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红太阳之家

我给自己开的方,有点小问题,向方家请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3: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C2方:茯苓15 白芍15 生姜20 白术10 制附子30
         三剂  共20元
今天服完C1方最后一剂。明天开始服用C2方。
C1方使我胃口大开,同时今早大便大有好转。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C3方:茯苓15 白芍15 生姜50 白术10 江油黑顺片60
         三剂  继服。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19: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改变了C2方的附子改成60克江油黑顺片;今天下午服用C3方第一服,刚才肚子疼,结果今晚拉肚子了!怪!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7: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C3方:茯苓15 白芍15 生姜50 白术10 江油黑顺片60
       三剂 继服。
  至今为止,已经服用C方9剂,其中每剂含60克江油黑顺片的有4剂。
  从今天晚上开始服用第10剂C方,也就是60克江油黑顺片的剂量第5剂。感觉首帖晚上服用比白天服用药效更显著。
  
  从昨天开始,右侧牙床处神经有异样,从昨晚开始右脸、右眼尾神经有异样。怪!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09: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齿痕舌和大便前硬后溏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7: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D方:厚朴20  生姜20  法半夏10  党参3  炙甘草6
        五剂

由于C方对齿痕舌和大便前硬后溏的状况似乎已经没有了作用,因此今晚服用完C3方最后一剂,明后天开始服用D方。看看D方对齿痕舌和大便溏软有无显效。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6: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吃完了C3方,晚上开始服用D方。目前齿痕舌和大便前硬后溏的症状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同时,两天早餐都没有吃苡仁,舌苔一下子厚腻了很多!
可见水湿还是很严重的!脾虚的状况应该也是很严重的!
另外,可以得到一个结论:C方真武汤失效,说明水湿与肾阳关联性不是太大。
我目前猜测水湿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脾阳不振!运化失司!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吃了D方,刚吃下,左侧腰部就酸痛,晚上没睡好觉,早晨口苦,双膝无力,左眼外侧眼白见红丝,感觉不好。吃大剂量附子都不上火,而吃D方一剂就上火。必须弃D方!
  估计D方有问题,考虑将D方中的厚朴和半夏取出不要了。
  弃D方:厚朴20 生姜20 法半夏10 党参3 炙甘草6 四剂
  改为D2方:生姜20 党参3 炙甘草6 红参3 白术6 四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3: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E方:白术15 干姜15 党参6 炙甘草6 生姜0~30 江油黑顺片0~60
      五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1: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体会1: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体会2: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气短声低
  心 ―――心慌面白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阳                   阴
舌                   舌红苔黄干燥 舌淡苔白滑润
脉                   脉大有力         脉弱无力
神                   有                    无(但欲寐)
气                   亢奋                疲乏
声                   高亢                低弱
色                   红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三、坎离卦解
  离卦寓心,真阴寓于中
  坎卦寓肾,元阳潜于内
  二者互为其根
  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体会3:郑氏理法特点

  一、理论上: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元阳、真气。
气化六经――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二、诊断辨证上:
首辨阴阳!
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三、论治上: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四、用药上: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简方重剂,大辛大热,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体会4: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银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体会5: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阴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六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梅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体会6:治阳气阴血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后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疴,为回阳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疴,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昏迷窍闭者,加麝香以开之。
  最佳之剂,莫过于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汤,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敛欲散之气,仍欲重剂,可仿李老之剂重用法。
  少阴阳气实一身阳气之根,六经阳虚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脉微矣。太阳阳虚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汤用之。少阳阳明皆多热证。但三阴阳虚,皆可用之。太阴阳虚,轻则理中、建中,重则合四逆辈。厥阴阳虚,也用四逆,观乌梅丸可知也。

  体会7: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论

   三阳统于阳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诸脏腑有形之邪外出之径也。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皆以阳明为出路也。
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禀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则为最重,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李东垣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但四逆汤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剂。总之,时时处处要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心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水火不交,否结诸证生矣。

  体会8:南人阳气更亏论

   北人南人孰之阳气更亏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长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阳气虚于外而实于内。多热饮热食,助内在之阳气,故北人阳气不易亏也。
   南方天地所长养,天气暑热,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阳随汗泄。常饮凉茶冰水,少食辛辣,阳气多伤而少助,故南人阳气更亏也。
   因之,则南方更宜仲景之学,养生则宜时时处处顾护阳气,治病则不忌大剂理中四逆,虽观之禀赋较北人稍弱,但有故无殒则无殒也!至少姜附桂萸之用不应比北方少矣。

  体会9:师列书单
奈跟师不能久也,遂向老师讨教书单,师不易轻授,学生讨矣。但不敢独吞,遂公之与同道诸君共享。
一、郑氏三书――伤寒之学诸家莫于伦拟。
二、陈修园医书十三种――可师可法!
三、黄元御医学全书――重在四圣悬枢!
四、赵献可,医贯――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云1.伤寒论类方汇参2.杂病治疗大法
六、朱丹溪,格致余论,反观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医宗金鉴
学问之道,读书为要!李老之学,60%淑于内经仲景,未列者因应知之列也。

