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杏林箫客

《中医虚证·阴虚证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阴虚动血·咳血

     刘炯夫医案:夏某某,男,35岁,1972年3月5日诊。咳血宿疾,历时5年,曾X摄片检查,发现右上肺有透光区。近因生活失节复发咳血·曾经西医诊治未能制止。初诊证见咳嗽,咯血盈盂,胸隐痛,心烦不眠,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以为肝火犯肺,法以泻肝清肺,药用青黛、山栀、瓜蒌、浮海石、白及、茅根。服2剂,病无进退。更细加辨析,视其面红,心烦不寐,舌红转绛,苔黄腻,脉细数。始知其为肾水不足,心火亢盛,因而改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热,安神止血。服2剂,血止咳减,后以上方出入,服15剂而愈。

    按语:本案咳血,伴有心烦不寐,舌绛苔黄等证,显系肾水不足,心火有余,致络脉损伤而出血。初诊时所予咳血方,只能清肝火而不能泻心火,更无滋阴之能,宜乎不效,复诊时改投黄连阿胶汤,既可清心火,又能滋肾水,水升火降,标本同治,始得应手取效。

  
    阴虚动血·咳血

    王光晃医案:李某某,男,58岁,1976年1月26日初诊。曾因发热咳血在县医院住院月余,归故里调养二周,复发咳血而急诊就医。诊见:精神疲惫,面色不荣,形体赢瘦,气促咽干,咳唾痰血相兼,亦见纯血鲜红,纳谷不香,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肺络损伤。治宜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处方:西洋参、沙参、麦冬、桑白皮、黄芩、生地、山药、阿胶、甘草各10克,半夏5克,大枣5枚,7剂,水煎服。药后诊见精神好转,饮食增加,仍咳嗽气促,痰中带血,药已中病,以原方随证出入而治。月余后面色转红,咳血消失。诸恙悉退。嘱常服六君子丸,以善其后。(吉林中医药1987;<4):24)
    按语:患者肺阴素虚,今瘥后失调,致使胃阴不足,虚火上逆刑金,肺络受损,血溢络外而咳血。由此可知,上述诸症虽主要表现在肺,实本源于胃。方拟麦门冬汤主之,养胃益气,生津充肺,以清降虚火,宁络止血。此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举,故颇切医理,方证相宜,疗效亦佳。


    阴虚动血·鼻衄

    权依经医案:陵某某,男,50岁,1980年2月23日初诊。七天前突然鼻出血不止,伴轻微咳嗽,素有慢性气管炎和高血压病。住院后血压波动在150/100~120/80mmHg之间。化验:Hb7g%,血小板124,000/mm~,凝血时间1’30”。体查:鼻腔有渗血,无明显出血点。舌红苔薄白,脉关尺滑数有力,寸部无力。用麦门冬汤治之:麦冬21克,党参6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蜂蜜30克,竹茹30克。水煎去渣入蜜,搅匀服,3剂。二诊:服上药1剂后血即止,嘱再服2剂以巩固疗效。诊脉两寸较前有力。患者要求改治慢性气管炎,故又用二陈汤加杏仁、竹茹治之。(《古方新用))1981:63)
    按语:热迫肺津,肺气不能下降致发鼻衄。用麦门冬汤止逆下气,引血下行,并去留恋热邪之粳米,加蜂蜜以润燥,再加竹茹以清络脉之热也。


     阴虚动血·鼻衄

    【案例】某男,63岁。鼻衄量少,反复不止,头晕目眩,心悸耳鸣,面色潮红,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无苔,两尺脉细数。病因伤于酒色,肾阴虚损,劳伤太过,火炎动血,即易鼻衄。治宜滋阴降火。处方:生地、白茅根各15g,淮山药、枸杞子、知母、麦冬、黄柏各12g,山茱萸、丹皮、茯苓、荆芥炭、花粉各10g。6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药后鼻衄止,余症向愈。为巩固疗效,原方去荆芥炭,加枳壳3g,继续服4剂后,诸症悉除。《王清国等.王锡章老中医治疗鼻衄的经验介绍.新中医1994-11-3》。  



    阴虚动血·肌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案例】某女,34岁,2001年9月10日初诊。3年前突然出现全身散在紫斑,两上肢为甚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无痛痒,伴有齿龈出血,虽经治疗,效果不显。近2月,病情加剧,在某院血液病科化验,血小板计数43×109/L,骨髓穿刺提示巨核细胞系统有成熟障碍,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服用泼尼松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诊见:头晕耳鸣,潮热,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心烦不寐,口干,牙龈肿痛,时有渗血,鼻衄每周发作2—3次,皮肤散在紫斑,大小一般在0.5cm×1.Ocm~1.Ocm×1.5cm之间。月经淋漓不断,色鲜红,舌边尖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44×10/L,血红蛋白90g/L。证属阴虚火旺,迫血妄行。

    治宜滋阴降火,宁络止血。用大补阴丸加减,处方:黄柏9g,熟地20g,龟板18g(先煎),黄芪、白术、紫草各15g,知母、阿胶珠12g(烊化)、鸡血藤、花生衣、旱莲草、女贞子、茜草、丹皮各12g。二诊:15剂后,患者精神转佳,出血渐止,紫斑减少,血小板计数上升至67×109/L。上方加枸杞子、白芍、党参各15g,泼尼松用量递减至停用。三诊:6周后出血已止,紫斑消散,血小板计数112×109/L,血红蛋白115g/L。继用上方去茜草、紫草、丹皮,加菟丝子、山茱萸各12g,继服1月巩固疗效,患者诸恙成安,气色俱佳。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王兵.大补阴丸在血证中的临床运用举隅.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2):29]。
   
  
     阴虚动血·精血

    【案例】某男,36岁,干部。述精液发红3月余,伴少腹隐痛,腰痛,神疲纳呆,性欲减退,脉弦。精液常规:精子数目低于正常,活动率O.40~O.50,活动力一般,红细胞密集视野。西医诊为精囊炎。此系虚火内燔,伤及血络所致,治以养阴泻火凉血之法。方用知柏地黄丸,去茯苓、山茱萸、山药,加旱莲草、女贞子、蒲黄、血余炭、小蓟,服药半月,诸症消失。《张秋才.知柏八味丸在男科疾病中的应用.河北中医,1988-1-34》。
    【按语】《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精血出候》说:“此劳伤肾气故也。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虚劳则生七伤六积,气血俱损,肾家偏虚,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矣。”本病多系肾阴不足,虚火妄动,伤精动血,故以知柏、生地滋阴泻火,旱莲草、女贞子补肾凉血,小蓟、丹皮、蒲黄、血余炭清热化瘀止血而获效。   

