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050|回复: 2

中医坐堂能否解决“看病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3 18: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坐堂是保证中医纯正性的“命脉”。

  怎么解决看病难?这困惑深圳医疗行业许久的“老大难”问题,也许将随着中医坐堂医诊所和中医馆的推进而有了新的答案。那么,来自深圳市政府层面的中医振兴计划,到底能不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走访中,新举措的积极意义在各界人士眼里都毫无疑义。但是,如何具体解决“一号难求”,保证中医中药市场在深圳正规走下去,传承中医的正统元素,突出疗效这条中医“生命线”,不要重蹈过去欠缺监管体制下的老路,让深圳中医人才资源后继有人,这是接下来深圳要面对的新作业。

  草案关键词

  明确法律责任主体中医坐堂医诊所是药品零售店的内设机构,设置了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药品零售店或者所属药品零售企业对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诊疗活动负责。中医馆的规模近似于中医门诊部,但不要求设置急诊科,不要求具备西医检验设备。中医馆要求按照中医特点设置三个以上中医临床科室,提供中医特色诊疗。

  不得使用西药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及其执业医师应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不得使用西药,不得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医疗美容、性病、戒毒、精神病诊疗服务,不得开展注射和手术治疗。

  鼓励中医师徒传承政府鼓励中医执业医师和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传承工作,扶持名师自愿带徒。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继承人,承传名中医、名中药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经考核合格出师后,市、区政府可给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等优惠待遇。

  中医馆依然“一号难求”

  “我5点钟就出发了,开了两个小时的车,结果还排不上号。”上午7点半,从中山慕名前来深圳中医院名中医馆求医的患者王先生非常懊恼地说。“一号难求”的现象天天在这里上演。导医护士说,尽管省名中医的挂号费要100元,但早上不到几分钟就挂满号了,甚至有病人是半夜过来排队的。

  “按照规定,这里每一位医生上午门诊人数不超过25人,下午不超过20人。”深圳中医院名中医工作室主任汪栋材向记者坦言,很多医生都超标一倍。满负荷运转还是不够,需要看中医的患者实在太多了。

  据记者了解,深圳中医院的名中医馆目前有8位省、市的名中医坐诊,专家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在深圳,像这样的名中医馆还有8家,6家已经开业。“很多人是从广州、香港、惠州等地专程跑过来的,绝大多数是在其他医院检查和治疗过的疑难杂症,最后希望寻求中医之道来解决病痛。”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王孟庸说,来看名中医的是大病为主,但她觉得,名中医的资源有限、经历有限,要满足更多人的看病需求,难度不小,倒是可以尝试把“名中医馆”的“名”字去掉,通过更有普遍意义的“中医馆”,来缓解目前的难题。

  在汪栋材眼里,中医馆虽然不能根本解决看病难以及看名中医难的问题,但可以提供给患者更有针对性的选择。“毕竟深圳的名医资源很有限,而人才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只能资源整合,把名医集中在一个地方,患者就好找到。这些老中医基本都是退休后返聘的。”他认为,正统、正规的中医就应该坐堂看病,通过最传统的“望闻问切”体现中医的精髓,这对中医发展传承很重要,也是中医馆的命脉所在。

  对于更贴近消费者的药店坐堂医诊所,深圳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廖利平表示,深圳是2007年的试点地区,此前选择了近10家门店作为试点药店,目前来看效果比较理想,现在,这个就医通路将被继续扩大。

  要防止坐堂医成为“药托”

  “不求数量,求质量。”深圳知名中医教授陈福如说,虽然弘扬中医有百利,但也不是遍地开花就好。“我们要考量的是,中医医生够不够多,病人需求够不够大,这两个要素。从目前现实来看,都不适宜过多去开中医馆或者诊所,不要跟风,坚持品质更为重要。速度一快,品质可能就下去了。”

