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素灵 的帖子
20091110_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10)_方剂七朵水仙花 1 楼 发表于:8/18/2010 8:07:32 AM
俺整理地可能差错很多,多指正
20091110_¬¬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10)_方剂(草稿)
由天道(七朵水仙花)整理
接着我们讲中医基础讲座,这次咱们讲方剂,对于一些中医爱好者和学中医的,这一块应该比较重要,你看方剂这一块体现了很多的中医的,相当于中医的直接应用。怎么开方,怎么用药,很多想知道,到底里面道理是什么?怎么组方?古人留下的方子成千上万,理论也是很多,五花八门,金元四大家吗,也产生了各种流派,到现在为止,关于方子,能够说明白,理清楚的书籍著作不多,而且很多各承家技等。伤寒论上不是说了吗,开什么样的方子治什么样的病,这里面感觉非常的深。犹抱琵琶半遮面吗?而且现在的科学技术也解决不了,所以说我这方子准备的也不充分,因为要涉及的问题太多了。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到临床到中药,最终都要落实到方子上,因为一个中医最基本的技能就是会开方嘛。开了方才能抓药,抓了药才能熬药,熬了药喝了药,才能体现出药有没有效果。所以说,方子是理论和临床的结合点,一个大夫水平高低主要看方子,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方子开出来之后,病人熬了喝了之后,能治好病是关键点,许多中医爱好者也好,搞中医临床的也好,所有的重点都归结在开方子上,方子承载了太多的学中医人的理想,我不想占用太多的课时讲方子,也就是今天这一堂课,把所有的也就是把我认为的必要的在这堂课跟大家说一下,让大家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分3部分讲:①什么是方子?②方子是干什么的?③组方的原则是什么?有时间的话会给大家模拟几个病例。
先跟大家讲一讲方子是怎么开出来的。
一、什么是方子?这个讲起来既复杂又简单。因为所谓的方子就是方法,什么的方法呢?治病的方法,比如说中药、针灸、打拳等等,或其他方法,看电视都能好病,但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总结来总结去,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喝药。这个方子来源就是对药的选择,方子--丸、散、膏、丹嘛,各有所宜,丸就是大丸子,散就是药粉,膏就是把汤剂浓缩成稠膏,丹就是一些丹药,当然还有汤药。最常见的就是把草药抓回来以后用锅煮,煮出来的汤汁就是汤药。但这些都涉及到组方,其实方子要是归结到最简单的方子就是一味药,比如说我们肠胃堵住了有食积了,煎煮点大黄一泻;好多人要减肥,你煎点三七叶一泻,这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风寒感冒了,煎点生姜水一服;肚子有气胀,熬点陈皮水一服;一个人闷厥了,往他的鼻腔里吹点细辛皂角粉,刺激一下他的神经,刺激着了使他一下子就回来了,这些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人们在实践当中总结发现很多时候一味药治病并不是很理想或有很多副作用,就把几味药组织在一起使用,尽量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那么这就是复方,也就是现在大家去医院大夫给你开的中药方子里有许多药;这样方子就延续下来了,复方多味药组成的用中药的治疗方法叫复方。慢慢地人们把很多最有效的复方组方的药味和用量不断的固定下来,应用于临床,慢慢地这方子就定下了,人很朴实,一味药治某病,慢慢地多味药组合治某种病;所有的方子当中有经方和时方,经方是指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后人开的方子叫时方,时就是时代,每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方子;经方也就是经典的方子,为什么叫经方呢?因为它的组方原则和疗效是后代有目共睹的,只要辨证准确,用量符合时宜,效果一下子就表现出来,其中经方中的桂枝汤为群方之祖,它代表着所有方子的组方原则,一代代的几千年来,人们头痛脑热呀,大病小病都是靠我们的中医大夫用经方时方来进行治疗,几千年来中医不断长养者整个中华大地,咱们能够不断的繁衍身体,是跟方子的直接疗效息息相关的,中医的所有精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方子上,这就是什么是方子。
二、方子是干什么的 大家都知道,方子是用来治病的;那么方子是如何来治病的呢?学习这个气道大家知道,人是一团气,人得了病必然是这团气出现了异常,这团气出现了异常,方子就是来纠正这团异常气的,我们知道不管人物事都是由气组成的,人是一团气,任何一味药也是一团气,几味药组成一个方子也是一团气,这个叫做方气,方气有方气的特点,药有药气的特点,人有人的特点,组方开方治病,目的就是用方气去影响人身之气,使之归正,让他恢复正常;比如一个人受凉了,寒着了,那你就要开一些热药,把寒化开,那么热药呢就要开热方,热药开什么呢?就是要开干姜,花椒,桂枝,当归,官桂,川芎,附子这些都是一团热药,很简单很朴素的开方目的;病人上火了就开些凉药,这就是最基本最朴素的开方的目的;咱们先不论是否一上火就开清热的药,一聚就开温热的药重要的是把开方知道是纠偏,气不通了就通一下,气虚了就补一下,气紧了就放一下,拿什么药去放呢?半夏让它去放去散;虚乏了就吃一些有滋补的方子,达到补虚效果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也就是把我们的身之气纠正过来,正常地人身之气它有一个状态,上下周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不温不燥,处在中间状态,凡是脱离了这个中间状态,人就会生病,方子就会把不正常的状态调到正常状态,仅此而已,所以我们说开方子用途就是纠偏,偏了用偏气把你纠正过来,就像天平一样,通过加减砝码使之平衡,关于方子是干什么的,我们就讲这些。
三、重点讲组方原则:
组方的原则归纳了10条,1.中正平和 2.刚而不猛 3.缓(柔)而不懦 4.温而不燥 5.凉而不寒 6.清而不枯 7.浊而不凝 8.通而不暴 9.攻而有守 10.补中带调。简单的把方剂的原则概括一下,虽然不周不到但大概的意思就这样。