     
    阴虚动血·尿血

    刘渡舟医案:高某某,男,40岁。因体检发现:尿潜血(+++),尿蛋白(+),血压165/100mmHg。B超提示:左肾结构欠规则。膀胱镜(一),结核(一),GFR降低,西医认为“肾小球肾炎,可能性大。给予激素及潘生丁等西药,兼服中药,然血尿始终不消,病经一年有余,特请余会诊。现尿潜血(+++),尿蛋白(±),伴心烦不寐,口干,五心烦热,腰痛,下肢痿软无力,小便频数,量少色黄。视其舌红绛而苔薄黄,切其脉细数薄急。脉证合参,辨为少阴热化之证。为肾水不足,心火上炎,心肾不交。
   治当滋阴泻火,养血止血,交通心肾为法。方用:黄连1O克,黄芩6克,阿胶12克(烊化),白芍15克,鸡子黄2枚,当归15克,生地15克。医嘱:勿食辛辣肥腻之食品。上方服7剂,检查:尿潜血(++),红血球(O~1O),心烦与不寐均减,仍有多梦,小便黄赤,带有泡沫颇多。舌质仍红,脉来弦滑。反映了药虽对证,尚未全面控制病情,因阴中伏火不能速解也。继用上方加减出入,约1月余诸恙悉退,随访已无复发。
      
   
    阴虚动血·便血

    万寿医案:王某,男,8岁。起病数天,大便下血日数次,每次下血量约1O~20毫升,腹痛烦躁,唇红而焦。脉数,舌边尖红,舌中苔微黑。大便化验:未发现痢疾杆菌及原虫。服黄连阿胶汤1剂,下血停止,腹痛大减。再剂,诸症消失。
    按语:烦躁、唇红、舌尖红、脉数,心火盛也;舌苔中黑,肾水亏也。心肾不交,阴虚火旺,损伤肠络而致便血,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血得安宁则便血止。


     
    阴虚动血·便血

    李一立医案:张某,男,40岁,1973年10月20日初诊。素患有胃溃疡,五天前出现右胁胀痛,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不规则低热,视物不明,嗳气泛酸,解黑便日2~3次,舌质红,苔薄黄。此为脾胃阴虚。治宜益阴止血。用麦门冬汤。处方:麦冬20克,白芍、山药各15克,法夏10克,女贞、仙鹤草各12克,大枣7枚,甘草5克,粳米30克。服5剂后,便色转黄,疼痛减轻,胃纳增进,但出现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上方加夜交藤、柏子仁、朱茯苓。继服10剂后,诸证好转。续以原方出入,调服一月而愈。(四川中医1985;(10>:21)

    按语:低热、乏力、舌红、苔黄,阴虚有热之征;右胁疼痛、暖气吞酸,肝胃郁热之象。宜麦门冬汤加白芍、女贞子等柔肝养阴之品,治病求本也。


    阴虚动血·便血.

    【案例】某男,49岁,干部。2月前因大便鲜血住院治疗,曾用多种中西药,其效不显。诊见:大便鲜红色血,日发2—3次,肛门灼热感,五心烦热,舌红绛,少苔,脉细数。证属脾胃阴虚,热毒炽盛,统摄无权,迫血妄行。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投月华丸,去川贝母、百部,加白头翁、丹皮、赤芍、水牛角粉。5剂而血止。予丸药1料善其后。随访年余,未复作。《余韵星.月华丸的临床运用.浙江中医杂志1987-5-223》。   


    阴虚动血·崩漏

    刘渡舟医案:唐某某,女,30岁。月经淋漓不止已半年许,妇科检查未见异常,Hb 7.2g%。伴心烦不得卧,惊惕不安,自汗沾衣。索其前方,多是参、芪温补与涩血固经之药,患者言服药效果不佳,切其脉萦萦如丝,数而薄疾(一息六至有余),视其舌光红无苔,舌尖红艳如杨梅。细绎其证,脉细为阴虚,数为火旺,此乃水火不济,心肾不交,阴阳悖逆之过。治应泻南补北,清火育阴,安谧冲任为法。
    黄连1O克,阿胶12克,黄芩5克,白芍12克,鸡子黄两枚(自加)。此方服至5剂,夜间心不烦乱,能安然入睡,惊惕不发。再进5剂,则漏血已止。Hb上升至12g%。
   
    按语:本案主诉月经淋漓不止,前医囿于“气能摄血”之规,率用参、芪之品,反增火热之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病本水亏火旺,反服温燥之药,何异抱薪救火,焉能取效。《素问·奇病论》说:“胞络者,系于肾。《素问·评热病论》说:“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肾不交之证,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反下移入胞中,逼迫经血淋漓不止。阴亏火炽,故治当壮水制火,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为法,投《伤寒论》的黄连阿胶汤,正与病之相宜,果数剂而愈。


     阴虚动血·月经量多  
  
    【案例】某女,16岁,学生。患者14岁初潮,月经周期30~60日,每次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行经8~10日,已1年有余。经某医院诊为“青春期功血”,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诊见:经水来潮已半月未净,形体消瘦,面色淡白,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无力。证属肝肾阴虚,冲任不固,封藏失司。治宜滋肝补肾,固冲止血。方投六味地黄丸加味,处方:熟地黄、旱莲草、川续断、淮山药各20g,山茱萸、泽泻、丹皮各12g,茯苓15g,艾叶炭10g,炙甘草5g。连服5剂,经血已净,精神好转。用此方加减,调理15剂,诸症悉平,经追访2年余,月事正常。《刘立华等.六味地黄丸在妇科临床应用举隰新中医1990-2-51》。