  在多名受访的业界专家看来,社会化和数量化之后的效应是一些居心不良者对中医药的破坏危害。一位业内人士说,其实政府放开药店中医坐堂医诊所的关键顾虑就是能否确保“坐堂医”恢复后不再成为“药托”。所以,药店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进度取决于现有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情况。据记者观察,“坐堂医”曾因为一些“害群之马”的不良行为而饱受诟病。

  “一张处方里面竟有60多味药!”省名中医王孟庸向记者表示,在一些药店,有人发现医生一张普通的处方里面有60多味药!“这简直就是卖药。坐堂医生乱开药,和药店老板大夫串联起来,把真正有责任心有医德的好大夫都赶走了。”

  汪栋材也提出担心,假如和药店利益挂钩就麻烦了。毕竟中医是药店老板招的,要规避药店利益最大化,比如老板要求医生每天开多少多少药。坐堂医虽然很有必要,就怕变味了。

  “坐堂中医的处方从法律上确实很难提出监控,这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一致药店市场部经理邢宇提出,普通感冒明明可以开一个简单的药,但是一些药店或者药房的医生却会开一个大处方。因此希望医德上一定立法约束。“以前很多医生的灰色收入来自药品。”他认为,可以参照正规医院做法:医生的收入完全通过诊金,而不是药费,互不挂钩。

  对于这些担心,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位高层人士回应认为,允许药店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坐堂医生为了保证自己所开方子的治疗效果,也会自觉监督药店销售的饮片质量,以免因为质量有问题而砸了自己的招牌。

  保持中医纯粹性才有更多出路

  在草案中,西药被禁用成为业内外津津有味的“嚼头”。这个看似不留情的一刀切,却被很多医生和学者认同。

  “我一片西药都没有开过。”今年70岁的深圳知名中医、教授陈福如坦言,中医的效果是以口碑相传。一些疑难杂症、慢性病,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的,中医总是有奇效。像萎缩性胃炎、癌症早期等。一个中医既开中药又开西药,疗效很难保证。当然,也不否认,在中医的前提下,中西药可以结合,但结合之后不要丢了中医。

  后备中医人才的问题让深圳中医界颇为头痛。陈福如说,名中医很难培养,中医要六年制大学本科毕业,中医学五年,西医学一年,还有临床、实习。对中医而言,他们要投入毕生精力来研究,而西医更多是借鉴医疗器械的外因,更容易上手。

  一位资深医生向记者感叹:“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很多中医现在都开西药了。基本的望闻问切也恐怕忘记了。”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医药学教授周汉新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医和以往逐渐有区别,都在向西医靠拢,只开简单的检查,把中医基本诊断手段都废除不用了。“我这么说并没有责怪中医的意思,它完全是市场经济最大化造成的。如果深圳能够试点,把坐堂诊所、中医馆开起来,然后按照中医本来应该有的价值,合理收取一些费用,是好事。从某种程度纠正中医西化、边缘化的状态。”

  在周汉新看来,保持了中医的纯粹性,才能更好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多元道路。有消费者提出:“生病了不可能完全不打吊针,去看CT吧,阑尾炎也不可能不开刀,住院部不能不开西药吧?”对此,周汉新表示,中西医结合是最好出路,也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将来对于生命科学的攻关,可能会出成果的就在于中西医结合,“但这种结合不是要把中医西化。我们很多中医师在做的是西医的事情。中西医结合,是各自发挥各自特色,再把两者长处融合起来”。

  焦点问题

  坐堂医诊所的医生=金牌推销员?