⑴中正平和:正常人本身就是一团中和之气,出了问题,稍微偏了一些,你配方第一条原则就要使方子这团气与人身之气尽量相近,不要差的太远,这一条非常重要,大家要仔细的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差的太远,容易影响到人身之气,会对人身之气有一定的伤害,譬如:这个方子开的和人身之气不相近,比如说开一个大黄,开巴豆,或者说开全蝎,蚂蚁等等,这些药的气跟人身之气是不相符的,明显带有这个药自己的偏性,而且偏的很厉害,这种药下肚以后会直接扰乱人身正气,咱们先不管它去不去邪气,首先要知道这药是扰乱正气,如果说扰乱的厉害就叫毒药,扰乱的不厉害叫副作用,但效果一样,所有的药都有副作用,化疗药使人的头发掉了,这就是化学制剂的气和人身中正平和之气相差太远,你想这股气进入人身体,人身要拿出多少中正之气去化合这些气,象一勺盐放到水里一样,这勺盐就是化学制剂,或者说就是不平和的药气,水就是你的中正之气,你想想一勺盐需要多少水来化它,现在发现当今大夫开方用药这条原则完全摒弃,完全忽视掉了,他们在开方的过程中,没有这种理论概念,不知道开方的几条原则,不知道中正平和药跟人身之气相接;咱们经常吃的所有的五谷杂粮都和人身之气相近似,如馒头米饭粥萝卜白菜等等这些气很平和,跟我们人身之气很相近,所以我们吃了对我们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影响,否则,你开方就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上次我讲了巴豆劲大,人吃了就会爆泻不止,附子--正品附子,你吃一些10g,就浑身麻得不得了,而且有泻泄呕吐的可能,这些药在神农本草经上都是下品,不便常服,不得已,用之来治病;我们组成这个方子尽量为中正之气,比如桂枝汤,就是比较中正之气的方子,桂枝白芍姜枣草,一般人喝了这方子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现代人开方子,这条原则大部分都去掉了,很多人开方,求快,求狠或求稳,不理解中正平和的意义,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中正平和就是让方子之气跟人身之气相近,相近之后,人气稍微有点偏,你的中正平和的方气向相反的方向偏一点,来纠正人身的相偏之气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⑵刚而不猛:药劲大代表刚,药劲小代表柔,比如麻黄,干姜,细辛,附子,大黄等等这些药劲都大,开方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劲大的药让它缓和下来,体现刚而不猛地特点,怎么体现呢?比如用附子这个刚药时,加一个柔药,去缓和他这种猛劲,加什么呢?加甘草,这就是一个方子就是附子甘草汤;那么你用桂枝通经,为防止桂枝的燥性,加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这就是桂枝汤;那用甘草缓和大黄的猛劲,那就是大黄甘草汤;开方就是牵制,利用它刚得一面同时又要牵制它猛烈的一面,这样容易让它发挥它正面的作用,缓和它的疗效;现在很多人开方他不是这样,唯恐这个药不够刚猛,最简单地就是麻附辛,不加任何制约的药,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均刚猛之药,过刚过猛,导致什么结果?很简单—伤正,一个人用可能表现不出来,一批人用马上就表现出来,比如肚子有寒,你用麻附辛去通他,寒是一天两天的,一下子好了,就认为这方药起作用,好用,但是一个久寒的放在那里,或者一个虚寒放在那里,或者除了寒还有其它淤阻的问题,光用麻附辛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还暗伤气血;所以说有人开麻附辛,我就建议再加点柔药进去,效果就好,不能轻易用麻附辛,不要让麻附辛跑的太远,这是原则上刚而不猛,也是中正平和的一个特点。比如:肚子有实气,有人要泻下,不断的泻,泻中要收一下,收中有泻,这样既能达到推陈出新同时又能达到守正这个目的。正气在,你才有御邪的能力,正气不在了,你下多大的方子都没有用。
⑶缓(柔)而不懦 什么叫缓而不懦呢?你的方子柔缓但不怯懦,和刚而不猛,刚而不烈是对立的;有的人开方太狠,什么毒药下去了如附子、蚂蚁伤身,什么都敢用,搞得病人气血暗耗,上吐下泻,眼睛发黑,肢体麻木,病本身不重,越治越重,都是开方过于刚强伤了的病;它的反面就是开方太怯懦,我们可以开柔缓的方子,但一定要柔而不懦,缓而不懦;比如:治一个风寒感冒,来势汹汹,发烧39℃,这时你要开一个很懦的方子:如:紫苏、藿香、陈皮、桑叶、菊花,药劲就很小,不能达到御敌的效果,再说很多药店的紫苏、藿香就是一干草,完全没有了药的气味,劲小的狠,再加上桑叶、菊花这药非常轻柔,整个药劲过于懦弱,不能很好的御邪;所以我们开方一方面不能过于刚猛,同时也不要开过于懦弱的方子,如小孩的食欲不振,上来就是焦三仙,谷芽,麦芽之类的方子,但有时候过于懦弱,也达不到治疗效果。
⑷温而不燥 什么是温而不燥呢?比如说一个寒证的病人,上来开方就是肉桂、干姜、附子,这些太燥了;开方一定要温和,温里散寒的,同时又要避免过于辛燥—辛温燥烈之药;后来评价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药就过于辛燥,伤正;所以我们开方要避免辛燥,怎么避免呢?很简单,加点甘润的药就可以了,如干姜,肉桂,加点麦冬,白术,茯苓稍微缓和一下,让它达到温而不燥的效果。
⑸凉而不寒 什么意思呢?就是开方不可过于寒凉,可以凉,但要凉中带温,不要过于阴寒,比如说咱去一个热,你上来就是三黄(黄连、黄芩、黄柏)加石膏、知母、龙胆草、大青叶、木通,一派寒凉之药,这个方子就不好,偏一边了如果你想治疗这个热,开方要凉中带温,凉中带散,凉中带补,不要过于寒,开方怎么开?比如一个胸膈中有热的,三黄可以用,石膏竹叶也可以加,然后上其它药:麦冬、甘草、大枣、升麻、柴胡、炮姜缓解,这就是凉而不寒,即使是大热的病,也不要开一边倒的药,稍微过了就伤正,稍微不对症就伤正。所以说不管是刚而不猛,缓而不懦,温而不燥,凉而不寒,都要体现中正平和之气,这就是孔子讲得“时中”,时间的时,中间的中。中正平和之气不是一根棍子立在那里,就直立在那里不动,它可以稍微偏左,也可以稍微偏右,但是不可极左极右,与时消息吗,做到这样很难。所以中医大夫看病开方就要适中,微左微右,不能极左极右;开刚药可以,但不能猛;开缓药可以,但不能懦;开温药可以,但不能燥;开凉药可以,但不能寒。下面接着讲。
⑹清而不枯 什么是清而不枯呀?首先人身之气分清楚,上面气清,下面气浊,清浊相干互为循环,如果我们开治疗清气的方子,清气当中要带点浊气,不要太干枯了。从面象上讲,很多人呢看面色太清,气太清秀了,清秀的没有福气了,这就叫清而枯,清中要带点浊,这人就有福气了,而且有理想,太清了完全理想化了而不现实,导致最后自己凄苦一生,婚姻不幸,家庭不幸,事业不行,身体也不行,这叫清枯之象,清贫之象;很多人很清秀,但却凄苦一生,就是因为里面少了浊气,在这里我们开方也一样,一定要清中带浊。比如:白虎汤中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石膏、知母是气清,甘草其气浊,它在清热的同时带有浊阴之气。清而不枯,清而有浊,比如开三黄,气太清了,怎么体现出浊性呢?加麦冬甘草之类的。