     阴虚动血·月经量多

    【案例】某女,22岁。阴道流血22日。10岁月经初潮,常有月经先期,或半月1行,经量多,色鲜红,6~10日干净。本月8日开始阴道流血,初量少,1周后量增多,色鲜红,无血块,经用雌、孕激素及中药治疗,效果不著。诊见:流血量仍多,伴头晕,腰酸,夜难入寐,寐则梦多,形瘦唇红,舌尖红,苔薄白,脉细略数。证属肾阴不足,治宜滋阴益肾,清热止血。以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熟地黄、淮山药各15g,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各6g,当归、白芍:乌贼骨各10g,藕节30g,仙鹤草20g。4剂,日l剂,水煎内服。
    二诊:阴道流血量渐少,腰痛诸症亦减轻,舌尖红,苔薄黄,‘脉细略数。药中病机,原方再进3剂。血止症瘥,继予固本复旧,以肾为主,脾肾并治,用六味地黄汤与异功散交替服用,进药20余剂,观察3个月,病未再发[卢慧玲.班秀文运用六味地黄汤治妇科病的经验.新中医,1994,(1):23—24]。
    【按语】《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患者年少禀赋不足,形瘦体弱,阴虚则火动于中,肝肾阴虚,冲任不固,血海失守,而崩漏不止。


    阴虚动血·眼球渗血
   
   【案例】某男,36岁,工人。左眼于5月份开始视力下降,眼前有黑影,省某医院诊为视盘脉管炎,因做高压氧效不显而转诊。诊见:左眼视力O.4,眼底视乳头充血水肿轻度,静脉扩张,网膜散在性陈旧性大片出血,累及黄斑部,伴头晕乏力,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血溢络外,留瘀为患。治拟滋阴降火,活血通络。用六味地黄丸去淮山药,熟地易鲜生地汁,加旱莲草、鲜芦根、玄参、丹参、郁金。连服1个月,视网膜出血全部吸收,视力增至O.8,前方去玄参、芦根、郁金,鲜生地汁易生地,加熟地、菟丝子。续服2个月,视力达1.0,眼底视乳头边有新生毛细血管,黄斑部有少量色素沉着,中心反光存。观察2年,病情稳定。《任征.六味地黄丸加味调治目疾有良效.浙江中医杂志1985-4-163》。   
    【按语】本例为肝胆火炽,上攻于目,火灼目系(视神经)、视衣(视网膜),迫血妄行,血溢络外。日久热极伤阴,阴虚火旺,留瘀为患。‘方用滋阴降火,凉血化瘀通络,使血热得凉而止,血瘀得化而行,最后用滋阴益肾收功。


     阴虚动血·齿衄

    【案例】某女,42岁。患者近1年多来晨起刷牙时,牙龈出血,近3个月来自觉牙齿松动,咀嚼无力,在某医院诊断为萎缩性牙周病。经治疗效果不佳。诊见:头晕,耳鸣,腰酸,舌质微红,苔少,脉细数。检查:中切牙与两侧侧切牙疏豁,松动,根露,牙龈溃烂,溃烂边缘红肿。证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拟滋阴补肾,益髓坚齿。处方:生地24g,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女贞子各12g,杜仲、桑寄生各15g,泽泻10g。二诊:40余剂,上述症状全部消失而获痊愈,访半年未见复发。《戴敏.六味地黄丸加味治验二则.湖北中医杂志1989-1-32》。
    【按语】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精亏髓少,齿失濡养,引起骨质的萎软;兼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龈肉,久则牙齿疏豁,动摇,根露。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疼,阴虚肾精不能上奉,而头晕耳鸣,故以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女贞子、杜仲、桑寄生补肾阴,益精髓,强筋骨,使病获痊愈。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阴虚生燥·目涩(干燥综合征)

    刘莹医案:李某,女,55岁,家属。素有眼干、口干、阴部干燥,畏光等症状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关节变形,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对此病尚无有效疗法。此患者眼睑结膜充血,睑缘红肿。泪液分泌试验;零。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点状剥脱。病人有心悸、失眠,十分痛苦,频频滴用人工泪液,服用各种汤药及中成药疗效不佳。病人舌淡红少苔,脉细弱,始以养阴清热方治疗无效,偶得启示用炙甘草汤,眼部症状及粘膜干燥减轻,心悸、失眠减轻,现继续服药,观察疗效,以便进一步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4):33)
   按语: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心之精气不足,同样会致目疾。炙甘草汤用于眼科的指征是:(1)证状:外障见红肿痛,羞明流泪,病势缓,病程长;内障见视物模糊,酸楚疼痛,不能久视。伴头晕目眩、乏力、心悸、畏寒、失眠多梦;(2)舌象:舌淡苔白而润,或淡红少苔,或光绛无苔;(3)脉象: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阴虚·目涩

    顾某,女,35岁。自诉两目干涩,眼睑酸胀,已两月余。经某医院眼科检查无异常发现,服药乏效。近两周来,两眼干涩加重,伴有畏光怕风,视物欠清,两眼乏力,闭目则舒,泪少灼热,眼睑搔痒,头晕眼花,神疲倦怠,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口干微苦,饮食减少,大便偏干,小便尚可,舌苔薄白欠润,舌质红,脉象细弦。中医辨证:肝燥证(肝阴不足,肝血亏虚,血燥生风)。治法:滋肾养肝,益阴润燥,补血祛风。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枸杞子15g,熟地黄15g,白菊花12g,棘蒺藜15g,制首乌15g,天门冬15g,山萸肉10g,生地黄15g,怀山药15g,丹皮9g,黄芩9g,密蒙花9g,青葙子9g,生甘草6g,蝉衣9g,白芍12g,女贞子15g。5剂。

    二诊:惟感两目干涩,眼睑微痒,余症明显好转,舌脉同上。上方去黄芩、青葙子,加玉竹15g。再服5剂。两目干涩减半,余症大减,舌脉正常,守上方去蝉蜕,继服5剂。两目干涩大减:余症消失,守上方去蒙花加桑椹15g,山楂15g。7剂痊愈,随访一年,病未再发。(《江西中医药》1985-5-29)

    【按语】本案病机为(肝)阴虚内燥。肝开窍于目,肝肾同源,肝木赖肾水滋养。本例患者因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目失其所养;阴虚生热,血虚生燥,血燥生风所致。中医认为肾多虚证.肝多实证,肝虚者多补肾,即所谓“滋水涵木”。故用滋肾养肝、益阴补血治其本,清热祛风治其标。方以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使肝木能得肾水滋养,目得肝养,阴复血燥除,诸证悉退。


