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6842|回复: 36

黄元御《四圣心源》(繁体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0 13: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自敘  
內容: 醫有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之書,爭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無傳,玉楸子憫后
世作
者不達其意,既解《傷寒》、《金匱》,乃于己巳二月作《四聖心源》,解內外百病,原始
要終,以繼先聖之業。創辟大略,遇事輟筆。庚午四月,北游帝城。十一月終,南赴清江。
辛未二月,隨駕武林。四月還署,研思舊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八月十五,開舟北上,
再客京華。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續成全書。癸酉二月,解長沙藥性,五月刪定《傷寒》
,七月筆削《金匱》,八月修溫疫痘疹,成于九月十七。
維時霖雨初晴,商飆徐發,落木飄零,黃葉滿階。玉楸子處蕭涼之虛館,坐寂寞之閑床
,起
他鄉之遙恨,生故國之綿思。悲哉﹗清秋之氣也,黯然遠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
之潤色。
嗟乎﹗往者虞卿違趙而著《春秋》,屈原去楚而作《離騷》,古人論述,往往失地遠客
,成
于羈愁郁悶之中。及乎書竣業就,乃心獨喜,然后知當時之失意,皆為后此之得意無窮也。
同使虞卿終相趙國,屈原永宦楚邦,則《離騷》不作,《春秋》莫著,迄于今,其人已朽
,其書不傳,兩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當世安樂之人,其得天者誠濃,然隙駟不留,尺波電謝,生存而處華屋,零落而歸山丘
,身
與夕露同 ,名與朝華並滅,荊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為安樂者焉在﹗竊以為天之
濃安樂之人,不如其濃羈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際,非俗人之所知也。
顧自己巳,以至壬申,歷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長與以窮愁之境,而不頻假以蕭閑
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時非多,勖之而已。
\x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黃元御\x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后序  
內容: 醫學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自黃岐立法,定經脈,和藥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
之或
貳。于是有和、緩、扁鵲、文摯、陽慶、倉公之徒相繼而起,各傳其術,以博施當世,而方
藥至張仲景而立極。厥后皇甫謐、王叔和、孫思邈祖述而發揚之。起廢痼,潤枯斃,含生育

,絕厲消 ,黃岐之道于斯為盛。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漸變古製,以矜新創。至于金元

劉完素為瀉火之說,朱彥修作補陰之法。海內沿染,競相傳習,蔑視古經,傾議前哲,攻擊
同異,辨說是非。于是為河間之學人,與易水之學爭,為丹溪之學人,與局方之學爭。門戶
既分,歧途錯出,紛紜擾亂以至于今,而古法蕩然矣。
夫醫雖藝事,而拯疾痛,系生死,非芝菌星鳥之術,可以詭誕其辭也。陰陽有紀,五行
有序
,脈絡有度,非博辨橫議所能推移其則也。一病之作,古今如一,非風俗政令有時代之異也

一藥之入,順逆俄頃,非百年必世可虛遁其說也。然而宋元以來,數百年間,人異其說,家
自為法。按之往籍,則判若水火,綜其會通,則背若秦越,夫豈民有異疾,藥有異治哉?或
俗學廢古,惡舊喜新,務為變動,以結名節,凡在學人,莫不皆然,而醫其一也。故脈訣出
而診要亡,本草盛而物性異,長沙之書亂而傷寒莫治,劉朱之說行而雜病不起,天下之民,
不死于病而死于醫,以生人之道,為殺人之具,豈不哀哉﹗故凡藝或可殊途,唯醫必歸一致
,古經具在,良驗難誣,有識之士,不能不是古而非今矣。
余少好醫學,博覽方籍。讀黃氏《素靈微蘊》、《傷寒懸解》,其于黃岐秦張之道,若
網在
綱,有條不紊。于是乃求其全書,積二十年不可得。歲在己丑,承乏館陶貢士張君蘊山為掖
校官,得其書六種,錄以畀余,乃得究其說,而益嘆其學之至精。長沙而后,一火薪傳,非
自尊也。
余既刊《素靈微蘊》、《傷寒懸解》、《長沙藥解》,而《四聖心源》為諸書之會極,
乃複
校而刊之。粗舉源流正變,以引伸其說。世之為醫者,能讀黃氏書,則推脈義而得診法,究
藥解而正物性,傷寒無夭札之民,雜病無膏肓之嘆。上可得黃岐秦張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
之說,下可除河間丹溪之弊。昭先聖之大德,作生人之大衛,不亦懿哉﹗若乃規囿習俗,膠
固師說,未遑研究,駭其偏矯,失后事之良資,為下士之聞道,則非余之所敢知矣。
\x道光十二年冬十一月陽湖張琦\x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序  
內容: 宣素不知醫。辛丑歲初夏,先君HT 樓公抱恙,群醫束手。遷延三閱月,勢益劇。適明

龔木
民以《四聖心源》一帙見示,宣受而卒識之,嘆其說理精當,實為醫家善本。急與醫者議,
仿其意製方,以希一效。而疾已大漸無及,竊恨是書之不早見也﹗
因念人子,當父母康強時,依依承順,輒取岐黃家言,庋置弗觀,及一旦父母有疾,非
不博
求醫術,及弗獲效,則當父母床褥痛楚,呼天號泣,欲嚼舌嚙臂,以分親痛而不可得,亦已
無如何。而醫者方坐視成敗,以其必不效之術,嘗試于萬一,竟至不諱,則雲証固不治。
嗚呼﹗言及此痛,何如耶﹗昔張從正撰《儒門事親》十五卷,蓋謂儒者,能明其理以事親
,當知醫也。
是書作于昌邑黃氏,刻于陽湖張氏,因所傳未廣,爰與小摟弟校勘付梓,以廣其傳。區
區抱恨私心,亦欲使天下仁人孝子,取是書而急識之,以善其頤養之方雲爾。
\x道光壬寅三月丹徒趙克宣竹坪序\x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序  
內容: 先君HT 樓公,辛丑夏抱恙,延醫調治,仙草無靈。迨竹坪兄于木民龔明府處得《四聖

源》
一編攜歸,與醫者討論,師其意以訂方,而病已不可為矣。為人子而不知醫,此愚兄弟之抱
憾終天而椎心泣血者也﹗
伏念是編本昌邑黃氏所著,實稱善本,向曾刻于陽湖宛鄰書屋叢書中。宛鄰張氏集叢書
十有
十種,除詩、古文、詞外,有黃氏所著《長沙藥解》、《傷寒懸解》、《素靈微蘊》,莊氏
所著《慈幼二書》,並張氏自著《素問釋義》諸書,而《心源》一書,尤諸書中之至粹至精
者。
夫醫雖小道,理極精深,用之得當,如濟世之航,用之不當,如傷人之刃,可不慎歟﹗
近世
庸工,藥性湯頭一經熟讀,自詡通人。及入病家,論實論虛,猜寒猜熱,以人試藥,莫中病
情。求其觀天時之變,察人事之宜,準古酌今,神而明之者,未易數覯。此矯其弊者,有
勿藥中醫之說也。甚至逞其私智,立說著書,伐陽滋陰,損人生氣。種種背妄,遺禍無窮,良
可慨已﹗縱有一二依附聖經,強為詮釋,惜又穿鑿附會,龐雜不精,反令古聖之道,愈解而
愈晦矣。
是編宗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人之心傳,而運以精思,達以卓論,抉天人之秘奧
,闡順逆之精微,作述相承,獨標真諦,舉謬悠之說,一掃而空之,其為功豈淺鮮哉﹗愚兄弟不
能早購是書以起先君之痼疾,而顧念世之人子或有愿讀是書者,爰另梓流傳,以志終天之憾
,且以見事親者之不可不知醫也。竹坪兄與宜悉心校讎,付諸剞劂,謹敘其意,以為緣起雲

\x道光壬寅歲季春下浣丹徒趙克宜小樓序\x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序  
內容: 嗚呼﹗醫學之壞,至今日而極矣。其鬻術者無論也,即有一二嗜古之士,欲以涉獵方書
,研
求醫理,而謬種流傳,往往守一先生之言,以為標準。俗學茫昧,千手一律,殺人如麻,不
可殫記。有詰而難之者,曰︰吾之學,朱、張、劉、李之學也,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陣
》、葉氏《指南》之所傳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醫之咎也。噫﹗雖予亦以為非醫之咎
也,何則彼其耳目錮蔽已深,性靈 沒日久,雖欲自拔而不能,亦大可哀也已。
余自束發,侍先父母疾,即喜翻閱醫書。初師喻嘉言昌,又師陳修園念祖,十年無所得
。道
光戊申,江西陳廣敷溥以玉楸黃先生《醫書八種》抄本相餉。其源不盡出自醫家,而自唐以

,談醫者莫之能及,二千年不傳之絕學,至是始得其真。爰取《四聖心源》、《素靈微蘊》
,鋟板行世,一時醫風,翕然丕變。
今湘鄉左君菊農繼明毅然以昌明醫學為己任,費 錢一千有奇,重刊其全部,而以校讎
之役
相屬。其嘉惠來學之心,可謂習 矣。夫菊農亦嘗從事于朱、張、劉、李、景岳《八陣》、

氏《指南》之說者,而一旦棄之如遺。何今之自命為名醫者先入以為主,抵死而不悟﹗讀此
書曾不汗流浹背,一發其羞惡是非之良,不亦慎乎﹗
或曰︰朱、張、劉、李,古大家也,張景岳、葉天士,亦近今之名手也,斯與黃氏,優
劣惡
從而辨之?不知黃氏所傳者,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之心法,彼則背而馳焉。異端曲
學,足以害道,辭而辟之,大聲疾呼,吾黨之責也。譬之儒家,《素問》、《靈樞》,醫之
六經也,《傷寒》、《金匱》,醫之四子書也。若黃氏之羽翼仲景,方之朱子,何多讓焉﹗
宗黃氏即以宗仲景,不宗仲景,黃岐之法不立,不宗黃氏,仲景之法不明。昌黎有言︰
非三
代兩漢之書不敢讀。段師琵琶,須不近樂器,十年乃可授,吾愿世之好學深思者,將后世一
切非聖之書,視之如洪水猛獸,而一以仲景為歸,涵濡既久,漸漬而化焉。若涉迷津,臻彼
岸,導歧路,騁康莊,有不自旋其面目而捐棄故伎,如菊農之勇者,無是人也。
黃氏尚有《周易懸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若干卷,《四庫全書提要》存目
中已著錄。聞其昌
邑裔孫珍藏甚密,儻更有大力者搜而傳之,于以康濟群生,補救劫運,豈非醫林之盛事哉﹗
\x同治元年月四朔日湘潭后學歐陽兆熊序\x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序  
內容: 余癸亥在資州,患失眠疾,醫者言,人人殊,各盡所學,迄未霍然。甲子因公赴長沙,
遇左
君繼明,為治頗效。見其為人主方輒有驗,詢之始知寢饋于黃氏醫書者有年。其書理明辭達
,迥異諸家,因攜以入蜀。
乙丑秋,權渝郡錫韋卿觀察及同官諸君子咸善是書,相與醵金鏤版,以廣其傳。至是告
成,爰弁數言,以志緣起。
\x同治丙寅八月長沙黃濟識\x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3/14 at 19:56 ]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內容: 昔在黃帝,咨于岐伯,作《內經》以究天人之奧。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然
則善言人者,必有驗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著,至教無傳。嘆帝宰之杳茫,悵民義之幽深,徒托大象
,不測其原,空撫渺躬,莫解其要。人有無妄之疾,醫乏不死之方,群稱乳虎,眾號蒼鷹。哀彼
下泉之人,念我同門之友,作天人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陰陽變化
內容: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
為陽
,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
土也。
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
升,
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
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
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于歲半之前,陰降于歲半之后。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
夏,
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

也,故秋涼而冬寒。土天專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
。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五行生克
內容: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
蓋天地之位,北寒、南熱、東溫、西涼。陽升于東,則溫氣成春,升于南,則熱氣成夏
,陰
降于西,則涼氣成秋,降于北,則寒氣成冬。春之溫生夏之熱,夏之熱生秋之涼,秋之涼生
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溫。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
后,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其實水火交蒸,乃生濕氣,六月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
寒熱相逼,是以濕動。濕者,水火之中氣。土寄位于西南,南熱而西涼,故曰火生土,土生
金也。
相克者,製其太過也。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
則火
不過炎;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性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
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臟腑生成
內容: 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祖氣初凝,美惡攸分
,清
濁純雜,是不一致,濃薄完缺,亦非同倫,后日之靈蠢壽夭,貴賤貧富,悉于此判,所謂命
秉于生初也。
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
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
已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
,陰
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心為丁火,小腸

丙火,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臟有心主相
火之陰,腑有三焦相火之陽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氣血原本
內容: 肝藏血,肺藏氣,而氣原于胃,血本于脾。蓋脾土左旋,生發之令暢,故溫暖而生乙木
,胃
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午半陰生,陰生則降,三陰右降,則為肺金。肺金
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氣清涼而性收斂。子半陽生,陽生則升,三陽左升,則為肝木。肝
木即腎水之溫升者也,故肝血溫暖而性生發。腎水溫升而化木者,緣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
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緣戊土之右轉也,是以胃為化氣之原。
氣統于肺,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布也,其在臟腑則曰氣,而在經絡則為衛。
血統
于肝,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臟腑則曰血,而在經絡則為營。營衛者,
經絡之氣血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精神化生
內容: 肝血溫升,升而不已,溫化為熱,則生心火,肺氣清降,降而不已,清化為寒,則生腎
水。
水之寒者,六腑之悉凝也,陰極則陽生,故純陰之中,又含陽氣,火之熱者,六腑之盡發也

陽極則陰生,故純陽之中,又胎陰氣。陰中有陽,則水溫而精盈,陽中有陰,則氣清而神旺

神發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現其陽魂,精藏于腎,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
先結
其陰魄。《素問》︰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蓋陽氣方升,未能化神,
先化其魂,陽氣全升,則魂變而為神。魂者,神之初氣,故隨神而往來。陰氣方降,未能生
精,先生其魄,陰氣全降,則魄變而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並精而出入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形體結聚
內容: 肝主筋,其榮爪,心主脈,其榮色,脾主肉,其榮唇,肺主皮,其榮毛,腎主骨,其榮
發。
凡人之身,骨以立其體干,筋以束其關節,脈以通其營衛,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氣盛則皮毛致密而潤澤。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氣盛則
肌肉
豐滿而充實。脈絡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氣盛則脈絡疏通而條達。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
肝氣盛則筋膜滋榮而和暢。髓骨者,腎水之所生也,腎氣盛則髓骨堅凝而輕利。五氣皆備,
形成而體具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五官開竊
內容: 肝竅于目,心竅于舌,脾竅于口,肺竅于鼻,腎竅于耳。五臟之精氣,開竅于頭上,是
謂五官。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頭為手足六陽之所聚會。五臟陰也,陰極
生陽
,陽性清虛而親上,清虛之極,神明出焉。五神發露,上開七竅,聲色臭味,于此攸辨。
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清陽上升,則七竅空靈,濁陰上逆,則五官窒塞。清升濁降,
一定
之位。人之少壯,清升而濁降,故上虛而下實,人之衰老,清陷而濁逆,故下虛而上實。七

之空靈者,以其上虛,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實。其實者,以其虛也,其虛者,以其實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五氣分主
內容: 肝屬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屬火,其臭焦,其味苦,其聲
笑,
其液汗,其色赤。脾屬土,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其色黃,其臭香。肺屬金,其聲哭,
其液涕,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腎屬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聲呻。
蓋肝主五色,五臟之色,皆肝氣之所入也,人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
。心
主五臭,五臟之臭,皆心氣之所入也,入脾為香,入肺為腥,入腎為腐,入肝為臊。脾主五
味,五臟之味,皆脾氣之所入也,入肺為辛,入腎為咸,入肝為酸,入心為苦。肺主五聲,
五臟之聲,皆肺氣之所入也,入腎為呻,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腎主五液,五臟
之液,皆腎氣之所入也,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五味根原
內容: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水曰潤下,潤下作
咸。
土爰稼穡,稼穡作甘。火性炎上,上炎則作苦。水性潤下,下潤則作咸。木性升發,直則升
而曲則不升,郁而不升,是以作酸。金性降斂,從則降而革則不降,滯而不降,是以作辛。
使坎離交 ,龍虎回環,則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潤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從降而不辛。
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則腎水隨木而左升,金從則心火隨金而右降。木曲而
不直
,故腎水下潤,金革而不從,故心火上炎。而交濟水火,升降金木之權,總在于土。土者,
水火金木之中氣,左旋則化木火,右轉則化金水,實四象之父母也。不苦、不咸、不酸、
不辛,是以味甘。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而作苦辛。
緣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咸,皆土氣之中郁也。
四象之內,各含土氣,土郁則傳于四臟,而作諸味。調和五臟之原,職在中宮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1  卷一//  
2  卷一/天人解/ 陰陽變化  
3  卷一/天人解/ 五行生克  
4  卷一/天人解/ 臟腑生成  
5  卷一/天人解/ 氣血原本  
6  卷一/天人解/ 精神化生  
7  卷一/天人解/ 形體結聚  
8  卷一/天人解/ 五官開竊  
9  卷一/天人解/ 五氣分主  
10  卷一/天人解/ 五味根原  



11  卷一/天人解/ 五情緣起  
12  卷一/天人解/ 精華滋生  
13  卷一/天人解/ 糟粕傳導  
14  卷一/天人解/ 經脈起止  
15  卷一/天人解/ 奇經部次  
16  卷一/天人解/ 營氣營運  
17  卷一/天人解/ 衛氣出入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五情緣起
內容: 肝之氣風,其志為怒。心之氣熱,其志為喜。肺之氣燥,其志為悲。腎之氣寒,
其志為恐。脾之氣濕,其志為思。蓋陽升而化火則熱,陰降而化水則寒。離火上熱,泄而不
藏,斂之以燥金,則火交于坎腑,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動之以風木,則水交于離宮。木生
而火長,金收而水藏。當其半生,未能茂長,則郁勃而為怒,既長而神氣暢達,是以喜也。
當其半收,將至閉藏,則牢落而為悲,既藏而志意幽淪,是以恐也。
物情樂升而惡降,升為得位,降為失位。得位則喜,未得則怒,失位則恐,將失敗悲,
自然之性如此。其實總土氣之回周而變化也。
己土東升,則木火生長,戊土西降,則金水收藏,生長則為喜怒,收藏則為悲恐。若輪
樞莫運,升降失職,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則土氣凝滯,而生憂思。
心之志喜,故其聲笑,笑者,氣之升達而酣適也。腎之志恐,故其聲呻,呻者,氣之沉
陷而幽
菀也。肝之志怒,故其聲呼,呼者,氣方升而未達也。肺之志悲,故其聲哭,哭者,氣方沉
而將陷也。脾之志憂,故其聲歌,歌者,中氣結郁,故長歌以泄懷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精華滋生
內容: 陰生于上,胃以純陽而含陰氣,有陰則降,濁陰下降,是以清虛而善容納。陽生于下,
脾以
純陰而含陽氣,有陽則升,清陽上升,是以溫暖而善消磨。水殼入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
,而為糞溺,精華上奉,而變氣血。
氣統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溫升,則化陽神,肺氣清降,則產陰精。五臟皆有精,悉受
之于
腎,五臟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臟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臟皆有氣,悉受之于肺,總由
土氣之所化生也。
土爰稼穡,稼穡作甘,谷味之甘者,秉土氣也。五殼香甘,以養脾胃,土氣充盈,分輸
四子。己土
左旋,谷氣歸于心肺,戊土右轉,谷精歸于腎肝。脾胃者,倉稟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氣
則生,絕胃氣則死。胃氣即水谷所化,食為民天,所關非細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糟粕傳導
內容: 水谷入胃,消于脾陽,水之消化,較難于谷。緣脾土磨化,全賴于火,火為土母,火旺
土燥
,力能克水,脾陽蒸動,水谷精華,化為霧氣,游溢而上,歸于肺家,肺金清肅,霧氣降洒
,化而為水,如釜水沸騰,氣蒸為霧也。
氣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臟腑而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為溲溺。溲溺通利,胃
無停水,糟粕后傳是以便干。
《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氣水變化于中焦,漚者,氣水
方化
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則氣騰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霧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瀆
。川瀆之決,由于三焦,《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蓋三焦之火秘,則上溫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則下陷膀胱而水竅閉。《靈樞‧本
輸》
︰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 腸,出于委陽,並太陽之
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以水性蟄藏,太陽寒水蟄藏,三焦之火
秘于腎臟,則內溫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竅常開,是以氣化之水滲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
陽寒水不能蟄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熱癃,水竅不開,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
水,水不化氣上騰,爰與谷滓並入二腸,而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是以
小便不利。所謂實則閉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經脈起止
內容: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謂六腑,肝、心、脾、肺、腎、心包,是謂六臟
,六臟
六腑,是生十二經。經有手足不同,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是謂手之三陽經,陽
明胃、太陽膀胱、少陽膽,是謂足之三陽經,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是謂足之三陰經,
太陽肺、少陰心、厥陰心主,是謂手之三陰經。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手陽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頸,入下齒,左之右,
右之
左,上挾鼻孔。手太陽,自小指,從手外側,循臂下廉,上頸,至目內 。手少陽,自名指
,循手表,出臂外,上頸,至目銳 。三經皆自臂外而走頭,陽明在前,太陽在后,少陽在
中。
足之三陽,自頭走足。足陽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 ,循喉嚨,入缺盆,下乳,挾臍,
循脛
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陽行身之后,自目內 ,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貫臀,入
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陽行身之側,自目銳 ,從耳后,下頸,入缺盆,下胸,循脅
,從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經皆自腿外而走足,陽明在前,太陽在后,少陽在中。
足之三陰,自足走胸。足太陰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內踝,入腹,上膈。足少陰行身之
后,
自小指,循內踝,貫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陰行身之側,自大指,上內踝,抵小腹,貫膈
,布脅肋。三經皆自腿裡而走胸,太陰在前,少陰在后,厥陰在中。
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太陰,自胸,出腋下,循 內前廉,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陰
,自
胸,出腋下,循 內后廉,抵掌后,至小指。手厥陰,自胸,出腋下,循 內,入掌中,至
中指。三經皆自臂裡而走手,太陰在前,少陰在后,厥陰在中。
手三陽之走頭,足三陽之走足,皆屬其本府而絡其所相表裡之藏,足三陰之走胸,手三
陰之
走手,皆屬其本藏而絡其所相表裡之腑。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
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
為表裡。六陽六陰,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謂二十四經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奇經部次
內容: 奇經八脈、督、任、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督脈行于身后,起于下極之俞
,並入脊裡
,上至風府,入屬于腦,諸陽之綱也。任脈行于身前,起于中極之下,循腹裡,上關元,入
目,絡舌,諸陰之領也。沖脈起于氣沖,並足少陰,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諸經之海也。
帶脈起于季脅,回身一周,環腰如帶,諸經之約也。陽蹺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于風池
,主左右之陽也。陰蹺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交貫沖脈,主左右之陰也。陽維起于諸陽會
,維絡于身,主一身之表也。陰維起于諸陰交,維絡于身,主一身之裡也。陽蹺、陰維者,
足太陽之別。陰蹺、陽維者,足少陰之別。
凡此八脈者,經脈之絡也。經脈隆盛,入于絡脈,絡脈滿溢,不拘于經,內溉臟腑,外
濡腠理,別道自行,謂之奇經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營氣營運
內容: 水谷入胃,化生氣血。氣之剽悍者,行于脈外,命之曰衛。血之精專者,行于脈中,命
之曰營。
營衛營運,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
動,閏以太息,脈六動。一息六動,人之常也,一動脈行一寸,六動脈行六寸。
《靈樞‧脈度》︰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長
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
丈八
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
至目,長七尺
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
一尺,
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一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
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氣半周于身,脈行八丈一尺,兩刻二百七十息,人
氣一周于身,脈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人氣五十周于身,脈行八百一十丈

營氣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時,從手太陰之寸口始。自手太陰注手陽明,足陽明注足太陰
,手
少陰注手太陽,足太陽注足少陰,手厥陰注手少陽,足少陽注足厥陰,終于兩蹺、督、任,
是謂一周也。二十八脈,周而複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五十周畢,明日寅時,又會于寸
口。此營氣之度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一 天人解 衛氣出入
內容: 衛氣,書行陽經二十五周,夜行陰臟二十五周。
衛氣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時,從足太陽之睛明始。晴明在目之內 ,(足太陽之穴也。)
平旦
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至小指之端。別入目內 ,下手太陽,
至小指之端。別入目銳 ,下足少陽,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名指之端
。別入耳前,下足陽明,至中指之端。別入耳下,下手陽明,至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
足心,出內踝,下入足少陰經。陰蹺者,足少陰之別,屬于目內 ,自陰蹺而複合于目,交
于足太陽之晴明,是謂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于是內入于陰藏

