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
作者說得很好,是在下所曾見的文章中,分析得最全面的!
筆者有一點想法,希望分享一下.
(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
這一段,其實也可以用另一種角度來加以分析!
唐朝以前的古漢語,基本上近乎(廣東音+中原文法),其實本是極高階的語文組合,唐詩之盛,由此而派生.可惜,在歷史的分割,與民初錯失合併之機下,已經難以重現於世了.
廣東音(近乎唐前漢音)的實際用音約1500個,普通話音(清末北平習用音)為共約1200個,在數目上好像差異不大;其實,主要差異是體現在(音/韻)比例上,前者較多以音辨字,而後者明顯地以韻辨字為多!
兩種發音的難學與否,不一定適合用(常用音/可存在音=利用率)這種比例來推演,因為學習者要掌握的,只是常用音,而非罕用音與可存在音!打個比方,進西餐時,備用的餐具可達數十種,進中餐的話,一筷一匙便可了,西餐餐具看似利用率低,可是未必可以推演為筷子比刀叉易學!
假如說(廣東話)難學的話,首要原因應是其(地域性用詞與文法),和語體文不一樣,而非(廣東音)難學!
按我們的實際經驗,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中台朋友,學習廣東音的時候,問題不在於難發音,而是有點不慣(非韻母主導)的說話方式,我們最常對其說明的,便是要請他們試試別老是要在發音時,加入不必要的鼻舌與吞吐的細微聲韻變化.我們常說:試試像下指令,吵架,甚至像向遠方喊話般發聲便成了!
發音鏗鏘,不易引發音誤,有利傳訊,是(音主導)之古漢語的特有優點!
因大聲說話時,韻音必然會模糊化,(韻主導)的語言詞彙,用於談情一流,用於通訊,較易引起音誤!最常見的例子,如在電話上要分辨M與N,一般都要加上FOR MAN或者FOR NANCY才分得清,日語之L系與R系各單音,如不帶上文下理,在電話中,亦是難以分辨!
筆者非常認同何湞顯老師(中國文化史課程大綱委員),對目前在華話地區推行的正音運動之特殊觀點:(其實應正音的,主要是音母誤配類文字;至於易引致韻誤的文字,常是韻母之間的差異本就不明確,或是鄉談久用,習非成是而致.在文字音韻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堅持某時地沿用或記錄的配韻為絕對標準的話,有時是徒增後人之不便的不必要之舉!)筆者想,易致誤聽的韻,也許乾脆合併或刪除其差異點,發音也就不難學了,反正漢語本就不是沒有同音字的,合併上文下理之後,引致的詞誤,仍是遠低於日文!
話雖如此,大家都了解,要一個國家與民族,重新適應一種新的音文組合(廣東音語體文),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也是導致了中國第一次以投票方式,決定以何地域的語音作為國音時,北平音以少許票差,勝出廣東音的客觀因素之一!
接受現狀是應該的!問題在於,我們不必要把現在通行的華文發音之合理性,看得太完美!文字有了簡體化與併音化的初步改革,才有今天的掃盲與面向世界的成績!發音又何嘗不可能進行改革與合理之簡化?我們豈能排除在歷史的發展中,會再出現一種比普通音和廣東音,都更易學,更有利於通訊與數碼化的(簡音中國語)呢?
其實,我們越是認同中文是高階語文,不應因學習與輸入的因素,而被其他的低階語文淘汰;便越需要考慮,是否可以放下我們目前之一時之便,而著眼於萬世之流播,開創出以兼容(1.單體,2.音母主導,3.高階結構字句)三者為本,而對我們的音與字再次進行整合,建立更易學好用的(新中國語文)!不少電腦輸入專家,對中文世界化的關鍵,久思而無果,也許正是在於只只能著眼於輸入法,而動不了文字與發音的基本單位之故!
拉雜而談,謹向樓主順致敬意.
上正敬上.
[ 本帖最后由 上正 于 2008/12/25 17:4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