     阴虚生燥·鼻燥

    干千医案:张某,男,69岁。1995年3月14日初诊。患鼻腔干燥,吸气不畅2年,伴有双目干涩感。查见:鼻中隔肥厚,左侧有嵴突,粘膜充血而干。舌苔薄,脉细。杖国之年,金枯肺燥。治从养阴润燥。处方:百合10g,生地10g,玄参10g,知母10g,玉竹10g,桑白皮
10g,柿霜10g,麦冬10g,白芍6g,桔梗6g。7剂。
    二诊:药进6剂,干燥面觉滋润,涕仍不多,时挟血丝。查见:鼻粘膜充血,舌苔薄微黄。此金枯必燥,肺热乃血。治宗前旨,参以凉营止血。原方减玉竹、白芍、桔梗,加赤芍、丹皮各6g,芦根30g。7剂。(江苏中医1996-12-19)


    阴虚生燥·鼻燥

   【案例】某男,58岁。患鼻前庭炎已半年余,屡服清热解毒通窍之剂,未效。诊见:鼻腔干燥,灼热疼痛,嗅觉减退,口唇鲜红,舌红少津,脉细。证属燥邪伤肺,肺失滋润,治宜清肺润燥。投以清燥救肺汤加减,处方:冬桑叶、石膏、胡麻仁各15g,沙参209,麦冬lOg,阿胶、鱼腥草、枇杷叶各129,杏仁、甘草各69。日1剂。二诊:服上方1O剂后,鼻腔干燥疼痛消失,嗅觉正常。停药1个月后,诸症复发,复与前方3剂,即愈。《易献春.清燥救肺汤应用举隅.江西中医药,1989-5-34》。
   【按语】《灵枢·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燥邪伤肺,损伤津液,肺阴亏虚,津液不能上润鼻腔而发本病。本方滋阴润肺清肺,使肺气自降,清肃之令得行,津液得以输布于鼻腔,故鼻腔灼热干燥必失,诸症皆除。


    阴虚生燥·瘙痒

    胡某,女,74岁。自述6月下旬开始全身皮肤起痒疹,经某医院诊断为荨麻疹,服西药。皮疹隐退。同年秋季后间断发作,至次年3月下旬,发作较频,病情加剧,请余诊治。就诊见:全身皮肤起皮疹,呈鲜红色,剧痒。搔抓后皮疹增大成片状,夜间尤甚,皮肤干燥欠润泽,肌肤灼热,划痕试验阳性,牙齿松动,牙龈肿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少舌红,脉象细数。中医辨证:血燥证、阴亏血燥生风。治法:养血滋阴,润燥祛风。方用养血润肤汤加减:生、熟地各15g,刺蒺藜15g,制首乌15g,女贞子15g,怀山药15g,天门冬12g,白鲜皮12g,蝉衣9g,玄参15g,丹皮15g,柏子仁10g,生甘草5g。上方增损,共服30余剂病愈。(《江西中医药》1985-5-29)
    【按语】本案病机为(肝。肾)阴虚内燥。患者七旬有余,脏腑日衰,肝肾皆虚,精亏血少,阴液不足,肌肤失养,阴亏则血燥,血燥生风,形成本证。故用补肾养肝,滋阴补血治其本,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治其标,方以养血润肤汤加减,药证相符,获效迅捷。



    阴虚生燥·瘙痒

   【案例】某女,71岁。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4年余,鳞屑时脱,奇痒难忍,夜间尤甚。检查:皮损陈旧,基底色泽紫暗,上面覆盖有云母状鳞屑,间有抓痕条条,成地图状弥漫全身;形体消瘦,头昏耳鸣,舌质暗,苔燥,左寸关脉壅大、尺弱,右寸脉细弱,关尺沉。证属肝肾阴亏,风阳上扰,津伤血滞,肌肤失养。治宜潜阳益肾,平肝熄风。处方:天麻、栀子各69,石决明、黄芪、牛膝、丹参各1 5 g,益母草、钩藤各1 29,杜仲、秦艽、知母各99,桔梗lOg。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6剂后,头昏耳鸣减轻,上肢皮损处基底色泽变浅,奇痒亦减。原方继服1 2剂,头昏耳鸣尽除,瘙痒减半,全身皮损处色泽变浅,上肢皮损范围显著回缩。因偏亢之阳已得潜,故将石决明减量为9g,继服24剂。共历时3个月,全身皮损屑尽痒止,色泽基本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获近期治愈《曹日生.天麻钩藤饮治验二则.山东中医杂志,1994-4-177》。

      
    阴虚生燥·瘙痒

   【案例】某女,67岁,2002年1O月l8日初诊。全身皮肤瘙痒已反复3个月余,愈抓越痒,皮肤无明显风团、斑疹,每晚常需以热水冲淋2~3次,方能人眠,遍用各种抗过敏止痒西药及中药治疗,未效。诊见:皮肤较干燥,平素汗出少,舌淡红、舌中有少许裂纹,苔薄少,脉细。证属肺燥津少,皮肤失润,气机不畅,治以养肺润燥为主,少佐清心除烦为法。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味,处方:党参309,生石膏209,麦冬、生地黄、白茅根各l5g,火麻仁、桑叶各12g,枇杷叶、阿胶、苦杏仁各lOg,木通3g,甘草5g。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服上方2剂,身痒明显好转,可自然人睡。再服5剂,诸症缓解,后嘱常服六味地黄丸巩固疗效。《邱非拉.清燥救肺汤新用.新中医,2004-5-36-65》。

   【按语】清燥救肺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屡有效验。本例为老年患者,证属肺燥津少,皮肤失润。明辨病位病性,对症下药,使肺津得运,肤燥得解,心火得降,诸症乃愈。


     阴虚生燥·剥脱性唇炎  
  
    【案例】某女,45岁,职工。因口下唇干裂、溃烂、脱皮反复发作10年,加重5日住院。诊见:口下唇疼痛,溃烂,干燥开裂,无分泌物,胃脘疼痛,肠中漉漉有声,口干心烦,纳差,小便黄。舌光红,无苔,脉虚弦。西医诊断为剥脱性唇炎,中医诊断为唇风。证属肝虚气滞。方用一贯煎加减,处方:沙参、生地各15g,麦冬、石斛、枸杞子各12g;玉竹、当归、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各lOg。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服30剂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刘风存等.一贯煎临床应用举隅.河北中医1992-2-17》。
    【按语】本例病起肝气郁结,久用香燥破气之品,伤阴耗液。用一贯煎养阴柔肝,液充肝疏,诸症皆平。

  
    阴虚生燥·肤燥(鱼鳞病)

