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技術
第一節 九針
本節提要﹕闡述九針的起源﹑命名﹑形狀﹑臨床應用﹐禁忌及誤用後果。
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于後人﹐以為常也。歧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1)六律(2)七星(3)八風(4)九野(5)﹐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髮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
【註釋】﹕
(1)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2)六律﹕指十二律中的奇數各律﹐即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3)七星﹕指北斗七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陽﹑搖光七星。
(4)八風﹕指八方之風。八方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5)九野﹕野﹐分野。九野﹐指古代九洲區域的劃分。
黃帝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
歧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于一而終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四時﹐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風﹐九以法九野。
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歧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1)數焉﹐以針應數也(2)。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也。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
二者﹐地也。地者﹐土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筩(3)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傷肉分﹐傷則氣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痼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4)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
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于經絡而為暴痺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毛(5)﹐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于經﹐舍于絡﹐而為痛痺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
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6)也。八正之虛風(7)﹐八風傷人﹐內舍于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痺也。故為之治針﹐必薄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痺。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于機關大節者也(8)。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梃﹐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關節者也。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歧伯曰﹕一曰鑱針﹐取法于巾針﹐去末半寸﹐卒銳之(9)﹐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
二曰員針﹐取法于絮針(10)﹐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11)。
三曰鍉針﹐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氣出。
四曰鋒針﹐取法于絮針﹐筩其身而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瀉熱出血。
五曰鈹針﹐取法于劍峰﹐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
六曰員利針﹐取法于毛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痺者也。
七曰毫針﹐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痛痺在絡者也。
八曰長針﹐取法于綦針(12)﹐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痺者也。
九曰大針﹐取法于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針形畢矣。
此九針大小長短之法也。
【註釋】﹕
(1)黃鐘﹕六律之一。
(2)以針應數也﹕指九針與天地之數九相應。
(3)筩﹕竹管也。這里指針身圓而直﹐形如竹管。
(4)痼﹕指頑固性疾病。
(5)尖如毛﹕毛﹐指長毛。這里指針細而有韌性。
(6)股肱八節﹕指兩腋﹐兩肘﹐兩髀﹐兩膕﹐即肩﹐肘﹐膝﹐髖八大關節。
(7)八正之虛風﹕指四時八節反常的氣候。
(8)溜不能過于機關大節者﹕指水氣流注不能通過大關節。
(9)卒銳之﹕指鑱針在距末端半寸許﹐尖銳突出﹐狀如箭頭。
(10)絮針﹕指古時縫絮之針。
(11)分間氣﹕指分肉間之氣。
(12)綦針﹕指縫紉用的長針。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1)﹔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針者﹐頭大末銳﹐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尖如毛﹐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以取痛痺﹔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痺﹔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