其入于陰也,常從足少陰之經而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
脾複
注于腎,是謂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于是外出于陽經。其出于陽
也,常從腎至足少陰之經而複合于目。
衛氣入于陰則寐,出于陽則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衛氣之度也。《難經》營衛相
隨之義,言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附而行,非謂其同行于一經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內容: 內外感傷,百變不窮,溯委窮源,不過六氣。六氣了徹,百病莫逃,義至簡而法至精也
。仲
景既沒,此義遂晦,寒熱錯訛,燥濕乖謬,零素雪于寒泉,飄溫風于陽谷,以水益水而愈深
,以火益火而彌熱。生靈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氣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六氣名目
內容: 厥陰風木 足厥陰肝 乙木 手厥陰心主相火
少陰君火 手少陰心 丁火 足少陰腎 癸水
少陽相火 手少陽三焦相火 足少陽膽 甲木
太陰濕土 足太陰脾 己土 手太陰肺 辛金
陽明燥金 手陽明大腸庚金 足陽明胃 戊土
太陽寒水 足太陽膀胱壬水 手太陽小腸丙火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六氣從化
內容: 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六氣者,風、熱、暑、濕、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
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氣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氣之魄。人為天地之中氣,秉天氣而生六
腑,秉地氣而生五臟。六氣五行,皆備于人身,內傷者,病于人氣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
氣偏,而人氣感之。
內外感傷,總此六氣。其在天者,初之氣,厥陰風木也,在人則肝之經應之。二之氣,
少陰君火也,在人則心之經應之。三之氣,少陽相火也,在人則三焦之經應之。四之氣,太陰濕
土也,在人則脾之經應之。五之氣,陽明燥金也,在人則大腸之經應之。六之氣,太陽寒水
也,在人則膀胱之經應之。
天人同氣也,經有十二,六氣統焉。足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陰火也,從母化氣而為風
。手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木也,從子化氣而為暑。手少陰以君火主令,足少陰水也,從妻
化氣而為熱。足太陽以寒水主令,手太陽火也,從夫化氣而為寒。足太陽以濕土主令,手太陰
金也,從母化氣而為濕。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土也,從子化氣而為燥。
蓋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陰以君火司氣,而足少陰癸水在從化之例。丙火下降,
而化壬水,故足太陽以寒水當權,而手太陽丙火在奉令之條。木之化火也,木氣方盛,而火氣初
萌,母強子弱,故手厥陰以相火而化氣于風木。火氣既旺,而木氣已虛,子壯母衰,故足少
陽以甲木而化氣于相火。土之化金也,土氣方盛,而金氣初萌,母強子弱,故手太陰以辛金
而化氣于濕土。金氣方旺,而土氣已虛,子壯母衰,故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于燥金。母氣用
事,子弱未能司權,則子從母化,子氣用事,母虛不能當令,則母從子化,所謂將來者進,
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六氣偏見
內容: 人之六氣,不病則不見,凡一經病則一經之氣見。平人六氣調和,無風、無火、無濕、
無燥、無熱、無寒,故一氣不至獨見,病則或風、或火、或濕、或燥、或寒、或熱,六氣不相交
濟,是以一氣獨見。如厥陰病則風盛,少陰病則熱盛,少陽病則暑盛,太陰病則濕盛,陽明病則燥
盛,太陽病則寒盛也。
以此氣之偏盛,定緣彼氣之偏虛。如厥陰風盛者,土金之虛也。少陰熱盛、少陽暑盛者
,金水之虛也。太陰濕盛者,水木之虛也。陽明燥盛者,木火之虛也。太陽寒盛者,火土之虛也
。以六氣之性,實則克其所勝而侮所不勝,虛則己所不勝者乘之,而己所能勝者亦來侮之也

究之一氣之偏盛,亦緣于虛。厥陰能生,則陽氣左升而木榮,其風盛者,生意之不遂也
。少陰能長,則君火顯達而上清,其熱盛者,長氣之不旺也。陽明能收,則陰氣右降而金肅,其
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陽能藏,則相火閉蟄而下暖,其寒盛者,臟氣之不行也。土為四
維之中氣,木火之能生長者,太陰己土之陽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陽明戊土之陰降也。
中氣旺則戊己轉運而土和,中氣衰則脾胃濕盛而不運。土生于火而火滅于水,土燥則克
水,土濕則水氣泛濫,侮土而滅火。水泛土濕,木氣不達,則生意盤塞,但能賊土,不能生火以
培土,此土氣所以困敗也。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陰土燥,則肝血枯而膽火炎,未嘗不病。
但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足陽明胃從燥金化氣,濕為本氣而燥為化氣,是以燥氣不敵濕氣之
旺。陰易盛而陽易衰,土燥為病者,除陽明傷寒承氣証外不多見,一切內外感傷雜病,盡緣
土濕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本氣衰旺
內容: 經有十二,司化者六經,從化者六經。從化者不司氣化,總以司化者為主,故十二經統
于六氣。病則或見司化者之本氣,或見從化者之本氣,或司化者而見從化之氣,或從化者而見司
化之氣,全視乎本氣之衰旺焉。
手少陰以君火司化,足少陰之水從令而化熱者,常也。而足少陰之病寒,是從化者自見
其本氣,以水性原寒,手少陰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見從化之氣,以君火原從水化也。足太陽以寒
水司化,手太陽之火從令而化寒者,常也。而手太陽之病熱,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火性
原熱,足太陽之病熱,是司化者而見從化之氣,以寒水原從火化也。足厥陰以風木司化,手
厥陰之火從令而化風,手少陽以相火司化,足少陽之木從令而化暑者,常也。而手厥陰之病
暑,足少陽之病風,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風也。足太陰以濕土司化,
手太陰之金從令而化濕,手陽明以燥金司化,足陽明之土從令而化燥者,常也。而手太陰之
病燥,足陽明之病濕,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濕也。
大抵足太陽雖以寒化,而最易病熱。手少陰雖以熱化,而最易病寒。厥陰原以風化,而
風盛者固多。少陽雖以火化,而火敗者非少。金性本燥,而手太陰從土化濕者,常有七八。土性
本濕,而足陽明從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厥陰風木
內容: 風者,厥陰木氣之所化也,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足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
陰心主以相火而化氣于風木,緣木實生火,風木方盛,子氣初胎,而火令未旺也。
冬水閉藏,一得春風鼓動,陽從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氣不升,固賴木氣以升之,而木
氣不達,實賴土氣以達焉。蓋厥陰肝木,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水土溫和,則肝木發榮,木靜而
風恬,水寒土濕,不能生長木氣,則木郁而風生。
木以發達為性,己土濕陷,抑遏乙木發達之氣,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風動而生
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証,皆風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華色,主筋而榮爪,風動則血耗
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 黑唇青,爪斷筋縮之証,皆風木之枯燥也。及其傳化乘除,千變
不窮,故風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凡病之起,無不因于木氣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
之生氣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氣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木為水火之中氣,病則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內濕,下寒而上熱。手厥陰,火也
,木氣暢遂,則厥陰心主從令而化風,木氣抑郁,則厥陰心主自現其本氣。是以厥陰之病,下之
則寒濕俱盛,上之則風熱兼作,其氣然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少陽相火
內容: 暑者,少陽相火之所化也,在天為暑,在地為火,在人為三焦。手少陽以相火主令,足
少陽膽以甲木而化氣于相火,緣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氣傳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隨太陽膀胱之經下行,以溫水藏,出 中,貫 腸,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
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陽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調,故三焦獨主水道。《素問
‧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
矣。蓋水性閉蟄而火性疏泄,閉蟄則善藏,疏泄則善出。《靈樞‧本輸》︰三焦者,入絡膀
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相火下蟄,水臟溫暖而水腑清利,則出不至于遺溺,
藏不至于閉癃,而水道調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腎臟也,此火一泄
,陷于膀胱,實則下熱而閉癃,虛則下寒而遺溺耳。
手之陽清,足之陽濁,清則升而濁則降。手少陽病則不升,足少陽病則不降,凡上熱之
証,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無關也。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
與辛金,同主降斂,土降而金斂之,相火所以下潛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氣失政,故相火上炎。
足少陽雖從三焦化火,而原屬甲木,病則兼現其本氣。相火逆行,則克庚金,甲木上侵,則
賊戊土。手足陽明,其氣本燥,木火雙刑,則燥熱郁發,故少陽之病,多傳陽明。然少陽之
氣,陰方長而陽方消,其火雖盛,而亦易衰。陰消陽長則壯,陰長陽消則病,病于相火之衰
者,十之八九,(內傷驚悸之証,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傷寒
少陽有之)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少陰君火
內容: 熱者,少陰君火之所化也,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少陰以君火主令,手少陰
心,火也,足少陰腎,水也,水火異氣,而以君火統之,緣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陽,火之
根也,坎陽升則上交離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氣于丁火。水化而為火,則寒從熱
化,故少陰之氣,水火並統,而獨以君火名也。
君火雖降于手而實升于足,陽盛則手少陰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溫泉,陰盛則足少陰司氣
于下而丁火遂為寒灰。以丁火雖司氣化,而製勝之權,終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鎮之。但土雖
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濕,濕則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傷寒陽明承氣一
証,其余則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潰則火敗,故少陰一病,必寒水泛濫而火土俱負,其

然也。至于上熱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災及宮城,心液消亡

是以熱作。凡少陰病熱,乃受累于相火,實非心家之過。而方其上熱,必有下寒,以水火分
離而不交也。見心家之熱,當顧及腎家之寒。蓋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則為一氣,不交則離
析分崩,逆為冰炭。究之火不勝水,則上熱不敵下寒之劇,不問可知也。
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氣根于腎而藏于肺,心火上熱,則清心家之血,腎水下寒,則暖腎
家之
氣。故補肝之血則宜溫,補心之血則宜清,補肺之氣則宜涼,補腎之氣則宜暖,此定法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太陰濕土
內容: 濕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濕土主令,辛金從
土而
化濕,陽明以燥金主令,戊土從金而化燥。己土之濕為本氣,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
,不敵脾家之濕,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濕者多也。
太陰主升,己土升則癸水與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陽之發生也,陽虛則土濕而不
升,己
土不升,則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則
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其原總由于濕盛也。
《子華子》︰陰陽交,則生濕。濕者,水火之中氣,上濕則化火而為熱,下濕則化水而
為寒
。然上亦有濕寒,下亦有濕熱。濕旺氣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熱痰,火衰者,泛
濫而生寒飲,此濕寒之在上者。濕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為白淫,火盛者,梗
澀而為赤濁,此濕熱之在下者。
便黃者,土色之下傳,便赤者,木氣之下陷。緣相火在水,一線陽根,溫升而化乙木。
木中
溫氣,生火之母,升則上達而化火,陷則下郁而生熱。木氣不達,侵逼土位,以其郁熱傳于
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其勢然也。
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濕氣恆長而燥氣恆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嘗難知
。后世庸愚,補陰助濕,瀉火伐陽,病家無不夭枉于滋潤,此古今之大禍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陽明燥金
內容: 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
從令
而化燥,太陰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
,故陰盛之家,胃土恆濕。肺金之濕,母氣而非本氣,母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陽盛之家,肺
金恆燥。
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調停,在乎中氣,旺則辛金化氣于濕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
氣于
燥金而胃不傷濕。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
燥勝其濕,則疾飢而善渴,水利而便堅。
陰易進而陽易退,濕勝者常多,燥勝者常少,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
不二
三。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勝而陽明每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陽明承氣証外,絕無而僅有
,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緣火勝則土燥,水勝則土濕,燥則克水,濕則反為
水侮。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陰宜負而趺陽宜勝。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
不敗而人死者。
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
其胃則濕而腸則燥。
濕為陰邪,陰性親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標見于膝踝,燥為陽邪,陽性親上,故根起于大
腸而標見于肘腕。所謂陰邪居下,陽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濕。中風之家,血枯筋縮,其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非燥使己土
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自何來﹗醫家識燥濕之消長,則仲景堂奧可階而升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1  卷二//  
2  卷二/六氣解/ 六氣名目  
3  卷二/六氣解/ 六氣從化  
4  卷二/六氣解/ 六氣偏見  
5  卷二/六氣解/ 本氣衰旺  
6  卷二/六氣解/ 厥陰風木  
7  卷二/六氣解/ 少陽相火  
8  卷二/六氣解/ 少陰君火  
9  卷二/六氣解/ 太陰濕土  
10  卷二/六氣解/ 陽明燥金  



11  卷二/六氣解/ 太陽寒水  
12  卷二/六氣解/ 六氣治法  
13  卷二/六氣解/ 六氣治法 治厥陰風木法
14  卷二/六氣解/ 六氣治法 治少陰君火法
15  卷二/六氣解/ 六氣治法 治少陽相火法
16  卷二/六氣解/ 六氣治法 治太陰濕土法
17  卷二/六氣解/ 六氣治法 治陽明燥金法
18  卷二/六氣解/ 六氣治法 治太陽寒水法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太陽寒水
內容: 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
陽膀
胱,水也,手太陽小腸,火也,火水異氣而以寒水統之,緣水位于下而生于上。離中之陰,
水之根也,離陰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氣于壬水。火化而為水,則熱
從寒化,故太陽之氣,水火並統,而獨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陽三焦之火,隨太陽而下行,水得此火,應當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
水而
非壬水也。蓋水以蟄藏為性,火秘于內,水斂于外,是謂平人。木火主裡,曰內而生長之,
故裡氣常溫,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氣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溫而內發,氣化于
金水,故氣清而外斂。人之經脈,厥陰在裡,春氣之內生也,次則少陰,夏氣之內長也,次
則陽明,秋氣之外收也,太陽在表,冬氣之外藏也。陽藏則外清而內溫,陽泄則內寒用外熱
。外易寒水而為熱火,內易溫泉而為寒冰,外愈熱而內愈寒,生氣絕根,是以死也。
癸水溫而壬水寒則治,
癸水寒而壬水熱則病。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陰之臟,最

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陽之腑,最易病熱。是以病寒者,獨責癸水而不責壬水,病熱者
,獨責壬水而不責癸水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六氣治法
內容: 仲景《傷寒》,以六經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必知此,而后
知六經之証。
六經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此義魏晉而后,絕無解者。先聖之法,一線莫傳,凌
夷至于今日,不堪問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六氣治法
內容: \x桂枝苓膠湯\x
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當歸 阿膠 生姜 大棗
上熱加黃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六氣治法
內容: \x黃連丹皮湯\x
黃連 白芍 生地 丹皮
少陰病,水勝火負,最易生寒。若有下寒,當用椒、附。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六氣治法
內容: \x柴胡芍藥湯\x
柴胡 黃芩 甘草 半夏 人參 生姜 大棗 白芍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六氣治法
內容: \x術甘苓澤湯\x
甘草 茯苓 白術 澤瀉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六氣治法
內容: \x百合五味湯\x
百合 石膏 麥冬 五味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二 六氣解 六氣治法
內容: \x甘姜附湯\x
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
太陽病,最易化生濕熱,以化氣于丙火,而受製于濕土也。若有濕熱,當用梔、膏之類。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內容: 六腑化谷,津液布揚,流溢經絡,會于氣口,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微妙在脈,不可不
察。
醫法無傳,脈理遂湮,金簡長封,玉字永埋。方書累架,七診之義無聞,醫錄連床,九
候之
法莫著,既迷罔于心中,複綿昧于指下,使踟躕之余,命飽庸妄之毒手。顧此恨恨,廢卷永
懷,作脈法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寸口脈法
內容: 飲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陰散其精華,游溢經絡,以化氣血。氣血周流,現于氣口,
以成尺寸。
氣口者,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關前為寸,關后為尺,尺為陰而寸為陽,關者,陰陽之
中氣也。寸口在魚際之分,關上在大淵之分,尺中在經渠之分。
心與小腸,候于左寸,肺與大腸,候于右寸,肝膽候于左關,脾胃候于右關,腎與膀胱
,候
于兩尺,心主三焦,隨水下蟄,亦附此焉。《素問‧脈要精微論》︰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兩關
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兩寸部也。前以候前
,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謹調尺寸,而表
裡上下,于此得矣。
蓋肺主藏氣,而朝百脈,十二經之氣,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氣流布,起于寸口,
營運十
二經中,周而複始。一日一夜,五十度畢,次日平旦寅初,複會于寸口。寸口者,脈之大會
,(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總名,非但魚際己也。)故十二經之盛衰,悉見于此。《靈樞‧
經脈》︰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此氣口所以獨為五臟主也。(氣口
即寸口手之三陽,自手走頭,大小腸腑雖至濁,而經行頭上,則為至清,故與心肺同候于兩
寸,越人十難,實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腸于兩尺,乖謬極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寸口人迎脈法
內容: 氣口者,手太陰經之動脈,在魚際之下,人迎者,足陽明經之動脈,在結喉之旁。太陰
行氣
于三陰,故寸口可以候五臟,陽明行氣于三陽,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陰為五臟之首,陽
明為六腑之長也。
臟陰盛則人迎小而寸口大,虛則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陽衰則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則寸口
小而
人迎大。《靈樞‧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
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
,二倍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
寒,緊則病痺,代則乍甚乍閑。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寸

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厥陰。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
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
中、出麋、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痺,代則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陰
,溢陰為內關,死不治。《靈樞‧經脈》︰人迎與脈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
格,關格者,與之短期。《靈樞‧五色》︰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以
氣口主裡,傷食則陰郁于內,故氣口盛堅,人迎主表,傷寒則陽郁于外,故人迎盛堅。此診
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脈,載在經文,后世乃有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說,無稽妄
談,不足辨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三部九候脈法
內容: 十二經皆有動脈,上部之動脈在頭,中部之動脈在手,下部之動脈在足,是為三部。一
部三
候,是為九候。《素問‧三部九候論》︰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
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足少陽之頷厭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足陽明之地倉、大迎也
,上
部人,耳前之動脈,手少陽之和 也。中部天,手太陰之太淵、經渠也,中部地,手陽明
之合
谷也,中部人,手少陰之神門也。下部天,足厥陰之五裡也,下部地,足少陰之太溪也,下
部人,足太陰之箕門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
以候
心。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也。下部之天,女子則取太
沖。下部之人,胃氣則候于陽明之沖陽,仲景謂之趺陽。此三部九候之法也。(《難經》︰
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與《素問》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
法。)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臟腑脈象
內容: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陽既殊,脈象攸分。肝脈弦,心脈洪,脾脈緩,肺脈澀,腎脈
沉。
其甚者為臟,其微者為腑。《難經》︰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緩
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
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其他臟腑,依此類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大抵腑脈浮數,臟脈沉遲,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是也
。蓋陽外陰內,
一定之理。腑氣內交,臟氣外濟,則陰陽平而脈息調。腑病則氣不內交,是以但浮而不
沉,
臟病則氣不外濟,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觀越人十難一脈十變之義,大腸、小腸俱候于心脈
,可知欲候大小腸于兩尺之誤﹗)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四時脈體
內容: 天地之氣,生長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與天地同氣也,陽氣生長,則脈浮升,陰氣收
藏,則脈沉降,是以春之脈升,夏之脈浮,秋之脈降,冬之脈沉。
《素問‧脈要精微論》︰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
之怒
。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
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
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虫將去,冬日在骨,蟄虫
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隨時變更,寸脈本浮,而一交秋冬,則見沉意,尺脈本沉,
而一交春夏,則見浮機。此氣化一定,毫發不爽也。
仲景脈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極也。浮者,金氣方收
,微
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約春脈沉而微浮,夏則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則全沉。仲景脈法
,原與經義相同耳。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真臟脈義
內容: 土者,四維之中氣也。脾以陰土而含陽氣,故脾陽左升則化肝木,胃以陽土而胎陰氣,
故胃
陰右降則化肺金。金降于北,涼氣化寒,是謂腎水,木升于南,溫氣化熱,是謂心火。肺、
肝、心、腎,四象攸分,實則脾胃之左右升降而變化者也。
脾胃者,四臟之母,母氣虧敗,四子夫養,脈見真臟,則人死焉,故四臟之脈,必以胃
氣為
本。肝脈弦,心脈鉤,肺脈毛,腎脈石,脾胃脈緩。其弦鉤毛石而緩者,是四臟之有胃氣也
。其弦鉤毛石而不緩者,是謂真臟脈。真臟脈見,胃氣敗竭,必死不救也。玉機真臟論︰脾
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
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真臟脈者,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
,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
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
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
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
乃至
于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胃而至于手太陰。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病甚者,胃氣不
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蓋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氣也。土生于火而死于水,故仲景垂訓,以少陰負趺陽為順。少
陰水
勝,則火滅而土敗也。自醫法失傳,后世庸愚,乃滋陰瀉陽,補水滅火,以敗胃氣。以此毒
天下,而民從之,良可哀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浮沉大小
內容: 五臟之脈,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間。陽浮而陰沉,其性然也。
然陽主降而陰主升,陽體雖浮而內含降意,則浮中帶沉,陰體雖沉而內含升意,則沉中
帶浮
。沉而微浮,則陰不下走,浮而微沉,則陽不上飛。若使寸脈但浮而不沉,則陽氣上逆而不
交于陰,尺脈但沉而不浮,則陰氣下陷而不交于陽,水火分離,下寒上熱,諸病生矣。
升降陰陽之權,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則乙木上達而化清陽,戊土降則辛金下
行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職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長于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
降,
木榮而不郁。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郁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橫侵,土被其賊,
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兩關之脈大。左關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關之大者,膽
胃之郁而不降也。膽木化氣于相火,膽木右降,則相火下蟄而不上炎,膽木逆升,相火上炎
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氣郁蒸,而生上熱,于是右寸之脈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
抑遏而生下熱,于是左尺之脈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
也。
胃主降濁,胃逆則濁氣上填,倉廩不納,惡心嘔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則清氣下
瘀,
水谷不消,脹滿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氣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則氣不清降而上郁,木
陷則血不溫升而下脫。肺主收斂,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賴肺氣之收斂也,氣降
而不至于固結者,賴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則血脫于下,而肺金失斂,則血上溢,金逆則氣郁
于上,而肝木不升,則氣下結。推之,凡驚悸、吐衄、盜汗、遺精之病,皆金氣不能降斂,
淋癃、泄痢、噯腐、吞酸之病,皆木氣不能生發。
金逆而莫收斂,則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則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余之象也,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則脈之妙解而醫之至數也。經所謂
大則病進者,別有玄機,非后世醫書陽盛陰虛之說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浮沉者,陰陽之性也。《難經》︰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
其脈在中。陽性浮而陰性沉,呼出為陽,心肺之氣也,吸入為陰,腎肝之氣也。
心肺之脈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之脈俱沉,沉而濡實者,
腎也
,沉而牢長者,肝也。脾居陰陽之中,其氣在呼吸之交,其脈在浮沉之半,其位曰關。關者
,陰陽之關門,陰自此升而為寸,陽自此降而為尺,闔辟之權,于是在焉,故曰關也。
陽盛則寸浮,陰盛則尺沉,陰盛于裡,陽盛于表。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一

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觀表裡,不可以定陰陽。三難︰關以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
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此陽乘之脈也。陽乘陰位,則清氣
不升,故下覆于尺,陰乘陽位,則濁氣不降,故上溢于魚。溢者,浮之太過而曰陰乘,覆者
,沉之太過而曰陽乘,是則浮不可以為陽而沉不可以為陰,浮沉之中,有虛實焉。浮之損小
,沉之實大,是陽虛于表而實于裡也,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是陽虛于裡而實于表也。浮大
晝加,沉細夜加,浮大晝死,沉細夜死。診者當于浮沉之中,參以虛實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遲數者,陰陽之氣也。九難︰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經脈之
動,
應乎漏刻,一呼再動,一吸再動,呼吸定息而脈五動,氣之常也。過則為數,減則為遲。臟
陰而腑陽,數則陽盛而為腑,遲而陰盛而為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數之極,則為至,遲
之極,則為損。一定之法也。
然遲不盡寒,而數不盡熱。脈法︰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
氣長
,遲則陰氣盛,陰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是遲緩者,趺陽寸口之常脈,
未可以為寒也。曰︰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
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是數者,陽明之陽虛,未可以為熱
也。
凡脈或遲或數,乖戾失度,則死。十四難︰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
五至
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
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人之將死,脈遲者少,脈數者多。陽氣絕根,浮空欲脫,故脈見
疾數。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虛勞之家,最忌此脈。若數加常人一倍,一息十至
以上,則死期迫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1  卷三//  
2  卷三/脈法解/ 寸口脈法  
3  卷三/脈法解/ 寸口人迎脈法  
4  卷三/脈法解/ 三部九候脈法  
5  卷三/脈法解/ 臟腑脈象  
6  卷三/脈法解/ 四時脈體  
7  卷三/脈法解/ 真臟脈義  
8  卷三/脈法解/ 浮沉大小  
9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浮沉
10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遲數