    任某,女,24岁,教师,1989年5月26日初诊。患者据家长说,从小四肢皮肤如鳞状交错,至初中时鳞片漫延,除头面及暴露部位皮肤皆有。而且鳞片逐渐增厚,色呈赤黑色,中间色深边缘处色稍浅,状如鲤鱼之鳞,强揭之则疼痛出血。十年来曾于太原、西安等地求治,诊断为“鱼鳞病”,用中、西药治疗均无明显效果,而来我处就诊。患者求治时,自觉身热心烦,口渴咽唇干燥,并伴有大便秘溺短赤,无月经和阴道分泌物,查体胸腹四肢(全身暴露部位)皮肤干燥粗糙,皮肤为灰黑色大如鱼鳞状屑片交错覆盖,摸之棘手,强揭之疼痛出血,头发色黄干枯元泽易折,远端劈裂,口唇干裂易出血,舌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询问家庭史,亲属皆健康无此类病患。中医辨证,证属肝虚血燥,气血瘀滞,皮肤失养。治法当以滋阴养血,活血宣肺。

    处方:生熟地各20g,天麦冬各15g,北沙参20g,黄精15g,当归20g,丹参15g,桃仁10g,白僵蚕15g,桂枝6g,防风8g,葛根8g,赤白芍各10g,水煎服,隔日1剂,服10剂。并以大枫子仁6g、生炒杏仁各20g,白僵蚕15g,生猪板油一两,共捣如泥糊状,消毒沙布包好,外擦局部,每日2次,7天1剂,共3剂,二诊(6月16日)皮肤鳞片绝大多数已脱掉。皮肤留有灰黑色斑纹,自诉口鼻咽已有分泌物,无干燥不适感,舌苔薄白,脉细弦。处方以益胃汤加白僵蚕10g,鸡血藤20g,葛根10g,防风6g,水煎服10剂;外用方如前法3剂,三诊(7月8日)皮肤色泽如常,而且6月28日行少量月经,舌苔薄白,脉弦滑,治用益胃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水煎服,10剂以调善后,一年后随访病无复发。(《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33)  


     阴虚生燥·白癫风

    【案例】某女,2l岁,1998年9月22日初诊。皮肤如鳞屑状皮损2年,多方求治无效。诊见:全身多处鳞屑状皮损,色暗红稍高出皮面,触之粗糙,搔之皮热色红,无渗液,皮损处瘙痒,伴咽喉轻微红肿、咽中有阻塞感,饮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月经量少色红。舌红、苔黄偏厚,寸脉浮。诊为白癫风,证属燥邪侵及肌肤,伴上焦湿热,治宜润肺养阴,祛湿解毒。方选清燥救肺汤合银翘马勃散加减,处方:沙参、枇杷叶、苦杏仁、黄芩、桑叶、马勃(布包)、牛蒡子、射干、紫荆皮各lOg,生石膏、阿胶(另烊)、金银花、连翘各15g,甘草7g。7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皮肤瘙痒减轻,咽梗亦减。继原方加减服用约30余剂后,鳞屑尽除而病愈。《郭一民,等.清燥救肺汤新用.新中医,2006-2-38-68》。
    【按语】经云:“肺主皮毛"、“燥胜则干”。本例皮损如鳞屑状,粗糙碍手,此为燥犯肌肤;咽红咽梗,舌苔黄偏厚,寸脉浮,乃上焦湿热之征。故以清燥救肺汤之阿胶、桑叶润肺清燥;沙参、麦冬养阴清热;枇杷叶、苦杏仁、石膏清肺润燥,使肺气得治,肌肤得养。银翘马勃散之马勃、牛蒡子、射干利咽消肿,为治上焦湿热喉肿咽梗要方;另加紫荆皮以凉血解毒。二方合用,燥湿之邪皆除。


     阴虚生燥·阴燥

    【案例】某女,38岁,家庭妇女,1997年9月21日初诊。主因外阴部干涩灼热,阴道分泌物减少,房事疼痛2月余,月经3~4个月行经1次,量少,色淡。西医妇科检查:外阴皮肤干燥,较肥厚,色变白,皮肤光泽消失,大阴唇、会阴及肛门周围可见花斑样皮色,触之疼痛。无法行内诊检查,阴道刮片未找到霉菌及滴虫。活体病理检查:外阴鳞状上皮未发现角化及增生。诊断为萎缩性外阴炎。中医诊见形体消瘦,面容憔悴,两侧面颊可见黧黑色蝶斑,眼圈灰黑,头晕眼花,耳鸣,午后潮热,腰膝酸软,心烦失眠,五心灼热,大便干燥;闭经,量少,色淡红。婚姻经产史:17岁结婚。15岁3~5天/30天。G6P2,人流4次。舌质红,苔少干。脉弦细数。综观上症,当属真阴亏损,精血内亏。治以滋阴补肾。方处左归丸加减:熟地24g、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天冬、龟胶各12g,丹参15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共15剂。再续服15剂后,诸症显著减轻。再拟增减服20剂,症状全消,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孙红心.左归丸加减治疗萎缩性外阴炎30例.山西医学教育2002-70-1-5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阴虚生风·小儿多动证

    孙浩医案:刘某某,男,9岁。4~5岁时即有多动表现,近几年来有增无减,常因多动而跌破头皮或损伤手足,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好做小动作,甚至在室内外走动。患儿形体瘦弱,但神情甚旺。询其饮食起居,寐则易醒,纳少,便干。脉弦数,舌红,舌中心见微薄白苔。小儿心肝之阳有关,心阳浮越,则神不守舍;风阳鸱张,乃动摇不止。予甘草10克,淮小麦50克,大枣10枚。
    服法:先将淮小麦淘洗干净,冷水浸泡2小时,主火煎煮至麦熟为止,然后加入甘草、大枣再煎,须煎至枣烂易于去皮始可。令患儿饮汤食枣,上下午各1次。连服3个月,多动逐渐收敛,能安坐课堂听讲,学习成绩明显上升。(中医杂志1994;(1l>:696)
    按语:钱乙认为小儿体质有“三有余”(心、肝、阳有余)、“四不足”(脾、肺、肾、阴不足),三有余似为本病的发病因素,其病理变化
以心肝之阳偏亢为主,用甘麦大枣汤甘缓济急有一定效果。孙氏用本方治疗6例小儿多动证,均达本案治疗效果。
  