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大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于病所﹐膚白勿取(2)。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于病所。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于井滎分輸(3)。病在五藏固居者(4)﹐取之鋒針﹐瀉于井滎分輸﹐取以四時。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病痺氣暴發者﹐取之員利針。病痺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之長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
【註釋】﹕
(1)長三寸六分﹕《靈樞九針論七十八》﹕毫針長一寸六分。後代註經家 皆從九針論。
(2)膚白勿取﹕因鑱針用于清熱﹐膚白則無火﹐故不可刺之。
(3)井滎分輸﹕指臟腑五輸穴。此組穴可補可瀉。
(4)病在五藏固居者﹕指病在五藏日久。
【按語】﹕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九針為九種不同的針具﹐正確地認識九針及其臨床應用乃是針刺治療的第一步。《靈樞》最早之時乃稱之為《九針》﹐足見古代針灸醫生對針具及應用的重視。
關於九針﹐以上諸篇主要論述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九針的由來。
《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即人身的九個部份(即全部)與天地四時陰陽相應﹐當這些部份發生病變時﹐則有相應的九針治療。例如﹐《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也。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所以﹐九針之制是中醫“天人相應”思想的具體體現。
人與天地四時陰陽相應﹐以及相應九針﹐如下表所示。
附表3-1-1
第二﹐九針之名﹐如下表所示。
附表3-1-2
第三﹐九針的長短﹑大小。
針具的長短是為了針刺深淺的需要。《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中有﹕“病有浮沉﹐刺有深淺。”以及《靈樞本輸第二》中“病之所舍﹐針之所宜。”這些論述均明確地指出﹐臨床上針刺的深淺乃是根據病情而定﹐原則就是針至病所。例如用鑱針﹐因為“鑱針者﹐頭大末銳”﹐所以﹐鑱針用于治療病在皮膚時﹐針只會及膚而不致傷肉。同理﹐治遠痺﹐即病在深處﹐則非長針莫屬。
針具的大小則是依據病情的輕重。如治療大膿﹐則取鈹針﹐因為﹐“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又如取毫針以扶正﹐則是因“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
所以﹐九針的長短﹑大小乃是為病情不同而設﹐這就是《官針第七》中所言﹕“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九針的長短﹑大小﹐如下表所示。
附表3-1-3
第四﹐九針的功能及臨床應用。
《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中“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概括了九針的所有功能及應用﹐因為﹐疾病所生無外乎外邪﹑內傷﹔疾病所在無外乎皮肉筋骨﹑臟腑經脈。
九針的功能及臨床應用﹐如下表所示。
附表3-1-4
《靈樞官針第七》﹕“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之鋒針﹐瀉于井滎分輸﹐取以四時。”這裡提出了病在五藏﹐針用鋒針﹐取五輸穴。並且﹐還要根據四時季節不同﹐輸穴中氣血所在位置決定針刺五輸穴的深淺。
第五﹐誤用九針的危害。
以上諸篇不僅詳細論述了九針的應用﹐同時﹐亦指出了九針使用不當的危害。例如﹐《靈樞官針第七》﹕“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大瀉﹐小者不移。這裡清楚地指出﹐臨床上針具選用不當﹐不僅疾病不會減輕﹐而且﹐還會加重﹐對病人造成另一種傷害。因為﹐針刺和其它醫療方法一樣﹐如兩刃之劍﹐應用得當可以祛病﹐應用不當則可能傷人。
由上可見﹐九針理論在針灸治療中的有何等重要。後世針灸臨床﹐九針之名﹐已不復見。但是﹐九針之影響卻處處可尋。如臨床上常用的各種長短以及針身粗細不同的毫針﹐即類似九針中“員針”“鍉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七星針”“梅花針”則取自“鑱針”之意﹔“三棱針”則是仿“鋒針”“鈹針”而制。
所以﹐大體而言﹐九針仍在。只是九針所反映的針刺理論﹐已蕩然無存。例如﹐有些針灸醫生偏好短針﹐臨床上針刺一律淺刺﹔而另一些針灸醫生則相反﹐只用長針深刺治療所有疾病﹐如芒針療法。提倡芒針的針灸醫生還引用《靈樞》為其應用依據。例如﹐﹕“芒針是在古代九針之一的‘長針’基礎上發展而來。早在《靈樞九針論》中就有‘長針取法于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痺者也’的記載。”這些引經論述讓人誤以為芒針乃是出自《靈輸》﹐其來有源。孰不知﹐長針僅適用于病在經筋的痺證而已﹐乃是“病在筋﹐刺在筋”的刺法。可是﹐現在芒針卻大多是用在針刺輸穴﹐或是用芒針作輸穴透刺﹐治療各種經脈臟腑病變﹐與《靈樞》中長針用法截然不同。
更有一些針灸醫生盲目地追求所謂新的針刺療法﹐如近代所興起的激光針﹐磁針療法。在這類療法中﹐針刺用的針具已被激光或磁針代替﹐醫者標榜這些療法具有無痛無感染之弊﹐宜于病患接受﹐並對某些疾病有特殊療效﹐是現代科技與古老針灸的完美結合﹐為針灸一術的發揚光大。表面上看來﹐這些療法在臨床使用時﹐也應用中醫的辨證論治的。而且﹐激光或磁針也是在輸穴上施行。很容易予人以這些療法應當也屬於針灸的錯覺。但是﹐這裡卻缺少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即如果沒有正確的針刺理論﹐就無法落實和反映臨床上的辨証論治。本篇所論述的九針理論就是針刺理論中的一部份﹐即根據臨床病証的需要﹐選用長短﹑粗細不同的針具。激光或磁針療法均是在皮膚上實行刺激﹐既不能反映“病有浮沉﹐刺有深淺”的針刺理論﹐更不用問何以用激光或磁針進行補瀉﹐以及如何掌握補瀉之時機。所以﹐激光針﹐磁針療法雖有辨証取穴之表﹐卻無針刺理論指導下的針刺之實﹐不可能達到調經治病之目的。
本篇所論的九針﹐只是依據不同疾病﹐正確的選擇針具﹐為針刺的第一步。至於該用什麼刺法﹐即在針上施以何種手法﹐將在以下各篇中進一步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