶风,其背尤甚,虽盛夏亦身着羊毛衫,背部需棉背心裹护,面色白光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口渴,喜饮热汤(水),纳呆食少,尿黄大便干,舌淡,苔白干少津,脉沉细无力。患者素体虚弱,易患感冒,杂药乱投,伤津损阳,拟用桂枝加附子汤以调和营卫,固阳止汗。处方:桂枝8g,白芍20g,甘草、附片各10g,大枣10枚,生姜5片,煅牡蛎、煅龙骨各30g,西洋参10g(另煎)。每日1剂。煎煮2次,取药液400ml,分4次服用。外用五倍子粉3g,醋调敷脐上,外用胶布固定,1日1换。服2剂后,恶寒、汗出等症状明显减轻。继服3剂,汗止不恶风寒,惟头昏乏力,心慌气短口干乏味,饮食少进,舌红少津,脉细弦。阳气来复,阴津不足,方用生脉饮加山药,扁豆、石斛、麦冬、苡仁、麦芽、藿梗以醒脾生津,调理脾胃半月而愈。
  盛夏之季,人体腠理疏松,本易汗出,感受外邪,发汗切不可猛。本例患者属虚人外感,治应扶正驱邪。若不顾其本,只重其标,一汗再汗,伤其津液,损伤阳气,阳虚则卫外失固,腠理疏松而汗出不止,恶风怕冷。背为阳中之阳,故背部恶寒更甚。本案与《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病机相同。拟用桂枝加附子汤,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附片助阳固表。汗易伤津,加西洋参,重用白芍以养其气阴,补其津液,亦合《伤寒论》中“新加汤”之意,煅龙骨、煅牡蛎以助止汗之功。脐为一身元气之根本,五倍于性味酸平,功能敛汗,醋调敷脐,增其敛汗固表之效。

  2.大青龙汤治疗无汗案
  张某某,男,60岁,农民,1997年5月29日初诊。5年前在田间劳动,突被雨淋而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身酸痛,自持体健,未曾就医,数日后不药而愈,其后渐至皮肤干燥不易汗出,虽盛夏亦汗出少,近2~3年竟全无汗出,经多方医治,未效。刻诊:皮肤干燥,无汗,皮肤灼热,口渴心烦,日轻夜重,饮食尚佳,四肢关节酸痛、乏力、尿黄、便干结,舌质暗红,苔白薄黄,脉弦。证属腠理闭塞,郁热于里,拟用大青龙汤加味:麻黄、桂枝各8g,杏仁、甘草、沙参、丹皮、知母各10g,石膏 30g,花粉20g,生姜5片,红枣5枚,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同时嘱其用樟树叶1500g,葱50g,生姜50g,艾叶30g,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取药液5000ml,倒至澡盆中,澡盆中放一小方凳,坐于其上以尼龙布系于腋下,罩住澡盆,趁热熏蒸片刻后洗澡,每日1次。二诊:服药4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肤温润有微汗。继服3剂,汗出正常,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曾再作。
  患者近6年来少汗至无汗,实属少见,曾就医多处,有以发汗治疗,有作“干燥综合征”以滋阴养液用药,还有用甘温除热法,均少效验。反复思忖,患者病起于雨淋,闭塞毛窍,而致无汗,与《伤寒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的机理相同,总为阳气怫郁不得外越之故。用麻黄、桂枝宣发腠理;石膏以清里热除烦;杏仁、生姜以宣肺气;加花粉、沙参、知母、大枣以固护津液,驱邪而不伤正;久病入络,佐以丹皮凉血化瘀。外用药浴,樟树叶祛风驱湿;葱、姜、艾辛温通阳,其药效借沐浴时温热之力,使腠理疏松,开放毛窍,内外合治以宣散郁热,发越阳气,恢复正常开合。
发表于 2006/2/13 06: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5: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