     阴虚生风·小儿多动证

    【案例】某男,6岁。近年来,患儿除睡眠外,手足总是动而不安,坐卧不宁,后在省某医院诊为“小儿多动症”,用中西药物治疗2个月(药名不详),效果不佳。诊见:患儿体弱,头发稀疏而细黄,性情急躁,夜多汗,大便时干,舌质正常,脉细。证属先天肾精不足,肝木失养。拟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处方:生地、熟地、丹皮、茯苓、泽泻、牛膝、山茱萸各9g,生牡蛎、生龙骨各20g,白芍12g,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服10剂后,患儿性情较前温顺,夜汗少,脉细。又服上方25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改用六味地黄丸,服药1个月,病愈。《杜玉起.滋水涵木治验三则.山东中医杂志1992-6-42》。   

    【按语】小儿多动症,现代医学认为系脑功能轻微失调所致。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易患感冒,后出现手足多动,显系先天肾水亏乏,脑髓不足,肝木失养所致。故以六味地黄汤滋肾水以涵肝木,又在方中加入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标本兼治,故取良效。


    阴虚生风·摇头案

    许X,男,8岁。患儿摇头8年,日作不止,入睡方减。发作之前,从无先兆,发作之时,控制不已,流涎。日间精神怠倦,夜寐易惊,二便正常,胃纳尚可。追述病史,其母孕时受惊,早产,但无产伤及脑疾史。经服药治疗无效。查其精神呆痴,摇头不止,面晄唇淡,苔薄质淡,脉濡缓。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未见病理反应。辨证为肝风,法宜平肝熄风。当归6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双钩10克、白芍6克、金蝉5个、僵蚕4条、甘草1.5克。经一诊三剂后,摇头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每日发作4~5次,欲发作时可控制。纳增,安寐,再投上药三剂后痊愈,随访至今两年未见复发。(广东汕头市第二医院吴仰松:《新中医》1977年增刊二)


    阴虚生风·弄舌案

    陈xX,男,5个月,1979年9月12日入院。两天前见发热,嗜睡。约一小时后,出现犬吠样咳嗽,喉头有痰鸣声,呈吸入样呼吸困难,不愿吮乳,体温38.3℃,呼吸50次/分,鼻腔通畅,无鼻翼扇动,唇周及肢端无明显紫绀,咽不充血,两侧咽峡未见假膜,扁桃体不肿大,两肺呼吸音稍粗糙,可闻及鼾音,心率100次/分,心律整齐。诊断为急性喉炎。给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及菲那根止咳糖浆治疗。

    住院第二日,患儿出现弄舌,状如蛇舌,伸缩撩动,频频不停,舌体不肿,舌苔嫩黄,时啼叫,无惊厥,前囟平坦,颈软,给小儿奇应丸,服后不解,给鲁米那内服,入睡后弄舌停止,醒后复然。至9月15日,呼吸困难稍减,而发热弄舌不解,遂请我院张老中医师会诊,认为:风热袭肺,入里扰心。舌乃心之苗,热邪入血扰心而生内风,故弄舌。给以清热凉血、熄风豁痰之品。黄连4克、生地12克、胆南星3克、钩藤12克、蝉蜕12克、薄荷3克、甘草3克。一剂,水煎服。

    当灌服第一次汤药后,患儿呕吐白色痰涎一团,仍继续按时分次灌服。一日后,弄舌渐趋停止,呼吸亦趋平稳,咳嗽减轻,咳声清亮,发热已退。9月17日照方一剂,于9月19日治愈出院。(湖北荆门县子陵公社卫生院田敏:《新中医》1980年增刊二)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阴虚挟湿·痢疾

    【案例】某男,72岁,农民。一氧化碳中毒后渐现反应迟钝,生活不能自理,住院时诊为“一氧化碳中毒后发脑病”,予能量合剂、微循环改善剂,病情好转。后出现腹泻,日行10~20次,呈水样或黏液状便,无明显发热,口服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后便次减少,日行7~8次,便中夹有脓血。诊见:面色晦暗少神,疲惫无力,反应迟钝,声音低弱,言语含糊,舌红绛,无苔,少津,脉沉细。证属肝肾阴虚,肠有湿热。治宜补益肝肾,清肠化湿。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生地24g,山茱萸、山药、秦皮、黄柏各12g,丹皮9g,茯苓30g,泽泻15g,白头翁45g,车前子、炒芡实、石斛各20g。
     二诊:药进1剂,便泻止,脓血去;2剂便呈糊状,日行2次。复验其舌红不绛,质润少苔,脉虽沉细,较前有力,考虑肠热渐清,余邪未尽,阴亏未复。效不更方,上方去秦皮,茯苓、泽泻各减至10g,加乌梅15g,3剂而泻痢止。嘱再服六味地黄丸,以治其本。《乔连厚.六味地黄汤加减运用.江苏中医1990-10-3》。
   
   
    阴虚挟湿·膝软  

   【案例】某女,50岁,会计。右膝酸痛发软3个月,活动时加剧,尤其不能上、下楼梯,休息时好转,髌骨内缘压痛,研磨痛,肿胀不明显。.舌边红,苔薄黄微腻,脉沉。.X线片示:髌骨后上、下缘骨质增生。证属肝肾亏虚夹有湿热,治以补益肝肾,清化湿热。处方: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各15g,生地、丹皮、苍术、黄柏各10g,牛膝20g,薏苡仁30g。
    二诊:服药15剂后,膝部疼痛好转,舌淡红,苔薄白。再改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10g,1日2次,患处以消瘀散(经验方)醋调外敷,1日1次,连用15日,膝关节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周章武等.六味地黄丸在骨伤科的运用举隅.中医临床与保健1992-3-39》。


    阴虚挟湿·阴囊湿冷

. 【案例】某男,45岁。5年来阴部凉湿,小便黄浊不快,手足心热,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时轻时重。舌红,苔薄黄,稍腻,脉弦滑。诊断为阴囊湿冷,湿热瘀滞型,治以滋阴补肾,清热利水,佐以活血。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各15g,桂枝、桃仁、木通、丹皮各10g、茯苓25g,泽泻20g,通草6g。服l剂后阴部凉湿加重,2剂后尿液呈乳白色混浊,继后小便畅块,阴部湿冷转为温润。嘱其再服原方药3剂,手足心热逐渐消失,睡觉时脚已能人被,夜卧已安。后因出现腰痛,原方加川续断15g,桑寄生20g,再服4剂,诸症告愈。4月后随访未复发。