⑺浊而不凝 什么是浊而不凝呢?尤其是开一些补方,补下焦的方子,开浊气的药是组方的药,比如: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那三补呢?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是茯苓、泽泻、丹皮;如果没有三泻,那就是浊而凝滞,熟地、山萸肉、山药这三味药都是静止不动的,凝滞不化的,这就是浊而凝,但万物贵在流动,浊了不让它凝滞,所以要加三泻,要加茯苓、泽泻、丹皮,使阴浊之气能流动开来,万物贵流通,贵变化,清中带浊,浊中带清,浊而能走,清而能守,这个都是开方的组方原则,大家在应用过程当中要细细体会。
⑻通而不暴 什么是通而不暴呢?通经脉但又不能太刚爆,现在很多人学中医都知道,人呢?经脉不调,气机闭塞,是导致很多病的原因,既然经脉不通,难道你就要不断的拿棍子去捅它吗?脑栓塞难道你拿东西捅开它吗?脑栓塞拿棍子一捅就脑溢血了,本身他栓塞的同时(脑梗塞、脑堵塞)血管已脆化,通也不是,不通也不是,你硬拿药一通血管破了,这就是很多治疗象脑梗塞导致脑溢血的悲剧的原因。溶栓一溶,血栓就化了;很多治风湿病的,用全蝎、蜈蚣、地龙、蚂蚁、威灵仙、羌活、高度白酒猛攻它,想把经脉打开,结果越吃越没劲,越吃越痛,浑身都虚脱冒大汗,这个就是强暴的去通它的后果。人身是一股清虚之气,时间久了缓缓积累了导致经脉不通,不能一朝就通开,开药过猛会通伤正气,象放疗化疗一样;这就是我们单独拿出来的通而不暴,你可以通,没反对你通,慢慢地把它通开,一点一滴的通,柔,时候到了自然就打开了,时候不到想法去捅,那就破,气血就耗掉了,在这里再次奉劝猛攻派的大夫,喜欢刚爆用事的大夫要加小心,很多病就是你治出来的,大刀阔斧,休克疗法,胆子大一些,用药再猛一些,再冲击一下,病人就完了;特别在用方上“宁不及勿过”,我的药宁可通不过,它不及,也不可以用过了,用过了很容易伤正;你看谁谁谁不是好了吗,吃顿附子,第二天手麻等风湿病没了,这样的病历有吗?没有!比例是多少呀?我跟你说:百分比很低,和中毒效应差不多,不要盯着谁谁谁吃中毒了,又去买的了,其实大部分疾病都不是用刚爆的手段治愈的,尤其是慢性病。毛泽东不是讲了吗,打持久战,道路是曲折的,用泡蘑菇的办法慢慢地化解它,这就叫农村包围城市,做一点一滴的工作,最终让敌人陷入汪洋大海中,这些都充满了智慧方法,同时也适用于我们看病用药,所以我再强调一下,开方尤其是通经脉,一定要通而不暴,慢慢起效,时候到了就好。
⑼攻而有守 什么叫攻而有守呢?很简单,就是你攻的时候,后面有粮草保障,不要开出一派攻药,这个还要举一下麻附辛这个例子,麻附辛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刘关张,光指望刘关张去打不解决问题,跑不了20里,你就筋疲力竭了,后面一定要有部队跟上,其中就有粮草供应,没有粮草供应你打什么仗呢?只伤你的气血,我看很多大夫开方只攻不守,很多感冒方子都是发表,后面没有粮草接济,发表出汗,怎么也不出,害的许多老年性的身体虚寒的导致风寒痹阻,用中药用攻药可以,但后面没有粮草接济,你能用多久,这个都是攻而不守,攻而不补的后果,所以我跟大家说想用中药时,一定要攻而有守,不能开一边倒得药,只知攻不知守,大家看伤寒论的方子,都是攻补兼施,大家看麻黄汤很典型吧,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甘草为补药;你看几个泻心汤,泻心汤成分是半夏、黄芩、黄连等,补药是参、姜、草,里面有人参、生姜、甘草都是补药;白虎汤什么成分?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石膏、知母是攻药,甘草、粳米是守药,井然有序,伤寒论的方子是非常体现攻补兼施方子的特点的,如大建中汤,有蜀椒、干姜、人参、饴糖组成。人参、饴糖是补药,都是攻药放到补药当中去施行,这是很重要的,大家以后要仔细体会,没有全攻的方子,也没有只守的方子,都是攻补兼施。
⑽守中带调 和攻中有守一个道理,为什么不说补中带攻呢?我觉得开方应少用攻药多用调药,不主张对抗,不主张开战,大家可以调,所以改成了补中带调,要补一个人,很多人虚不受补,瘀不受补,补不进去,都堆滞在那里,上火等等这些现象是有的,我们一定要在补中带调,调补吗;把那个调开点,补进去,调开点,再不进去,这样他慢慢地就得到了补益,同时又能调畅气机;现在很多大夫,依仗攻伐不愿意去补,他觉得补,补不进去,经脉不通你补什么呢?首先要通经脉,那样他就不断地用攻伐的法子去通经脉去,导致这人越来越虚;这个瘀本来是一个气瘀,不能用通伐的方式缓解,只能用柔缓的方式慢慢地去解瘀,解一点不一点,什么也不耽误,就像刮风下雨一样,不能只刮风,而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也有的但狂风暴雨只能带来洪水,不能安养当地的百姓,所以下雨还是要下温和的雨,刮风要刮温和的风,这就是我主张的补要小补,调要缓调,攻要慎攻,别上来就攻,强良者不得死,别用强和刚对抗的形势,那跟西医有什么区别,所以最终归结到补中带调的这一项,尤其是“调”字,调百脉,调达气血。
这就是我们开方从中正平和开始到补中带调结束我一个开方的基本原则,刚柔并济;温凉同使;清浊相交;攻补并用。像这种情况,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对药要有了解,对气机要有了解,对病机要有了解,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去摸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没有三、五年之功底,不可能体会其中的经验,为什么讲方子着重讲组方原则呢?