  中药的等级和品质都会规范

  在获知中医坐堂医诊所政策可能放开后,一致药店市场部经理邢宇认为,深圳老百姓对于中医中药比较认可,所以开多一些医疗机构,对于老百姓就医是很方便。他表示,药店将拿出一些较好的门店资源去参与坐堂医诊所的招标竞争,并寻找了一家上市公司作为药材的供应商。他介绍,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有一些准入条件,比如面积、装修等硬性指标。

  邢宇认为,坐堂医诊所的关键在于加强对中医资质、中药品质的审核。对于药店来说,中药在市场上有等级之分。有些连锁为了降低成本,进货的等级比较差,这会影响疗效。而且中药材对于成药的储藏要求更严格。比如容易潮湿、变质发霉、虫蛀。所以开办坐堂医诊所的话,中药的等级和品质都要更规范。

  不过,关于医生资源他认为医院在职医生比较难请,退休的老中医返聘比较容易操作。

  需要好医生和门店资质支撑

  “这个政策是恢复老祖宗的东西。”深圳另一家中医坐堂试点单位和顺堂副总经理罗山鹰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在全国请来了30多名退休的老中医,都是副主任以上级别,分布在深圳的10多家药店里作为专职的坐堂医生。罗山鹰告诉记者,这些医生的收入主要来自挂号费和基本工资,也有一定的绩效考核,但是比例非常低,而且药店也杜绝了贵系药材。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坐堂医诊所需要有好的医生和门店资质的支撑。

  专访

  深圳将增60家坐堂医诊所指标

  深圳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廖利平

  深圳读本:《深圳实施中医药条例若干规定》能否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廖利平:发展中医馆和坐堂医诊,是政府部门实施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缓解深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能起到作用。这是一个开始。现在西医在发展中进入一个瓶颈阶段,我们政府投入很大,负担重,如果参考美国模式,美国人在医疗上人均消费达到7000多美元。我个人力挺中医,它有“简、便、验、廉”的特点,相对于西医对抗性治疗、消炎、手术开刀等做法,中医追求人的健康是从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以及整体观入手。

  深圳读本:但是,中医馆的挂号并不便宜,省名中医100元,市名中医50元。相对于西医普通诊金8元和特诊30元的价码,显然高出一截。加上有些精品中药都不走医疗卡,看下来未必便宜。

  廖利平:挂号费是经过论证,并由物价局批准,经济杆杠手段调整市场,让老百姓能够在我们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久治不愈的病。我们认为100元的挂号诊金不会太贵。我们也考虑把名中医资源师承带徒。这些专家退休后分散各地,没有平台,我们希望发挥其作用,提升资源价值。而且中医馆没有那么多检查程序和费用,只有望闻问切,同时中药本身也相对便宜。

  深圳读本:“一号难求”的排队问题似乎也没有改善?

  廖利平: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一号难求”主要是医院招牌和医生本人口碑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医院或中医馆都是人满为患,像关外一些中医馆就不需要排长队。

  深圳读本:从2007年试点至今,坐堂医诊所是否计划增加指标?

  廖利平:最近我们准备新增60家坐堂医诊所的指标,面向更多零售药店,更大范围地放开中医坐堂医诊所的开办,这等于增加100多名医生。

  深圳读本:更趋于社会化的坐堂医诊所的开办是否有一个完善的准入机制,以防范“药托”之类的害群之马重现?

  廖利平:我们会向社会公开招标,评分标准很快就会公布,包括资质、规模、装修等标准,完全透明化。同时会制订相应的法律约束和惩罚机制,比如坐堂医诊所使用西药要处罚。管而不死,放而不乱,这是政府对于中医的一个原则。

  深圳读本:私人也可以开中医馆吗?

  廖利平:现在提案还在审批中,预计问题不大。

  深圳读本:人才欠缺是普遍认识。有什么有效对策吗?

  廖利平:在提案中我们把培养中医人才纳入立法。政府也可以支付一批教育经费促进人才的培养,这都是有可能的。我们还通过政协提案提出在深圳大学院医学院建立中医学科,培养高端人才。

  深圳读本:大家有小病还是习惯往医院里跑,社区医院不受宠的尴尬会不会重演?