         
      阴虚挟湿·失眠多梦

     【案例】某女,37岁。诉近3个月来反复发作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甚则彻夜不寐,纳差神倦,乳胁胀痛,腰膝酸软,伴小便频数,淋漓涩痛。多家医院均诊为神经官能症并泌尿系感染,曾服中西药均来显效。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肝肾阴虚,兼下焦湿热,方以杞菊地黄汤合八正散化裁。处方:枸杞、生地、香附、瞿麦、酸枣仁各12g,山茱萸、当归各10g,炒茯苓、泽泻、黄柏、车前子各15g,蒲公英、篇蓄、龙齿(先煎)各30g。二诊:服药5剂,诸症好转。守方增损,续服30剂而愈,随访未见复发。《孟继民等.杞黄地黄汤之临床运用.陕西中医1991-10-462》。
   
------------------------------------------------------------------------------------------------------------------------
     阴虚不荣·痿症

    【案例】某男,4岁。年满4岁尚不能行走,服药依然。诊见:下肢软瘫,上肢不用。舌红绛少津,脉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不耐寒温,肝脾肾阴虚内热,久而化燥,灼津耗液,不能濡养四肢百骸,故痿废不用。治以养阴生津,补益肝肾。投月华丸去百部,加石斛、女贞子、巴戟天、杜仲,10剂,隔日1剂,水煎服。二诊:已能站立3~4分钟,原方加白术,续进30余剂,能健步行走《余韵星.月华丸的临床运用.浙江中医杂志1987-5-2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阴阳

    水之一物,可为霜、为雪、为冰、为雾、为云、为虹,形虽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终究是水。宇宙万物,虽万象纷纭,变化莫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古人或称之为“元”、或称之为“道”、或称之为“炁”,有诸多命名。

    古人认为:“通天下一炁耳”!宇宙万物,无非是“炁”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演化的结果。。“炁”既是万物“生”的起点,亦是万物“灭”的归宿。

    “炁”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一分为二,于是,有了“清”、“浊”之别。轻清之“炁”有光明、发热、向上、向外、偏于动的属性,古人称之为“阳”;重浊之“炁”有晦暗、寒凉、向下、向内、偏于静的属性,古人称之为“阴”,所谓阴阳,原本只不过是指“清”、“浊”之炁及其相关属性而已!这是狭义阴阳的概念,亦是阴阳之本意。

    因万物皆源于阴阳,皆含阴阳之性,所以后来,阴阳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广义的、哲学上的概念。它既指物质本身在本质与现象、结构与功能上的相关属性,同时,亦泛指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关属性。须注意的是:狭义阴阳的概念往往指的是“物质”,而广义阴阳的概念往往指的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物质本身!

    “阳化气、阴成形”。就人体而言,阳是指阳气,如心阳、肾阳等,无形可见,表现为功能。阴是指阴液,如血液、津液等,有迹可寻,表现为物质。物质为体、功能为用,体、用是一个事物的二个方面,相互依存,不可绝然分割。阴阳互含,无阳则阴无所摄,无阴则阳无所藏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阴阳》


说到阴阳,人们往往感到晦涩难懂、神秘莫测,许多人甚至将它与封建迷信联系起来。其实,阴阳学说是一门“独立而公共”的学问,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学术流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独立”,是指阴阳学说的理论体系独树一帜;所谓“公共”,是指阴阳学说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如:天文历法、周易预测、地理风水、兵家、道家等皆与之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阴阳学说并非仅为中医所独有,中医只不过是借鉴了阴阳学说中的部分内容而已。
          一、什么是阴阳?
          元气在演化的过程中,一分为二,生成二种不同性质的气:阴气与阳气。所以,阴阳的第一层涵意指的是“物质”,即:“气”,二种不同性质的“气”!
          宇宙虽然万象纷纭,但如果用“气化”的观点去看待各种表面现象,究其本源,其实皆由元气所化生,所以,庄子云:“通天下一气耳”!一切事物,无非是气的演化。
          元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宇宙万物,此即自然演化的过程。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云:道之为物。
          既然:道之为“物”,那么,由此而生的“一”(元气)、“二”(阴阳),难道不是“物”而是空洞无物?
      
          所以,阴阳的本意原来如此朴素!它只不过是古人对宇宙观的一种描述与反映。
         
          二、阴阳的属性?
          既然阴阳是指二种不同性质的气,那么,其属性是什么?
          个人以为,最能体现阴阳二气属性的因素是:寒热、动静、晦明、清浊。
          即相对而言,阳气表现为温热、明亮、清轻、运动;阴气表现为寒凉、晦暗、重浊、静止。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地生、化、返,不断地循环与轮回,宇宙与生命才永无止境。因此,万物都处在不停地运动之中,在运动中交换着能量与信息。元气及阴阳二气也是如此,也处在不停的动动之中。
          气的动动形式是:升、降、出、入。
          《黄帝内经》中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升降者,上下也!出入者,表里也!
          所谓“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的概念,其实是从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推衍而来。
          有人说:既然热者为阳,寒者为阴,那么,地核的温度远远高于地表,因此,应当是“里为阳、表为阴”。
              阴阳是“一分为二”的概念,它必须在“一”的前提比较。说“表为阳,里为阴”时,部位是“一”,表、里是“二”。
说“热为阳,寒为阴”时,温度是“一”,寒、热是“二”。部位与温度是二个不同的前提,如果患联搭配进行比较,往往会自相茅盾。
              个人以为,地核的温度远远高于地表时,就气温而言,是“阳在里,阴在表”,而不是“里为阳、表为阴”。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阴阳二气也是在不断运动的,
              阳气能在上,也能在下!上至头顶百会,下达脚底涌泉,阳气无所不至!
              阴血能在表,也能在里!内滋脏腑,外濡肤发。皮肤在体表,也需水份血液濡润,发梢在头顶至高处,也需血液供应。
              所谓“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是就“部位”比较而言,如果抛开“部位”这个前提,此说就不一定能成立。另外,就普遍规律而言,因阳气易上升,阴气易沉降,上表部位易被阳光所照,下里部位难被阳光所照,所以,推衍出部位的阴阳划分。

          三:人体的阴阳是什么?
              中医是用来治病的,阴阳学说存在的价值最终必须落到实处,即:人体的阴阳是什么?这才是阴阳学说的最终意义!
              人体内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诸多不同功能之气。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将气的生理功能,规纳为五个方面:(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人体内的阴阳究竟指的是什么?
                  阳:即元阳之气,是生命的原始动力。相对其它气机而言,其温煦、生化功能特别突出。
                  阴:即阴液,是对一切具有滋养脏器功能的液态营养物质的总称,包括:血液、津液、JY、唾液、泪液、胃液、胆汁等等。也就是说,人体之“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不是指的某种具体物质。

