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296|回复: 1

探索经络的循行(五音堂郭原) zz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4 16: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正常情况下经络的气血是怎样流动的呢?《黄帝内经》中有几篇文章记述了这个内容,如:《灵枢.  五十营》、《灵枢.  营气》、《灵枢.  营卫生会》等。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文中常有几处很难理解的内容。因此,本文意欲用现代的观点来探索这些内容,希望能给读者一个可以理解的答案。
    一、什么是经络?
    《灵枢.  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毫无疑问,《内经》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现在已知,能够运行血液的组织是血管。可是,解剖学中的大、中、小血管与经络的分布显然都不一样。那么经络是什么血管呢?从上文中我们知道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是“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即直接的营养作用。这种直接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经筋的肥瘦和皮部的枯荣方面。在针刺或病理情况下还会影响到循经的皮肤温度。如《灵枢.  经脉》说:“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现代医学认为具有这种直接营养作用的血管是微循环的血管。不但如此,纤维解剖学者们还发现传统经络线上的微小血管密集并形成管网状结构,其外还缠绕着胆碱能纤维。这是不是传统中医所说的经络呢?我以为是!
    二、经气流通前后的状态
    《灵枢.  五十营》说:“呼吸定息,气行六寸”。首先局部经络在气行之前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按理应当是静止的状态或没有气血流动的状态,相当于微循环的关闭状态。当气血流通以后那就是动态或气血流通的状态,相当于微循环的开放状态。我们知道微循环开放后,血液会从小动脉流向小静脉,但是不会与微小血管成九十度的流动。那么是什么在经络中流动呢?原来是这个开放的过程在沿着经络流动。经气流到的经络,微循环就会立刻开放并持续一段时间。
    三、经络的不应期
    微循环学认为:血液有一个从小动脉向小静脉开放的趋势(主要由动脉血压造成),但是,由于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控制,血液并非持续的从小动脉流向小静脉,而是间断的开放微循环。体内有一些因素可以控制毛细血管前扩约肌,这就是所谓的神经体液因素。如胆碱能神经纤维、组织胺、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谢产物。在经络的微循环开放了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能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的因素被消耗殆尽。于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经络关闭。这时经络处于不应期状态(注:这个不应期是相对的一般情况下的刺激不会使其开放)。随着时间的增加血液中能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的因素又逐渐的积累增加。这时循经的微循环处于可应期,如有其他的微小刺激(如附近微循环的开放)便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整个经脉微循环的开放。由于有不应期的关系,经络在一个周期内只开放一次。
    四、任督二脉是夹中线并行且左右对称的两条线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任督二脉是在前后正中线上,且各有一条。但是,用八脉交会穴诱发的经络感传却发现是夹中线并行且左右对称的两条线。当感传从列缺穴或后溪穴到达中线时,感觉并不是在中线上行走,而是在受刺激穴位的同侧夹着中线行走。感传经过的部位有热胀的感觉,而对侧的经络部位感觉清凉。凉热的分界线正好在中线。这个结论与祝华英道长的气功感传结果和王维兵先生用计算机推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见针灸中国网)。
    五、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不参与经络的正常循环
    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因为其本身没有属于自身的经脉(均为借用其他经络的路线)和穴位,故不参与经络的正常循环。这也是由于经络不应期的缘故,因为经气到达这六脉时,这些经脉还处于不应期。故不能参与经络的大循环。但是,当某经络有问题时可以通过这些经脉参与循环。这就是所谓的溢蓄、维络和海的作用。
    六、十四经是单侧运行
    在《灵枢.  营气》中介绍了十四经(二十八脉)的运行次序和交接部位。这在《经络学》教材中已经讲的很明白了。但是,按照经文和教材中的路线实际演绎却行不通。比如经络之气先从一侧肺经开始运行到达食指端,转到大肠经。可是少走了对侧的肺经;或者,经气先从肺经的少商穴开始运行经天突穴到达对侧的肺经,再经对侧的商阳穴转到对侧的大肠经,再经对侧的大肠经过大椎穴回到同侧的大肠经?此为迷宫似的死循环;或者经络之气是同时从胸中的肺经向两侧运行?这也不对。因为《灵枢.  五十营》中记载经络之气一个循环是走二十八条经脉,如果同时走左右经脉循环的次数和时间就都不对了。那么能不能是单侧运行呢?单侧运行有一个任督二脉的问题。如果任督二脉是单线,那么在一个经络之气的循环中他们要运行两次才行。但这违背在一个周期之内经络只能开放一次的基本原则。因此,任督二脉应当是左右并行的两条线。那么经络感传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试从一侧肺经开始运气,连续走完十四经脉,结果都是在同侧运行。当任脉到达天突穴时,经气跨越中线流向对侧的肺经。由此开始对侧的十四经脉循行,最后完成二十八脉的一周循行。经气再通过天突穴到达原侧肺经开始新一轮的循行。天突穴有很多经脉经过,但是,只有对侧的肺经处于可应期,所以经络之气只流到对侧的肺经。有人提问:“为什么经络的循环是从肺经开始的”。现在可以回答为“经络之气是循环无端的,无所谓开始或终了。说经络从肺经开始是说:“经气经过中线后是从肺经开始循行的”。
    七、主线和分支
    一条经络可以有许多分支,经气到达分支点时可以同时向各分支流动。那么,哪一条才是主线呢?或者说计算那一条线的长度或时间才算经络运行的路线和时间呢?我以为计算到达下一个经络的最短路线和时间才是正确的。也许一条经络的经气还没有走完,但下一条经络的运行可能已经开始。
    八、经气运行的顺序和连接点
    右侧交点      左侧经脉      左侧交点      右侧经脉
  