11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滑澀
12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大小
13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長短
14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緩緊
15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石芤
16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促結
17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弦牢
18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濡弱
19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散伏
20  卷三/脈法解/ 二十四脈 動代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滑澀者,陰陽之體也。滑則血盛而氣虛,澀則血虛而氣盛。肝藏血而肺藏氣,故肝脈滑
而肺
脈澀。肺性收斂,肝性生發,收斂則澀,生發則滑。金自上斂,木自下發,是以肺脈浮澀而
肝脈沉滑。斂則氣聚,發則氣散,是以肺脈澀短而肝脈滑長。氣,陽也,而含陰,血,陰也
,而抱陽,故滑為陽而澀為陰。脈法︰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沉、澀、弱、弦、
微,此名陰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長,收則浮澀而生則沉滑,長則浮滑而藏則沉
澀。
滑者,生長之意,澀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氣。脈法︰脈有弦、緊、浮、滑、沉、澀
,名
曰殘賊。以其氣血之偏,澀則氣盛而血病,滑則血盛而氣傷也。寸應滑而尺應澀,肺脈之澀
者,尺之始基,肝脈之滑者,寸之初氣。尺應澀而變滑,則精遺而不藏,寸應滑而變澀,則
氣痞而不通。寸過于滑,則肺金不斂而痰嗽生,尺過于澀,則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澀
之脈,均為病氣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大小者,陰陽之象也。陽盛則脈大,陰盛則脈小,大為陽而小為陰。寸大而尺小者,氣
之常也,寸過于大則上熱,尺過于小則下寒。
然有大不可以為陽盛,而小不可以為陰盛者。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
減則
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蓋陽衰土濕,
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爍,則關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則關尺浮大。肺金失其收斂,肝木行其

泄,此亡血失精,半產漏下之原。庸工以為陰虛,投以滋潤,土敗則命殞,是大不可以為陽

也。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患身涼和者,此為欲解也。蓋邪退而正複則脈微,是小不可
以為陰盛也。
凡木火泄露則脈大,金水斂藏則脈小,陽泄則上熱而下寒,陽藏則上清而下溫。勞傷虛
損之
脈,最忌浮大。陽根下斷,浮大無歸,則人死矣。故大則病進,小則病退。小脈未可以扶陽
,大脈未可以助陰,當因委而見源,窮其大小所由來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長短者,陰陽之形也。長為陽而短為陰,陽升于木火,故肝脈沉滑而長,心脈浮滑而長
,陰
降于金水,故肺脈浮澀而短,腎脈沉澀而短也。人莫不病發于陰進而病愈于陽長,陰進則脈
短,陽長則脈長,故長則氣治而短則氣病。
然不宜過長,過長則木旺而金衰矣。木者,中氣之賊,百病之長。以木性發達,而百病
之起
,多因于木氣之不達,生意盤郁,而克脾胃,是以氣愈郁而脈愈長。木郁則協水以賊土,合
火而刑金,故但顯肝脈之長而不形肺脈之短。金雖克木,而凡人之病,則金能克木者少而木
能侮金者多也。蓋木氣之所以能達者,水土溫而根本暖也,水寒土濕,生意不遂,則木愈郁
而氣愈盛,所以肝病則脈長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緩緊者,陰陽之情也。緩為陽而緊為陰。
緩者,戊土之氣也。脈法︰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曰︰沖氣和,名曰緩,營氣和
,名
曰遲。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遲則陰氣盛。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氣,而不
至于溫熱,含金水之體,而不至于寒涼,雍容和暢,是以緩也。緩則熱生,脈法︰緩則胃氣
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靈樞‧五癃津液》︰中熱則胃中消谷,腸胃充廓,故胃緩也。然
則傷寒陽明之脈,必實大而兼緩也。
緊者,寒水之氣也。脈法︰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
水,
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腎也。此內寒之緊也。曰︰寸口脈浮而緊,浮
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此外寒之緊也。以水為冬氣,冬時寒盛,冰堅地
坼,是以緊也。緊則痛生。曰︰營衛俱病,骨節煩痛,當發其汗。是外寒之痛也。曰︰趺陽
脈緊而浮,浮為風,緊為寒,浮為腸滿,緊為腹痛。浮緊相搏,腹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
乃下。是內寒之痛也。
然則傷寒少陰之脈,必微細而兼緊也。蓋陽盛則緩,陰盛則緊,緩則生熱,緊則生寒。
寒愈盛,則愈緊,熱愈盛,則愈緩。以陽性發泄而陰性閉藏,發而不藏,所以緩也,藏
而不發,所以緊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石芤者,陰陽之虛也。陽氣不降,則腎脈石,陰氣不升,則心脈芤。石則外虛而內實,
芤則外實而內虛。
石者,氣虛而不蟄也。陽體虛而陰體實,水中無氣,凝冱而沉結,所以石也。平人氣象
論︰
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
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
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蓋坎
中之陽,生氣之原也,陽根下斷,陰魄徒存,堅實結硬,生氣全無,是以死也。《老子》︰
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此之謂也。
芤者,血虛而不守也。陰體實而陽體虛,火中無血,消減而浮空,所以芤也。脈法︰趺
陽脈
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營氣傷。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
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芤減相合,則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脈,非是。)婦人則半
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蓋離中
之陰,收氣之原也,陰根上斷,陽魂徒存,虛飄空洞,收氣全無,是以病也。
血,陰也,而生于陽,陽升則化火,故溫暖和暢而吐陽魂。陽虛血寒,則凝瘀而亡脫,
血脫
則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脈芤者,不可助陰而泄陽。蓋芤則營陰外脫,而血中之溫氣
亦亡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促結者,陰陽之盛也。脈法︰脈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複來者
,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曰︰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陰陽之性,實則
虛而虛
則實,實而虛者,清空而無障礙,所以不結,虛而實者,壅滿而生阻隔,所以脈結。陽結
則藹藹郁動,如車蓋之升沉,陰結則累累不平,如長竿之勁節。以陽性輕清而陰性重濁,故
促結之象異焉。
驚悸之家,脈多促結,以其陰陽之不濟也。陽旺于木火,陰盛于金水,陽虛而生驚者,
木火
下虛,陰氣凝澀而不化,是以結也,陰虛而生悸者,金水上虛,陽氣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脈法︰其脈浮而數,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此臟腑之結也。蓋孤陽獨
陰,
燥濕偏盛,寒熱不調,其氣必結。臟腑經絡,本為一氣,臟氣結則脈氣必結,脈氣結則臟氣
必結。
若夫代止之脈,並無郁阻而中斷,是營衛之敗竭,非促結之謂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弦牢者,陰陽之旺也。《素問‧玉機真藏論》︰春脈如弦。四難︰牢而長者,肝也。弦
牢者,肝家之脈,非病也。
然弦牢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則肝平,但有弦牢,而無濡弱,則肝病矣。平人氣象論︰
平肝
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長竿末梢者,軟弱之義也。蓋木生于水而長于土
,水土溫和,則木氣發達而榮暢,水土寒濕,則木氣枯槁而弦牢。
木之為義,愈郁則愈盛,弦牢者,木盛而土虛也。弦為裡濕,支飲之阻衛陽,則木氣抑
遏而
為弦,脈法︰支飲急弦是也。牢為外寒,寒邪之束營陰,則木氣郁迫而為牢,脈法︰寒則牢
堅是也。
弦亦為寒。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金匱》︰
脈雙
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以寒水不生木,是以寒也。弦亦為痛。《傷寒》︰陽脈澀,陰
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以風木而賊土,是以痛也。
脈以胃氣為本,木得胃氣則和緩,不得胃氣則弦牢。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于胃,
人無胃
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
藏脈,不得胃氣也。病肝脈來,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
死。新張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藏脈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濡者,如綿之軟,軟而無力曰弱)
濡弱者,陽氣之衰也。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脈

︰肝者,木也,其脈微弦,濡弱而長。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者,肝家之脈,非病也。
然軟弱之中而有弱牢之意,則肝平,但有濡弱而無弦牢,則肝病矣。玉機真藏論︰春脈
如弦
,其氣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端直以長者,弦牢之意也。蓋木生于水而長于土
,木氣不達,固賴土氣達之,土氣不升,亦賴木氣升之。冬令蟄藏,水冰地坼,一得春氣鼓
蕩,則閉蟄起而百物生,是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陽左旋而上發者
也,生意濡弱,則土木之氣不能上達,而肝脾俱病。
氣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靈樞‧決氣》︰脾藏營,肝藏血,肝脾
者,
營血之原也。濡弱則營血虛衰,脈法︰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血亡則熱發也。傷寒脈濡而弱
,不可汗下,以其血虛而陽敗也。
弦牢者,木氣之太過,濡弱者,木氣之不及。太過則侮人,不及則人侮,均能為病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散伏者,陰陽之闔辟也。氣辟而不闔,則脈散,氣闔而不辟,則脈伏。
散者,氣泄而不藏也。陰性聚而陽性散,陽降于尺而化濁陰,則脈沉聚,陰升于寸而化
清陽
,則脈浮散,而聚散之權,則在于關。關者,陰陽之關鎖,其散而不至于飛揚者,有關以闔
之,故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則心病矣。脈法︰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脈散者,病家之大忌,散脈一形,則氣血之亡脫在近,精神之飛走不遠。散見于寸,猶
可挽也,散見于尺,無可醫矣。
伏者,氣郁而不發也。陽性起而陰性伏,陰升于寸而化清陽,則脈浮起,陽降于尺而化
濁陰
,則脈沉伏。而起伏之權,則在于關。關者,陰陽之關鎖,其伏而不至于閉結者,有關以辟
之,故伏而能起,伏而不起,則腎病矣。凡積聚 瘕,停痰宿水之疾,脈必伏結。十八難︰
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故脈浮結者,外有痼疾,脈伏結者,內有積聚。
《金匱》︰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
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
,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非但積取如是,凡一經將病,則一氣先伏。肝病者木郁,心
病者火郁,腎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則脈伏。庚桑子︰人郁則為病。至理
妙言﹗診一氣之欲伏,則知一時之將病,脈法︰伏氣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謂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三 脈法解 二十四脈
內容: 動代者,陰陽之起止也。氣欲發而不能,則為動,氣中歇而不屬,則為代。
動者,郁勃而不息也。脈法︰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若數脈見
于關
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關者,中氣之變現,陰陽之樞機,陽自
此降而為陰,降自此升而為陽。陰升于寸,則遂其上浮之性,不至為動,陽降于尺,則遂其
下沉之性,不至為動。惟陰欲升,脾土虛而不能升,陽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二氣郁于
關上,而見動形。陰陽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動而不止也。郁勃之久,不無勝負,陽盛而動
于關上,則內泄營陰而汗出,陰盛而動于關下,則外閉衛陽而發熱。熱發則汗不出,汗出則
熱不發,汗出而熱發,陰陽之勝負乃分。方其動時,陰陽郁蕩,未知將來之孰勝而孰負也。
動見于土位,木氣盤塞而莫達,甲木不降,乃懸虛而為驚,乙木不升,乃沖擊而為痛。甲乙
橫逆,而賊戊己,則土氣敗矣。
代者,斷續而不聯也。《靈樞‧根結》︰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
名曰
狂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
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與之
短期。與之短期者,乍疏乍數也,乍疏乍數者,斷續之象也。蓋呼吸者,氣之所以升降也。
心肺主呼,腎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間,呼則氣升于心肺,吸則氣降于腎肝。呼吸定息,經脈
五動,故十息之間,五十動內,即可以候五臟之氣。一臟無氣,則脈必代矣。十一難︰脈不
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何藏也?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
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由腎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類推矣

代脈一見,死期在近,不可治也。(代為死脈,與脾脈代之代不同。脾脈代者,脾不主時,
隨四時而更代也,此為病脈。)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1  卷四//  
2  卷四/勞傷解/ 中氣  
3  卷四/勞傷解/ 陰陽  
4  卷四/勞傷解/ 陰虛  
5  卷四/勞傷解/ 陰脫  
6  卷四/勞傷解/ 陽脫  
7  卷四/勞傷解/ 精神  
8  卷四/勞傷解/ 神驚  
9  卷四/勞傷解/ 精遺  
10  卷四/勞傷解/ 氣血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內容: 人不能有生而無死,而死多不盡其年。外有伐性之斧,內有腐腸之藥,重以萬念紛馳,

感憂勞,往往未壯而衰,未老而病。顧保煉不謹,既失之東隅,而醫藥無瘥,冀挽之桑榆。

聖不作,醫法中乖,貴陰賤陽,反經背道,輕則飲藥而病加,重乃逢醫而人廢。金將軍且將
玉碎,石學士未必瓦全,嘆豎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書窮燭滅,百慨俱集,作勞傷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中氣
內容: 脾為己土,以太陰而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而主降,升降之權,則在陰陽之交,是謂
中氣
。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氣滋生,所以無

