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之所以难以辨证,与病机所产生症状的双向性、多向性表现有一定关系。
所谓病机与症状的双向性关系有二层含意:一是指同一个病机能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症状。比如:阳虚既能导致恶寒,也能导致发热;既能导致便秘,也能导致便溏。二是指两种截然相反的病机能产生一个相同的症状。比如:阴虚可以导致口渴,阳虚可以导致口渴;阴虚能导致失眠,阳虚也能导致失眠;
所谓病机与症状的多向性关系是指同一个病机能产生诸多不同的病证。比如:肝经湿热可导至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痕、妇科黄带、阴痒、阳萎、早泄、滑精、不育等十多种病症。
中医教材中说: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此本为常态而已,尚有变数未言。讲课时,若只言其常而未言其变,则学医者对此概念先入为主,极难转变。
阳主温煦,阳虚则温煦之力不足,故恶寒;阳虚则寒盛,阴阳相争,阳不胜阴,逃逸于外,浮于体表故发热。
阳虚水湿不化,故便溏;阳虚则寒凝,凝水成冰,不能润物,故便秘。
有男科病二人,一人患阳萎,一人患阳强(举阳不倒),皆以血府逐瘀汤治之而愈。二症相反而能异病同治,何故?瘀阻,若将气血隔于外,不能充于阴器则阳萎。瘀阻,若将气血闭之于内,充于阴器而不能流通则阳强。
中医在教学时,一定要讲透病机与症状的双向性、多向性之间的关系,如此,则能知常达变,执简驭繁,少走弯路。今后走上临床时,方不致于无所适从。
现在的教材,按西医模式分科,该讲的地方没讲透,没必要多讲的地方过多重复。事倍功半,误人多矣!
中医要出人材,首先当改革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