就是要告诉大家,开方如做人,开方就是在做人,开方就是在做事;你看这几条原则,用在做人做事一样,做人要中正平和,性情不能太刚猛,不能太过了,不能太躁了,不能太阴寒,不能清枯,亦不能太浊凝,不能动不动就跟别人战斗,也不能只积攒钱财,都要不断地流动变化,不失中正平和之性;做人做事你要能有这样的品德,你开方用药也一样,咱们知道,一个人做任何事情也好都反映着你;如果你开方喜欢用苦寒的药,估计你这个人呢也差不多,看这个大夫开方,你就可以知道这个大夫的性格;有的大夫毛糙,患者希望马上好,尤其是一些临床经验不多的,越喜欢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平,喜欢开攻伐的药;但是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多和阅历的加深,慢慢地他就发现原先做了很多坏事,医坏了很多病人,胆子就会越来越小,又找不到开方的真正诀窍在哪里,开方的胆子就越来越小,最后什么个性药都不敢用了,最后只能开谷芽、麦芽、焦三仙了,就开这种药了,从原先的过于刚猛到现在的过于懦弱,反正我开的方怎么也吃不死人,但也不治病;那还有一些大夫,开过于刚爆的方子,治愈了几个病人,就觉得找到了治病的诀窍,因之而一发不可收拾,不断的在刚爆方子上花心思,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治病甚至治厉害了治死了人,仍然不知悔改,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治病之路,这个很可怕,它会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虽然治愈了一些病人,但是治坏了的也很多,他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这种大夫比前一种大夫厉害的多,危害也大,而且他在著书立说,对后世又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事就不好说;还有一种大夫,喜欢用补药,什么药贵开什么,什么鹿茸片、野生灵芝、各种参、虫草等等,不断地开,罗列了一堆补药,其中没有任何调药和章法,去给病人治病,导致病人吃出很多毛病来,上火、头胀、失眠、便秘,很多症状都出来了,但是他有一点好处,我都给你开的补药,帮助你的,补益你的,病人又说不出什么来,不知道问题的根结在哪里,就像栽花施肥一样,什么肥好统统都上,最终把这花烧死了,他不知道肥多肥大能把苗烧死,这个问题很普遍;尤其是现在很多家长带小孩,都这样把小孩的身体搞差了,经济条件非常好,这营养那营养买的东西很多,恨不得把小孩能淹没了,最终小孩长得又胖,天天有病,像个豆芽菜一样,弱不经风,这个就是补补出的问题,小儿就补,到老了你补什么?我举得例子都在说明一个问题,“过犹不及”不能平一点;有人要问:应该吃什么?应该吃肉?应该荤素搭配,不能完全吃素,也不能完全吃肉,但吃素,我说的这个素是素淡的意思,不是素菜的意思,如果你经常吃一些豆腐,熬一些素菜的汤也可以,如果天天吃青菜,一点补益的东西不吃,这人身体体质也不会好多少,象有的大夫开方的时候,忌牛羊肉,忌猪肉,忌水果,忌甜食,最终这种病人只能吃几样青菜了,这样久而久之气血补不上来,就会产生很多畸形的问题,这相当于落井下石,本来身体不怎么样,又不让吃这个吃那个东西,导致身体更差,在现实生活当中,做人做事,开方用药,看病都体现了“中道”这个问题,不能总愿偏一边,不能综合的考虑问题;先讲到这里,休息五分钟。
回答问题
①道可道问:俗话说“以毒攻毒”应如何理解?是否与中正之道背道而驰?
答:咱们这样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中正平和之道是权,以毒攻毒是变,权,变,有权,有变,你说绝对是中正平和?如果说突然刚爆之气多了,你怎么对付它呢?突然发生战争,你怎么办呢?大部分时间,我们要秉承中正平和之性。同时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也要开战,日本人打过来了,你在中正平和,那么怎么你也不会和的。但是有一点,要在开战的过程当中,也要杂糅中和,不能完全征战,战中有和,和中有战,战战和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时候都不能一边倒,就像我们做事一样,“骂人还要留三分”,你要光骂他,他就容易打架,“打人也要留三分”别人把对方打急了,打急了动刀子拼命就不好了,所以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以毒攻毒当中,也要守正,你不能完全豁出去了,正气不要了,跟邪气拼了,就像管他死活,把驼背拿夹板把他夹好了就算为止,恐怕这种东西都不能用,如果夹吧,夹不好我就歇一歇,别把他夹死了。如果治发热,发热发烧,我以毒攻毒,我拼命用麻黄汤发汗,发一遍出汗,烧没退,我再发,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的通过发汗,想通过发汗将邪气发出去还没等邪发出去,这人就先虚脱了,这就得不偿失了。发歇一歇,缓一缓,但再发,你别卯足了劲的发汗,那还不就和有寒怕冷去吃附子去通,还怕冷,还通,害怕力量不够,一通再通,通,通的最后,对方眼前一黑,一下载倒在地上了。这个你想想,哪有这样治病的,你即便是坏人,坏人也有三分好,完全是坏人也没有听他的,如果黑社会老大,他黑社会老大必然有他黑道上的一些治学吧?如果他完全没有治学,估计他这个黑社会也起不来。也就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要有胃气。什么是胃气呢?中和之气,你不管其他四脏,心、肺、肝、肾、都要存胃气,为什么摸脉的时候要有中和之脉,要有胃气,,如果是真脏脉,真脏脉见,心脉脉如钩,肺脉如毛,肝脉如弦,肾脉如石,如果这些真脏脉见了,没有一点缓和,就死了。所以说,黄要罗裹雄黄嘛,丝织品裹着雄黄,隐隐约约地,别把雄黄里面的黄完全呈现出来。
②君、臣、佐、使是怎么控制的?
答:关于君、臣、佐、使呀,开方过程中要体现看君,臣,佐,使,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味是主药治这个病,再配二个辅助的,再稍微有点帮上忙的,最后再有一个引经报使的,这就是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就是个仪仗队。有向导,有大将,大将旁边有裨将,裨将两边还有悍将,后边再加一队士兵,大队人马就开始了,海陆空嘛,你是打空为主,还是以打地为主,其他部队作侧应。说个简单的道理,你这个病症咱就说实证吧,你选谁打头阵呢?你可以选大黄打头阵,也可以选厚朴枳实打头阵。比如说咱用大黄打头阵,那么大黄为主将,厚朴枳实为侧应,陈皮茯苓为佐,这就是君、臣、佐,有的药有使药,有的药没有使药,这个咱不拘泥,主要体现君臣佐使。再者,开方子若君臣佐,三个层次的药你都用的来,你就能开不错的方子。大黄,再厚朴枳实加陈皮茯苓,如呕吐加半夏,比如说咱这样说一个心下逆,气逆,气往上逆的症状,很多人生气呀,导致心下气憋或者伤寒论上的心下痞,象泻下汤这样的,拿什么当主药呀?憋气要拿半夏当主药。半夏当主药为君,那谁为臣呢?梳理气机的拿陈皮茯苓当臣,佐药是什么呢?参草枣,咱单从解决这个心下气逆角度来说,君臣佐,所有的药相互配合,有发挥主要作用的,有发挥次要作用的,比如说听到扫雪,其主要作用的是推雪车,推得不干净,再扫一扫,扫帚就是佐使,起佐使的作用,如果我们处理一个心中热,用石膏清一下热,还有一点状的热留在上焦,用黄芩清一下,清完还有虚热留在那里,用竹叶荡一下,可能还有一些不顺,用陈皮扫一下,最终虚乏因热气蒸腾导致的虚乏,阴伤拿麦冬补一下,这各组成就很好治上焦客热的一个方子,方子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开出来的。
③开方的量一般怎么控制?君药的量一定要比臣药的量大吗?