。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金火不滯。火降則水不下寒,水升則火
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
中氣衰則升降窒,腎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滯而氣
病。
神病則驚怯而不寧,精病則遺泄而不秘,血病則凝瘀而不流,氣病則痞塞而不宣。四維之病
,悉因于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道家謂之黃婆。嬰兒 女之交,非
媒不得,其義精矣。醫書不解,滋陰瀉火,伐削中氣,故病不皆死,而藥不一生。蓋足太陰
脾以濕土主令,足陽明胃從燥金化氣,是以陽明之燥,不敵太陰之濕。及其病也,胃陽衰而
脾陰旺,十人之中,濕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
,莫
不由此。以故醫家之藥,首在中氣。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則土燥,
水盛則土濕。瀉水補火,扶陽抑陰,使中氣輪轉,清濁複位,卻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x黃芽湯\x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炙) 茯苓(二錢) 干姜(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荒悸煩亂,則加黃連、白芍以清心。腎水下寒,遺泄滑溏,則加附子、
川椒
以溫腎。肝血左郁,凝澀不行,則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氣右滯,痞悶不通,則加陳皮,
杏仁以理肺。
四維之病,另有專方,此四維之根本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陰陽
內容: 中氣升降,是生陰陽,陰陽二氣,上下回周。陰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則為清陽,陽位
于上,而上自右降,則為濁陰。清陽生發于木火,則不至于下陷,濁陰收藏于金水,則不
至于上逆。
清氣之下陷者,陽噓于上也,濁氣之不逆者,陰吸于下也。濁氣不逆,則陽降而化陰,陽根
下潛而不上飛,清氣
不陷,則陰升而化陽,陰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環抱,是曰平人。而清氣之左升
,賴乎陰中之陽生,
陽生則浮動而親上,權在己土,濁陰之右降,賴乎陽中之陰生,陰生則
沉靜而親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賴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
西而水藏于北,陽氣蟄封,此木火生長之根本也。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則上熱而病陰虛。
人知其金水之虧,而不知其胃土之弱。胃以陽體而含陰魄,旺則氣化而陰生。以氣統于
肺而
實化于胃,肺氣清降而產陰精,即胃土之右轉而變化者也。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
心液也。
\x地魄湯\x
甘草(二錢,炙) 半夏(三錢,製) 麥冬(三錢,去心) 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錢,
研) 元參(三錢) 牡蠣(三錢, ,研)
煎大半杯,溫服。
水為陰,而陰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斂,君相升泄,則心液消亡,而陰無生化之原。
麥冬
、芍藥,雙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攝肺胃之逆,元參清金而益水,牡蠣斂神而藏精。
若熱傷肺氣,不能化水,則用人參、黃 ,益氣生水,以培陰精之原。此補陰之法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陰虛
內容: 陽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氣,是曰陽根。陽氣長養,爰生木火。陽性浮動,其根一生
,則
浮動而親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長。而木火之生長,全賴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
東而火長于南,純陽之位,陰氣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長之政,一陽淪陷,腎氣澌亡,則下寒而病陽虛。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陰體而抱陰魂,旺則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
肝而
實生于脾,肝血溫升,而化陽神,即脾土之左旋而變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長,不止徒
溫腎氣也。
\x天魂湯\x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人參(三錢) 附子(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火為陽而陽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溫氣頹敗,則陽無生化之源。脾陷之根,因于
土濕
,土濕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瀉濕,干姜、附子,暖脾而溫腎,人參、桂枝,
達木而扶陽。
若肝血虛弱,不能生火,則用歸、地、首烏,以培陽神之原。以火清則神發,血者,神
魂之母也。
夫純陽則仙,純陰則鬼。陽盛則壯,陰盛則病。病于陰虛者,千百之一,病于陽虛者,
盡人
皆是也。后世醫術乖訛,乃開滋陰之門,率以陽虛之人而投補陰之藥,禍流今古,甚可恨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陰脫
內容: 陽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濁陰,則又含陽氣,是謂陽根。陽性溫和而升散,陰氣左升
而不陷者,有此坎陽以辟之也。其升散之權,全在于脾,脾氣不升,則精血馳走而陰脫。
二十難曰︰脫陰者,目盲。目者,陽明所發,陽根于坎。坎水,陰也,而中抱陽氣,坎
陽溫
升,而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溫氣之漸靈者。溫化而為熱,則魂化而為神。陽神
發露,上開雙竅,而為兩目,目乃陽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陰脫者,陽根澌敗,精血失藏,
魂神不能發露,是以目盲。
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陰氣亡脫,定主死期不遠。名為脫陰,而實以陽根之敗,《素
問》
所謂目受血而能視者,亦是此理。后人不解經義,眼科書數千百部,悉以滋陰涼血,瀉火伐
陽,敗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醫則盲。醫理玄奧,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無
知造孽,以禍生靈,可恨極矣﹗
\x烏肝湯\x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炮) 首烏(三錢,
蒸) 芍藥(三錢) 桂枝(三錢)
煎大杯,溫服。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陽脫
內容: 陰自左升,升于離位而化清陽,則又含陰精,是謂陰根。陰性清肅而降斂,陽氣右降而
不逆者,有此離陰以翕之也。其降斂之機,全在于胃,胃氣不降,則神氣飛騰而陽脫。
二十難曰︰脫陽者,見鬼。仙為純陽,鬼為純陰,人居陰陽之半,仙鬼之交。陽脫則人
將為鬼,同氣相感,是以見之。凡人之白晝見鬼者,是其陽氣亡脫,亦將續登鬼錄矣。
\x兔髓湯\x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五味(一錢) 半夏(三錢) 龍骨(二錢, ,研) 元參(三
錢) 附子(三錢) 牡蠣(三錢, ,研)
煎大半杯,溫服。
陽脫則白日見鬼,陰脫則清旦目盲。陰陽既脫,無方可醫,于其將脫之前,當見機而預
防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精神
內容: 神胎于魂而發于心,而實根于坎陽,精孕于魄而藏于腎,而實根于離陰。陰根上抱,是
以神
發而不飛揚,陽根下蟄,是以精藏而不馳走。陽神發達,恃木火之生長而究賴太陰之升,陰
精閉蟄,資金水之收藏而終籍陽明之降,太陰陽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陽神,升木火以噓陰精
者也。
陽明不降,則火金浮升而神飄于上,太陰不升,則水木沉陷而精遺于下。蓋陽中有陰,
則神
清而善發,陰中有陽,則精溫而能藏。脾陷則精不交神,胃逆則神不交精。陽神飛蕩,故生
驚悸,陰精馳走,故病遺泄。
陰升陽降,權在中氣,中氣衰敗,升降失職,金水廢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長,此精神所
以分
離而病作也。培養中氣,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長,則精秘而神安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神驚
內容: 神發于心而交于腎,則神清而不搖。神不交精,是生驚悸,其原由于膽胃之不降。
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升則為君而降則為相,雖異體而殊名,實
一本
而同原也。相火之降,賴乎胃土,胃氣右轉,陽隨土蟄,相火下根,是以膽壯而神謐。相火
即君火之佐,相火下秘。則君火根深而不飛動,是以心定而神安。
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虛浮驚怯,神宇不寧。緣君相同氣,臣敗而君危,故魂搖而神蕩
也。陽神秘藏,則甘寢而善記,陽泄而不藏,故善忘而不寐也。
胃土之不降,由于脾土之濕。足陽明化氣于燥金,性清降而收斂,金收而水藏之,故陽
蟄于坎府。濕則胃土上郁,收令不行,故火泄而陽飛也。
火炎于上,腎水沉寒,陰凝氣結,久而彌堅,歷年增長,狀如懷子,是謂奔豚。奔豚者
,腎
肝之陰氣聚而不散者也。水寒木枯,郁而生風,搖撼不已,則心下悸動。悸見臍下,則根本
振搖,奔豚發矣。奔豚上騰,侮土陵心,發作欲死,最為劇証。數年之后,漸而火敗土崩,
則人死矣。
大凡脾腎寒濕,無不有驚悸之証,驚悸不愈,必生奔豚積塊。此皆中氣虧損,陰盛陽虛
之病
也。庸工不解,以為心血不足,乃以歸脾、補心之方,清涼滋潤,助陰伐陽,百不一生,最
可傷也。
少陽相火,其性甚烈,而驚悸之家,則陽敗而火熄,非少陽之旺也。其相火極旺,如小
建中、炙甘草兩証。
乃少陽傷寒將傳陽明,故以芍藥、生地,瀉膽胃之燥熱。內傷中此証頗少也。
\x金鼎湯\x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
(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驚悸之証,土濕胃逆,相火不藏,應用茯苓去濕,半夏降胃,桂枝達肝,芍藥斂膽,龍
骨、牡蠣,藏精聚神,以蟄陽根。陽降根深,則魂謐神安,驚悸不作矣。
其上熱者,倍芍藥以清膽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溫腎水。
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結,少腹氣塊,堅硬澌寒,此陰邪已盛。緩用附子,當燥土去濕,
調其脾胃,后以溫燥之藥熬膏貼之。詳具奔豚証中。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精遺
內容: 精藏于腎而交于心,則精溫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遺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行而化丁火。壬水主藏,陽歸地下者,壬水之蟄藏也。壬水
非寒
則不藏,陰陽之性,熱則發揚而寒則凝閉,自然之理。壬水蟄藏,陽秘于內,則癸水溫暖。
溫氣左升,是生乙木。升而不已,積溫成熱,是謂丁火。水之生木而化火者,以其溫也。木
火生長,陽氣發達,陰精和煦,故不陷流。
壬水失藏,則陽泄而腎寒。水寒不能生木,木氣下郁,則生疏泄。木以疏泄為性,愈郁
則愈
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時欲發舒之故也。遇夜半陽生,木郁欲動,則夢交接。木能疏泄而水
不蟄藏,是以流溢不止也。甚有木郁而生下熱,宗筋常舉,精液時流。庸工以為相火之旺,
用知母、黃柏瀉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乙木之升,權在己土,木生于水而實長于土,土運則木達。以脾陽升布,寒去溫回,冰
泮春
生,百卉榮華故也。蓋戊土西降,則化辛金,北行則化癸水,己土東升,則化乙木,南行則
化丁火。金水之收藏,實胃陰之右轉,木火之生長,即脾陽之左旋也。土濕陽衰,生氣不達
,是以木陷而不升。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運,
乃以清涼固澀之品,敗其脾陽而遏其生氣,病隨藥增,愈難挽矣。
\x玉池湯\x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附子
(三錢) 砂仁(一錢,炒,研去皮)
煎大半杯,溫服。
遺精之証,腎寒脾濕,木郁風動,甘草、茯苓,培土瀉濕,桂枝、芍藥,疏木清風,附
子、
砂仁、暖水行郁,龍骨、牡蠣,藏精斂神。水土暖燥,木氣升達,風靜郁消,遺泄自止。
其濕旺木郁而生下熱,倍茯苓、白芍,加澤瀉、丹皮,瀉脾濕而清肝熱,不可謬用清涼
滋潤,敗
其脾腎之陽。蓋腎精遺失,泄其陽根,久而溫氣亡脫,水愈寒而土愈濕。火土雙虧,中氣必
敗,未有失精之家,陰虛而生燥熱者。其木郁下熱,脾陽未虧,清其肝火,不至為害。若脾
陽已虧,誤用清潤,則土敗而人亡矣。仲景《金匱》亡血失精之義,后人一絲不解也。
\x靈雪丹\x
甘草 薄荷 甘遂 朝腦 陽起石 紫蘇葉(各三錢)
共研,碗盛,紙糊口,細錐紙上密刺小孔。另用碟覆碗上,碗邊寬余半指,黑豆面固。
濟沙
鍋底鋪粗沙,加水。坐碗沙上,出水一寸。炭火煮五香,水耗,常添熱水。水冷取出,入麝
香少許,研細,蟾酥少許,人乳浸化。蔥涕、官粉、煉蜜為丸,綠豆大,瓷瓶封收。津水
研半丸,掌上涂玉塵頭。約一兩時,塵頂蘇麻,便是藥力透徹。秘精不泄,甚有良功。
若遺泄不止,勢在危急,先煉此藥,封之日落,研涂。一夜不走,腎精保固。徐用湯、
丸。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氣血
內容: 氣統于肺,血藏于肝而總化于中氣。胃陽右轉而化氣,氣降則精生,降化于陽也,脾陰
左旋
而生血,血升則神化,陽生于陰也。精未結而魄先凝,故魄舍于肺,氣魄者,腎精之始基也
,神未發而魂先見,故魂舍于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氣也。氣,陽也,而含陰魄,是以清涼
而降斂。血,陰也,而吐陽魂,是以溫暖而升發。及其魂升而神化,則又降而為氣,魄降而
精生,則又升而為
血。蓋精血溫升,則蒸騰而化神氣,神氣清降,則洒陳而化精血。精血神氣,實一物也,悉
由于中氣之變化耳。
火金上熱,則神氣飛揚而不守,水木下寒,則精血泄溢而莫藏。故補養神氣,則宜清涼
而滋益精血,則宜溫暖。
氣秉辛金清涼之性、清則調暢,熱則郁蒸,暢則沖虛,郁則滯塞,滯塞而不降,故病上
逆,
血秉乙木溫暖之性,溫則流行,寒則凝瘀,行則鮮明,瘀則腐敗,腐敗而不升,故病下陷。
氣滯之家,胸膈脹滿,痰嗽喘逆,半緣上中之虛熱,血瘀之人,紫黑成塊,杯碗傾泄,多因
中下之虛寒。下寒則肺氣之降于肝部者,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熱則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
逆流而不降。此氣血致病之原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11  卷四/勞傷解/ 氣滯  
12  卷四/勞傷解/ 氣積  
13  卷四/勞傷解/ 達郁湯  
14  卷四/勞傷解/ 血瘀  
15  卷四/勞傷解/ 血脫  
16  卷四/勞傷解/ 衄血  
17  卷四/勞傷解/ 吐血  
18  卷四/勞傷解/ 便血  
19  卷四/勞傷解/ 溺血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氣滯
內容: 肺主藏氣,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氣以清降為性,以心火右轉,則化肺
氣,
肺氣方化,而已胎陰魄,故其性清肅而降斂。實則順降,虛則逆升,降則沖虛,升則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氣斂之也。肺氣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則生
上熱
。凡痞悶噯喘,吐衄痰嗽之証,皆緣肺氣不降。而肺氣不降之原,則生于胃,胃土逆升,濁
氣填塞,故肺無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氣滯之証,其上宜涼,其下宜暖,涼則金
收,
暖則水藏。清肺熱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涼之劑瀉陽根而敗胃氣。蓋胃逆之由,
全因土濕,土濕則中氣不運,是以陽明不降。但用清潤之藥,滋中濕而益下寒,則肺胃愈逆
,上熱彌增,無有愈期也。
\x下氣湯\x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一錢) 茯苓(三錢) 杏仁(三錢,泡,去皮尖) 貝母
(二錢,去心) 芍藥(二錢) 橘皮(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滯在胸膈右肋者。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氣積
內容: 肺藏氣而性收斂,氣病則積聚而不散,而肝氣之積聚,較多于肺。肺氣積聚,則痞塞于
心胸,肝氣積聚,則滯結于臍腹。
蓋氣在上焦則宜降,而既降于下,則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氣旺則
氣升
,生氣不足,故氣陷而下郁也。而肝氣之下郁,總由太陰之弱。以氣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
升,降而不至于下陷者,恃肝木之善達,肝木之善達者,脾土之左旋也。
氣盛于肺胃而虛于肝脾,故肺氣可瀉而肝氣不可瀉。氣積胸膈右肋,宜瀉肺胃以降之,
氣積臍腹左脅,宜補肝脾以升之,此化積調氣之法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達郁湯
內容: 桂枝(三錢) 鱉甲(三錢,醋炙焦,研)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砂仁
(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積在臍腹左脅者。
肺胃積氣,在胸膈右脅,肝脾積氣,在臍腹左脅,皆中氣虛敗之病也。補之則愈悶,破
之則
愈結。蓋其本益虛,其標益實,破之其本更虛,補之其標更實,是以俱不能效。善治者,肺
胃之積,瀉多而補少,肝脾之積,補多而瀉少。半補而半行之,補不至于壅閉,行不至于削
伐,正氣漸旺,則積聚消磨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血瘀
內容: 肝主藏血,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溫升為性,緣腎水左旋,則生肝
血,
肝血方生,而已抱陽魂,故其性溫和而升散。實則直升,虛則遏陷,升則流暢,陷則凝瘀。
蓋血中溫氣,化火之本,而溫氣之原,則根于坎中之陽。坎陽虛虧,不能生發乙木,溫
氣衰
損,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華鮮,是以紅變而紫,紫變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膚枯槁,目
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則在于脾,脾土滯陷,生氣遏抑,故肝無上達
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陽衰陰旺,多生下寒。而溫氣抑郁,火胎淪陷,往往變而為熱。然熱在
于肝
,而脾腎兩家,則全是濕寒,不可專用清潤。至于溫氣頹敗,下熱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
慨論也。
血瘀之証,其下宜溫而上宜清,溫則木生,清則火長。若木郁而為熱,乃變溫而為清,
而脾
腎之藥,則純宜溫燥,無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濕,土濕之故,全因水寒。腎寒脾濕
,則中氣不運,是以太陰不升。水土濕寒,中氣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熱。若誤認陰虛,
滋濕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x破瘀湯\x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丹參(三錢) 桃仁(三錢,泡,
去皮尖) 干姜(三錢) 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血脫
內容: 肝藏血而性疏泄,血病則脫亡而不守。未脫之先,溫氣虛虧,凝瘀不流。瘀少則結積而
不下
,瘀多則注泄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陽虛而木陷,血
瘀而弗容也。
蓋木性善達,水土寒濕,生氣不達,是以血瘀。木郁風動,疏泄不斂,是以血脫,而肺
血之
脫亡,較多于肝。肝血下脫,則遺泄于便溺,肺血上流,則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則宜升
,而既升于上,則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緣肺金主收,收氣盛則血降。收氣不足,故血
涌而上溢也。
而肺血之上溢,總由陽明之虛。以血秉木氣,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者,恃
肺金之善斂。肺金之收斂者,胃土之右轉也。
血盛于肝脾而虛于肺胃,其脫于便溺,則由肝脾之寒,其說于口鼻,或緣肺胃之熱。而
陽衰
土濕,中氣頹敗,實為脫血之根。若專用清涼滋潤,助陰伐陽,以敗中氣,人隨藥殞,百不
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衄血
內容: 肺竅一鼻,肺氣降斂,則血不上溢。肺氣逆行,收斂失政,是以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
不降。
《靈樞‧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
則血
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衄血者,陽絡之傷,則營血逆流,
而衛氣不能斂也。
肺主衛氣,其性收斂,血升而不溢者,賴衛氣斂之。而衛氣之斂,由于肺降,降則收令
行也
。而肺氣之降,機在胃土,胃土上壅,肺無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營血不
斂,故病鼻衄。而火炎金傷,不皆實熱,多有中下濕寒,胃逆而火瀉者。至于並無上熱,而
鼻衄時作,則全因土敗而胃逆,未可清金而瀉火也。外感傷寒之衄,亦非關火盛。緣寒傷營
血,營郁而衛閉,衛氣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竅,以瀉積郁。衛氣升發,故沖營血,而為
衄証。衄則衛郁瀉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x仙露湯\x
麥冬(三錢) 五味(一錢) 貝母(二錢) 半夏(三錢) 柏葉(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
(三錢) 杏仁(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衄血之証,火泄金刑,氣傷血沸,宜清金斂肺,以回逆流。而必並降胃氣,降胃必用半
夏。近世誤以血証為陰虛,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論也。
若上熱非盛,而衄証時作,則全因中下濕寒,當加干姜、茯苓溫燥之藥。若大衄之后,
氣泄陽亡,厥逆寒冷,宜加參、 、姜、附,以續微陽,清潤之藥,切不可用。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吐血
內容: 血斂于肺而降于胃,肺氣能收,則鼻不衄,胃氣善降,則口不吐。肺氣莫收,經絡之血
,乃
從鼻衄,胃氣莫降,臟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氣之斂,亦因胃氣之降,吐衄之証,總以降
胃為主。
胃氣不降,原于土濕,土濕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濕,中氣堙郁,血不流行,故
凝瘀
而紫黑。蓄積莫容,勢必外脫。土郁而無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嘔吐瘀血,紫黑成塊
,皆土敗陽虛,中下濕寒之証。瘀血去后,寒濕愈增,往往食減而不消,飲少而不化。一旦
土崩而陽絕,則性命傾殞,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其血色紅鮮者,則緣肺熱。然始因上熱而究變中寒。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熱
,即
血中之溫氣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溫氣亡泄,是以大失血后,寒栗而戰搖也。而其上熱之時,
推其中下,亦是濕寒。蓋君相之火,隨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則
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濕,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濕﹗
胃逆火泄,升炎于上,而坎陽絕根,其腎水必寒。寒水泛濫,其脾土必濕,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見于痰唾之中者,其証稍緩。以血去非多,則氣泄有限,雖亦中下寒濕
,而一時不至困敗。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潤,敗其中氣,則亦歸死亡耳。
血証是虛勞大病,半死半生,十僅救五。而唐后醫書,皆滋陰瀉火,今古雷同,百不救
一,實可哀也。
\x靈雨湯\x
甘草(二錢) 人參(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三錢) 柏葉(三錢) 丹皮
(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証,中下濕寒,凝瘀上涌,用人參、甘草,補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濕溫寒,
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無下行之路,陳菀腐敗,勢必上涌。舊血既去,新血又瘀,逆
行上
竅,遂成熟路。再投清潤之藥,助其寒濕,中氣敗亡,速之死矣。若溫中燥土,令其陽回濕
去,複以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吐,鮮血自不再來。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
當大用。
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上熱,亦非實火,稍加麥冬、貝母,略清肺熱。總以瀉濕
培土為主,不可過用苦寒也。
\x白茅湯\x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麥冬(三錢,去心) 茅根(三錢)
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零星吐鮮血者。
血之零吐紅鮮者,雖緣土濕胃逆,而肺家不無上熱,瀉濕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藥。
若相火極旺,則加黃芩而倍芍藥。仲景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之極旺者,但此等頗少,
未易輕用。若上熱不敵下寒之劇,當大溫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便血
內容: 血生于脾,藏于肝,肝脾陽旺,血溫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濕,脾陷土郁,風動而行
疏泄之令,則后脫于大便。
陽氣收斂,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后世以為腸風而用清
潤,脾陽愈敗而愈陷,無有止期也。
其肝脾陽敗,紫黑瘀腐,當補火燥土以回殘陽,暖血溫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脫肛之治
,亦依此法通之。
\x桂枝黃土湯\x
甘草(二錢) 白術(三錢) 附子(三錢) 阿膠(三錢) 地黃(三錢) 黃芩(二錢) 桂枝
(二錢) 灶中黃土(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便血之証,亦因水土寒濕,木郁風動之故。仲景黃土湯,術、甘、附子,培土溫寒,膠
、地
、黃芩,清風瀉火,(相火。)黃土燥濕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達木郁,亦甚精密。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四 勞傷解 溺血
內容: 水寒土濕,脾陷木郁,風動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則后泄于大腸,水道不斂,則前淋于
小便。
陽氣蟄藏,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蟄藏,木性疏泄
,水
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澀而不利。緣木愈郁則愈欲泄,
愈欲泄則愈郁,郁生下熱,小便赤數。雖火盛之極,而實以脾腎之陽虛。
瀉濕燥土,升木達郁,自是主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然熱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
則宜清涼,至于脾家,但宜溫燥,雖肝熱極盛,不可瀉其脾土也。
\x寧波湯\x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阿膠(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
(三錢) 發灰(三錢,豬脂煎,研)
煎大半杯,溫服。
溺血與便血同理,而木郁較甚,故梗澀痛楚。苓、澤、甘草,培土瀉濕,桂枝、芍藥,
達木清風,阿膠、發灰,滋肝行瘀,梔子利水瀉熱。(膀胱之熱。)
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桃仁之類行之,此定法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1  卷五//  
2  卷五/雜病解上/ 鼓脹根原  
3  卷五/雜病解上/ 鼓脹根原 氣鼓
4  卷五/雜病解上/ 鼓脹根原 水脹
5  卷五/雜病解上/ 噎膈根原  
6  卷五/雜病解上/ 反胃根原  
7  卷五/雜病解上/ 消渴根原  
8  卷五/雜病解上/ 顛狂根原  
9  卷五/雜病解上/ 痰飲根原  
10  卷五/雜病解上/ 咳嗽根原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內容: 病不過內外感傷,而雜病之傳變,百出不窮。感傷者,百病之綱,百病者,感傷之目。
譬如水火源本則合,支派攸分,雖殊途而同歸,實一致而百慮。
先聖既往,此道絕傳,博考方書,乖訛萬狀。縱身若松柏,未必后雕,況資如蒲柳,動
輒零謝,申之以雜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藥,真輕塵之棲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親從凋亡,手足傷毀,荒草頹墳,煙籠霧鎖。感念存歿,情何可言,作雜病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雜病解上 鼓脹根原
內容: 鼓脹者,中氣之敗也。肺主氣,腎主水,人身中半以上為陽,是謂氣分,中半以下為陰
,是
謂水分。氣盛于上,水盛于下,陰陽之定位也。而氣降則生水,水升則化氣,陰陽互根,氣
水循環。究其轉運之樞,全在中氣,中氣一敗,則氣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謂氣鼓,水不化
氣而泛濫于上,是為水脹。
《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焦氣盛,故如霧露之空瀠。
下焦
水盛,故如川瀆之注瀉。而氣水變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氣水之交,氣方升而水方降
,水欲成氣,氣欲成水,氣水未分,故其形如漚。
氣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氣,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則陰生,故清涼而化水,氣不化
水者
,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則陽生,故溫暖而化氣,水不化氣者,肝脾之不升也。氣不化水
,則左陷于下而為氣鼓,水不化氣,則右逆于上而為水脹。而其根,總因土濕而陽敗,濕土
不運,則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雜病解上 鼓脹根原
內容: 氣從上降,而推原其本,實自下升,坎中之陽,氣之根也。氣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溫
暖而
化清陽,是氣升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陰分之氣堙郁而下陷,故臍以下腫。木性善達,其發
達而不郁者,水溫土燥而陽升也。水寒土濕,脾陽下陷,肝木不達,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
迫而不升運,是以凝滯而為脹滿。肝氣不達,郁而生熱,傳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濕熱,
傳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勢固然也。土燥則木達而水清,土濕則氣滯不能生水
,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熱,故淋澀而黃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而肝木下郁,胃逆則膽火上郁。其下熱者,肝木之不升也,
其上
熱者,膽火之不降也。病本則屬濕寒,而病標則為濕熱,宜瀉濕而行郁,補脾陽而達木氣,
清利膀胱之郁熱也。
\x桂枝姜砂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三錢,炙) 砂仁(一錢,
炒,研) 干姜(三錢)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
膀胱濕熱,小便紅澀者,加梔子清之。脾肺濕旺,化生郁濁,腐敗膠粘,不得下行,宜
用瓜蒂散,行其痰飲。在下則瀉利而出,在上則嘔吐而出。去其菀陳,然后調之。
續隨子仁,最下痰飲,用白者十數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x瓜蒂散\x
瓜蒂(二十個,研) 赤小豆(三錢,研) 香豉(三錢,研)
熱水一杯,煮香豉,令濃,去渣,調二末,溫服。取吐下為度。
病重人虛者,不可服此,當用葶藶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雜病解上 鼓脹根原
內容: 水從下升,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離中之陰,水之根也。水降于肺胃,肺胃右轉,清
涼而
化濁陰,是水降于氣分也。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淫 而上逆,故臍以上腫。金性喜斂,其收
斂而不郁者,陽明胃土之降也。土濕胃逆,肺無降路,陽分之水,不得下行,陰分之水,反
得上泛。水入于肺,宗氣隔礙,則為喘滿。水入于經,衛氣壅阻,則為腫脹。
水生于肺而統于腎,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腎與膀胱之府,相為表裡。
飲入于胃,脾陽蒸動,化為霧氣,而上歸于肺。肺金清肅,霧氣洒揚,充灌于經絡,熏
澤于皮膚,氤氳郁靄,化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則注集滂沛,勢如江漢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氣化水,傳于膀胱,肝氣疏泄,水竅清通,是以腫脹不作。膀胱
之竅
,清則開而熱則閉,《靈樞》︰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其虛而
遺溺者,相火之下虛也,其實而閉癃者,非相火之下實也。以腎主蟄藏,腎氣能藏,則相火
秘固而膀胱清,腎氣不藏,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相火蟄藏,膀胱清利,是謂之實,膀胱之
熱者,相火泄于腎藏而陷于膀胱也。
相火藏于腎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過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暢,則但能
泄水
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濕,生氣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
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氣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熱,傳于己土,
己土以其濕熱傳于膀胱,是以淋澀而赤黃也。
膀胱閉癃,水不歸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經絡,而腫脹作焉。水熱穴論︰其本在腎
,其標在肺,皆積水也。故水病下為 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其本之在臟者,宜瀉之于膀胱,其標之在肺者,宜瀉之于汗孔。汗溺之行,總以燥土疏
木為主。水病之作,雖在肺腎兩臟,而土濕木郁,乃其根本也。
\x苓桂浮萍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浮萍(三錢) 桂枝
(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中氣虛,加人參,寒加干姜。肺熱,加麥冬、貝母。
\x苓桂阿膠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中虛,加人參,寒加干姜。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敗土濕,不能製伏水邪,故病腫脹。瀉濕燥土,疏木行水,是
定法
也。后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濕,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
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氣位于上,水位于下。氣之在上,雖壅滿郁遏,而不至于脹,惟下陷而不升,則病氣鼓
,水
之在下,雖停瘀凝結,而弗至于腫,惟上逆而不降,則病水脹。腫在身半以上者,水脹也,
脹在身半以下者,氣鼓也,其一身俱至腫脹者,氣病于下而水病于上也。氣水交病,則氣中
亦有積水,水中不無滯氣。總之,氣不離水,水不離氣,氣滯則水凝,水積則氣聚,氣病于
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氣道必不通。仲景《金匱‧水氣》之法,腰以上腫,
當發其汗,汗發則氣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腫,當利小便,便利則水行而氣亦達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雜病解上 噎膈根原
內容: 噎膈者,陽衰土濕,上下之竅俱閉也。脾陽左升,則下竅能開,胃陰右降,則上竅不閉
。下
竅開,故舊谷善出,上竅開,故新谷善納,新舊遞嬗,出納無阻,氣化循環,所以無病。
其上下之開,全在中氣,中氣虛敗,濕土湮塞,則肝脾遏陷,下竅閉澀而不出,肺胃沖
逆,
上竅梗阻而不納,是故便結而溺癃,飲礙而食格也。緣氣之為性,實則清空,虛則滯寒。胃
主降濁,脾主升清,胃降則濁氣下傳,上竅清空而無礙,是以善納,脾升則清氣上行,下竅
洞達而莫壅,是以善出。胃逆則肺金不降,濁氣郁塞而不納,脾陷則肝木不升,清氣澀結而
不出。以陽衰土濕,中氣不運,故脾陷而杜其下竅,胃逆而窒其上竅,升降之樞軸俱廢,出
納之機針皆息也。
其糟粕之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郁,而谷食之不納,則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
。甲
木逆行,克賊戊土,土木搏結,肺無下行之路,霧氣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滯塞,故食噎不
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水谷二竅,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難澀。總緣中
氣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納無靈也。
\x苓桂半夏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三錢) 生姜
(三錢) 芍藥(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噎病胸膈滯塞,霧氣淫蒸而化痰飲。上脘不開,加以痰涎膠粘,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
半夏
,以降胃氣。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姜取汁,多用益善。痰飲極旺,用瓜蒂
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飲。胸膈洗蕩,腐敗清空,則飲食漸下矣。
胸膈之痞,緣肺胃上逆,濁氣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陽甲木之邪。蓋胃逆則肺膽俱無降路
,膽木
盤結,不得下行,經氣郁迫,是以胸脅痛楚。當以甘草緩其迫急,芍藥瀉其木邪,柴胡、鱉
甲,散其結郁。若兼風木枯燥,則加阿膠、當歸,滋木清風,其痛自瘥。
其大便燥結,糞粒堅硬,緣土濕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腸。大腸以陽
明燥
金之府,枯槁失滋,自應難澀。而陰凝氣閉,下竅不開,重以飲食非多,消化不速,谷滓有
限,未能充滿胃腸,順行而下。蓋以肝木郁陷,關竅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難。此宜
以干姜、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以桂枝達木郁而行疏泄。干澀難下者,重用肉
蓯蓉,以滑腸竅,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歸,滋其風木。
其小便紅澀,緣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滲膀胱,而土濕木郁,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
此宜
苓、澤、桂枝,瀉濕疏木,以通前竅。甚者,用豬苓東加桂枝,豬、茯、滑、澤,瀉濕燥土
,桂枝、阿膠,疏木清風,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濕。濕土莫運,肝不升達,是
以溺癃。肺不降斂,是以痰盛。瀉濕以苓、澤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則痰消而溲長矣。
下竅閉塞,濁無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難下。下竅續開,胸膈濁氣,漸有去路,上脘自
開。
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敗,食無不下之理,而上下之開,總以溫中燥土為主,土氣溫燥
,胃不上逆,則肺降而噎開,脾不下陷,則肝升而便利矣。
庸工以為陰虛燥旺,用地黃、牛乳滋潤之藥。更可誅者,至用大黃,噎病之人,百不一
生。尚可壽及一年者,若服湯藥,則數月死矣。
醫法失傳,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則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雜病解上 反胃根原
內容: 反胃者,陽衰土濕,下脘不開也。飲食容納,賴于胃陰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陽之升
,中
氣健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關門洞啟。精華之上奉者,清空無滯,是
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達者,傳送無阻,是以便溺不澀。
濕盛陽虧,中氣虛敗,戊土偏衰,則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則能受而不能消。以陽
含陰
則性降,降則化陰而司受盛,故胃以陽土而主納,陰含陽則氣升,升則化陽而司消腐,故脾
以陰土而主磨。陽性開,陰性閉,戊土善納,則胃陽上盛而竅開,己土不磨,則脾陰下旺而
竅閉。水谷善納,上竅常開,所以能食,欲食不磨,下竅常閉,所以善吐。蓋土性回運,氣
化無停,新故乘除,頃刻莫間。飲食不磨,勢難久駐,下行無路,則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其便結者,糟粕之傳送無多也。隧竅閉澀,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積既久,而后破
溢而
下。下而又閉,閉而又下,零星斷續,不相聯屬。及其遲日延時,傳諸魄門,則糞粒堅硬,
形如彈丸。緣大腸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故燥澀而艱難也。
仲景《金匱》于反胃嘔吐,垂大半夏之法,補中降逆而潤腸燥,反胃之聖方也。若與茯
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x姜苓半夏湯\x
人參(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三錢) 茯苓(三錢) 白蜜(半杯)
河水揚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
反胃與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閉耳,全以溫中燥濕,降逆開結為主。土燥陽回,飲食消化
,自然不吐。谷精下潤,渣滓盛滿,傳送無阻,大便自易。
濕氣滲泄,必由便溺,若肝氣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膠,疏木清風。利水滑腸之法,依
噎膈諸方,無有異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雜病解上 消渴根原
內容: 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相為表裡,風木之性,專欲疏泄,土濕
脾陷
,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強欲疏泄,則相火失其蟄藏。手少陽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
從相火化氣,手少陽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陽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緣風火合邪,
津血耗傷,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膽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
消。
脾陷胃逆,二氣不交,則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但是脾陷,則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則消而
不淋。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木不能泄,則肝
氣抑郁而生熱,膀胱熱澀,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則腎陽泄露而生寒,腎藏寒滑,故水泉
不止。
肝木生于腎水而胎心火,火之熱者,木之溫氣所化,木之溫者,水之陽根所發。水主蟄
藏,
木主疏泄,木虛則遏抑子氣于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澀,木旺則盜泄母氣于子家,故蟄
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問‧氣厥論》︰心移熱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
寒則
少飲,下寒則多溲。飲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金匱》︰男子消渴,小便反
多,飲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熱,下寒則善溲,上熱則善飲。飲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
也,則猶可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x腎氣丸\x
地黃(二兩八錢) 山萸(一兩四錢) 山藥(一兩四錢) 丹皮(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
(一兩) 桂枝(三錢五分) 附子(三錢五分)
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漸加。
《金匱》︰消渴,飲一斗,小便一斗,上傷燥熱,下病濕寒,燥熱在肝肺之經,濕寒在
脾腎
之藏。腎氣丸,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地黃、丹、桂,清風疏木,附子溫腎水之寒,薯蕷
、山萸,斂腎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愈欲泄,泄而不通,則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則水泉不止。腎氣丸
能縮
小便之太過,亦利小便之不通。《金匱》︰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瀉濕
而燥土,清風而疏木也。
\x豬苓湯\x
豬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滑石(三錢,研) 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
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濕木郁,而生風燥。豬、茯、滑、澤,瀉濕燥土,阿膠滋木清風,解
渴通淋之良法也。
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達木氣。若消淋兼作而發熱脈浮者,是土濕木郁而感風
邪,當以五苓發其汗也。
\x桂附苓烏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龍骨(三錢, ,
研) 牡蠣(三錢, ,研) 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治飲一溲二者。
《素問》飲一溲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泄,宜苓、澤瀉濕燥土,姜、附暖水溫中,桂枝
、首烏,達木榮肝,龍骨、牡蠣,斂精攝溺。病之初起,可以救藥,久則不治。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雜病解上 顛狂根原
內容: 顛狂者,即驚悸之重病也。肝為木,其氣風,其志怒,其聲呼。心為火,其氣熱,其
志喜
,其聲言。肺為金,其氣燥,其志悲,其聲哭。腎為水,其氣寒,其志恐,其聲呻。脾為土
,其氣濕,其志憂,其聲歌。氣之方升而未升則怒,已升則為喜,氣之方降而未降則悲,已
降則為恐。蓋陷于重淵之下,志意幽淪,是以恐作。方其半陷,則淒涼而為悲,悲者,恐之
先機也。升于九天之上,神氣暢達,是以喜生。方其半升,則拂郁而為怒,怒者,喜之未遂
也。
凡人一臟之氣偏盛,則一臟之志偏見,而一臟之聲偏發。顛病者,安靜而多悲恐,肺腎
之氣
旺也。狂病者,躁動而多喜怒,肝心之氣旺也。肺腎為陰,肝心為陽,二十難曰︰重陰者顛
,重陽者狂,正此義也。而金水之陰旺,則因于陽明之濕寒,木火之陽盛,則因于太陰之濕
熱。緣胃土右降,金水所從而下行,濕則不降,金水右泄而生寒,金旺則其志悲,水旺則其
志恐也。脾土左升,木火所從而上行,濕則不升,木火左郁而生熱,木旺則其志怒,火旺則
其志喜也。濕寒動則寢食皆廢,悲恐俱作,面目黃瘦,腿膝清涼,身靜而神迷,便堅而溺澀
。此皆金水之旺也。濕熱動則眠食皆善,喜怒兼生,面目紅肥,臂肘溫暖,身動而神慧,便
調而水利,此皆木火之旺也。
顛緣于陰旺,狂緣于陽旺。陰陽相判,本不同氣,而顛者歷時而小狂,狂者積日而微顛
。陽勝則狂生,陰複則顛作,勝複相乘而顛狂迭見,此其陰陽之俱偏者也。
\x苓甘姜附龍骨湯\x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茯苓(三錢) 麥冬(三錢,去心)
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有痰者,加蜀漆。
治顛病悲恐失正者。
\x丹皮柴胡犀角湯\x
丹皮(三錢) 柴胡(三錢) 犀角(一錢,研汁) 生地(三錢) 芍藥(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炙)
煎大半杯,溫服。
有痰者,加蜀漆。
治狂病喜怒乖常者。
勞傷中氣,土濕木郁,則生驚悸。濕旺痰生,迷其神智,喜怒悲恐,緣情而發,動而失
節,
乃病顛狂。顛狂之家,必有停痰,痰者,顛狂之標,濕者,真狂之本。顛起于驚,狂生于悸
,拔本塞原之法不在痰。若宿痰膠固,以瓜蒂散上下涌泄,令臟腑上下清空,然后燥土瀉濕
,以拔其本。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雜病解上 痰飲根原
內容: 痰飲者,肺腎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濕,肺腎為痰飲之標,脾胃乃痰飲之本。蓋肺主藏氣
,肺
氣清降則化水,腎主藏水,腎水溫升則化氣。陽衰土濕,則肺氣壅滯,不能化水,腎水凝瘀
,不能化氣。氣不化水,則郁蒸于上而為痰,水不化氣,則停積于下而為飲。大凡陽虛土敗
,金水堙菀,無不有宿痰留飲之疾。
清道堵塞,肺氣不布,由是壅嗽發喘,息短胸盛,眠食非舊,喜怒乖常。蓋痰飲伏留,
腐敗
壅阻,礙氣血環周之路,格精神交濟之關,諸病皆起,變化無恆,隨其本氣所虧而發,而總
由脾陽之敗。緣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從濕土化氣,濕旺脾虧,水谷消遲,脾肺之
氣,郁而不宣,淫生痰涎。歲月增加,久而一身精氣,盡化敗濁,微陽絕根,則人死矣。
高年之人,平素陽虛,一旦昏憒痰鳴,垂頭閉目,二三日即死。此陽氣敗脫,痰証之無
醫者也。其余百病,未至于此。
悉宜燥土瀉濕,絕其淫 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滯之物,使之精氣播宣,津液流暢,乃
可扶衰起危,長生不老耳。
\x姜苓半夏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橘皮(三錢) 生姜(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百病之生,悉由土濕,是以多有痰証,而鼓脹、噎膈、虛勞、吐衄、嗽喘、驚悸之家更
甚。
原因土濕陽虛,氣滯津凝。法宜燥土瀉濕,利氣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
在上之痰,半成濕熱,在下之飲,純屬濕寒。上下殊方,溫清異製,大要以溫燥水土為主。
上熱者,加知母、石膏。下寒者,佐干姜、附子。痰之陳宿纏綿,膠固難行者,加枳實開之
,飲之停瘀臟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棗湯瀉其氣分,下在臍腹,用豬苓湯瀉于水道。流溢經
絡者,用五苓散瀉之汗孔。上脘之痰,可從吐出。中脘之痰,可從便下。若經絡之飲,非使
之化氣成津,瀉于汗尿,別無去路也。一切痰飲,用瓜蒂散吐下之,功效最捷。續隨子仁驅
逐痰飲,亦良物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雜病解上 咳嗽根原
內容: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轉,肺金順下,霧氣降洒,津液流通,是以無痰,呼吸安
靜,
上下無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無降路,霧氣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礙,則咳嗽發
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風寒外閉,裡氣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緣陽明之陽虛。太陰以己土而生濕,陽明從庚金而化燥,燥敵其濕
,則
胃降而脾升,濕奪其燥,則脾陷而胃逆。以燥為陽而濕為陰,陽性運而陰性滯,理自然也。
《素問‧咳論》︰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
,則為肺咳,是咳嗽之証,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細辛。
其燥熱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陽明以燥金主令,燥氣旺則手太陰化氣于庚金而不化
氣于
濕土,一當胃逆膽升,刑以相火,則壅嗽生焉。然上雖燥熱,而下則依舊濕寒也。蓋肺胃順
降,則相火蟄藏而下溫,肺胃逆升,則相火浮動而上熱,上熱則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
緣足太陰之濕盛,則辛金從令而化濕,是生濕嗽,手陽明之燥盛,則戊土從令而化燥,是生
燥咳。燥則上熱,濕則下寒,究之濕為本而燥為標,寒為原而熱為委。悟先聖咳嗽之義,自
得之矣。
\x姜苓五味細辛湯\x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半夏(三錢) 細辛(三錢) 五味(一錢,研)
煎大半杯,溫服。
咳証緣土濕胃逆,肺金不降,氣滯痰生,竅隧阻礙,呼吸不得順布。稍感風寒,閉其皮
毛,
肺氣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熱,而非脾腎濕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論,仲景之法,
不可易也。
其甚者,則為 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氣。若肺郁生熱,加麥冬、石膏,清其心
肺。
若膽火刑金,加芍藥、貝母,以清膽肺。勞嗽吐血,加柏葉,以斂肺氣。若感冒風寒,嚏噴
流涕,頭痛惡寒,加生姜,蘇葉,以解表邪。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11  卷五/雜病解上/ 肺癰根原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五 雜病解上 肺癰根原
內容: 肺癰者,濕熱之郁蒸也。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氣滯痰生,胸膈瘀寒,濕郁為熱,淫
熏蒸
,濁瘀臭敗,腐而為膿。始萌尚可救藥,膿成肺敗則死。此緣濕旺肺郁,風閉皮毛,衛氣收
斂,營郁為熱,熱邪內閉,蒸其痰涎,而化癰膿故也。
蓋風中于表,則腠理疏泄而汗出,熱蒸于裡,則經陽遏閉而惡寒。衛陽外斂,呼氣有出
而不入,營陰內遏,吸氣有入而不出。營衛不交,風熱兼作,風邪外傷其皮毛。
皮毛者,肺之合也。濕土郁滿,肺氣不降,而風襲皮毛,泄其衛氣,衛氣愈泄而愈斂,
皮毛
始開而終閉,肺氣壅塞,內外不得泄路,痞悶喘促,痰嗽彌增,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飲
湯水,則津液沸騰,多吐濁沫。熱邪內傷其津血,津血與痰涎郁蒸,腐化膿穢,吐如米粥。
久而肺臟潰爛,是以死也。
病生肺部,而根原于胃逆,其胸膈之痛,則是膽木之邪。以胃土不降,肺膽俱無下行之
路,
膽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則膈上作疼,相火刑辛金,則胸中生熱。是宜並治其標本
也。
\x蘇葉橘甘桔湯\x
蘇葉(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茯苓(三錢) 貝母(三錢) 橘皮
(三錢) 生姜(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胃逆胸滿重,加半夏。
肺癰胸膈濕熱,郁蒸痰涎,而化癰膿。痰盛宜逐,膿成當瀉,膠痰堵塞,以甘遂、葶藶
之屬
驅之,膿血腐瘀,以丹皮、桃仁之類排之。劇者用仲景二白散,吐下膿穢,以求藏真,勝于
養癰遺害者也。
\x二白散\x
桔梗(三錢)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為末,飲服半錢匕。虛者,減之。
膿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泄。下多,飲冷水一杯,則止。
\x葶藶大棗瀉肺湯\x
葶藶(炒黃,研,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水三杯,煮棗,取二杯,去棗,入葶藶,煮取一杯,頓服。
膿未成則痰下,膿已成則膿下。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1  卷六/雜病解中/ 腹痛根原  
2  卷六/雜病解中/ 腰痛根原  
3  卷六/雜病解中/ 奔豚根原  
4  卷六/雜病解中/ 瘕疝根原  
5  卷六/雜病解中/ 積聚根原  
6  卷六/雜病解中/ 蛔虫根原  
7  卷六/雜病解中/ 便堅根原  
8  卷六/雜病解中/ 泄利根原  
9  卷六/雜病解中/ 痢疾根原  
10  卷六/雜病解中/ 淋瀝根原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六 雜病解中 腹痛根原
內容: 腹痛者,土濕而木賊之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膽胃右轉,土氣
回運而木氣條達,故不痛也。水寒土濕,脾氣陷而胃氣逆,肝膽郁遏,是以痛作。
蓋乙木上升,是為枝葉,甲木下降,是為根本。脾陷則乙木之枝葉不能上發,橫塞地下
而克
己土,故痛在少腹,胃逆則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盤郁地上而克戊土,故痛在心胸。肝膽之
經,旁循脅肋,左右並行,而三陽之病,則外歸于經,三陰之病,則內歸于藏。以陰盛于內
而陽盛于外,故痛在臟腑者,厥陰之邪,痛在脅肋者,少陽之邪也。至于中氣頹敗,木邪內
侵,則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當臍,更為劇也。
此其中間,有木郁而生風熱者。肝以風木主令,膽從相火化氣,下痛者,風多而熱少,
上痛者,熱多而風少。而究其根原,總屬濕寒。
若有水谷停瘀,當以溫藥下之,仲景大黃附子湯,最善之製也。若宿物留滯,而生郁熱
,則
濃朴七物湯,是良法也。如其瘀血堙塞,氣道梗阻,而生痛者,則以破結行瘀之品利之,桂
枝茯苓丸、下瘀血湯,酌其寒熱而選用焉。若無宿物,法宜培土疏木,溫寒去濕之劑,大建
中、附子粳米、烏頭石脂三方,實諸痛証之準繩也。
\x姜苓桂枝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脾肝下陷,痛在少腹者。
\x柴胡桂枝鱉甲湯\x
柴胡(三錢) 鱉甲(三錢,醋炙)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半夏(三錢) 芍藥(三錢)
茯苓(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胃膽上逆,痛在心胸者。
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濕,木氣郁沖所致。心腹痛劇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
者,
宜姜、椒、附、桂,驅寒邪而達木郁,必重用苓、甘,瀉濕培土,而緩其迫急,其痛自止。
肝以風木主令,膽從相火化氣,其間木郁風動,火郁熱發,亦往往而有,而推其脾腎,無不