    天突穴        肺经          天突穴        肺经
    商阳穴        大肠经        商阳穴        大肠经
    大迎穴        胃经          大迎穴        胃经
    隐白穴        脾经          隐白穴        脾经
    心系          心经          心系          心经
    少泽穴        小肠经        少泽穴        小肠经
    睛明穴        膀胱经        睛明穴        膀胱经
    至阴穴        肾经          至阴穴        肾经
    心包          心包经        心包          心包经
    关冲穴        三焦经        关冲穴        三焦经
    瞳子髎        胆经          瞳子髎        胆经
    大敦穴        肝经          大敦穴        肝经
    百会穴        督脉          百会穴        督脉
    会阴穴        任脉          会阴穴        任脉
  (天突穴        右侧肺经)  (天突穴        左侧肺经)

   (注:在食指桡侧有两条线,肺经走动脉下线,大肠经走动脉上线)

多日所惑,终得求证,其义甚深,尚需揣摩。因无法收藏,特转载于此,详见:
http://i.cn.yahoo.com/fayuan_guo/blog/p_81/

思考:
1、佛经暗合五音之宫也未可知,据传常诵佛经,亦能防病治病?
2、五音堂郭原在其《探讨经络的表里关系》一文中提到“在研究经络固有的基音频率时,我发现相表里的经络,表经的固有基音频率总是高于里经一倍;或者说里经的固有基音频率总是表经的一半。由于经络的固有频率是一组符合音,故成倍频变化的表里经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种成倍的关系是否又暗合电子学中的奈奎斯特定理(采样定理):在进行模拟/数字信号的转换过程中,当采样频率fs.max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fmax的2倍时,即:fs.max>=2fmax,则采样之后的数字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采样定理的另一种说法是:信道的极限采样速率等于信道要传输信号频率的2倍,就可以做到无损传输。本人也成功运用该理论解决过实际问题,就此联想到里经的信息全部包含在表经里,因而治表即能达到治里的效果。
3、经络的气血循行与心脏的血液循环模式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按一个方向周而复始),那么其某些穴位是否有心脏瓣膜之功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对照思索,将心脏的血液循环图录于此:

    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右心房,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
    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
    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心脏收缩是主动的,舒张主要靠自身的弹性,是被动的。
    这里还要说的是,心脏的智慧:
  首先,心脏的工作量是惊人的。心脏的重量不到人体重量的0.5%,约300克,但它要负责全身的血液循环供给,全身的重量相当于心脏的200倍,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人要为200人提供生命的能量,工作量何其大!心脏虽只有300克,但每一跳要搏出血液约70毫升,每分钟要搏出近5000毫升的血液,每天搏出约700万毫升,即约7吨的血,相当于心脏自身重量的2万余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同时,心脏的工作也是非常有智慧、有理性的。以正常人为例,正常人心率约为66~70次/分(当然快慢有波动),即每一次心跳为0.9秒,其中收缩期(工作)为0.3秒,舒张期(休息)为0.6秒,即1/3时间工作,2/3时间休息,相当于我们的8小时工作制。到了夜间入睡,心跳变慢为50次/分,这时心跳为1.2秒,收缩期还是0.3秒,舒张期变成0.9秒,也就是1/4时间工作,3/4时间休息,心脏自行主张改为6小时工作制了,这就是心脏的智慧。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9/11/14 17:0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6: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经络的表里关系