          四、阴阳的概念为什么易于混淆?
                阴阳其实有二层涵意:
                    一、阴阳二气,指的是二种气态的精微“物质”。
                    二、阴阳二气的属性及运动状态。如:寒热、动静、晦明、清浊、升降(上下)、出入(表里)等。

                比如:我们说“肝阳亢、肾阴虚”时,指的是第一层涵意,即指的是二种气态的精微“物质”的有余与不足。我们说“昼为阳、夜为阴”时,指的是第二层涵意,是从晦明或寒热的角度上划分。
                阴阳的概念之所以易于混淆,一是诠释不具体。二是二层涵意没分清。

          注:阴阳学说,诸子百家,各有论述,若执于虚理,不求实用,细究起来,浩如烟海。但中医只需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后人诠释不可故作玄奥,让人越学越迷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反中医份子补补课:何谓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一种哲学思想.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即矛盾论.
   五行------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当于人体生物链与人体生态学的概念.
  
   五行相生即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即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医用五行比喻五脏,用来表示五脏在功能上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而维护人体的动态平衡的特性!
  
   五行:金,木,水,火,土,只是比喻,只是符号;如果你觉得它难懂,将它翻译一下,用现代语言包装一下也未尝不可!
  
  如果你实在无法理解金,木,水,火,土;那你就改称ABCDE也行.只不过金木水火土形象一些,俺们用习惯了,也就懒得改了.至于非中医专业人士,怎么叫都行.
  
   读书要理解它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望文生义,只看表面.中医的概念都没读懂,就急吼吼地跑出来反中医,反你个大头鬼!

    就象中医说口腔"上火"了,并不是指口腔冒烟了,有火苗了!只是形容人体局部红肿发热而已!如果你理解成人体自燃现象并振振有词地加以批驳,我确实无话可说.
  
   有人说:中医对反中医者解释理论,如同鸡对鸭讲,原来不信,现在信了!不但信了,而且服了!

    现在的一些人,读不懂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错!听不懂交响曲是贝多芬的错!看不懂中医理论是老祖宗的错!只有他自已是没错的!
  
   无知倒也罢了,只是他还特觉得自已有理,什么世道?!西药吃多了就是这种结果?值得研究.

------------------------------------------------------------------------------------------------------

    --------既如此,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一定要五行吗?为什么不是三生万物的三?又为什么不是2进制的2呢(据说有人从周易中看出了2进制)?就表达方式而言,五行的表达方式比三行或者二行或者六行以及n行有什么优劣?
    
   答:"元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是宇宙万物的演化三个不同的层次与阶段.
  
  宇宙万物的演化是无中生有,从微观到宏观,从潜在到实在,从无形到有形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宇宙万物产生之初,只不过是混然之"气",所以,古人说:"通天下一气耳"!
  
   构成宇宙万物的元始之气,谓之元气.
  
   元气在运化的过程中一分为二,演化成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进一步激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产生了阴中阳,阳中阴.(即二分为四:太阴,少阴,太阳,少阳).
  
   阴中阳,阳中阴相互激化而融合,产生了"中和之气".
  
   "中和之气"含阴阳而不偏于阴阳,有形之物皆由此而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此万物,中和之气即"三"也!
  
  太阴之气,少阴之气,太阳之气,少阳之气,中和之气谓之五行之气.此为形而下的物质世界的开端.所以,五行的属性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事物有普遍规律,也有其特殊性.比如说:下雨多是阴天,但晴天也有下雨的时候,见过出太阳下暴雨或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吗?事物的普遍性不能代替其特殊性,所以,别钻牛角尖了!


    -----中医提出的肝胆相照表明肝和胆同等重要,但事实上,胆只不过是肝脏的一个用来储存其分泌的胆汁的囊状结构,不会和肝脏有多大相互照应,而切除胆囊也不会影响生命。这怎么解释?


    答:中医看到是不仅限于实体,更看到了脏腑间存在"经络","气化"的关系.肉体的实体只是表象,而西医始终局限于表象.
  
   对西医来说,人体几乎没有哪个器官是不能切除替换的,何止是肝胆?人体在西医看来始终如同机器.
  
  中医说:纵欲伤身.而西医则说:JY中除有微量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外,其水份约有98%左右,SY没多大损耗,中医的伤肾伤精之说是歪理邪说.
  
  可是,前列腺论坛,男科伤精诊室中数不清的年青人,精神衰萎.记忆力减退,体力耐力锐减,阳萎早泄,未老先衰.问问他们,谁才是误导大众歪理邪说?
  
   西医------- 一门"形而下"的学科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语话阴阳》

     如果生命是一盏灯,那么,燃油是阴,火光是阳。从属性上说,阴性沉静晦暗,阳性灵动明朗,阴阳是对立的。而从功用上看,阴阳则是相互依存的。阴与阳互根互用,既对立又统一。

     阳主阴从。如果“阴”是一群羊,那么,“阳”就是放牧的人。阳统摄阴。阳虚者不能摄阴,就会出现虚汗、尿频、滑精、失血等病症。这种情形,如同放牧的人少,控制不住羊群,有一些羊就会走散逃离。

     阳藏于阴。如果“阳”是一群蜂,那么,“阴”就是蜂的巢。如果巢被毁坏了一部分,就会有一部分蜂无家可归而四处游荡。阴虚阳亢,阴虚生风,元阳外越,形同此理。

     有些人看了火神派著作后,产生误解,总认为滋阴会损伤阳气,其实不然!阴虚则阳无所藏,阳无所藏则易于耗散。滋阴使阳气沉潜内敛,正是保存阳气之道。除非,无阴虚之证而妄用滋虚之法,才会滋阴助邪,损伤阳气。

     “阴”与阳是生死相依的伴侣,“阴邪”与阳气才是势不两立的敌人!

     “阴”与“阴邪”有何不同?答:以水喻之,同样是水,阴是洁净之水,阴邪是污浊之水。

      滋阴是为元阳找回失去的伴侣,以免其孤枕难眠,燥动不安!

     据说,有一种鸟,双宿双飞。如果其中一只不幸死亡,另一只将不吃不喝,不久也会哀鸣而死。
     阴与阳,就是那一对双宿双飞的鸟......
发表于 2009/11/6 1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案例比较多,值得我们这些自学者研究。
发表于 2009/11/6 10: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