寒之理。即有風熱兼作,用芍藥、柴、芩,以瀉肝膽,而脾腎之藥,必宜溫燥,此定法也。
肝主藏血,風動血耗,乙木枯槁,生意不遂,郁怒而賊脾土,則生疼痛。若血枯木燥,
宜芍
藥、阿膠、歸、地、首烏之類,以滋風木。木榮風退,即當減去,不可肆用,以敗土氣。
血郁痛作,或內在臟腑,或外在經絡。其証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多怒而善忘。以肝竅
于目
,主藏血而華色,血瘀不能外華,故皮膚粗澀而黑黯也。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若
結難開,加 虫、虻虫之類行之。尋常血瘀,五靈脂、山羊血,功力亦良。
飲食停滯,土困木郁,以致作痛,用仲景溫下之法,大黃、姜、附,瀉其食水。劇者,
少加巴霜一二鱉,擴清陳宿,功效最捷。一切宿物壅阻,並宜此法。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六 雜病解中 腰痛根原
內容: 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木生于水,水暖木榮,生發而不郁塞,所以不痛。腎居脊骨七
節之
中,正在腰間,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結塞盤郁,是以痛作。木者,水中之生意,水泉
溫暖,生意升騰,發于東方,是以木氣根 下萌。正須溫養,忽而水結冰澌,根本失榮,
生氣抑遏,則病腰痛。
腰者,水之所在,腹者,土之所居,土濕而木氣不達,則痛在于腹,水寒而木氣不生,
則痛
在于腰。然腰雖水位,而木郁作痛之原,則必兼土病。蓋土居水火之中,火旺則土燥,水旺
則土濕,太陰脾土之濕,水氣之所移也。土燥則木達而陽升,土濕則木郁而陽陷,癸水既寒
,脾土秘濕,濕旺木郁,肝氣必陷,陷而不已,墜于重淵,故腰痛作也。
色過而腰痛者,精亡而氣泄也。精,陰也,而陰中之氣,是謂陽根,縱欲傷精,陽根敗
泄,
變溫泉而為寒冷之淵,化火井而成冰雪之窟,此木枯土敗之原,疼痛所由來也。緣陰陽生長
之理,本自循環,木固生火,而火亦生木。少陰之火,升于九天之上者,木之子也,少陽之
火,降于九地之下者,木之母也。其生于水者,實生于水中之火。水中之陽,四象之根也,
《難經》所謂腎間動氣,生氣之原也。
\x桂枝姜附阿膠湯\x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阿膠(三錢,炒,
研)
煎大半杯,溫服。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六 雜病解中 奔豚根原
內容: 奔豚者,腎家之積也。平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蟄,火分君相,其實同氣。君相皆蟄,則
腎水
不寒。火之下蟄,實賴土氣,胃氣右降,金水收藏,則二火沉潛而不飛揚。土敗胃逆,二火
不降,寒水漸冱,陰氣凝聚,久而堅實牢硬,結于少腹,是謂奔豚。《難經》︰腎之積,曰
奔豚是也。
水邪既聚,逢郁則發,奔騰逆上,勢如驚豚,腹脅心胸諸病皆作。氣沖咽喉,七竅火發
,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及其氣衰而還,諸証乃止。病勢之凶,無如此甚。
然積則水邪而發則木氣。其未發也,心下先悸,至其將發,則臍下敢作。以水寒木郁,
則生
振搖,枝葉不寧,則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則悸在臍間。臍上悸生者,是風木根搖,故發奔
豚。
仲景霍亂︰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腎氣者,風木搖撼之根,而論其發作,實是木邪。

邪一發,寒水上陵,木則克土,而水則刑火。火土雙敗,正氣賊傷,此奔豚所以危劇也。
悸者,風木之郁沖,驚者,相火之浮宕。火不勝水,五行之常,所恃者,子土溫燥,製
伏陰
邪。培植陽根,蟄于坎府,根本不拔,則膽壯而神謐。土濕陽衰,不能降蟄相火,陽根泄露
,飄越無依,寒水不凝,陰邪無製,巨寇在側,而身臨敗地,故動惕荒懸,迄無寧宇。凡驚
悸一生,即為奔豚欲發之兆,不可忽也。
\x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x
茯苓(一兩)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 大棗(十五枚)
甘瀾水四杯,先煎茯苓,減二杯,入諸藥,煎大半杯,溫服,日三劑。
作甘瀾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揚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亂,千顆相逐,乃取用之。
治汗后亡陽,臍下悸動,奔豚欲作者。
\x桂枝加桂湯\x
桂枝(五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溫服。
治奔豚方作,氣從少腹上沖心部者。
\x奔豚湯\x
甘草(二錢) 半夏(四錢) 芍藥(二錢) 當歸(二錢) 黃芩(二錢) 生姜(四錢) 芎
(三錢) 生葛(五錢) 甘李根白皮(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奔豚盛作,氣上沖胸,頭疼腹痛,往來寒熱者。
奔豚之生,相火升泄,腎水下寒,不能生木。風木郁沖,相火愈逆,故七竅皆熱。少陽
經氣
,被陰邪郁迫,故有往來寒熱之証。芎、歸疏肝而滋風木,芩、芍瀉膽而清相火,奔豚既發
,風熱上隆,法應先清其上。
\x龍珠膏\x
川椒(五錢) 附子(五錢) 烏頭(五錢) 巴豆(三錢,研,去油) 桂枝(五錢) 茯芩(
八錢) 牡蠣(五錢) 鱉甲(五錢)
芝麻油、黃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細,布攤,貼病塊。
奔豚已結,氣塊堅硬,本屬寒積。但陰邪已盛,稍服附子溫下,寒邪不伏,奔豚必發,
以邪
深藥微,非附子之過也。不治,則半年一載之間,必至殞命。此宜溫燥脾胃,去其中焦濕寒
。土燥陽回,力能製水,然后以此膏貼之。寒消塊化,悉從大便而出,滑白粘聯,狀如凝脂
。濁瘀后泄,少腹松軟,重用附子暖水,然后乃受。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六 雜病解中 瘕疝根原
內容: 瘕疝者,腎肝之積也。木生于水,水之為性,得陽和而冰泮,遭陰肅而凍合,冰泮則木
榮,凍合則木枯。腎水澌寒,木氣菀遏,擁腫結硬,根于少腹,而盤于陰丸,是謂寒疝。
水凝則結,而為內寒,木郁則發,而為外熱。內寒盛則牢堅而不出,外熱作則奔突而不
入,大小無常,動止莫測。病發則痛楚欲死,性命攸關,非細故也。
此腎肝之邪,而實原于任脈。《素問‧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
瘕聚
。任者,諸陰之純任,少陰厥陰之氣,總原于任脈。腎中陽秘,則冰消凍釋,任中無固結之
邪,腎中陽泄,水寒木郁,陰氣凝滯,乃成疝瘕帶下之疾。腎性蟄藏,肝性疏泄,水氣旺則
結而為疝瘕,木氣旺則流而為帶下,無二理也。任為陰而督為陽,男則督旺,女則任旺,故
男子之疝氣猶少而女子之瘕帶最多。
法宜溫水木之寒,散腎肝之結。結寒溫散,瘕疝自消。仲景大烏頭煎、烏頭桂枝二方,乃此
病之良法也。腎囊偏墜者,謂之 疝,是肝木之郁陷,擁腫硬大,常出而不入者。其時時上
下者,謂之狐疝,言如狐狸之出沒無常也。
\x茱萸澤瀉烏頭桂枝湯\x
吳茱萸(三錢,炮) 澤瀉(三錢) 烏頭(三錢,炮)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
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溫服。
仲景烏頭桂枝湯,用烏頭湯一杯,桂枝湯半杯,合煎,取一杯,分五服。不知,再服。
其知者,如醉狀。得吐為中病。今加茱萸、澤瀉,去其寒濕,以絕疝瘕之根。
其擁腫偏墜者,用此藥湯熱洗之,或用藥末,盛袋中熱熨之,日作數次,令其囊消而止
。其狐疝之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仲景用蜘蛛散,亦良。
\x蜘蛛散\x
蜘蛛(十四枚,炒焦) 桂枝(五分)
研末,取八分一匕,飲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六 雜病解中 積聚根原
內容: 積聚者,氣血之凝瘀也。血積為 ,氣為瘕。《金匱》︰婦人宿有 病,經斷未及三月
,而
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此為 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 不去故也。緣瘀血 聚,不
在子宮,三月胎長,與 痼相 ,故血阻而下,是 病之為血也。《傷寒》︰陽明病,若中
寒不能飲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
冷,水谷不別故也。緣寒氣凝結,水谷不消,則大便泄利,《難經》謂之大瘕泄,是瘕病之
為氣也。
瘕之病,多見寒熱,以氣血積聚,陽不外達,故內郁發熱,陰不內斂,故外束而惡寒
。氣
統于肺,血藏于肝,氣聚者,多下寒,血積者,多上熱。蓋離陰右降,而化金水,及其成水
,而又抱陽氣,故下焦不寒,氣聚則金水失其收藏,陽不下蟄,是以寒生。坎陽左升,而
化木火,及其成火,而又含陰精,故上焦不熱,血積則木火失其生長,陰不
上根,是以熱作。
血性溫暖而左升,至右降于金水,則化而為清涼,血之左積者,木之不溫也,血之右積
者,
金之不涼也。氣性清涼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則化為溫暖,氣之右聚者,金之不清也,氣
之左聚者,木之不暖也。而溯其原本,總原于土,己土不升,則木陷血積,戊土不降,則金
逆而氣聚。中氣健運而金木旋轉,積聚不生, 瘕弗病也。
\x化堅丸\x
甘草(二兩) 丹皮(三兩) 橘皮(三兩) 桃仁(三兩) 杏仁(三兩) 桂枝(三兩)
煉蜜、陳醋丸,酸棗大,米飲下三五丸,日二次。
若 瘕結硬難消,須用破堅化癖之品。內寒加巴豆、川椒,內熱加芒硝、大黃。
積聚之病,不過氣血,左積者,血多而氣少,加鱉甲、牡蠣,右聚者,氣多而血少,加
枳實
、濃朴。總之,氣不得血則不行,血不得氣則不運,氣聚者,血無有不積,血積者,氣無有
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其內在臟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經絡者,以膏藥消之。
\x化堅膏\x
歸尾(四錢) 鱉甲(八錢) 巴豆(四錢,研) 黃連(四錢) 三棱(四錢) 莪術(四錢)
山甲(一兩二錢) 筋餘(一錢)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淨丹八兩,熬膏。
硼砂(四兩) 砂(四錢) 阿魏(六錢,炒,研) 麝香(二錢) 人參(四錢) 三七(四
錢) 山羊血(四錢) 肉桂(四錢)
以上八味,研細,入膏,火化,攪勻。稍冷,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攤。皮
硝水
熱洗皮膚,令透,拭干。生姜切搽數十次,貼膏。一切癖塊積聚,輕者一貼,重者兩貼,全
消。漸貼漸小,膏漸離皮,未消之處,則膏粘不脫。
忌一切發病諸物,惟豬、犬、鴨、鳧、有鱗河魚、菘、韭、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雞
、羊
、黃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無鱗魚、天鵝肉、母豬、蕎麥、馬齒莧,則忌之終身。犯
之,病根立發。若癖塊重發,則不可救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六 雜病解中 蛔虫根原
內容: 蛔虫者,厥陰肝木之病也。木郁則蠹生,肝郁則虫化。木以水為母而火為子,乙木升于
己土
,胎于癸水而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陽,是以火不上熱,甲木降于戊土,胎于壬水而生相火,
火降而化濁陰,是以水不下寒。肝升而膽降,火清而水暖,木氣溫暢,故蠹蛔不生,以其
土運而木榮也。
土濕脾陷,不能榮達肝木,子母分離,寒熱不交。木以水火中氣,堙于濕土,不得上下
調濟,由是寒熱相逼,溫氣中郁,生意盤塞,腐蠹朽爛而蛔虫生焉。
凡物濕而得溫,覆蓋不發,則郁蒸而虫化,或熱或寒,不能生也。故虫不生于寒冰熱火
之中
,而獨生于濕木者,以木得五行之溫氣也。溫氣中郁,下寒上熱,故仲景烏梅丸方,連、柏
與姜、附並用,所以清子氣之上熱,溫母氣之下寒也。不去中下之濕寒,而但事殺蛔,土敗
木枯,則蛔愈殺而生愈繁。此當溫燥水土,以暢肝木,則蛔虫掃跡而去矣。醫書殺虫之方,
百試不效者也。
\x烏苓丸\x
烏梅(百枚,米蒸,搗膏) 人參(二兩) 桂枝(二兩) 干姜(二兩) 附子(二兩) 川椒
(二兩,去目,炒) 當歸(二兩) 茯苓(三兩)
煉蜜同烏梅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次。
若虫積繁盛者,加大黃二兩、巴霜二錢,下盡為佳。
蛔虫生化,原于土濕木郁,法以燥土疏木為主。線白虫証,是肝木陷于大腸,木郁不達
,是
以肛門作痒。虫生大腸之位,從庚金化形,故其色白。而木陷之根,總由土濕,當于燥土
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瀉大腸滯氣,佐以升麻,升提手陽明經之墜陷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六 雜病解中 便堅根原
內容: 便堅者,手足陽明之病也。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從燥金化氣,故手足陽明,其氣
皆燥
。然手陽明,燥金也,戊土從令而化燥,足太陰,濕土也,辛金從令而化濕。土濕者,能化
戊土而為濕,不有變庚金之燥,金燥者,能化辛金而為燥不能變己土之濕,以從令者易化,
而主令者難變也。故傷寒陽明之便結,腸胃之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結,胃濕而腸燥者
也,傷寒陽明之便結,腸胃之熱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結,胃之寒濕,而腸之寒燥者也。
以陽主開,陰主闔,陽盛則隧竅開通而便堅,陰盛則關門閉澀而便結。凡糞若羊矢者,
皆陰
盛而腸結,非關火旺也。蓋腎司二便,而傳送之職,則在庚金,疏泄之權,則在乙木。陰盛
土濕,乙木郁陷,傳送之竅既塞,疏泄之令不行。大腸以燥金之府。閉澀不開,是以糟粕零
下而不粘聯,道路梗阻而不滑利。積日延久,約而為丸。其色黑而不黃者,水氣旺而土氣衰
也。此証仲景謂之脾約,脾約者,陽衰濕盛,脾氣郁結。不能腐化水谷,使渣滓順下于大腸
也。誤用清潤之劑,脾陽愈敗,則禍變生矣。
\x阿膠麻仁湯\x
生地(三錢) 當歸(三錢) 阿膠(三錢,研) 麻仁(三錢,研)
煎一杯,去渣,入阿膠,火化,溫服。
治陽盛土燥,大便堅硬者。
結甚,加白蜜半杯。胃熱,加芒硝、大黃。精液枯槁,加天冬、龜膠。
\x肉蓯蓉湯\x
肉蓯蓉(三錢) 麻仁(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煎一杯,溫服。
治陽衰土濕,糞如羊矢者。
凡內傷雜病,糞若羊矢,結澀難下,甚或半月一行,雖系肝與大腸之燥而根緣土濕。以
脾不
消磨,谷精堙郁而化痰涎,肝腸失滋,郁陷而生風燥故也。法宜肉蓯蓉滋肝潤腸,以滑大便
。一切硝、黃、歸、地、阿膠、龜板、天冬之類,寒胃滑腸,切不可用。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六 雜病解中 泄利根原
內容: 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谷入于胃,脾陽升磨,精華歸于五臟而化氣血,糟粕傳于大腸
而為
大便。水入于胃,脾陽消克,化為霧氣,上歸于肺,肺氣降洒,化而為水,注于膀胱,而為
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腸,而后糟粕之后傳者,不至于滑泄。水之消化,較難于谷,陽衰
土濕,脾陽陷敗,不能蒸水化氣,則水谷混合,下趨二腸,而為泄利。
谷貯于大腸,水滲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權,則在于肝。今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則乙木
疏泄之
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腸,是以泄而不藏也。蓋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寒則生氣不旺,而濕
土郁陷,又複遏其發育之機,生長之意不遂,怒而生風,愈欲疏泄。膀胱空虛,既無可泄之
物,大腸盈滿,水谷停積,故乙木后泄而為下利。緣木氣抑遏,郁極而發,為濕土所限,不
能上達,勢必下行,行則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發之過激,沖突臟腑,則生疼痛。奔沖抵觸
,而不得上達,盤郁結塞,則生脹滿。其一切諸証,皆緣土敗而木賊也。
\x苓蔻人參湯\x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白術(三錢) 干姜(三錢) 茯苓(三錢) 肉蔻(一錢,煨,
研) 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熱澀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腸,粳米以通水道。
泄利緣腸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斂腸,桂枝疏木,泄利自止
。若
滑泄不禁,則用桃花湯,干姜溫其濕寒,石脂固其滑脫,粳米益其中氣而通水道,無有不愈
也。
泄利之原,率因脾腎寒濕,法宜濁燥。間有木郁而生風熱者,投以溫燥,泄利愈加。然
乙木
雖為風熱,而己土則是濕寒,宜清潤其肝而溫燥其脾。仲景烏梅丸方,連、柏與椒、姜、桂
、附並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傷寒》︰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與黃芩半夏生姜湯。以少
陽甲
木從相火化氣,其經本隨陽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滿莫容,