答:这个肯定不对,君药它起的是非它不行的这个作用;比如,你有热邪,你必须用大黄,不用大黄你用枳实厚朴它推不出去;再如说解表的最好必须用麻黄,你用其它的要就不好使,开表你用荆芥柴胡你就开不动,你用麻黄去开,后面用杏仁顶着,用桂枝,然后最后加荆芥紫苏之类的药。关于量大家自己总结吧,这个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量劲大了就注意了,劲小了慢慢地开始往上加。
④如何分析西医的疫苗,疫苗作为预防手段,其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可它为什么有副作用?
答:所谓的疫苗就是小的邪气,提前启动你的身体,让你身体正气有一个适应,能反应过来产生抗体,这个用中医很好解释,先用小股部队骚扰一下。让你有时间准备提前做好防范,这个是有前提的,这个是你正气不太弱,要正气弱,邪气来了,小股部队骚扰你一下,你把对方去除了,大的邪气再过来时,你照样不行,你打疫苗也没有用,所以说还要以提高正气为主,不要完全依靠疫苗,很多人打了疫苗还是得病,这不很简单吗,你这个城市就100多人,都是老弱病残,对方派小股部队侦察一下,你艰难的把它们消灭了,那后面的大部队来了,你必定提前有一个防范,但一点用也没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定之理。你流感呀,甲流呀,来了之后,先击倒身体弱的,这个没有什么百分比,这个百分之多少死亡率,百分之多少概率,这个没有可比性;举过一个例子,就像高考吧,高三的年升大学率是50%,这个话对于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和学习特别差的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不能指着学习好的学生,你去跟他说,咱们都50%吧,学习不好的也50%,这个没有意义;这个正气足的人基本就是100%,或者说98%左右;正气弱的,可能这个流感还没击倒他呢,其他病先击倒他了,这不是很简单吗;还有疫苗有一个有效期,不是说打了这个疫苗终身免疫,不是这样,它刺激你一下,就慢慢慢慢地衰掉了,所以说我们不能靠疫苗,要靠自身增强自身的正气,身体好了就行,你抗击打能力就强了;很多人只所以怕冷,身体弱、精力差,都是正气不足;要努力把正气搞上去这个是关键;咱们学中医的都知道,精气神是人身三宝,没有精气神都靠不住,靠任何先进的科学医疗手段都不能解决精气神的问题,因为精气神从自然当中来,从道中来,你只有遵从自然,遵从于道,你才会有充沛的精气神,所以说我讲课不厌其烦的告诉大家保精全神,顾护正气,这个是治本之道;固然有人说我是补派,光知道补,这个在这里证一下名;跟“补”不一样,“补”不是简单的叠加,给你吃多少补药,不是这么回事,即使用药物来补,也不能纯补,光补不调,那这个补也没有实际效果,那这个大夫那个大夫的功德意义也不大。
⑤西方人的正气和东方人正气有何不同?西方人靠什么增强正气?西方人的先天体质是否强于东方?
答:这个问题我记得原先回答过,西方人和东方人的身体素质是有差别的,西方人气在外、内虚;东方人气在内、外虚;从形上来讲,西方人强于东方人;从神上讲,东方人强于西方人。所以西方人从形上看长得高大、威猛、有力气;东方人长得矮小、力量相对弱,但东方人有神气;西方人他考虑问题他深度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各方面都呆板,想问题简单直接;东方人不是了,说话含蓄,表意隐晦,意境深远。从美术上就能看出来,西方人油画,颜色浓密,色彩鲜艳;东方人抒情写意写景,分黑白两色,这是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画传神,西方人的画在于形迹,一个内一个外吗。西方人饮食也一样,比如他喝咖啡,东方人喝茶,茶和咖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咖啡味浓,茶味淡;各个方面都体现了无奈和不同,你只能各如其列;西方的文明是物质的文明,东方的文明是神气文明;文字上也一样,西方人横着写,东方人竖着写,不过现在由于西方人的影响也是横着写,东方人写字从右往左,象形文字,西方人发明最终普及的是阿拉伯字母,有26个希腊字母,a、b、c、d呀,是有个数的组合文字,但是东方文字是没有个数的,是象形文字,大家以后会知道象形文字是有独特优势的,方方面面呢都体现着,一横一竖,这个就不深说了。
⑥攻补调温凉这些在本草上并无划分?在哪里可以看到类似的话语?是否按此累结合药效来开方?
答:这个问题你既然提到了,这我就简单地说一下吧,现在的教材上,对中药的分类方式和解释是字典型的,字典不能教你学习,但可以帮你检索,你光看中药学,永远不会学会开方用药的,就像你光看字典你能学到多少知识呀,所有知识都是支离破碎的,那你只有专门看介绍这方面的书籍才有可能;但是很遗憾,这样的书籍少之又少,有,也由于初学,你也看不懂;所以说中国古文的丧失,改成白话文,这是对历史的一个割裂,那个没办法读了;繁体字变简体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摧残,同时不重视古文,又是一次摧残,导致现代中国人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繁体字隔着一层,古文隔着一层,你说你怎么了解神气文化,没办法了解。有心人只能逆流而上,努力学好古文,然后再啃古书,这样才能回到神气文化里面去;我们应用又在神气文化的教导当中应用,要跳出来活学活用,“伤寒”这个传之先载的典著,但是你不能完全死守伤寒的方子,应用在今人身上,疗效也不能很好体现,世界在不断地向前变化,理是不变的,法是不断的要变。
⑦西方也有宗教巫术等等,怎么没有认识到“精气神”?