  体会10:张仲景三阴本质

阴阳水火,共居一体,不可分也,但有多少偏颇,有阴无阳,谓之死阴;有阳无阴,谓之孤阳。
1.少阴是阳衰,三阴之极,最终均要累及少阴,故四逆汤,三阴皆可用也,治之回阳、助阳、救阳。
2.太阴是中焦寒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胃气之所在,后天之本也,五脏六腑皆所赖之以生,禀生之时,先天以生后天,禀生之后,先天皆赖后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赖。故仲景时时处处顾护胃气。补中、健中、温中、理中,皆一理也,程度不同而已。
3.厥阴病要在“阳散”,厥阴之上,风气治之,风大则散也。疏泄太过之谓也,治之以敛之、镇之、潜之、降之。
山萸、乌梅、五味以敛欲散之阳也,磁石、紫石英、龙牡、桂萸镇之、潜之、降之也。

  体会11:体悟仲景时时顾护胃气

  仲景禀《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之言,在六经用药中处处皆能体现。
1.太阳――桂枝汤以姜枣和营卫。亦以姜枣和胃气也,炙甘草和诸药,亦和胃气也。啜粥以滋胃气,以助汗之源也。
2.阳明――白虎汤以粳米同煎以和胃气也。
3.少阳――小柴胡汤之用姜枣参草皆助胃气之剂。
4. 太阴――建中、理中之助中焦,强脾胃之正局也,为万世不易之法,后世诸家皆禀之。
5. 少阴――炙草、干姜也温中之剂也。
6. 厥阴――乌梅丸蒸之以五斗米下,特顾胃气也。
  
  体会12: 拾穗集

1.吴氏回阳饮
熟附子50-100-300  少阴之阳药
干姜30-60        太阴之阳药,以辅之助之
肉桂10-15        厥阴之阳药,可以吴茱萸助之
炙甘草10-15
2. 砂仁、半夏――开中焦之痞气 ,中焦乃天地气交之所   
3.细辛――交表里阴阳之气(太阳之表和少阴之里)
   麻附辛――主要是细辛的作用――交内外之阴阳
4.敛厥阴之气――山萸、乌梅、五味子,气血阴阳欲脱欲散者重用之。
5.小青龙汤以五味子――顾护卫气
6.交心肾上下之水火――葱白
  引心之真阴下交于肾
  启少阴之阳上交于心
7.淡豉――和胃而宣胸膈之郁,勿以轻而忽之。
8.炙甘草(四逆汤中)―――伏少阴之火―――护火之神剂也!
9.清震汤―――治暑湿头重不解者。
苍术100  升麻60  荷叶30(后入)
麻附辛+四逆汤+清震汤
治头重不解者。

  体会13:附子、理中、四逆可助六经之阳

   六经阳气亏者,皆可加附子,皆可加四逆汤以助之,六经本是一经,六气乃是一气,皆人体坎中阳气也。
一、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心悸证,不愈者或较重者,可加炮附子,或四逆,或理中汤。桂枝甘草汤助心阳,四逆、附子、理中类可助之。可与桂枝附子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互参。
二、甘草干姜汤可治虚寒肺萎,可治多涎,可治少阴咽痛,甚者可加附子以助之,合而成四逆也。
三、麻黄甘草汤可治水,开腠发汗,若阳虚者,可加附子,或麻附辛汤,或麻附草汤。
四、附子甘草汤可治阳虚畏寒,甚者加干姜,以成四逆汤也。
五、吴茱萸汤治厥阴脏寒犯胃证,若剧者,可加附子或加四逆或理中类以治之。
六、当归四逆汤以治厥阴经证,不愈者加吴茱萸、附子、生姜以助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六经阳衰皆可加附子、理中、四逆,以上可证之。
七、五苓散证若不愈者,可加四逆或加附子以助之,效佳。

  体会14:论栀子豉汤系列方

1.栀子豉汤
栀子―――清热(郁热)
豆豉―――宣表
合用清宣胸膈郁热,除心烦―――从太阳而出也
2.栀子枳实汤――伤寒差后劳复食复者
胸膈郁热――栀子
痞满食滞――枳实
3.栀子干姜汤
兼脾气虚寒――便溏者――加干姜
4.栀子厚朴汤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枳实――消痞(滞塞)
厚朴――除满(胀)

  体会15:三阳病机,重在经气转输失常――失开、失枢、失阖

1. 天之大宝唯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唯此一息真阳!
2.人之一身,凡阳气不到即是病。
3.救治阳气,治病之总则。
4.三阳病机――重在开阖枢失用!
⑴太阳――失开!故治疗太阳经病重在开腠疏表
⑵少阳――失枢!故治疗重在枢三焦之气液,通畅上下内外,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也”。
⑶阳明――失阖!――失于通降!三阳统于阳明,六府以通为顺!六府皆借阳明为出路!
白虎、承气皆为阖剂,潜镇阳气,通降六府也。