是吐利皆作。膽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熱。此黃芩湯証也。《傷寒》︰厥陰之為病,消渴
,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緣厥陰之經,木郁風動,津
液耗損,故見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緣厥陰之
經。木郁風動,津液耗損,故見消渴。風木郁沖,故心中疼熱。下泄脾陽,乙木愈郁,己土
被賊,故下利不止。此烏梅丸証也。少陽之利,但有上熱,故第用芩、芍以清膽火,厥陰之
利,兼有下寒,故以連、柏清上而並以姜、附溫下。此雖傷寒之病,而亦雜証所時有,凡泄
利之不受溫躁者,皆此証也。雜証濕寒者多,燥熱者少,千百之中,偶爾見之,不得與傷寒
少陽之利同法治也。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則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攝甲木,肺逆不能收斂相火,相火上
炎,
多生上熟。久泄不已,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瘡。瘡愈則利作,利止則瘡發。口瘡者,膽胃
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劇也,迭為盛衰,累年不愈。是宜溫燥水土,驅其濕寒,下利既
瘳,口瘡亦平。庸工見其口瘡而清上熱,則脾陽益泄,利愈加而瘡愈增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六 雜病解中 痢疾根原
內容: 痢疾者,庚金乙木之郁陷也。金主氣而木主血,金生于土,木生于水,水溫土燥,則金
融而氣調,木榮而血暢,水寒土濕,不能升庚金而達乙木,則金木俱陷。
魄門者,腎之所司而陽明燥金之府也。金性斂而木性泄,其出而不至于遺矢者,庚金斂
之也
,其藏而不至于閉結者,乙木泄之也。濕土與金木俱陷,則金愈郁而愈欲斂,木愈郁而愈欲
泄。金愈欲斂,故氣滯而不通,木愈欲泄,故血脫而不藏。
木氣疏泄,而金強斂之,隧路梗阻,傳送艱難,是以便數而不利。金氣凝澀,而木強泄

,滯氣纏綿,逼迫而下,血液脂膏,剝蝕摧傷,是以腸胃痛切,膿血不止。其滑白而晶瑩者
,金色之下泄,其后重而腥穢者,金氣之脫陷也。久而膏血傷殘,臟腑潰敗,則絕命而死矣

此其病濕寒為本,而濕熱為標。病在少陰,則始終皆寒,病在厥陰,則中變為熱,故仲
景于
少陰膿血,用桃花湯,于厥陰下重,用白頭翁湯。緣水病則生寒,木病則生熱,而寒熱之原
,總歸于太陰之濕。蓋土濕而水侮之,則郁而為濕寒,土濕而木克之,則郁而為濕熱之故
也。
\x桂枝蓯蓉湯\x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丹皮(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橘皮
(三錢) 肉蓯蓉(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濕寒加干姜,濕熱加黃芩,后重加升麻。
痢家肝脾濕陷,脂血郁腐,法當燥濕疏木。而以蓯蓉滋肝滑腸,盡行腐瘀為善。若結澀
難下
,須用重劑蓯蓉,蕩滌陳宿,使滯開痢止,然后調其肝脾。其脾腎寒濕,則用桃花湯溫燥己
土。其木郁生熱,則用白頭翁涼瀉肝脾,濕熱自當應藥而瘳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六 雜病解中 淋瀝根原
內容: 淋瀝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膀胱為太陽寒水之府,少陽相火隨太陽而下行,絡膀胱而
約下
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相火在下,逢水則藏,遇木則泄,癸水藏之,故泄而不至于遺溺
,乙木泄之,故藏而不至于閉癃,此水道所以調也。
水之能藏,賴戊土之降,降則氣聚也,木之能泄,賴己土之升,升則氣達也。胃逆而水
不能
藏,是以遺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閉癃。淋者,藏不能藏,既病遺溺,泄不能泄,又苦
閉癃。
水欲藏而木泄之,故頻數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澀而不利。木欲泄而不能泄,
則溲
溺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則精血不秘。緣木不能泄,生氣幽郁而為熱,溲溺所以結澀,水
不能藏,陽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而其寒熱之機,悉由于太陰之濕。濕則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淋痢一理,
悉由
木陷,乙木后郁于谷道則為痢,前郁于水府則為淋。其法總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達,則疏
泄之令暢矣。
\x桂枝苓澤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三錢,生)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肝燥發渴,加阿膠。
脾為濕土,凡病則濕,肝為風木,凡病則燥,淋家土濕脾陷,抑遏乙木發生之氣,疏泄
不暢
,故病淋澀。木郁風動,津液耗損,必生消渴。其脾土全是濕邪,而其肝木則屬風燥。血藏
于肝,風動則血消,此木燥之原也。苓、澤、甘草,培土而瀉濕,桂枝、芍藥,疏木而清風
,此是定法。土愈濕則木愈燥,若風木枯燥之至,芍藥不能清潤,必用阿膠。仲景豬苓湯善
利小便,茯苓、豬苓、澤瀉、滑石,利水而瀉濕,阿膠清風而潤燥也。
水性蟄藏,木性疏泄。乙木生于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溫暖,溫氣左升,則化乙木。生
氣暢
茂乙木發達,疏泄之令既遂,則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
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澀。膀胱之熱澀者,風木相火之雙陷于膀胱也。足少陽甲木化氣于相火
,與手少陽三焦並溫水藏,手少陽之相火泄則下陷于膀胱而病淋,足少陽之相火泄則上逆于
胸膈而病消,其原總由于乙木之郁也。膀胱熱澀之極者,加梔子、黃柏,以清三焦之陷,則
水府清矣。
乙木之溫,生化君火,木郁陽陷,溫氣抑遏,合之膀胱淪陷之相火,故生下熱。然熱在
肝與
膀胱,而脾則是濕,腎則是寒。寒水侮土,移于脾宮,則脾不但濕,而亦且病寒。其肝與膀
胱之熱,不得不清,而脾土濕寒,則宜溫燥,是宜並用干姜,以溫己土。若過清肝熱,而敗

陽,則木火增其陷泄,膀胱熱澀,水無止期矣。惟溫腎之藥,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熱。若
膀胱熱退,則宜附子暖水,以補肝木發生之根也。
腎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蟄藏,則精血皆下。其精液流溢,宜薯蕷、山
茱以斂
之。其血塊注泄,宜丹皮、桃仁以行之。淋家或下沙石,或下白物。砂石者,膀胱熱癃,溲
溺煎熬所結。水曰潤下,潤下作咸,溲溺之咸者,水之潤下而成也。百川下流,則歸于海,
海水熬煉,則結鹽塊,膀胱即人身之海,沙石即海水之鹽也。白物者,脾肺濕淫所化。濕旺
津凝,則生痰涎,在脾則克其所勝,在肺則傳其所生,皆入膀胱。膀胱濕盛,而下無泄竅,
濕氣淫 ,化為帶濁。白物粘聯,成塊而下,即帶濁之凝聚者也,與脾肺生痰,其理相同,
淋家下見白物,上必多痰。瀉濕宜重用苓、澤,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瀉
之。
女子帶濁崩漏,與男子白濁血淋同理,皆濕旺木郁之証。內傷百病,大率由于土濕,往
往兼
病淋澀,而鼓脹、噎膈、消渴、黃膽之家更甚。是緣陽虛土敗,金木雙郁。燥土溫中,輔以
清金疏木之品,淋澀自開。庸工見其下熱,乃以大黃,益敗脾陽,謬妄極矣﹗淋家下熱之至
,但有梔子、黃柏証,無有大黃,芒硝証,其熱不在脾胃也。
一切帶濁、崩漏、鼓脹、黃膽,凡是小便淋澀,悉宜熏法。用土茯苓、茵陳蒿、梔子、
澤瀉、桂枝,研末布包,熱熨小腹,外以手爐烘之。熱氣透徹,小便即行,最妙之法。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1  卷七/雜病解下/ 中風根原  
2  卷七/雜病解下/ 歷節根原  
3  卷七/雜病解下/ 痙病根原  
4  卷七/雜病解下/ 濕病根原  
5  卷七/雜病解下/ 黃膽根原  
6  卷七/雜病解下/ 黃膽根原 谷疸
7  卷七/雜病解下/ 黃膽根原 酒疸
8  卷七/雜病解下/ 黃膽根原 色疸
9  卷七/雜病解下/ 病根原  
10  卷七/雜病解下/ 霍亂根原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中風根原
內容: 中風者,土濕陽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風邪者也。四肢,諸陽之本,營衛之所起止,而追
其根
原,實秉氣于脾胃。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轉,火降而化氣。血藏于肝,氣統于肺
,而行于經絡,則曰營衛。四肢之輕健而柔和者,營衛之滋榮,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陽虧土濕,中氣不能四達,四支經絡,凝澀不運,衛氣阻梗,則生麻木。麻木者,肺氣
之郁
,肺主皮毛,衛氣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膚枯槁而頑廢也。諸筋者,司于肝而會于節,
土濕木郁,風動血耗,筋脈結澀,故支節枯硬。一日七情郁傷,八風感襲,閉其皮毛而郁

經藏,經絡之燥盛,則筋脈急攣,支節拳縮,屈而不伸,痺而不仁也,臟腑之濕盛,則化生
敗濁,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頑昧不靈也。人身之氣,愈郁則愈盛,皮毛被感,孔竅不開,
郁其筋節之燥,故成癱瘓,郁其心肺之濕,故作痴喑。
臟腑者,支節之根本,支節者,臟腑之枝葉,根本既拔,枝葉必瘁,非盡關風邪之為害
也。
風者,百病之長,變無常態,實以病家本氣之不一,因人而變,而風未嘗變。風無刻而不揚
,人有時而病作,風同而人異也。此與外感風傷衛氣之風,原無懸殊,粗工不解,謬分西北
東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誤千古,良可傷也。
\x桂枝烏苓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茯苓(三錢) 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x黃 姜苓湯\x
黃 (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生姜(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黃 、生姜可用一二兩。
中風之証,因于土濕,土濕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土敗不能行氣于四肢,一當七
情內傷,八風外襲,則病中風。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氣而右降,氣分偏虛,則病于右,血分偏虛,則病于左,隨其所虛
而病
枯槁,故曰偏枯。左半偏枯,應病在足大指,足厥陰肝經行于足大指也。若手大指亦病拳曲
,則是血中之氣滯也。右半偏枯,應病在手大指,手太陰肺經行于手大指也。若足大指亦病
拳曲,則是氣中之血枯也。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無不病者,以足太陰脾行足大指,太陰脾
土之濕,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土濕則腎水必寒,其中亦有濕郁而生熱者。然熱在上而不在下,熱在肝膽而不在脾腎。
而肝
膽之燥熱,究不及脾腎寒濕者之多,總宜溫燥水土,以達肝木之郁。風襲于表,郁其肝木,
木郁風生,耗傷津血,故病攣縮。木達風息,血複筋柔,則攣縮自伸。其血枯筋燥,未嘗不
宜阿膠、首烏之類,要當適可而止,過用則滋濕而敗脾陽,不可不慎。
風家支節攣縮,莫妙于熨法。右半偏枯,用黃 、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
烏、
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熱熨病處關節。藥氣透徹,則寒濕消散,筋脈和柔,拳曲自
松。藥用布巾縛住,外以火爐溫之,三四次后,氣味稍減,另易新者。久而經絡溫暢,發出
臭汗一身,氣息非常,膠粘如飴,則支體活軟,屈伸如意矣。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強不語者,脾土之陷也。以胃土上逆,濁氣郁蒸,化
生痰
涎,心竅迷塞,故昏憒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脈緊急,牽引舌本,短縮不舒,故謇澀不能
言語。此總由濕氣之盛也。仲景《金匱》︰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者,
風邪外襲,郁其臟腑之氣,非風邪之內入于臟腑也。一切羌、獨、艽、防驅風之法,皆庸工
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經臟病輕,但是鼻口偏邪,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結燥,緣于風動血耗,而風動之由,則因土濕而木郁。法宜阿膠、蓯蓉,清風潤
燥,
以滑大腸。結甚者,重用蓯蓉,滋生枯槁。龜板、地黃、天冬之類,滋濕伐陽,慎不可用,
中氣一敗,則大事去矣。庸工至用大黃,可恨之極﹗
其痰涎膠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藶散下之,痰去則神清。
\x葶藶散\x
葶藶(三錢) 白芥子(三錢) 甘遂(一錢)
研細,每服五分。
宿痰即從便下。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歷節根原
內容: 歷節者,風寒濕之邪,傷于筋骨者也。膝踝乃眾水之溪壑,諸筋之節奏,寒則凝冱于溪
谷之中,濕則淫 于關節之內,故歷節病焉。
足之三陰,起于足下,內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之升,隨乎太陰之土,土濕而
不升
,則水木俱陷,于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風起,肉主于脾,骨屬于腎,筋司于肝,濕淫則肉
傷,寒淫則骨傷,風淫則筋傷。筋骨疼痛而肌肉臃腫者,風寒濕之邪,合傷于足三陰之經也

其病成則內因于主氣,其病作則外因于客邪。汗孔開張,臨風入水,水濕內傳,風寒外
閉,
經熱郁發,腫痛如折。雖原于客邪之侵陵,實由于主氣之感召,久而壅腫拳屈,跛蹇疲癃。
此亦中風之類也,而傷偏在足。蓋以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寒濕,地下之濁邪,同氣相感,
故傷在膝踝。諸如膝風、香港腳,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凡腿上諸病,雖或木郁而生下熱,然熱在經絡,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則是濕寒,必
無濕熱之理。《金匱》義精而法良,當思味而會其神妙也。
\x桂枝芍藥知母湯\x
桂枝(四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白術(二錢) 附子(二錢) 知母(四錢) 防風
(四錢) 麻黃(二錢) 生姜(五錢)
煎大半杯,溫服。
歷節風証,支節疼痛,足腫頭眩,短氣欲吐,身羸發熱,黃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緣飲
酒汗
出,當風取涼,酒氣在經,為風所閉,濕邪淫 ,傷于筋骨。濕旺土郁,汗從土化,是以色
黃。其經絡之中,則是濕熱,其骨髓之內,則是濕寒。法宜術、甘培土,麻、桂通經,知母
、芍藥,瀉熱而清風,防風、附子,去濕而濕寒。濕寒內消,濕熱外除,腫痛自平。若其病
劇,不能捷效,加黃 以行經絡,烏頭以驅濕寒、無有不愈。一切膝風、香港腳諸証,不外此
法。
烏頭用法︰炮,去皮臍,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藥湯服。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痙病根原
內容: 痙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風寒也。太陽之脈,自頭下項,行身之背,發汗太多,傷其津血
,筋
脈失滋,複感風寒,筋脈攣縮,故頸項強急,頭搖口噤,脊背反折也。《素問‧診要經終論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螈 ,即痙病之謂。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緊急故也。
太陽以寒水主令,而實化于丙火。蓋陰陽之理,彼此互根,清陽左旋,則癸水上升而化
君火
,濁陰右轉,則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陰虛燥動,則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熱,是以
身首發熱而面目皆赤也。寒水絕其上源,故小便不利。背者,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生化
之源也。肺氣清降,氤氳和洽,蒸為雨露,自太陽之經注于膀胱,則胸膈清空而不滯。太陽
不降,肺臟壅郁,故濁氣上沖于胸膈也。太陽之經,兼統營衛,風寒傷人,營衛攸分,其發
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風傷衛也,其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寒傷營也。
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屬風燥,而汗血外亡,溫氣脫泄,實是陽虛,滋潤清涼之藥,
未可肆用也。
\x栝蔞桂枝湯\x
栝蔞根(四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稀粥,取微汗。
治風傷衛氣,發熱汗出者。
\x葛根湯\x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先煎,去沫)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二錢) 生姜
(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微汗。
治寒傷營血,發熱無汗者。
痙病是太陽証,亦有在陽明經者。若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齒 者,胃土燥熱,筋

枯焦之故。宜重用清涼滋潤之味,不可拘太陽經法。甚者,宜大承氣湯,瀉其胃熱乃愈。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濕病根原
內容: 濕病者,太陰濕旺而感風寒也。太陰以濕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濕,陽明以燥金主令,
胃以
戊上而化燥,燥濕相敵,是以不病。人之衰也,濕氣漸長而燥氣漸消,及其病也,濕盛者不
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陰易盛而陽易衰,陽盛則壯,陰盛則病,理固然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肺氣化水,滲于膀胱,故小便清長。土濕則肺氣堙郁
,不
能化水,膀胱閉癃,濕氣浸淫,因而彌漫于周身。濕為陰邪,其性親下,雖周遍一身,無處
不到,究竟膝踝關節之地,承受為多。一遇風寒感冒,閉其皮毛,通身經絡之氣,壅滯不行
,則疼痛熱煩而皮膚熏黃。濕陵上焦,則痛在頭目,濕淫下部,則痛在膝踝,濕侵肝腎,則
痛在腰腹,濕遍一身,上下表裡,無地不疼,而關竅骨節,更為劇焉。
其火盛者,郁蒸而為濕熱,其水盛者,淫 而為濕寒,而總之悉本于陽虛。法當內通其
膀胱,外開其汗孔,使之表裡雙瀉也。
\x茵陳五苓散\x
白術 桂枝 茯苓 豬苓 澤瀉
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和勻,空腹米飲調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
熱湯,取汗。
濕家日晡煩疼,以土旺午后申前,時臨未支,濕邪旺盛也。若發熱惡寒,是表邪閉固,
加紫蘇、青萍,以發其汗。
\x元滑苓甘散\x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
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濕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濕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熱,小便黃澀,法宜清金利水,以瀉濕熱。若濕邪在腹,肺氣壅

,以致頭痛鼻塞,聲音重濁,神氣郁煩,當于發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瀉肺氣。
\x苓甘梔子茵陳湯\x
茵陳蒿(三錢) 梔子(二錢) 甘草(二錢,生) 茯苓(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小便黃澀,少腹滿脹者。服此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濕從
小便去矣。
濕家腹滿尿澀,是木郁而生下熱,法當利水瀉濕,而加梔子,以清膀胱。若濕熱在脾,
當加
大黃、芒硝。如濕熱但在肝家,而脾腎寒濕,當加干姜、附子。若膀胱無熱,但用豬苓湯,
利其小便可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黃膽根原
內容: 黃膽者,土濕而感風邪也。太陰濕土主令,以陽明戊土之燥,亦化而為太陰之濕。設使