答:这个我只能这样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国古代的文化以神气文化为主,以行迹文化为辅;西方正好相反,他们也有神气,只不过不叫精气神,内证呀,基督呀,他们那些宗教呀,还有些是本民族的远古的一些宗教,他们也有神气,不过也是越来越衰微,随着文艺复兴和后来整个西方科学不断的发展,慢慢地就被湮灭掉了;任何一个地区的文明都不是一边倒,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
看看有没有问题?
那比如我们开方子,怎么内证方子呀?首先对药要有内证,每个人都可以操作,你就看药尝药,有些药你不用看到它的形态,不用看到它的根怎么样?茎怎么样?你尝一尝,然后对一下药性,你记住这个味道,久而久之,你自然神而明之,理解这个什么意思,同时组方的时候,你组了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白虎汤,组方以后自己熬一熬,然后在喝一喝,记住那个味道,久而久之你又神而明之,知道这股神气,慢慢地在实践过程当中了解;象火一样,一看到火就会躲得远远地,就会感到温暖,为什么呢?因为你接触过火,你再内证的人,如果没有接触过火,那也不知道火的特性,接触过几次火,接触过几次水,接触过玻璃划破过手,那么你就了解了这个事物的特性,中药方剂都是一样。请问诸位有几个尝过中药尝过方剂,牢牢记住它的味道的,试问有几个真正的把伤寒论上的主要方子煎过,并且尝过?没有!所以说你还找什么内证呢,这些基本上都没做过,参禅,打坐你更没法去内证,就像上节课跟大家说的,学了当了几年厨子,从来没有做过菜,从来没有吃过自己做过的菜,那还叫什么厨子,为什么现在学中医学不了,学不会,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子都开不了,感冒头疼脑热你治不了,就因为大家离实践太远了,完全不了解神气文化了。
现在很多经络热,可能抱着经络不放,你研究的经络如果不是在神气文化的基础上研究,你研究的经络都是死的,你以为扎一个穴位能解决治疗许多疾病,不是那么回事,像现在很多老外学习针灸,他学的针灸方法和扎针方法没有什么两样,试问现在的针灸大夫有几个扎真就不想扎针的,凡是扎针灸向扎针的那样的,他离真正的针灸远着呢。
中药的上品,中品,下品都可以尝,其实大家尝药尝40-50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每种都尝,最多尝200-300味,就可以了,很基本的;基本你就能开方了,若是有一个好师傅带一带,很短的时间内,你就能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现在学中医,跟传统的中医割裂了,没有传承人了,路不知道怎么走了,搞的五花八门。
⑧药物的炮制手段是否可以采用现代的一些技术?
答:现在的技术倒是可以采用,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必须在神气文化的指导下改进,,但大势所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果说搞中医的还是步行或骑马,那么也会被社会淘汰,该开车就开车,那么这个开车要顺从自然规律开车,同样剂型可以改进,没有说不能改进的,但是其中要有依据,不能依据现代科技,要依据神气文化。举个简单例子:现代的丸剂古代的丸剂把药物碾碎,然后搓和成丸,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现在的做得漂亮,粉子细,口感好,一个问题来了,古代人做的丸子药粉颗粒大,粗糙,现代人做的丸子细腻,那神气文化量又量不出来,粉子细了好不好,这个跟吃粗粮细粮一个问题,你搞得都精米细面了,粗纤维减少了,整个影响肠道的功能,肠胃功能慢慢地就弱了,梳理气机的能力差了;同样,你丸子做成颗粒吸收,也有问题,容易粘腻,肝郁肝气郁结的人不利,这不很简单吗,还有现在搞那个免煎剂,那个对中药是一种摧残,如果那个能推广开来,我估计中医中药就很危险了,要是免煎剂推广开来,我不知道现在搞中药的标准化科学化,要把所有的中药饮片原辅料都搞成免煎剂,那么中医中药就灭亡了。什么是免煎剂?所谓的免煎剂,就是要通过物理化学的萃取方法,把里面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并且量化,然后把渣滓跑掉,就像现在那个中药提纯,那个山药呀,黄芪呀,党参呀黄芩,白术,茯苓等等,把所有的东西提纯,变成一小袋一小袋的,1g,3g,5g,6g,几克,这种东西要能推广就坏了;中药搞成片剂,胶囊剂,效果都不好,为什么不好呢?通过这个加工后,很多药效都没有了,药效并不是存在于成分中,而是存在于结构中,并不是你完全萃取提纯,保持它原先成分不失,就它的疗效这个完全不同;比如说:很简单,这个牛奶和奶粉出入就很大,这牛奶要把水蒸掉,下面出了一层干粉,才是奶粉,奶粉加上水,沏上一杯味道和牛奶的味道一样吗?功效一样吗?也就是疗效不仅仅存在于成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结构和形态当中。喝一杯凉水和一杯热水,成分一样,但凉热不一样,你喝的效果就不一样,凉水喝了拉肚子,热水喝了暖胃、出汗,你说能一样吗?你让西医来检查,凉水热水一样,他认为一样,跟挂水一样,凉冰冰的输入到人的静脉当中去,冲击着人的血液,你说得需要多少能量去化解这些冰水,得消耗多少人体的正气!挂了几瓶水之后,整个半个胳膊都凉了,他还视而不见,他还认为还在给你打营养液呢,你说你去哪里说理去,这就是集体致盲,什么是致盲,就是瞎了,集体的眼睛都瞎了,这是神气文化丧失之后的结果。很多手术,给人剖腹,洗肠子,洗来洗去的,你说从神气文化来讲,你得泄多少正气呀,寒气得进去多少呀,西医手术是完全不考虑这些问题的。
大家看一看有没有问题?
⑨吃饭容易出汗,该如何调解?
