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饮食。以前,中国食品在英国部分人心中背负着“坏名声”,大米当道的主食和高脂肪肉菜均被视为肥胖症和心脏病的罪魁之一。但近日英国食品专家罗琳·克里索德和霍尔福德却为中餐正名—— 真正的中国食品并不会让人发胖,中国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是由高糖含量和过度加工的西方食品导致,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能够治疗很多疾病并能延长寿命,并认为中餐有十大健康秘密 :
不要计算卡路里
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关注卡路里,他们更看重食物的营养价值,而不是增加体重的可能性。199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人摄入的卡路里较美国人相比高出30%,但肥胖问题并没有美国严重。克里索德说,他们的秘密就是对甜食和零营养食物说“不”。 别拿蔬菜不当饭 在中国人眼里,蔬菜可不是肉的“补充”,而是和其他食物同等重要,这与西方人截然不同,后者只把蔬菜当成“附件”。 “非常推崇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双管齐下的饮食结构。蔬菜中虽不含很多的碳水化合物,但我们应该像重视其他食物一样重视它们。如果你是以素食为主,不妨添加一些蛋白质食物,只有这样,你的饮食结构才能趋于完美。” 霍尔福德说:“蔬菜在饮食中的比重应该占到一半,中国人在这方面做得最出色。”
要用主食填饱肚子
大米脂肪含量低,但其他营养物质及纤维含量却很高,克里索德表示,如果不吃大米,一个人很难真正吃饱。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一些中国人之所以身体矮胖,就是因为吃了太多大米。但从省钱的角度上说,吃大米当然是一种理想选择,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毕竟太昂贵了。”
不吃饱不罢休 中国人总是在吃饱后才放下筷子。西方人则经常在暴饮暴食和勒紧裤腰带之间徘徊。平时吃得很少,周末的时候则敞开肚皮猛吃。有时候,还会用几块蛋糕代替午餐,相比之下,中国人却是每日三餐,餐餐认真对待,决不应付了事。 霍尔福德说:“典型中国人的饭桌上往往会出现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的蔬菜以及其他含有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吃饱前,他们决不会放下筷子。高糖、精制碳水化合物(白色食品)配以高脂肪的这种方式,允许你在短时间内摄入更多食物,直至身体发出‘闭嘴’的指令。”
流食优于水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几乎每顿都可以看到汤,或者以汤为主的饭菜的身影,它们经常以粥的形式出现。相比之下,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则是“干”字打头,为了弥补这种不足,营养学家总是劝我们在用餐时多喝水,这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是很少出现的。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会将营养丰富的流食端上餐桌。此外,流食也是帮助消灭剩菜的一种有效工具。 克里索德说:“渴和饿经常是同时出现的,但喝水或者饮料并不能让人填饱肚子,而汤就不一样了,它既能消除饥饿感,又能控制食欲。”
饮食也要阴阳调和
在中国饮食习惯中,一个值得推崇的所在就是调和阴阳,阴指的是湿和多汁食物,阳指的是干和脆的食物。属阴食物能够为身体降温,属阳食物——肉、辛辣食物、酒和咖啡等——则起到相反的效果。中国人的混吃习惯意味着几乎每餐都可在阴与阳间实现一种平衡。 克里索德说:“选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谷类食物混吃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提高用餐体验。对于中国食品,很多英国人都选择混吃,鸡肉和腰果搭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既可以感受鸡肉的松软,又可以体验腰果的干脆,如果再配以米饭,那就再好不过了。”
生吃没必要
中国人不吃生沙拉。克里索德说,生食与熟食相比含有更高的维生素,但很多研究忽略了一点,人体更容易吸收稍微加热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在这种情况下,人体能够储存用于其他“任务”的能量。胃无法消化太多生食,多吃生食只能导致胃胀和增加体重。
吃出健康
中医认为,很多食物具有药用功效,辣椒能够增进消化和驱寒,大蒜则可以杀菌、抑菌和抗毒。食疗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所有器官正常工作,允许能量或者说“气”在体内稳定循环。 霍尔福德说:“两千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曾说过‘让食物成为你的良药’。但我们西方人却忽视了这一点。在对待食物周期及其如何支撑生命方面,农民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尊重。”
多喝绿茶
绿茶能够清除毒素、帮助消化和减少饥饿感。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绿茶同样可以对抗导致癌症和心脏病的自由基。 克里索德说:“我非常喜欢喝绿茶和药茶。绿茶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如果每天喝上几杯,便可收到很好的减肥效果。中国人喝茶有个习惯,如果想再喝一杯,他们会保留茶壶中的茶叶然后继续加水,这与每天只喝同一包袋泡茶泡出的茶类似。
参加恢复性健身活动
不妨尝试一下舒缓柔和的运动,比如打太极。出汗运动可能燃烧脂肪,但同时也对身体产生压力。概括起来说,有氧运动为阳,可燃烧脂肪,呼吸训练则为阴。 霍尔福德说:“饭后运动能够提高新陈代谢并帮助控制食欲。虽然没有人知道如何量化气——打太极时产生的重要能量——但打太极确实是一种真正容易上手的运动。很多测试显示,太极衍生的运动能够提高能量水平并加强免疫系统。”马伯尔说:“太极能够让人获得一种平衡、镇定和平和的感觉。体育馆出一身汗产生的效果虽然刚好相反,但我却欲罢不能。我得承认,自己是一个虚荣、自负、浅薄和爱赶时髦的家伙。在我看来,我们太在意身体的表,而忽视了它的里,也就是内心的感觉,而这恰恰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