毛通暢,濕氣淫蒸,猶得外泄。一感風邪,衛氣閉闔,濕淫不得外達,脾土堙郁,遏其肝木
。肝脾雙陷,水谷不消,谷氣瘀濁,化而為熱。瘀熱前行,下流膀胱,小便閉澀,
水道不利。膀胱瘀熱,下無泄路,熏蒸淫 ,傳于周身,于是黃膽成焉。
其病起于濕土而成于風木,以黃為土色,而色司于木,木邪傳于濕土,則見黃色也。或
傳于
飲食,或傷于酒色,病因不同,總由于陽衰而土濕。濕在上者,陽郁而為濕熱。濕在下者,
陰郁而為濕寒。乙木下陷而陽遏陰分,亦化為濕熱。甲木上逆而陰旺陽分,亦化為濕寒。視
其本氣之衰旺,無一定也。
其游溢于經絡,則散之于汗孔。其停瘀于膀胱,則泄之于水道。近在胸膈,則涌吐其腐
敗。
遠在腸胃,則推蕩其陳宿。酌其溫涼寒熱,四路滌清,則証有變狀而雅無遁所,凡諸疸病,
莫不應手消除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黃膽根原
內容: 谷入于胃,脾陽消磨,蒸其精液,化為肺氣。肺氣宣揚,外發皮毛而發汗,內滲膀胱而
為溺
。汗溺輸泄,土不傷濕,而木氣發達,則疸病不作。陽衰土濕,水谷消遲,谷精堙郁,不能
化氣,陳腐壅遏,阻滯脾土,木氣遏陷,土木郁蒸,則病黃膽。
中氣不運,升降失職,脾陷則大便滑溏,胃逆則上脘痞悶。濁氣熏騰,惡心欲吐,惡
聞谷氣。食則中氣愈郁,頭眩心煩。此當擴清其菀陳,除舊而布新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黃膽根原
內容: 酒醴之性,濕熱之媒,其濡潤之質,入于臟腑,則生下濕,辛烈之氣,騰于經絡,則生
上熱。汗溺流通,濕氣下泄而熱氣上達,可以不病。汗溺閉塞,濕熱遏瘀,乃成疸病。
其性嗜熱飲者,則濡潤之下傷差少,而辛烈之上傷頗重。其性嗜冷凍飲料者,則辛烈之上傷
有限,
而濕寒之下傷為多。至于醉后發渴,涼飲茶湯,寒濕傷脾者,不可勝數,未可以濕熱概論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黃膽根原
內容: 腎主蟄藏,相火之下秘而不泄者,腎臟之也。精去則火泄而水寒,寒水泛濫,浸淫脾土
,脾
陽頹敗,則濕動而寒生。故好色之家,久而火泄水寒,土濕陽虧,多病虛勞,必然之理也。
水土寒濕,不能生長木氣,乙木遏陷,則生下熱。土木合邪,傳于膀胱,此疸病所由生也。
其濕熱在于肝膽,濕寒在于脾腎。人知其陰精之失亡而不知其相火之敗泄,重以滋陰助
濕之品,敗其脾腎微陽,是以十病九死,不可活也。
\x甘草茵陳湯\x
茵陳(三錢) 梔子(三錢) 大黃(三錢) 甘草(三錢,生)
煎大半杯,熱服。
治谷疸腹滿尿澀者。
服后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x茵陳五苓散\x
白術 桂枝 豬苓 茯苓 澤瀉
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空腹米飲和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熱湯,
取汗。治日暮寒熱者。
\x硝黃梔子湯\x
大黃(四錢) 芒硝(三錢) 梔子(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汗出腹滿者。
\x梔子大黃湯\x
梔子(三錢) 香豉(三錢) 大黃(三錢) 枳實(三錢)
煎一杯,熱分三服。
治酒疸心中懊 熱疼,惡心欲吐者。
\x元滑苓甘散\x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
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
治色疸額黑身黃者。
服后病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色疸日晡發熱惡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熱,腹脹滿,身黃,額黑,此水
土瘀
濁之証,宜瀉水去濕,通其二便。仲景用硝礬散,硝石清熱,礬石去濕。此變而為滑石、元
明粉,亦即硝礬之意。用者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黃膽之家,脾腎濕寒,無內熱者,當用姜、附、茵陳,不可誤服硝黃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病根原
內容: 病者,暑熱而感風寒也。熱則傷氣,寒則傷形,《素問‧通評虛實論》︰氣盛身寒,
得之
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以寒性斂閉,暑性疏泄,寒閉其形而皮毛不開,是以氣盛而身
寒,暑泄其氣而腠理不闔,是以氣虛而身熱。 病則傷于暑,而又傷于寒者也。
盛暑汗流,元氣蒸泄,披清風而浴寒水,玄府驟閉,(《素問》︰玄府者,汗孔也。)裡
熱不
宣,故發熱惡寒,口渴齒燥,身重而疼痛,脈細而芤遲也。蓋氣不郁則不病,雖毒熱揮汗,
表裡燔蒸,筋力懈惰,精神委頓,而新秋變敘,暑退涼生,肺腑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風

,未嘗為病。及熱傷于內,寒傷于外,壯火食氣,而腠理忽斂,氣耗而熱郁,于是病作也
汗之愈泄其氣,則惡寒益甚。溫之愈助其火,則發熱倍增。下之愈亡其陽,則濕動木郁
,而
淋澀彌加。法當補耗散之元氣而不至于助火,清煩郁之暑熱而不至于伐陽。清金而瀉熱,益
氣而生津,無如仲景人參白虎之為善也。
\x人參白虎湯\x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半杯) 人參(三錢)
米熟湯成,取大半杯,熱服。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霍亂根原
內容: 霍亂者,飲食寒冷而感風寒也。夏秋飲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則為吐,其在下脘
則為
泄。或吐或泄,不並作也,一感風寒,皮毛閉寒,而宿物陳菀壅遏,中氣盛滿莫容,于是吐
泄並作。
其吐者,胃氣之上逆,其泄者,脾氣之下陷。胃土之逆者,膽木之上逼也,脾土之陷者
,肝
木之下侵也。蓋中氣郁塞,脾胃不轉,不能升降木氣,木氣郁迫,而克中宮,刑以膽木則胃
逆,賊以肝木則脾陷也。肝膽主筋,水土寒濕,木氣不榮,是以筋轉。
吐泄無余,寒瘀盡去,土氣漸回,陽和徐布,中氣發揚,表邪自解。若其不解,外有寒
熱表
証,宜以麻桂發之,而溫以理中、四逆之輩。表寒既退,而臟腑松緩,痛泄自止。若其不能
吐泄,腹痛欲死,可用大黃附子,溫藥下之,陳宿推蕩,立刻輕安。病在火令,全屬寒因,

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變通理中、四逆之意,則病有盡而法無窮矣。倘泥時令而用
清涼,是粗工之下者也。
\x桂苓理中湯\x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干姜(二錢) 桂枝(三錢) 白術(三錢) 砂仁
(二錢) 生姜(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吐不止,加半夏。泄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熱表証,加麻黃。轉筋痛劇,加附子、澤瀉。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11  卷七/雜病解下/ 瘧根原  
12  卷七/雜病解下/ 瘧根原 溫瘧
13  卷七/雜病解下/ 瘧根原 癉瘧
14  卷七/雜病解下/ 瘧根原 牝瘧
15  卷七/雜病解下/ 傷風根原  
16  卷七/雜病解下/ 喘根原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瘧根原
內容: 瘧者,陰邪閉束,郁其少陽之衛氣也。人之六經,三陰在裡,三陰在表,寒邪傷人,
同氣相感,內舍三陰。少陽之經,在二陽之內,三陰之外,內與邪遇,則相爭而病作。
其初與邪遇,衛氣郁阻,不得下行,漸積漸盛。內與陰爭,陰邪被逼,外乘陽位,裡束
衛氣
,閉藏而生外寒。衛為陰束,竭力外發,重圍莫透,鼓蕩不已,則生戰栗。少陽甲木從相火
化氣,及其相火郁隆,內熱大作,陰退寒消,則衛氣外發而病解焉。
衛氣晝行六經二十五周,夜行五臟二十五周,寒邪淺在陽經,則晝與衛遇而日發,深在
五臟
,則夜與衛遇而暮發。衛氣離,則病休,衛氣集,則病作。緣邪束于外,則惡寒,陽郁于內
,則發熱。陽旺而發之速,則寒少而熱多,陽虛而發之遲,則寒多而熱少。陽氣日盛,則其
作日早。陽氣日衰,則其作日晏。陽氣退敗,不能日與邪爭,則間日乃作。
此以暑蒸汗泄,浴于寒水,寒入汗孔,舍于腸胃之外,經臟之間。秋傷于風,閉其腠理
,衛氣郁遏,外無泄路,內陷重陰之中,鼓動外發,則成瘧病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瘧根原
內容: 先傷于寒而后中于風,先寒后熱,是謂寒瘧。先中于風而后傷于寒,先熱后寒,是謂溫

。以冬中風邪,泄其衛氣,衛愈泄而愈閉,郁為內熱。又傷于寒,束其皮毛,熱無出路,內

骨髓之中。春陽發動,內熱外出,而表寒閉束,欲出不能,遇盛暑毒熱,或用力煩勞,氣蒸
汗流,熱邪與汗皆出,表裡如焚。及其盛極而衰,複反故位,陰氣續複,是以寒生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瘧根原
內容: 其但熱而不寒者,是謂癉瘧。癉瘧即溫瘧之重者。以其陽盛陰虛,肺火素旺,一當汗出
而感
風寒,衛郁熱發,傷其肺氣,手足如烙,煩冤欲嘔。陽亢陰枯,是以但熱無寒。其熱內藏于
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神氣傷損,肌肉消鑠,瘧之最劇者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瘧根原
內容: 其寒多而熱少者,是謂牝瘧。以其陰盛陽虛,衛郁不能透發,故寒多熱少。蓋瘧病之寒
,因
陰邪之束閉,瘧病之熱,緣衛陽之郁發。其相火虛虧,郁而不發,則純寒而無熱,相火隆盛
,一郁即發,則純熱而無寒。其熱多者,由相火之偏勝,其寒多者,因相火之偏虛也。瘧在
少陽,其脈自弦,弦數者火盛則多熱,弦遲者水盛則多寒,理自然耳。
\x柴胡栝蔞干姜湯\x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干姜
(三錢) 栝蔞(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嘔加半夏。
治寒瘧先寒后熱者。
\x柴胡桂枝干姜湯\x
柴胡(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牝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
\x白虎桂枝柴胡湯\x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半杯) 桂枝(三錢) 柴胡(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溫瘧先熱后寒,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者。
\x減味鱉甲煎丸\x
鱉甲(二兩四錢)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六錢) 人參(二錢) 半夏(二錢) 甘草(二
錢) 桂枝(六錢) 芍藥(一兩) 丹皮(一兩) 桃仁(四錢) 阿膠(六錢) 大黃(六錢) 干姜(六
錢) 葶藶(二錢)
為末,用清酒一罐,入灶下灰一升,煮鱉甲,消化,絞汁,去渣,入諸藥,煎濃,留藥
末,調和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治久瘧不愈,結為 瘕,名曰瘧母。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傷風根原
內容: 傷風者,中虛而外感也。陽衰土濕,中脘不運,胃土常逆,肺金失降,胸中宗氣不得四
達,
時時郁勃于皮毛之間。遇飲食未消,中氣脹滿,阻格金火沉降之路。肺金郁發,蒸泄皮毛,
宗氣外達,是以不病。一被風寒,閉其皮毛,肺氣壅遏,不能外發,故逆循鼻竅,嚏噴
而出。濕氣淫蒸,清涕流溢,譬之水氣蒸騰,滴而為露也。
水生于金,肺氣上逆,無以化水,故小便不利。《素問‧風論》︰勞風法在肺下,巨陽引精
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
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蓋膀胱之水,全是肺氣所化,水利則膀胱之郁濁下泄,肺家之壅
滯全消。濕去而變燥,故痰涕膠粘,色化青黃,出于口鼻,肺臟不傷也。少年陽衰未極,肺
不終郁,則氣降而化水,故引精于三日。中年者五日。末年陽衰,不能引精者七日。若其終
不能引,久而郁熱蒸腐,則肺傷而死矣。
太陽引精,賴乎陽明之降。中氣運轉,陽明右降,則肺金下達而化水尿,積郁始通。陽
明不
降,肺無下行之路,太陽無引精之權也。法宜瀉肺而開皮毛,理中而瀉濕郁。濕消而郁散,
氣通而水調,無余事己。
\x紫蘇姜苓湯\x
蘇葉(三錢) 生姜(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橘皮(二錢) 干姜
(三錢) 砂仁(二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七 雜病解下 喘根原
內容: 喘者,即傷風之重者也。其陽衰土濕,中氣不運,較之傷風之家倍甚。脾土常陷,胃土
常逆,水谷消遲,濁陰莫降。一遇清風感襲,閉其皮毛,中脘郁滿,胃氣愈逆。肺臟壅塞,
表裡不得通達,宗氣逆沖,出于喉嚨。而氣阻喉閉,不得透泄,于是壅悶喘急,不可名狀。
此喘之由來也。
輕則但作于秋冬,是緣風邪之外束,重則兼發于夏暑,乃由濕淫之內動。濕居寒熱之中,
水火逼蒸,則生濕氣。濕氣在上,則隨火而化熱,濕氣在下,則隨水而化寒。火盛則上之濕
熱為多,水盛則下之濕寒斯甚。此因水火之衰旺不同,故其上下之寒熱亦殊。而 喘之家,
則上焦之濕熱不敵下焦之濕寒,以其陽衰而陰旺,火敗而水勝也。
此當溫中燥土,助其推遷。降戊土于坎中,使濁陰下泄于水道,升己土于離位,使清陽上達
于汗孔。中氣一轉而清濁易位,汗溺一行而郁悶全消,則肺氣清降,喘阻不作。若服清潤之
劑,中脘愈敗,肺氣更逆,是庸工之下者也。
\x柴蘇姜苓湯\x
蘇葉(三錢) 杏仁(三錢) 橘皮(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甘草
(二錢) 砂仁(二錢) 生姜(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若皮毛閉束,表邪不解,則加麻黃。若言語譫妄,內熱不清,則加石膏。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1  卷八//  
2  卷八/七竅解/ 耳目根原  
3  卷八/七竅解/ 目病根原  
4  卷八/七竅解/ 目病根原 疼痛
5  卷八/七竅解/ 耳病根原  
6  卷八/七竅解/ 耳病根原 疼痛
7  卷八/七竅解/ 鼻口根原  
8  卷八/七竅解/ 鼻病根原  
9  卷八/七竅解/ 口病根原  
10  卷八/七竅解/ 舌病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內容: 清陽長露,爰開七竅,精神魂魄之所發,聲色臭味之所司也。先聖既沒,千載如夢,扶陰抑
陽,辭喬入谷,箝娥青之舌,杜儀秦之口,塞瞽曠之耳,膠離朱之目。禍流今古,痛積人神﹗
仆也,輕試老拳,道宗目眇,略嬰利鏃,夏侯睛傷。雙睛莫莫,原非大眼將軍,一目KT
KT ,竟作小冠子夏。渺爾游魂,不絕如線,操觚含毫,悲憤橫集,作七竅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耳目根原
內容: 耳目者,清陽之門戶也。陰位于下,左升而化清陽,陽位于上,右降而化濁陰。濁陰降
泄,
則開竅于下,清陽升露,則開竅于上。莫濁于渣滓,故陰竅于二便而傳糞溺,莫清于神氣,
故陽竅于五官而司見聞。清陽上達,則七竅空明,濁陰上逆,則五官晦塞。晦則不睹,塞則
不聞,明則善視,空則善聽。
木主五色,以血藏于肝,血華則為色也。血,陰也,而陽魂生焉,故血之內華者則為色,而
魂之外光者則為視。金主五聲,以氣藏于肺,氣發則為聲也。氣,陽也,而陰魄生焉,故
氣之外發者則為聲,而魄之內涵者則為聞。
木火升清,清升則陽光外發而為兩目,金水降濁,濁降則陽體內存而為雙耳。蓋神明而精暗,
氣虛而血實,外明乃見,內虛乃聞。木火陰體而陽用,魂中有魄,外明內暗,故能見不能聞
,金水陽體而陰用,魄中有魂,內虛外實,故能聞不能見。目以用神,耳以體靈,用神則明
,體靈則聰。木火之用,金水之體,皆陽也,體善存而用善發,是以聰明而神靈。
耳聾者善視,陽體已敗,故神于用,目瞽者善聽,陽用既廢,故靈于體,所謂絕利一源
,用
師十倍也。清陽一敗,體用皆亡,濁陰逆上,孔竅障塞,則熟視不睹泰山,靜聽不聞雷霆,
耳目之官廢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目病根原
內容: 目病者,清陽之上衰也。金水為陰,陰降則精盈,木火為陽,陽升則神化,精濁故下暗
,神
清故上光。而清陽之上發,必由于脈,脈主于心而上絡于目,心目者,皆宗脈之所聚也。(

內經》心者,宗脈之所聚也。又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宗脈之陽,上達九天,陽氣清
明,則虛靈而神發,所謂心藏脈而脈舍神也。(《靈樞經》語)神氣發現,開雙竅而為精明