答:那看那种出汗呢?你这人身体很壮,一吃饭就出汗,估计很多年轻人都这样,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身体壮吗;食入于胃导致气血蒸腾就容易出汗;还有一种就是虚性的出汗,就是一吃饭带着热气赶动了你的气血,容易出虚汗,主要区别的标准:就是平常累不累,平常你吃饭很累就是虚汗,你身体很壮,精很旺,爱出汗就是旺盛的表气,可以不用治;检验身体健康的标准,就是看你体力怎么样?精力怎么样?心情等就这几个方面,时常????人就不会得大病。前两天治了一个肚子痛的病人,当时她说肚脐眼痛,脐周痛,那么我让他,因为仓促,晚上也没法子抓药,生姜红糖水加花椒,什么意思呢?生姜我就理解她这个有寒痛,着凉了,导致脐周痛,生姜有散寒的作用,因为散寒加红糖补一下,散中有补,补中带散,花椒散寒力比较专猛,生姜红糖水加花椒喝了去治她这个肚子痛,但是她说肚子痛没止住,而且照样是着寒,这个时候就怀疑,她原先是一个产后的病人,就怀疑她能会深层次的出了问题,出了郁结,咱就不说血分气分这样的话了,告诉大家是深层次的郁结,告诉大家用什么药呢?我就不会用麻附辛去治疗这样的寒去,那很简单:当归、白芍、炮姜、陈皮、桃仁,立体性方方面面的照顾到,组织一支综合性的部队,来对她治疗,当天就解了;所以大家开方呀,脑子一定要灵活,不能找一点,一看寒就热药麻附辛,这很要命的,你看麻附辛,它都是一个层面的,你比如说血瘀,麻附辛就解不了血瘀,很简单吗,如果说气郁呢?麻附辛也解不了气郁,烧灼的状态,你喝下去后有烧灼的状态,只有很表浅的寒你才能去,而且你还伤正,就像打仗都上迫击炮一样,全都是迫击炮你能打仗吗?不能打仗,迫击炮有点,步兵有点,空军有点加上坦克部队,后勤补给部队,前面有侦察兵,后面有后勤,都配合得当了才能打仗,不能说迫击炮好使,能端掉敌人的炮楼,你所有的都上迫击炮,有这样开方的吗,空军好全上去,空军再好也不能没有地面部队,看有的中医感冒发烧用麻附辛,怕风怕冷用麻附辛,干什么都用麻附辛,你说可能吗?这个社会世界是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是综合的,你一定搭配着来,好菜能用,也不能天天辣椒炒辣椒吗,辣椒炒红椒这个可能吗?没有那样的师傅,你上盘肉菜,还想来个素菜呢,三个热菜还得配个凉菜,上个麻辣的还有喜欢酸甜的呢/,很简单的道理,还是百花齐放,多样化,综合的,最终成为一个中和之气,酸甜苦辣咸都在里面,为什么内经上一再强调辛以散之,辛以润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甘以补之,苦以发之,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方子里就要体现这些东西,大家看看小青龙汤你就知道,你光看麻辛附,没有看到后面的参草姜枣,没看到芍药,没看到麦冬,你说你还开什么方?量也不大,很简单,5g,10g,病人吃下去,病就好了。
看看大家还有没有问题?好多人上火,三黄片,那三黄片很差劲的,吃多了拉肚子,三黄片是什么呢?大黄,黄连,黄芩,有的还加牛黄呀之类的,这样的方子都很差劲,因为很多时候都是郁火,把那郁气解了,火就散了,不要专门去治那个火,你看现在不是有清热派吗,要全清热,龙胆泻肝汤,方子我给你念一下: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柴胡生甘草,80%的药都是攻伐的,清热的,这样的方子不可常吃,还有关于这方剂学,我拿的是5版教材的方剂学,这里面的方子都不是特别好,却堂而皇之的上了课堂,你看这个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檗栀子,一边倒的药,这个方子一边倒,身体虚的人如果天天喝黄连解毒汤,身体就会吃出毛病来;你看伤寒论的石膏汤就很好,也是清热的,石膏竹叶清热,半夏散结,麦冬人参甘草基本都是补,补中带攻,补中带清,这样就好中正平和,那能开一边倒的方子呢;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有攻有补;逍遥散的方子就很好: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气平和,看着平平淡淡的,常吃对身体有好处;关于补益的方子也不好,如大补阴丸就不好,黄檗知母熟地龟板,这个暗耗人的阳气,黄檗知母吗;你看看这个左归丸,张景岳的,熟地枸杞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什么问题呀?不符合我们讲的那条原则呀?看看那条原则?浊而不凝,它太浊了,光补没调了,它太凝滞了,你看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全都是凝滞之药,川牛膝稍动一点,其它的都是凝滞之药,这个人是不是虚不受补呀?都凝在下焦不化了,所以很多方子,大家都要长好眼睛,堂而皇之的都上教材了;你看补方什么好呀?炙甘草汤就特别好,给大家找一下,你看: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麦冬阿胶麻子仁大枣,大家用那9条原则衡量它一下,你看这个药当中,浊而不凝::甘草人参地黄大枣麻子仁麦冬这些都是凝滞的,但是它加了生姜桂枝,桂枝是通散的,生姜是散的,凝中带散,这个比较好;温而不燥,桂枝是温的,生姜大枣是温的,但是有地黄凉的阿胶凉的麦冬凉的去其热,麻子仁平的,大家仔细去理解这个方子,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子,寒热并用。 时间有限咱们就不多举例了,多看伤寒方,体现咱刚才说的那几个原则就可以。
参麦散熬成膏可以常喝吗?
治什么病呀?光是麦冬人参气太轻了,不治下焦病,治下焦病必须有浊药,今天到点了,要体现清浊相近的特点吗.?开方要有情有浊,不能一直都是清气,也不能一直都是浊气,要不都静,要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要都是热药,也不要都是寒药,要寒热并用,寒热错杂,不能都是补药,也不能都是攻药,要攻补兼施,这不是很简单的阴阳结合吗,都是阴阳合意的体现在开方的方方面面;要想学好开方,首先要学会认药,要想认药先尝药,一步一步来吧,要是想进一步了解,大家可以到气道论坛去看看,我的很多录音讲课呀写的一些东西在上面都有,现在学中医贵在方法得当。下一次讲治疗,今天就讲到这里。
问:肺寒用那些药?
