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026|回复: 6

对《伤寒论》的误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5 15: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寨王潮


中医医学史上相继不断出现各种不同流派,是百家争鸣的良好现象。然而,一些大相径庭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中医概念,却往往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在相连的朝代或时期,如宋代《局方》偏温燥的风气,导致了金元的寒凉、攻邪、滋阴学派。而这股偏「阴寒」的学术思想,又促成了在明末清初温补学派的确立与盛行。而到了清末,由于温病学派的流行,加上西学东渐,西方医学中「消毒杀菌」的概念被大量强加诸中医身上。因此,阴寒清热之风气在中医界再度盛行起来,甚至延续到了今天。近日,又有火神派的学说在中医界中不断升温。从这些历史中不难发现,所谓学术派别的产生,其实大都是一种「以偏纠偏」的手段。当中尤以寒温两者的分歧及争抝最为激烈。然而,之所以这种「以偏纠偏」的历史在不断地重复着,笔者认为当中最大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一直以来对《伤寒论》的错误理解。

  
《伤寒论》五版教材提到︰「《伤寒论》主要是讨论广义伤寒的,以六淫为病因,并结合内外致病因素来讨论病机、病证、治则。」《伤寒论》的「伤寒」二字,应作《难经》中「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解,而非单指由「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病。这种「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伤寒论)」的认识一直延续至晋唐,到了金元时期,才开始被提出寒温分治。而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更完全使温病脱却开伤寒之藩篱。到了近代,广义伤寒的概念已几近被完全淡化,《伤寒论》亦不再被当成是治疗广义伤寒的著作,其理论及方药被运用的普及度明显下降。相反地,由于寒凉药相对较不明显的副作用,以及西方医学杀菌消炎的主张逐渐普及,使有关温病的著作及支持者不断增多及扩展,使原本温病与伤寒的从属关系正式被改变了。


如果从历史学角度分析,温病学派的出现时期是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我们不禁会问︰「何以到了清朝,即自《伤寒论》成书近一千五百年后,才会走一个温病学派出来和《伤寒论》分庭抗礼?这一千五百年间,到底医者是凭甚么方法来指导治疗温病?难道这一千五百年来,我们祖先对温病的治疗都是错误,甚至是直接害死了无数的生命?」


首先,如果我们承认《伤寒论》是谈「广义的伤寒」,那么理应包括温病在内。但我们的温病学教材里却是这样写道的︰「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体系,使温病学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伤寒论》虽是外感热病的专著,但成书年代久远,内容详于寒而略于温,长期临床证明,应用《伤寒论》的方法指导一切外感热病(包括温病)的辨证论治,是有局限性的。」从这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今日的中医观点,把温病学说定性为「独立」于《伤寒论》以外的一学科,这种论调明显违反了「《伤寒论》是谈广义伤寒」的前提,也同时印证了教科书之间所出现的矛盾谬误。更不幸的是,对于没法全面利用《伤寒论》指导治疗外感热病,世人似乎没有归因于自己对《伤寒论》的学习与认识之不足,却反而认为是以《伤寒论》不能治疗温病之故。而今日中医学界,对于这个明显的矛盾,却是一直「视而不见」、「视若无睹」。


谢诵穆的《温病论衡》里曾这样说到︰「观叶吴学派之著作,不可否认,该派中人为了与仲景学说分庭抗礼,确实发了一些刻意罗织,不合事理的议论,如《临证指南》中,谓伤寒先伤阳经,温病先伤肺经。又谓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温病条辨》硬说《伤寒论》只为狭义伤寒而设,只论六气中一气,其余五气概未之及。这一类为妄立门户而不顾事实,歪曲仲景学说的说法,其错误是十分明显的,如曲为之释,实在也毫无意义。」


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吴瑭,他所撰的《温病条辨》被视为医中圭臬,甚至被当成是「新四大经典」其中之一。然而,吴氏在《温病条辨》第二条开宗明义便提到︰「伤寒由毛窍而入,下而上,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吴氏是刻意把《伤寒论》所论归到「狭义的伤寒」之中。而且,《温病条辨》全书依仲景《伤寒论》的格式写成,在论温病犯肺之时,是肺的不言肺,硬要用上「太阴之为病」这用词,也明显可看出是希望和仲景书分庭抗礼,把《温病条辨》提高到《伤寒论》的经典层次上。表面上口口声声说尊崇仲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温病,但实际上,却似乎是阳奉而阴违。


如果《伤寒论》的太阳病,真的只是指「膀胱经病」的话,我们早就应把「太阳之为病」,写作是「膀胱之为病」可以了,不必还去谈及那些「三阴三阳」。可见,「太阳」之意义,不应该只是指膀胱经。至少,在理解《伤寒论》的时候,我们需结合《内经》中三阴三阳的意义,去探讨仲景的治病理念和三阴三阳病的真义,即如「六经气化」、「标本中气」、「开阖枢」、「阴阳二十五人」、「脏腑阴阳太少」、「三阴三阳脉象」等等这些三阴三阳的不同含义。我们知道「阴阳者,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但为甚么在谈《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时候,就只懂把三阴三阳当成是六条经络?