见:http://bucm.etiandi.com/thread-101930-1-1.html

表里是中医学中很常见的概念。它的基本内容是说,人体结构可以分成内外两个部分。即外为表,内为里。如皮肤为表、肌肉骨骼为里;四肢躯壳为表,脏腑为里。但是在中医学中最常使用的是脏腑和经络的表里。这部分内容似乎已经脱离了表里的原始概念,而更为突出的是一对阴阳的概念。如肺和大肠、脾和胃、心和小肠、肾和膀胱、心包和三焦、肝和胆。以上脏腑的表里概念具体体现在经络的表里联系上。总结经络的表里有如下几个特点:
       1、表里经脉在手足末端连接
       2、表里经脉在经络循环中接续
       3、表里经脉通过络穴互相沟通
       4、表里经脉通过别络互相沟通
       5、表里经脉在脏腑互相络属
       《黄帝内经》中对表里的论述不是很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内外之应皆有表里”;“以表知里”;《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别其表里”等。其中“内外之应皆有表里”是说表里是代表人体内外的概念;“以表知里”是说可以通过表里一方面的情况判断相对应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别其表里”是提示表里(经)概念的重要性。
       表里经的应用十分重要,它直接体现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上。因此人们往往重视表里经的应用。但是,对于表里经的理论研究却很少有人去做,教材上也是几笔代过。如此,造成了学习中医的人们很大的迷惑。为此 特在此文中较深入地探讨关于经络表里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表里经脉在手足末端的连接
       学过经络的人都知道,表里经脉在手足末端连接。但是,有以下三个细节却未必有人会知道:
       1、表里经在手足连接的具体位点在哪里?
       2、一对表里经连接的部位有几处?
       3、表里经在手足末端的分布规律?
       为了了解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本人进行了关于表里经在手足末端的经络感传试验。 具体方法如下:
       1、用牙签横向刺激手指指甲和足趾趾甲角旁传统的井穴或类似井穴的位置,寻找诱发经络感传的敏感点。
       2、用牙签纵向刺激从井穴或类井穴的位置到指(趾)端,寻找一个可以同时诱发出表里经感传的位点。继续向远端刺激,观察反应。
       结果如下:
       1、每个井穴或类井穴的附近都可以找到两个点。刺激此两点,可以分别诱发出相表里经的两条经络感传。
       2、这两个位点分别位于小动脉的两侧。其中掌侧点可以诱发出阴经感传,背侧点可以诱发出阳经感传。
       3、十个手指和十个足趾共有四十条经络感传。其中拇指和食指通肺和大肠经(8条);中指和无名指通心包和三焦经(8条);小指通心和小肠经(4条);足大趾内侧和第二、三趾通脾和胃经(10条);足大趾外侧和第四趾通肝经和胆经(6条);足小趾通肾和膀胱经(4条)。
       4、可以同时诱发出表里两条经脉的位点,在井穴(或类井穴)沿甲缘到指(或趾端曲线的中点。此点远端的刺激不能诱发出经络感传。
       由此可知,传统上认为表里经在井穴相接的观点是错误的;传统的井穴数量是阙如的;传统观点认为指或趾的一侧只有一条经络是不足的。
                二、表里经的生理规律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表里经在生理上有很多特点和规律。具体如下:
       1、表里经循行方向相反
       在手经中,阴经向远端行走、阳经向近端行走;在足经中,阴经向近端行走、阳经向远端行走。
       2、在手指和足趾表里经共用同一条动脉
       在手指和足趾,表里经共用一条小动脉。如果认为经络是微循环管网状结构,按照一条小动脉伴随有两条静脉的解剖规律,在这条小动脉旁边就会伴随有两条微循环管网状结构(或称经络)。这种共用一条小动脉的现象构成了经络的阴阳关系或表里关系。如一侧的微循环开放,会使小动脉血压下降,另一侧则不易开放。中医说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阴阳对立特点可以表现于此。
       3、表里经固有基音频率具有倍频特征
       在研究经络固有的基音频率时,我发现相表里的经络,表经的固有基音频率总是高于里经一倍;或者说里经的固有基音频率总是表经的一半。由于经络的固有频率是一组符合音,故成倍频变化的表里经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4、表里经在经络循环中是接续的
       在研究经络的循环中发现,相表里的经络或正或反的接续着。
       5、络穴的经络感传是向表里经同时传导的
       在研究络穴的经络感传时发现,刺激络穴可以诱发出本经的经络感传,也可以诱发出相表里经络的感传。这种现象可能与该穴兼有表里两经的固有频率所致。
       6、表里经在脏腑的经络感传大都是兼通相表里的脏腑