这个很简单,肺寒干姜要用吧,杏仁、麻黄、桂枝、陈皮、半夏、生姜、细辛,这些热药都可以应用,但是跟大家说一点,热药当中,这些辛散的药当中,必须有甘润的药,有敛阴的药,大家开方子时不能一边倒,比如小青龙汤那么热的药,里面要有五味子,姜辛味吗,要细辛、干姜、五味子,就像桂枝汤一样,里面必须要为白芍,都是阴阳搭配来开方子,为什么要用甘润的药?就是因为辛热的药太燥了,容易伤正,伤气血,热药虽然能够驱寒解表,但是伤正也不好,所以要用甘润的药加以缓护,比如说甘草、麦冬、党参、人参,这个很简单,就像麻黄汤一样,麻黄汤很厉害,但是里面一定要加甘草,道理就在这里。有的人开方子,认为甘草可有可无,你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如果药里面已经有甘药了,如果没有甘药,可以加甘草,如果有了党参大枣了,甘草就可以不用加了,并不是说一定要加甘草,要知道开方的原则。比如说我们气道开方,要知道开出的方子是团什么气,不同的几味药组成一股什么气,这股气不能过于粘滞,粘滞伤正,都滞在那里了,不能过于辛散,不能过于辛热,不能过于苦寒,过攻过补都不好,一定要是一团流畅和美之气,在里面体现有辛散的作用,有通经的作用,有活血的作用,有去湿祛瘀的作用,有行气的作用。这个大家要清楚,开方要知道原则是什么,鉴别标准是什么,这块可以多说两句。现在大部分中医大夫,可以很肯定的说,不懂开方原则,没有标准,要么完全的死板地按古代的方子开,要么按不知从哪里继承下来的原则来开,大家要遵守一个规律。就像炒菜做饭,端上来一盘菜,这盘菜好不好,怎么评判呢?很简单,是不是适口,大家想想是不是感觉,一个菜好坏首先要有一个大概的标准,通过根据个人的口味产生不同的标准,这个就是开方用药的差异性,但是有统一的原则,如果这菜太咸了谁吃都不行,还有味不同,有人喜欢吃芹菜的,有人喜欢吃香菜的,它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还有一个个人的标准,我们对待疾病也一样,有一个通用的原则要放在那里,大家要都认可,同时对不同的病人也要有差异性,大家要清楚这个标准。药食同源,开方熬出的汤药就是一道菜,在这里直接跟大家说白了,好喝不好喝,不是说多甜多香多辣,药表现出来的味道要适口,要适病人的口,并且有一个大的普遍的原则人们可以接受。是不是适口就是好喝啊?不是这么回事,开方用药多了自然就知道了。我们开方是在干什么?我以前跟大家说过,开方就是模拟,开出方子的气首先要跟人身的正气不相抵触,和人身的正气很接近,然后再去纠人身之气的偏,比如说口很燥,外面的天很热很毒,那怎么办呢?用食疗的方法吃一个甘甜爽口的大西瓜,是不是吃了西瓜就可以了?不是的,要吃甘甜的西瓜,有的西瓜没熟,有的西瓜不甜,有的西瓜还坏了,这些西瓜都是不能吃的,一定要吃甘甜的西瓜,这个是关键,不是大街上随便拿一个西瓜来吃就是可以的,那同样开方子呢?可以开一个葛根汤加白糖,葛根是升津液的,白糖是解暑的,可以再加点白醋,酸甘化阴,这就很好了。那么加多少醋呢?一盅两盅还是三盅?喝的时候适口就可以,既不很酸,但能喝出酸味来,也不很甜,但是这种甜很舒服。熬出汤药浓淡火候掌握关键在哪里?今天咱们讲课直接说明了,就在于合不合口味,加三十克还是四十克,这个标准谁来定啊?是医生的经验和病人的感觉来定,就像驱寒的时候,很多大夫喜欢开吴茱萸汤一样,怎么喝吴茱萸汤病人就是好不了,为什么呢?首先开错药了,有的是陈年老寒,有的是血分的,没有加血分的药,还有要告诉大家,尽量不要用吴茱萸这味伤正气的药,突然有寒实用吴茱萸来打是可以的,但是虚寒久寒血分之寒,夹杂其他病变,不要上吴茱萸,你想想天天喝吴茱萸汤,你喝一次吴茱萸试试,如果大家是医生的话,如果你再开吴茱萸汤,我劝你回家喝一次吴茱萸汤,试试舒服还是不舒服。吴茱萸是非常难喝的一味药,为什么古代的方子苦参不入煎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苦参这味药特别苦,有点邪苦的意思,没有黄连的正苦,所以苦参不入煎剂,很多大夫把方子里加苦参让病人来喝,为什么大部分病人反应中药难喝?实在是太难喝了,医生开个方子基本从来不去喝的,都让病人来喝,自己在那里纸上谈兵,就像厨子一样从来不尝自己做的菜,拿本菜谱就能做,这样是不行的,这样治病害了自己也害了病人,我也我劝各位,凡是想当医生,想把中医学明白的,有几点是要做的:第一,你所用到的药要了如指掌,有几个品种、如何炮制、价钱多少、长得什么样、尝出来什么味、真假如何分辨,这些都要了如指掌。第二,组成的简单味,比如桂枝白芍搭配、麻黄汤、小青龙汤、四君子汤是什么味,多加熟地什么味,多加白芍是什么味,这些大家知道吗?如果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我说的这些话大家措手不及,希望大家回去尝一尝,什么叫临床?不是开方子叫临床,要对开方子中的每味药了如指掌,这个是临床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然怎么派兵点将啊,我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大家,我开的方子我基本上都知道什么味,每一味药都知道什么味,刚才跟大家说的那些,我都知道什么味,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我一说苹果,大家都知道苹果什么样,哪种苹果好吃,多大多圆,这些都知道,为什么药上医生就不知道呢?一到药店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认识。第三,很多主要的药,喝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大家要知道,会出汗还是会放屁,还是会头痛,起码要有一个简单的认识,比如黄芪、白术、白芍、吴茱萸喝多了会怎么样?白芍喝多了会腹泻,黄芪喝多了会发热出汗,吴茱萸喝多了会头痛,这些都要了解。咱们谈气道中医,我不求大家能够感知气、看到气、摸到气、听到气、闻到气,不需要大家这样做,但是大家对药对方要有感知,怎么办呢?拿嘴巴尝亲身来试。说的激进点,巴豆吃多少会暴泻?你们做过试验吗?生附子吃多少会有麻感?哪种附子好?药店炮制的黑附片是怎么回事?生半夏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藜芦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如果大家没有做的话,请做一下。甚至雄黄吃到肚子里有什么感觉?作为一个医生,这样要非常了解,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这些药,跟它们打交道,慢慢地再融入气道理论,就知道了,就心领神会了,方子一配出来是什么气马上就知道了,白术茯苓配在一起什么气,加上陈皮、半夏、麦冬、党参、延胡索、白芍各是什么气,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药是忠臣,哪些药是奸臣,哪些药是鹰爪之药,哪些是伤正之药,这些都要区分开,比如全蝎、蜈蚣伤正,这些都不建议常用,还有薏米去湿是去的哪种的湿,白术去的哪种湿,陈皮去的哪种湿,这些都要了解知道。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东西不去做,天天做一个开方医,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迷宫里走,一辈子也走不出来,就像一个从来不尝自己菜的厨子一样,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厨子,更别说成为一个名厨了。还要说一下,巴豆大家不要瞎尝,巴豆很厉害,半粒也就跟大米粒那么大,两个大米粒是一粒,尝半粒生巴豆就能导致严重的腹泻,能泻上七八回。巴豆无色无味,搁到嘴里一点味道都没有,不麻不辣不酸不咸不苦,等一回就发现自己的肚子开锅了。三味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咱这里面有做过的吗?其实对于一些急症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说是热爱中医,好多丸散膏丹希望大家可以做一下,尤其是丹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