我们从最简单的去想,经络是甚么?经络是联系脏腑肢体、气血行走的通道,大部份是走于体表的。那么,难道《伤寒论》就是言发生在体表四肢的病吗?疾病发生在经络中?发生在通道上?是行走得不畅顺吗?除非仲景是一位针灸大家,否则疾病发生在哪条经络,对他的治疗来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当然,仲景是懂针灸的,不过于《伤寒论》中只曾刺风池风府期门等数穴,而且所用穴与该篇相对的「经络」并不相符,可见仲景并不重视那套十二经络的系统。如果看看《本经》,至少会发觉没有所谓的「归经理论」。而从《伤寒论》的考证过程中,也会知道「汤液」与「经络针灸」是中医的两大分门。


当然,笔者并非要完全否定三阴三阳病与经络的关系。譬如从诊断学来说,经络的特定行走部份,对于疾病的诊断是有帮助的。(可参考刘渡舟的《伤寒论与经络》及《伤寒临证指要》)但从《伤寒论》每个病的症状而言,要勉强把所有症状都套在一条经络的行走位置是很可笑的。因此,寻求三阴三阳的更深入意义,对于如何运用《伤寒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来不跳出经络以及归经理论去谈论《伤寒论》,其实正是一直以来中医界对《伤寒论》误解的肇端。(药物的归经理论,其实也相当值得商榷,为甚么药物不是归到脏腑中,而是要归到一条气血行走的经络之上去产生作用?) 当三阴三阳被当成是六条经络时,其当中所包含的概念,随即被简化成几近毫无意义的「病位病所」。《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三阴三阳本来是一个无形却又含义广阔的「道」,如今却只被当成了是专指经络这「器」,是相当可惜的。这种把三阴三阳意义大大地狭窄化的做法,其实正同时把《伤寒论》的应用亦大大地狭窄化了。


更可惜的是,近代的经方家,也没有就三阴三阳的问题作出正面的论证。反而只是一味的在批判叶吴学派用药清轻、偏于寒凉等陋习,骂他们「轻描淡写、敷衍塞责」,说他们在制造「疾病」,甚至咒骂他们为「牛鬼蛇神」,而有的如陆九芝、恽铁樵等,虽努力为《伤寒论》平反,却也只在一些小的支支节节上着墨,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大部份经方派的医者们,一直在无视着温病学派临床上的实证及经验,却没有尝试好好的将温病学派的内容,归纳到仲景的《伤寒论》之中。而在今日的中医教科书中,也只是把「寒温之辨」这个问题弃之于不顾,或只是说「温病是伤寒的发展」,「六经、三焦只是说法不同,实际是一样的」,「善治伤寒者必善治温病,善治温病者必善治伤寒」,纯粹是轻轻带过,避重就轻,为了化干戈为玉帛,却完全没有认真的去厘清当中的问题。


碍于篇幅及能力所限,笔者无法再就三阴三阳的问题继续探讨下去。但至少希望指出,重新正视仲景学说,纠正当今中医界对仲景学术之谬误,对解决中医学术分歧过大,以及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都有决定性的帮助。


指导老师:古今谈


参考文献〔略〕
发表于 2008/9/25 20: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半天还不是很明白作者要说些什么.为啥不能立场鲜明.言简意赅呐?
发表于 2008/9/25 20: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写论文是深入浅出的······
发表于 2008/9/26 20: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的方向有点意思,为什么不继续呢?可惜!
发表于 2008/9/26 20: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新意的文章。有更深的阐述吗?期待
发表于 2008/9/26 21: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对仲景学有所了解的人一看便知,作者已经把问题说的很清楚了,而且见解非常的好。
发表于 2008/9/27 14: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的成就(包括吴瑭)应当是丰富了仲景学说

张仲景是医圣,其历史地位不可动摇.
      吴瑭是张仲景和叶天士的学生,他不仅在学习应用《伤寒论》方面是行家,在治疗温病方面还有所发挥,并确有独到之处.后人应各取所长,灵活应用.吴瑭能成为一代名医,也不是吹牛得到的.
      中国医学不是到张仲景时就完美无缺了,就只能停留在那个水平上了.某些方面总还要后人去发展创新嘛.
      我们今天多讲继承,是因为从邓小平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国家主要领导人没能象毛泽东那样重视发展中医,百分之八九十的医药发展费大都用到西医西药上去了.中医被排斥、挤压、打击到张功耀等人明目张胆地叫嚣要取消的地步了.去年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倾听民众呼声,提出要扶持中医的发展后,我们现在首要任务是宣传、肯定、继承中医.张仲景无疑是中医各门派都认可的一面旗帜.
      中国中医学现在不仅包括中医各个门派,还要包括藏医、蒙医等少数民族医学.对于学医、行医之人,最好不要独门独派到底,而应师从一派为主,兼学其他门派所长.
      张仲景以后中国又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名医名著.如李时珍、孙思邈、付青主、蒲辅周等人的医书总对行医者有益吧.他们的成就(包括吴瑭)应当是丰富了仲景学说.这样看问题就会少了些排斥异己的思想了.
早期急性白血病论坛http://club.xilu.com/jst123》和

                           中医发热论坛 http://club.xilu.com/jst1111》版主

                峨眉山市济生堂  谢文武2008.9。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6: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