(《素問》︰夫精明者,所以別白黑,視長短。)目者,神氣之所游行而出入也。竅開而光露
,是以無微而不燭。一有微陰不降,則雲霧曖空,神氣障蔽,陽陷而光損矣。
清升濁降,全賴于土,水木隨己土左升,則陰化而為清陽,火金隨戊土右降,則陽化而
為濁
陰。陰暗而陽明,夜晦而晝光,自然之理也。后世庸工,無知妄作,補陰瀉陽,避明趨暗,
其輕者遂焉盲瞽之子,其重者竟成夭枉之民。愚謬之惡,決海難流也﹗慨自師曠哲人,不能
回既霍之目,子夏腎者,不能複已喪之明,況委之愚妄粗工之手,雖有如炬之光,如星之曜
,安得不殞滅而亡失乎﹗
然千古之人,未有如師曠、子夏之明者,所謂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也。古之明者,察于未
象,
視于無形。夫未象可察,則象為糟粕,無形可視,則形為贅疣。官骸者,必敝之物,神明者
,不朽之靈,達人不用其官用其神,官雖止而神自行,神宇泰而天光發,不飲上池而見垣人
,不燃靈犀而察淵魚,葉蔽兩目而無遠弗照,雲礙雙睛而無幽不燭。如是則聽不用耳,視不
用目,可以耳視,可以目聽。此之謂千古之明者,何事乞照于庸工,希光于下士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目病根原
內容: 眼病疼痛,悉由濁氣逆沖。目居清陽之位,神氣沖和,光彩發露,未有一線濁陰。若使
濁陰
沖逆,遏逼清氣,清氣升發,而濁氣遏之,二氣壅迫,兩相擊撞,是以作疼。而濁氣之上逆
,全緣辛金之不斂,金收而水藏之,則濁陰歸于九地之下。金不能斂,斯水不能藏,故濁陰
逆填于清位。金水逆升,濁陰填塞,則甲木不得下行,而沖擊于頭目。頭目之痛者,甲木之
邪也。甲木化氣于相火,隨辛金右轉而溫水臟,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爍
,故白珠紅腫而熱滯也。手足少陽之脈,同起于目銳 ,而手之三陽,陽之清者,足之三陽
,陽之濁者,清則上升,濁則下降。手之三陽,自手走頭,其氣皆升,足之三陽,自頭走足
,其氣皆降,手三陽病則下陷,足三陽病則上逆。凡下熱之証,因手少陽三焦之陷,上熱之
証,因足少陽膽經之逆,故眼病之熱赤,獨責甲木而不責于三焦也。其疼痛而赤熱者,甲木
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熱者,甲木逆而相火虛也。
赤痛之久,濁陰蒙蔽,清陽不能透露,則雲翳生而光華礙。雲翳者,濁氣之所郁結也。
陽氣
未陷,續自升發,則翳退而明複,陽氣一陷,翳障堅老而精明喪矣。其疼痛者,濁氣之沖突
。其盲瞽者,清陽陷敗而木火不升也。
木火之升,機在己土,金水之降,機在戊土。己土左旋,則和煦而化陽神,戊土右轉,
則凝
肅而產陰精。陰精之魄,藏于肺金,精魄重濁,是以沉降,陽神之魂,藏于肝木,神魂輕清
,是以浮升。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自然之性也。
脾升胃降,則在中氣,中氣者,脾胃旋轉之樞軸,水火升降之關鍵。偏濕則脾病,偏燥
則胃病,偏熱則火病,偏寒則水病,濟其燥濕寒熱之偏,而歸于平,則中氣治矣。
\x柴胡芍藥丹皮湯\x
黃芩(三錢,酒炒) 柴胡(三錢) 白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左目赤痛者。
\x百合五味湯\x
百合(三錢) 五味子(一錢,研)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右目赤痛者。
熱甚加石膏、知母。
\x百合五味姜附湯\x
百合(三錢) 五味(一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
(三錢) 附子(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水土寒濕而上熱赤痛者。或不赤不熱,而作疼痛,是無上熱,去百合,芍藥,加桂枝。
\x茯澤石膏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石膏(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濕熱熏蒸,目珠黃赤者。
\x桂枝丹皮首烏湯\x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首烏(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干姜
(三錢) 龍眼(十個,肉)
煎大半杯,熱服。
治昏花不明而無赤痛者。
\x桂枝菖蒲湯\x
柴胡(三錢)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生姜(三錢) 甘草(二錢) 菖蒲(二錢)
煎半杯,熱服。
治瞳子縮小者。
\x烏梅山萸湯\x
五味(一錢) 烏梅(三錢,肉) 山萸(三錢,肉)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芍藥(三
錢) 龍骨(二錢) 牡蠣(二錢)
煎半杯,熱服。
治瞳子散大者。
\x姜桂參苓首烏湯\x
人參(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首烏(三錢) 干姜(三錢)
煎半杯,溫服。
治目珠塌陷者。
\x芍藥棗仁柴胡湯\x
芍藥(三錢) 甘草(三錢) 首烏(三錢) 棗仁(三錢,生,研) 柴胡(三錢) 丹皮(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目珠突出者。
醫書自唐以后無通者,而尤不通者,則為眼科。庸妄之徒,造孽誤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
﹗謹為洗發原委,略立數法,以概大意,酌其臟腑燥濕寒熱而用之,乃可奏效。若內傷不精
,但以眼科名家,此千古必無之事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耳病根原
內容: 耳病者,濁陰之上填也。陽性虛而陰性實,濁陰下降,耳竅乃虛,虛則清徹而靈通,以其沖
而不盈也。目者,木火之終氣,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發,金水內虛,
故氣空而善內。凡大塊之噫氣,生物之息吹,有竅則聲入,聲入則籟發,非關聲音之鉅細也。
竅空洞,翕聚而鼓蕩之,故聲入而響達,譬之空谷傳聲,萬壑皆振。聲不傳于崇山,而獨振
于空谷者,以其虛也。聲之入也以其虛,而響之聞也以其靈,聲入于聽宮,而響達于靈府,
是以無微而不聞也。
濁氣一升,孔竅堵塞,則聲入而不通矣。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虛靈障蔽
,重聽不聞。陰日長而陽日消,竅日閉而聰日損,氣化自然之數也。然竅閉于天而靈開于人
,達者于是,有卻年還聰之術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耳病根原
內容: 耳病疼痛,悉由濁氣壅塞。耳以沖虛之官,空靈洞徹,萬籟畢收,有濁則降,微陰不存。若
使濁氣升填,結滯壅腫,則生疼痛。久而堅實牢硬,氣阻而為熱,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潰,則成癰膿。
濁氣之上逆,緣于辛金之失斂,甲木之不降。甲木上沖,聽宮脹塞,相火郁遏,經氣壅
迫,是以疼痛而熱腫。凡頭耳之腫痛,皆甲木之邪也。
手足少陽之脈,俱絡于耳,而少陽一病,則三焦之氣善陷,膽經之氣善逆。耳病之癰腫,盡
甲木之為害,于三焦無關也。甲木逆升,相火郁發,則為熱腫。木邪沖突,則為疼痛。木氣
堵塞,則為重聽。仲景《傷寒》︰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太陽傷寒,病患叉手自冒心,師
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無聞也。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耳聾者,手少陽之陰虛,而足少陽之陽敗,耳癰者,手少陽之火陷,而足少陽之火逆也
。欲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氣不運,不能使濁降而清升也。
\x柴胡芍藥茯苓湯\x
芍藥(三錢) 柴胡(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耳內熱腫疼痛者。
熱甚加黃芩,膿成加丹皮、桃仁。
\x苓澤芍藥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耳流黃水者。
\x參茯五味芍藥湯\x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橘皮(三錢) 五味(一錢) 芍藥
(三錢)
煎半杯,溫服。
治耳漸重聽者。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鼻口根原
內容: 鼻口者,手足太陰之竅也。脾竅于口而司五味,肺竅于鼻而司五臭。人身之氣,陽降而化濁
陰,陰升而化清陽。清則沖虛,濁則滯塞,沖虛則生其清和,滯塞則郁為煩熱。上竅沖虛而
不滯塞,清和而不煩熱者,清氣升而濁氣降也。濁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權實由于心。以心竅于舌,心主臭而口主味,鼻之知
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心為君火,膽與三焦為相火,三焦升則為清陽,膽木
降則為濁陰,三焦陷而膽木逆,清氣降而濁氣升,則鼻口滯塞而生煩熱,臭味不知矣。
而清氣之升,由鼻而上達,濁氣之降,自口而下行。蓋鼻竅于喉,口通于咽,鼻者清氣
之所
終,口者濁氣之所始也。喉通于臟,咽通于腑,喉者地氣之既升,咽者天氣之初降也。濁氣
不降而清氣下陷,則病見于口,清氣不升而濁氣上逆,則病見于鼻。故鼻病者,升其清而並
降其濁,口病者,降其濁而兼升其清。
升清之權,在于太陰,太陰陷則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濁之機,在于陽明,陽明逆則辛金
不能降其濁。得升降之宜,則口鼻之竅和暢而清通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鼻病根原
內容: 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肺竅于鼻,司衛氣而主降斂。宗氣在胸,衛陽之本,貫心肺
而行
呼吸,出入鼻竅者也。肺降而宗氣清肅而鼻通,肺逆則宗氣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氣之熏蒸
也。肺中清氣,氤氳如霧,霧氣飄洒,化為雨露,而輸膀胱,則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霧氣
瘀濁,不能化水,則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竅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
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氣內降,則通達于膀胱,肺氣外行,則熏澤于皮毛。外感風寒而
皮毛
閉秘,臟腑郁遏,內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積莫容則逆行于鼻竅。鼻竅窄狹,行之不及,故
沖激而為嚏噴。肺氣熏騰,淫蒸鼻竅,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肺氣初逆,則涕清,遲而肺氣堙郁,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粘,遲而濁菀陳腐,白化為
黃,則
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謂之鼻癰,皆肺氣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氣不運,肺金壅
滿,即不感風寒而濁涕時下,是謂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素問》語。)肺氣之郁
,總由土濕而胃逆,胃逆則濁氣填塞,肺無降路故也。
\x桔梗元參湯\x
桔梗(三錢) 元參(三錢) 杏仁(三錢) 橘皮(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
(二錢) 生姜(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肺氣郁升,鼻塞涕多者。
\x五味石膏湯\x
五味(一錢) 石膏(三錢) 杏仁(三錢) 半夏(三錢) 元參(三錢) 茯苓(三錢) 桔梗
(三錢) 生姜(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肺熱鼻塞,濁涕粘黃者。
胃寒,加干姜。
\x黃芩貝母湯\x
黃芩(三錢)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元參(三錢)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五味
(一錢) 貝母(三錢,去心)
煎半杯,熱服。
治鼻孔發熱生瘡者。
\x苓澤姜蘇湯\x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生姜(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橘皮(三錢) 柴蘇
葉(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口病根原
內容: 口病者,足陽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竅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問》語。)
脾胃
同氣,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濁,清升濁降,則唇口不病,病者,太陰己土之陷而陽明戊土逆也
。陽明逆則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熱腫,諸病生焉。
脾胃不病,則口中清和而無味。木郁則酸,火郁則苦,金郁則辛,水郁則咸,自郁則甘
。口
生五味者,五臟之郁,而不得土氣,則味不自生,以五味司于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腎為腐
。心為火而腎為水,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于土則濕生,火郁于土則熱作。濕熱熏蒸,則口
氣腐穢而臭惡。
太陰以濕土主令,陽明從燥金化氣,脾病則陷,胃病則逆。口唇之病,燥
熱者多,濕寒者少,責在陽明,不在太陰。然陽明上逆而生燥熱,半因太陰下陷而病濕寒,
清潤上焦之燥熱而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
\x甘草黃芩湯\x
甘草(二錢) 黃芩(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石膏(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濕熱熏蒸,口氣穢惡者。
\x貝母元參湯\x
貝母(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黃芩(二錢)
煎半杯,熱嗽,徐咽。
熱甚,加黃連、石膏。
治口瘡熱腫。
\x桂枝姜苓湯\x
芍藥(四錢) 桂枝(二錢) 干姜(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元參(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舌病
內容: 心竅于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屬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轉,金斂而水臟之也
。胃逆而肺金失斂。
則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見于舌,疼痛熱腫,于是作焉。
火之為性,降則通暢,升則堙郁,郁則胎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結也。郁于土,則苔黃
,郁
于金,則苔白,火盛而金燥,則舌苔白澀,火衰而金寒,則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濕,則舌苔
黃滑,火盛而土燥,則舌苔黃澀。五行之理,旺則侮其所不勝,衰則見侮于所勝。水者,火
之敵,水勝而火負,則苔黑而滑,水負而火勝,則苔黑而澀。凡光滑滋潤者,皆火衰而寒凝
,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結也。
心主言,而言語之機關,則在于舌,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脈之柔和也。筋司于肝,肝氣
郁則
筋脈短縮,而舌卷不能言。《靈樞‧經脈》︰足厥陰氣絕,則筋絕。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
于舌本,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唇舌
,脈不榮,則舌萎人中滿。《素問‧熱論》︰少陰脈貫腎,絡于肺,擊舌本,故口燥舌干而
渴。足三陰之脈皆絡于舌,凡舌病之疼痛熱腫,則責君火之升炎。若其滑澀燥濕,攣縮張長
諸變,當于各經求之也。
\x芩連芍藥湯\x
黃芩(三錢) 黃連(一錢) 甘草(二錢) 貝母(二錢,去心)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舌瘡疼痛熱腫。
\x桂枝地黃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生地(三錢) 阿膠(三錢) 當歸(三錢) 甘草(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風強舌語拙,或雜証舌萎言遲,皆脾腎濕寒,不宜清涼滋潤,勿服此方。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11  卷八/七竅解/ 牙痛  
12  卷八/七竅解/ 咽喉  
13  卷八/七竅解/ 聲音  
14  卷八/七竅解/ 須發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牙痛
內容: 牙痛者,足陽明之病也。手陽明之經,起于手之次指,上頸貫頰而入下齒,足陽明之經
,起
于鼻之交 ,下循鼻外而入上齒。手之三陽,陽之清者,足之三陽,陽之濁者。濁則下降,
清則上升,手陽明升,足陽明降,濁氣不至上壅,是以不痛。
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于燥金,戊土之降,以其燥也。太陰盛而陽明
虛,
則戊土化濕,逆而不降,並阻少陽甲木之經,不得下行。牙狀者,胃土所司,胃土不降,濁
氣壅迫,甲木逆沖,攻突牙狀,是以腫痛。甲木化氣于相火,相火失根,逆行而上炎,是以
熱生。虫牙者,木郁而為蠹也,甲木郁于濕土之中,腐敗蠹朽故虫生而齒壞。
牙齒為骨之余氣,足少陰腎水之所生也。水盛于下而根于上,牙者,水之方芽于火位而
未盛
者也。五行之理,水能勝火而火不勝水,水火一病,則水勝而火負,事之常也。而齒牙之位
,以癸水之始基,微陰初凝,根 未壯,一遭相火逆升,熏蒸炎烈,挾焦石流金之力而勝杯
水,勢自易易。以少水而爍于壯火,未可以勝負尋常之理相提而並論也。
\x黃芩石膏湯\x
黃芩(三錢) 石膏(三錢) 甘草(二錢,生) 半夏(三錢) 升麻(二錢) 芍藥(三錢)
煎半杯,熱服,徐咽。
治牙疼齦腫。
\x柴胡桃仁湯\x
柴胡(三錢) 桃仁(三錢) 石膏(三錢) 骨碎補(三錢)
煎半杯,熱服,徐咽。
治虫牙。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咽喉
內容: 咽喉者,陰陽升降之路也。《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循喉嚨而入缺盆。脾足太
陰之
脈,挾咽而連舌本。心手少陰之脈,挾咽而擊目系。小腸手太陽之脈,循咽而下胸膈。腎足
少陰之脈,循喉嚨而挾舌本。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而入頏顙。五臟六腑之經,不盡循于咽
喉,而咽為六腑之通衢,喉為五臟之總門,脈有歧出,而呼吸升降之氣,則別無他經也。
六腑陽也,而陽中有陰則氣降,故濁陰由咽而下達,五臟陰也,而陰中有陽則氣升,故
清陽
自喉而上騰。蓋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不藏則下行,是天氣之降也,五臟者,藏精氣而不
泄,不泄則上行,是地氣之升也。地氣不升則喉病,喉病者,氣塞而食通,天氣不降則咽病
,咽病者,氣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氣梗者,是臟完而腑傷之也,先氣梗而后食阻者,是腑
完而臟傷之也。而總之咽通六腑而胃為之主,喉通五臟而肺為之宗。陽衰土濕,肺胃不降,
濁氣堙郁,則病痺塞,相火升炎,則病腫痛。下竅為陰,上竅為陽,陰之氣濁,陽之氣清。
清氣涼而濁氣熱,故清氣下陷,則涼泄于魄門,濁氣上逆,則熱結于喉嚨也。
\x甘草桔梗射干湯\x
甘草(二錢,生) 桔梗(三錢) 半夏(三錢) 射干(三錢)
煎半杯,熱嗽,徐服。
治咽喉腫痛生瘡者。
\x貝母升麻鱉甲湯\x
貝母(三錢) 升麻(二錢)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鱉甲(三錢)
煎半杯,熱嗽,徐服。
治喉瘡膿成者。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聲音
內容: 聲音者,手太陰之所司也。肺藏氣,而氣之激宕則為聲,故肺病則聲為之不調,氣病則
聲為
之不暢,而氣之所以病者,由于己土之濕。手陽明主令于燥金,手太陰化氣于濕土,陽明旺
則金燥而響振,太陰盛則土濕而聲喑。譬之琴瑟簫鼓,遇晴明而清越,值陰晦而沉濁,燥濕
之不同也。燥為陽而濕為陰,陽旺則氣聚而不泄,氣通而不塞。聚則響而通則嗚,唇缺齒落
而言語不清者,氣之泄也,涕流鼻淵而聲音不亮者,氣之塞也。
然聲出于氣而氣使于神。《靈樞‧憂恚無言》︰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
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舌者,聲音之機也。懸雍者,聲音之關也。頏顙者,
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蓋門戶之開闔,機關之啟
閉,氣為之也。而所以司其遲疾,時其高下,開闔適宜,而啟閉中節者,神之所使也。是故
久嗽而音啞者,病在聲氣,中風而不言者,病在神明。聲氣病則能言而不能響,神明病則能
響而不能言。聲氣出于肺,神明藏于心,四十九難︰肺主五聲,入心為言。緣聲由氣動,而
言以神發也。
聞之婦人在軍,金鼓不振。李少卿軍中有女子,擊鼓起士而鼓不鳴。然則調聲音者,益
清陽而驅濁陰,一定之理也。
\x茯苓橘皮杏仁湯。\x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百合(三錢) 橘皮(三錢) 生姜(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濕旺氣郁,聲音不亮者。
\x百合桔梗雞子湯\x
百合(三錢) 桔梗(三錢) 五味(一錢) 雞子白(一枚)
煎半杯,去滓,入雞子清,熱服。
治失聲喑啞者。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八 七竅解 須發
內容: 須發者,手足六陽之所榮也。《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手三陽之上者,皆行于頭,陽
明之
經,其榮髭也,少陽之經,其榮眉也,太陽之經,其榮須也。足三陽之上者,亦行于頭,陽
明之經,其榮髯也,少陽之經,其榮須也,太陽之經,其榮眉也。凡此六經,血氣盛則美而
長,血氣衰則惡而短。
夫須發者,榮血之所滋生,而實衛氣之所發育也。血根于上而盛于下,氣根于下而盛于
上,
須發上盛而下衰者,手足六陽之經氣盛于上故也。《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冬時陽氣內潛,而爪發枯脆,夏日陽氣外浮,而
爪須和澤。緣須發之生,血以濡之,所以滋其根 ,氣以煦之,所以榮其枝葉也。
宦者傷其宗筋,血泄而不滋,則氣脫而不榮,是以無須,與婦人正同。然則須落發焦者
,血衰而實氣敗,當于營衛二者雙培,其本枝則得之矣。
\x桂枝柏葉湯\x
首烏(三錢)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生地(三錢) 柏葉(三錢) 生姜(三錢) 人參
(三錢) 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須落發焦,枯燥不榮。
黃澀早白,加桑椹、黑豆。陽衰土濕者,加干姜、茯苓。肺氣不充,重用黃 ,肺主皮
毛故也。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1  卷九//  
2  卷九/瘡瘍解/ 癰疽根原  
3  卷九/瘡瘍解/ 瘰根原  
4  卷九/瘡瘍解/ 癩風根原  
5  卷九/瘡瘍解/ 痔漏根原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九  
內容: 瘡瘍之病,因寒邪傷營,血澀氣阻,積郁成熱,肉腐為膿。陽盛則紅腫而外發,陰盛則
黑塌而內陷。其輕則疥癬之疾,其重則腹內之病。
《靈樞》義皙而無方,《金匱》法略而未備,后世外科之家,仰鑽莫入,茫若其言,玉
版塵封,金匱雲埋。知若亞父,遭此難而身傾,腎如伯牛,構斯疾而命隕,賢智不解其義,而
況余子乎。
往年目病,悔為庸妄所誤,寒泄脾陽,耳后壅腫,清膿如注,又幾誤于外科之手。游息
浮揚,一縷未斷,念之至今病悸,作瘡瘍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九 瘡瘍解 癰疽根原
內容: 癰疽者,寒傷營血之病也。血之為性,溫則流行,寒則凝澀,寒傷營血,凝澀不運,衛
氣郁
阻,蓄而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膿瘀不泄,爛筋而傷骨,骨髓消爍,經脈敗漏,熏于五臟
,臟傷則死矣。
癰病淺而疽病深,淺則輕而深則重。癰者,營衛之壅于外也,疽者,氣血之阻于內也。
營衛
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腫有大小。穴俞開而風寒入,寒郁為熱,隨孔竅而外發,故其形圓
。疽之外候,皮夭而堅,癰之外候,皮薄而澤,陰陽淺深之分也。
《靈樞‧癰疽》︰寒邪客于經脈之中則血澀,血澀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
,故
壅腫。寒氣化為熱,熱盛則腐肉,肉腐則為膿。癰成為熱,則根原于外寒,故癰疽初起,當
溫經而散寒,行營而宣衛。及其寒化為熱,壅腫痛楚,于此營衛遏閉之秋,仍宜清散于經絡
。至于膿血潰 ,經熱外泄,營衛俱敗,自非崇補氣血,不能複也。如其經絡陰凝,腫熱外
盛,氣血虛寒,膿
汁清稀,則更當溫散而暖補之,不可緩也。若夫瘡癤疥癬之類,其受傷原淺,但當發表而瀉
衛,無事他方也。
\x桂枝丹皮柴蘇湯\x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蘇葉(三錢) 生姜(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取微汗。
治癰疽初起。
《金匱》︰諸脈浮數,應當發熱,而反洒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瘡癰。癰疽因外感寒
邪,
傷其營血。營傷而裹束衛氣,衛氣郁阻,不得外達,故見惡寒。衛郁熱發,肉腐膿化,則成
癰疽。
初起經絡郁遏,必當發表。表解汗出,衛郁透泄,經絡通暢,則腫痛消除,不作膿也。
若不
得汗,宜重用青萍發之。表熱太盛,用地黃、天冬,涼瀉經絡之郁。衛氣太虛,用黃 益其
經氣。
\x丹皮黃 湯\x
桂枝(三錢) 桃仁(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丹皮(三錢) 生姜(三錢) 元參
(三錢) 黃 (三錢,生)
煎大半杯,熱服。
治皮肉壅腫,癰疽已成者。
熱盛,重用黃 、天冬、地黃。
\x排膿湯\x
甘草(二錢,炙) 桔梗(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煎大半杯,溫服。
治膿成熱劇,皮肉松軟者。
\x桂枝人參黃 湯\x
人參(三錢) 黃 (三錢,炙)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炙) 當歸(三錢) 芍藥(三
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膿泄熱退,營衛雙虛者。
\x黃 人參牡蠣湯\x
黃 (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五味(一錢) 生姜(三錢) 茯苓(三錢) 牡蠣
(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膿泄后潰爛,不能收口。洗淨敗血腐肉,用龍骨、象皮細末少許收之,貼仙靈膏。
\x仙靈膏\x
地黃(八兩) 當歸(二兩) 甘草(二兩) 黃 (二兩) 丹皮(一兩) 桂枝(一兩)
麻油一斤,黃丹八兩,熬膏,入黃蠟、白蠟、乳香、沒藥各一兩,罐收。膿后潰爛,久
不收口,洗淨貼。一日一換,計日平複。
\x大黃牡丹湯\x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冬瓜子(二錢) 桃仁(三錢) 丹皮(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疽近腸胃,內熱郁蒸者。
\x參 苓桂干姜湯\x
人參(三錢) 黃 (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丹皮
(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陰盛內寒,及膿清熱微者。
甚加附子。
\x仙掌丹\x
斑蝥(八錢,去頭翅,糯米炒黃用,去米。川產者良。余處不可用) 前胡(四分,炒)
乳香(一錢,去油) 沒藥(一錢,去油) 血竭(一錢) 元參(四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五分)
研細,瓶收。
凡陽証癰疽初起,針破瘡頂,點藥如芥粒,外用膏藥貼之,頃刻流滴黃水,半日即消。
重者一日一換,一兩日愈,神效。膿成無用,陰証不治。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九 瘡瘍解 瘰根原
內容: 瘰 者,足少陽之病也。足少陽以甲木而化氣于相火,其經自頭走足,行身之旁,目之

,上循耳發,從頸側而入缺盆,下胸腋而行脅肋,降于腎臟,以溫癸水。相火降蟄,故癸水
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熱。而甲木之降,由于辛金之斂,辛金之斂,緣于戊土之右轉也。
戊土不降,少陽逆行,經氣壅遏,相火上炎,瘀熱搏結,則瘰 生焉。
肝膽主筋,筋脈卷屈而壅腫,故磊落歷碌,頑硬而堅實也。《靈樞‧經脈》︰膽足少陽
之經
,是動則病口苦,心脅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馬力挾癭者,足少陽之脈,循
缺盆,挾胸膈,而走脅肋,其經彎如馬刀,而癭瘤挾生也。《金匱》︰痺挾背行,若腸鳴,
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此以勞傷中氣,戊土逆升,少陽經脈降路壅阻,相火郁蒸,故令
病此。
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堅而不潰,潰而不斂,較之諸瘡,最難平複。而相火升炎,上熱日
增,
脾腎陽虧,下寒日劇。久而陽敗土崩,遂傷性命。非傷于血肉之潰,乃死于中氣之敗也。
法當培中氣以降陽明。肺胃右行,相火下潛,甲木榮暢而歸根,則瘡自平矣。
\x柴胡芍藥半夏湯\x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丹皮(三錢) 牡蠣
(三錢) 鱉甲(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上熱甚者,加黃芩、地黃。血虛木燥,加首烏。腫痛,加貝母。膿成,加桔梗。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九 瘡瘍解 癩風根原
內容: 癩風者,風傷衛氣而營郁未盡泄也。衛性收斂,營性發揚,風傷衛氣,開其皮毛,風愈
泄則
衛愈閉,其性然也。衛閉則營血不得外發,于是郁蒸而生裡熱。六日經盡,營熱郁發,衛不
能閉,則腫透皮毛,而見紅斑。斑發熱除,則病愈矣。若衛閉不開,斑點莫出,營熱內遏,
臟腑蒸焚,則成死証。
風以木氣而善疏泄,其衛氣之閉者,風泄之也,其衛氣之閉而終開者,亦風泄之也。初
時感
冒,經熱未盛,則氣閉而風不能泄。經盡之后,營熱蒸發,則風泄而氣不能閉,是以疹見。
風有強弱之不同,氣有盛衰之非一,風強而氣不能閉,則斑點盡出,氣盛而風不能泄,則
斑點全無。
若風氣相搏,勢力均平,風強而外泄,氣盛而內閉。風強則內氣不能盡閉,氣盛則外風
不能
盡泄,泄之不透,隱見于皮膚之內,是謂癮疹。氣之不透,泄郁而為痒。痒者謂之泄風,又
曰脈風。泄風者,風之未得盡泄而遣熱于經脈之中也。泄風不愈,營熱內郁,久而經絡蒸淫
,肌肉腐潰,發為痂癩,是名癩風。
肺司衛氣而主皮毛,衛氣清和,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焉,則皮毛榮華。衛氣
郁閉
,發膚失其熏澤,故膚腫而毛落。肺竅于鼻,宗氣之所出入。宗氣者,衛氣之本,大氣之搏
而不行,積于胸中,以貫心肺而行呼吸者也。衛氣閉塞,則宗氣蒸瘀,失其清肅,故鼻柱壞
也。
大凡溫疫中風,發表透徹,紅斑散布,毫發無郁,必無此病。
法宜瀉衛郁而清營熱,決腐敗而生新血。經絡清暢,痂癩自平矣。
\x柴蘇丹皮地黃湯\x
蘇葉(三錢) 生姜(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地黃(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若不得汗,重用青萍發之,外以青萍熱湯熏洗,以開汗孔。汗后用破郁行血之藥,通其
經絡,退熱消蒸之劑,清其營衛,腐去新生,自能平愈。
但涼營瀉熱之品,久服則脾敗,當酌加姜、桂行經之藥,不至內泄脾陽,則善矣。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書名: 四聖心源
書目: 卷九 瘡瘍解 痔漏根原
內容: 痔漏者,手太陽之病也。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手三陽之走頭者
,清
陽之上升也,足三陽之走足者,濁陰之下降也。足三陽病則上逆而不降,手三陽病則下陷而
不升。
《素問‧氣厥論》︰小腸移熱于大腸,為慮瘕,為沉痔。五行之理,升極必降,降極必
升,
升則陰化為陽,降則陽化為陰。水本潤下,足少陰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極則升也,火本炎
上,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極則降也。手太陽病則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是以
小腸有熱。五臟六腑,病則傳其所勝,以丙火而化庚金,是以移熱于大腸。魄門處大腸之末
,丙火傳金,陷于至下之地,是以痔生于肛也。
然病在于二腸,而究其根原,實因于脾。《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
,腸
為痔。以過飽傷脾,脾氣困敗,不能消磨,水谷莫化,下趨二腸,而為泄利。泄則脾與二
腸俱陷,丙火陷于肛門,此痔病所由生也。
氣統于肺,而肺氣之降者,胃土之右轉也,血藏于肝,而肝血之升者,脾土之左旋也。
凡經
絡臟腑之氣,皆受于肺,凡經絡臟腑之血,皆受于肝。戊土一降,而諸氣皆降,己土一升則
諸血皆升,脾土濕陷,則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故脫失于大便。凝則為慮瘕,流則為沉痔
。沉慮者,皆肝血之下陷,無二理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腎脈微澀,為不月、沉痔。血流于后,則為沉痔,血凝于前
,則
為不月,不月即慮瘕也。《金匱》︰少陽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痔與下重
便血,皆丙火之下陷火衰而陷者,則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者,則下重便血而痔生。
要之痔家熱在魄門,而脾與小腸,無不寒濕。緣丙火不虛則不陷,陷則下熱而中寒。丙火上
升而化寒水者,常也,下陷而不化寒水,是以生熱。陷而不升,故熱在魄門而不在腸胃也。
此病一成,凡遇中氣寒郁,則火陷而痔發。無論其平日,即其痔發肛熱之時,皆其寒濕
內作
之會,而醫工不知也。經血陷流,習為熟路,歲久年深,時常滴漏,則為漏病,譬如器漏而
水泄也。
\x茯苓石脂湯\x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四錢) 甘草(二錢) 干姜(二錢,炒)
赤石脂(三錢) 升麻(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痔漏腫痛下血。
肛熱加黃連,木燥加阿膠。

朝代: 清   
作者: 黃元御   
西元年: 西元1705-1758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7 18: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