       在研究经络的内脏感传时发现,大部分的经络在内脏的感传即 到本经的脏或腑也到达相表里经的脏或腑。
       7、表里经的感传大都通向本经和相表里经的背俞穴
       在研究背俞穴经络感传时发现,一条正经的感传可以到达本经的背俞穴,也可以到达相表里经脉的背俞穴。背俞穴是表里经通向脏腑的背部入脏点,通过这个双经入脏点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
       8、某些全息部位的相临和对称关系
       在研究经络的全息分布时发现,有些全息部位的经络分布具有表里经对称的特点。如:舌、唇、齿、鼻、眼、寸口脉等经络的分布具有表里经相临和对称的特点。这种相临和对称的特点可能与共用一条小动脉有关。
                    三、表里经的病理特点
       由于表里经脉在解剖和生理上的诸多联系和特点,致使在病理上也会明显的反映出来。其中最大的特征便是表里经脉的对立性倾向。
       在研究经络诊断仪的临床时发现,在表里同病病例中,约有70% 的情况虚实相反;30% 的情况虚实一致。
       在《灵枢。经脉》中记载了表里经相反的脉象。
       在经络辩证研究中发现,一条经络的阴虚相当于相表里经络的阳虚。按此规律治疗某脏腑经络的阴虚,补其相表里经络的阳气即可。(注:经络以气为主,人们可以用各种疗法补一条经络的经气或阳气,但无法直接补一条经络的阴血。在《针灸治疗学》教材中,用补肾经的方法来治疗肾阴虚是明显错误的。)   临床上用此理论很有效验。当然也有表里同实和同虚的情况,但不是主流现象。
                    四、任督二脉是否具有表里经的特征?
       任督二脉属于奇经八脉,一般认为奇经八脉不具有表里经的关系。但是如果按照表里经的生理特征来分析,任督二脉还真具有很多表里经的特征。具体如下:
       1、表里经在指或趾端连接;任督二脉在会阴部连接。
       2、表里经在指或趾端成逆向行走;任督二脉在会阴部也成逆向行走。(注:督脉在参与经络循行时,由肝经在百会穴引发督脉感传,然后紧贴后正中线下行,经肛门同侧入小腹前壁内侧,在一侧小腹前壁内侧先向外上、再向内下方入会阴穴,继之任脉经气再由会阴穴上行。)
       3、表里经脉的基音固有频率成倍频关系;任督二脉的经脉基音固有频率也成倍频关系。
       4、表里经的络穴可以同时诱发出相表里两经的经络感传;任督二脉的络穴也可以同时诱发出任督二脉的感传。
       5、在经络循行中,相表里的经脉是接续的;任督二脉在经络循环中也是接续的。
       6、表里经在部分全息部位中有相邻和对位现象;任督二脉在舌和寸口脉上是与表里经一样的,有相临和对位关系。
       7、在病理上任督二脉也具有很强的阴阳对立关系。
       与十二正经明显不同的是任督二脉不与脏腑相联系,不存在脏腑互相络属的关系。由于以上特点,似乎可以将任督二脉列入表里经之列。不过要想真的定下来还需诸多专家们的首肯。古代有人将十二经连同任督二脉共称十四经,可能具有此义。
                   五、表里经的应用
       由于表里经的关系极为特殊,故使用表里经的理论就成为经络应用的重要部分。表里经的应用内容具体如下:
       1、用于疾病的诊察
       当已知一条经络的虚实时,一定要进一步的检查其相表里的经脉。因为其相表里的经脉很容易发生于该经虚实相反的病症。不检查往往会发生漏诊。
       2、用于脏腑经络辩证
       在一条经脉发生比较严重的虚实情况时,尽管其相表里经脉的病症可能被掩盖,依然可以判定其相表里的经脉会发生相反的病理变化(长期虚症和伴有脊椎错位者例外)。一条经脉的阴虚或血虚意味着其相表里经脉的阳虚或气虚;一条经脉的阳盛或气盛意味着其相表里经脉的阴盛或血实。
       3、用于经络治疗
      在经络治疗中,表里经的应用比较广泛。如:一条经络有病,常选用其相表里经脉上的穴位作为配穴。如主客原络配穴法;一条经络如果有虚实情况,相表里经的穴位可以选用与该经治疗相反的手法;如果某脏腑经络有血虚或阴虚可以补其相表里的经络穴位。
       4、用于养生保健
       经络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如果不了解经络的表里关系,单独锻练某一条经络,往往会发生偏差或走火入魔现象。如果在一个短时期内,先后锻炼相表里的经脉就不会发生这类现象。
       5、用于确定穴位的位置
       由于发现表里经脉在手指和足趾上的夹小动脉并行关系,在经络诊断仪的使用和针刺时,便可以更为精确的找到某经穴位的位点。以往的井穴定位方法似乎存在问题。
       6、用于发现新的穴位
       不同经络的交接点是确定穴位的标准之一。因此,新发现的表里经在手指和足趾的交接点都可以成为新穴位。这组穴位的理论意义是同时诱发表里两经的经络感传,临床意义是同时调整表里两经气血。此与络穴的特点极为相近;与传统手指足趾上的穴位比较,还可以发现相表里经的另一组穴位。如大肠经的少商、鱼际,肺经的商阳、二间、三间等;还有食指桡尺侧指甲角旁的穴位(未定名)等新穴位。
       经络的表里关系研究还有很多专题,希望有兴趣的学者们继续下去。[/td][/tr][/t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6 0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