  体会16:三阴病机

第一个问题:重在本气失化――湿盛!热少!风大!
⑴少阴病机―――阳衰――热少――四逆辈
⑵太阴病机―――阴寒――湿盛――理中类
⑶厥阴病机―――风大或风小――气散或气闭(疏泄太过或不及)
经证―――当归四逆汤;
脏证―――乌梅丸加减。
三阴乃阴盛之地,更以阳气为用,但人之真阳乃一阳生于二阴之中,阳本不足,阴盛阳亏皆和朱丹溪相反。三阴病机重在本气失化,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乃坎中一点真阳。坎阳乃命火也,为一身之生机所在,故少阴病机重在阳气衰虚。

第二个问题:1.少阴失枢。2.太阴失开。3.厥阴失阖(气散)。
阴阳本为一体,阴中有阳,阳中存阴,从生理上看,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热气即元阳也。人之元阳,先天本已不足,后天则更亏易损。故人身之阳有亏而无满。人身之病皆阳气为病也,阳气一处不在,则一处即病,阳气一处有亏,则一处阴凝,多寒湿并至也。故阳气乃人生之本。但阳气易温不宜补,温则阳气通达,补则阳气凝滞。人之一身阳气本为一体,乃一气流行也。少阴病则阳衰阳亏,太阴病则湿阻饮停,厥阴病则风气不治,多散漫也,故可以乌梅、山萸、五味收之。
李老破格救心汤乃三阴并治之剂,附子以救少阴之阳,干姜以救太阴之阳,除太阴之湿,亦阳盛而湿化也;山茱萸、龙牡等以敛厥阴欲散之气。
厥阴主要是风气失治,疏泄失常。风大气散――来复汤。风小气郁――四逆散。
三阴病机,总括概之,也可以曰:
阳衰――少阴病机是热少
寒湿――太阴主要是湿盛
寒凝――厥阴主要是风大或气厥
此皆以本气病为主。
六气本为一气,六经本为一体。乃真阳氤氲其间,子时发于少阴,出于三阳,故少阴阳旺则一身阳气皆旺,少阴为一身阳气之枢也。三阴阳气皆以赖之,但少阴阳气欲赖太阴阳明之胃气以滋之,欲赖厥阴风气以疏之,少阴阳衰则六经阳衰,皆可用附子以助之。厥阴风气不疏则阳气滞塞,血脉不行,在经则阴寒凝滞。当归四逆汤之类证发也。
三阴之寒凝皆赖厥阴以疏之。脏寒凝滞则赖通脉四逆加吴茱萸、桂心以温之。少阴厥阴同病,阳衰欲散。则一身之气血阴阳皆欲亡。故赖厥阴以收之。在大剂四逆汤基础上,加用乌梅、山茱萸之类。
   来复汤乃收厥阴之峻剂也。收厥阴者乃收厥阴之风,使阳气不得散也。疏厥阴乃疏阳气之滞,故阳气不凝也。
太阴乃阳气之助,先天之阳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故四逆汤干姜之温中。太阴少阴合病则四逆、理中合用,附子理中是也。三阴本为一体,三阴合病,则四逆、理中、桂萸同用。四逆,救其阳也,理中救其中也,桂萸治其风也,非重剂救阳不可。
熟附片30-100-200
干姜30-60-120
炙甘草30-60-120
桂心或油桂3-10-20
回阳之剂也
重在挽垂绝之阳!
其液欲脱者 ,加人参以救暴脱之阴!
阳气欲散者,加山萸、乌梅、三石以敛欲散之气!

  体会17:归来兮,中医之魂!

近日,师李可老近半月,感悟彼多,激情奔涌,思复仲景之道!
仲景为医圣!
伤寒论乃中医之魂!
感目今之状,中医无魂,故作文以挽之。
第一、要回归仲景之六经辨证,六经乃仲景之魂也。仲景之理法也。
第二、要回归仲景之药量,非仲景之药量,难起重疾沉疴也。
仲景之方药理法,中医之瑰宝也。六经内通于五脏,外应于六气,是站在天地人这一层面上的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六经本于阴阳,根于太极,实天地氤氲之一气所化。无极――太极(太极图乃阴阳之模型)――阴阳――四象――八卦。
明六经才得知天地气化之理!
明六经才得以仲景方药之用!
六经是中医的时空宇宙,六经是中医的相对论。
仲景是中医之圣,六经乃中医之魂,不可不知也。不通六经气化,仲景之方成经验之方,乃是“死方”。不明六经气化,仲景之药乃是对症之药,乃是“死药”。六经气化乃伤寒论一书之灵魂!
同道诸君,不可不知也。
几多中医已成西医,几多中药已成西药,同道诸君可鉴矣。此中医之悲哀,亦仲景之悲哀。
不通六经气化,不可以用仲景方。不通六经气化,不可用李可方。无有驾照,不得驾车!
六经气化,乃天地之气化,客主加临,司天在泉...
六经气化,乃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开阖枢及六经气血多少、阴阳盛微之理。
挽兮,中医之魂!
归兮,中医之魂!
挽之之道――
                朝有读经之声!
                昼有据经之诊!
                夕有歧黄之辨!
        于兹,朝夕励练,几番春风夏雨,大中医之氛围可创矣!“中医学术站在前沿可望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9: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