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作者:吴仪
(黄帝内经,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中记载:
歧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强,腰脊痛。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终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我们再看(伤寒论)中的提纲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不结鲠。
少阴之为病:脉级细,但欲 寐 也。
厥阴之为病:滑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蚰 ,下之利不止。
1、比较太阳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和(伤寒)的记载是基本一样的。都出现的是以太阳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为主。只是内经中多了腰痛,而(伤寒)中记载了脉象。
2、比较阴明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上记载是以阳明经受邪后所出现的阳明经循行部位症状。
(伤寒)的“胃家实”指的是胃腑受邪的症状。从这点来看,(伤寒论)有点经腑不分的嫌凝。
3、比较少阳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中记载的少阳经受邪后出现了少阳经循行部位的症状。
(伤寒)的少阳经症是“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经起于目外眦 ,出现目眩说的过去 。但少阳经不循经口及咽部,何来的“口苦、咽干”为主症呢?把“口苦、咽干”列为少阳经提纲症是伤寒论的一个错误吧!
4、比较太阴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中记载的太阴经受邪后所出现的循行部位的主要症状。
(伤寒)中的主症“腹满”可以说是太阴经的主症。但,吐是胃反所致,食不下也是胃腑的症状,因为胃之受纳、脾之运化。自利的病位位应该是在肠胃。所以本条提应也有经腑不分的嫌疑。至于“时腹的痛”,很多经脉和脏腑都居于腹中,受邪的话可以出现这个症状,应该说它不是太阴经特有的主症。
5、比较少阴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中记载的是少阴经受邪后所出现的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
(伤寒)证记载的是“脉微细,但欲寐也,”所谓脉者微气虚,细者血虚, 寸口脉候脏腑,说明脉细微是指脏腑的气血不足。“但欲寐”、所谓寐者,是人体脏腑阳气 不外达体表而入于阴份所致。所以(伤寒)的“脉微细,但欲寐”是指人体脏腑气血虚弱的亏损的表现。不能算是少阴经脉受邪所特有的症状。
6、比较厥阴经受邪的症状:
(内经)中记载的是厥阴经受邪后所出现的厥阴经脉特行部位所特有的症状。
(伤寒)中记载的是:A、消渴、消渴的病因是津志热淫 所致。B、气上冲心:是冲之气上冲所致。C、心中疼热,病位在心中,而非厥阴经循行的部位。D、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蚰 。因为脾主 运 化,胃之受纳。饥不欲食是病位在胃脘。食则吐 蚰 ,指出不食的病因是胃脘有 虫存在所致。本条(伤寒)所述的症状也不是厥阳经特有的症状。
总结:
A、从上述伤寒论的提纲证来看,准确是说不应该把伤寒论看作
是六经辩证的典范。它的“六经辩证”有违(内经)里的中医理论。
B、但为什么根据伤寒论中所描述的方剂,根据所描述的症状来治病又行之有效呢?所以把(伤寒论)看作是一部“经验医学”或“验方集”比较恰当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