  廖利平:社区医院、社康中心的作用一直不明显,破解看病难的问题,除了发展中医,还要加强对社区医院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出台政策引进名医下社区,培养更多后备队伍。这也是缓解深圳看病难的一个出路。

  观点

  深圳还有很多中医人才潜藏江湖中

  黄海龙,省名中医、深圳罗湖区中医院教授

  中医馆的形式集中了中医的优势,各路专家汇集,从目前来看都是“货真价实”。说明这条路是对的,但要保证质量和资质,要有门槛,政府应该纳入一套准入机制,否则明天这里的名中医馆收100,隔壁新开了一家也敢收100.过去几年,就像“专家门诊”,越来越多,渐渐就走样了。

  新的政策,包括鼓励建立名中医馆、坐堂医诊所,能让人看到用纯粹的中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疗效,让后来者,不论是病人还是年轻的中医学徒,感觉有奔头。所以政府要制订好游戏规则,政府卫生部门不仅有专家委员会,还可以由德高望重的退休老中医组成顾问委员会。

  在人才方面深圳还有潜力可挖。深圳还有很多身怀绝技的中医,业内都有相当的认可和口碑。但是很多这样的人,或者职称不高、或者退休早、或者从商从政,所以都埋没了,平时也不容易请他们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推荐机制和新的平台,我相信这些中医大师是愿意出来为病人服务的。

  过于纠缠学历不利于继承中医

  周汉新,深圳市人大代表、西医医药学教授

  我坚持认为中医的中国特色,它可列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既然是宝贝就没必要按照国外的要求来要求,坐堂也好,师带徒也好,几千年都证明有效的,如果还纠缠学历,那对继承中医传统是不利的。中医可以不像西医一样要有什么认可的学历,否则“师带徒”就没有根据了。它历史上的发展都是遵循这个规律,我们国内近些年才有中医学院。当然,对于名中医馆的医生,还是需要设置一定门槛,比如学术指标等。

  深圳率先振兴中医药,是非常有意义的。深圳历来是实验田,如能取得成效,对鼓舞全国中医师、振兴中医和中药,深圳有这种能力,起码是财力。

  中医的复兴对西医不会有冲击,更不会有威胁。目前从整体来说,在深圳看病难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广东人对中医还是很信的,所以可以两条腿走路。实际上,全世界范围的人对中医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外国的医院把针灸、推拿都纳入国民保险范畴了。这对西医不会有什么威胁。真正振兴中医,是中医强盛和西医并驾齐驱,真正能够促进中西医结合。

  读者调查

  中医看病难不难?

  记者昨日随即走访一些市民。对于中医坐堂行医及“中医馆”合法化且可能涌现深圳街头的消息,多数人表示看好。不过,在市民看来,就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依然要“有章可循”。

  患者如何了解医生的水平

  政策很好,但是实际上的作用还有待实践检验。目前有些药店实际上也兼有所谓的医生在看病、开药的,也有不少社区里的人去看病,但我不会去。因为我无从知道这个医生水平到底怎么样。我非常关心在实行中医坐堂后,对医生的资质、水平我们该怎么去判断,不可能等到吃了药看疗效再判断,毕竟不能拿自己身体开玩笑。

  ———林小姐,广告业务,31岁

  不要搞成像社康中心那样

  有一次到某社康中心看病,那里的医生表现让我大失所望,对诊断一点把握都没有,我甚至觉得不如自己到药店买点药。如果中医坐诊或中医馆也是这样,那就意义不大了。

  ———Vivi,幼儿园老师,21岁

  看小病就是要求方便

  遇到感冒之类的小病,还是愿意就近去问医,至于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实都可以,毕竟看小病就是要求方便。

  ———谢先生,IT工程师,38岁

  不认识熟人,怎么都是“难”

  我有高血压,中医、西医都看过,哪个都难,有钱没钱都是看不到,关键还是认不认识熟人。

  ———顾女士,退休,58岁

  
头条采写:卢亮 周吟

  
头条摄影:胡可(除署名外)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
发表于 2009/6/13 18: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算看到政府对中医真正有利的措施了!
发表于 2009/6/15 20: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