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55|回复: 0

王清任独树一帜论气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7 16: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名医王清任,以其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而著称于医林。其所著《医林改错》,除了记叙脏腑图记外,主要总结了对气虚、血瘀的研究心得,正如王氏在《方叙》一节中说:“余何敢云著书,不过因著《医林改错·脏腑图记》后,将平素所治气虚、血瘀之证,记数条示人以规矩,并非全书。”或许因其所创制诸逐瘀汤对后世影响之深远,从而忽视了其对气虚证深入研究一面。

  如果说王氏就古人对脏腑之认识进行改错而作出贡献的话,那么,他对气血理论之发挥,列举60种气虚证,50种血瘀证,并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个治疗原则,创立和修改古方共32个,意义尤为深远。

  王氏认为气和血是重要物质,临证治病务须先明气血。尝言:“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他认为食物之消化乃至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都是气所支配的。谓:“食由胃入小肠,全仗元气蒸化,元气足则食易化,元气虚则食难化。”“手握足步,头转身摇,用行舍藏,全凭此气。”所以王氏举气亏之证为例,说:“如半身不遂内有四十种气亏之证,小儿抽风门有二十种气亏之证,如遇杂症……互考参观,庶免谬误。”这种说明除“恐心粗者前后不互证”外,也可见王氏对气虚证研究的重视。

  王氏在“半身不遂论叙”及“论抽风不是风”等章节中,对气虚证作了深入的研讨。对于半身不遂(偏枯)之因,《内经》、仲景等主于风,河间主火,东垣主本气虚,外风邪,丹溪主痰等立论。王氏表示异议,他认为半身不遂是因元气亏损所致,说:“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又说:“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他认为非跌仆致半身不遂,而是半身不遂致所仆,且究其故“实气亏得不遂,以致跌仆。”可谓独辟蹊径。同样,对于偏瘫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謇涩、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失禁等,王氏认为均系气虚所致,在“口眼歪斜辨”中说:“口眼歪斜并非歪斜。因受病之半脸无气,无气则半脸缩小,一眼无气力,不能圆睁,小眼角下抽,口半边无气力不能开,嘴角上抽,上下相凑,乍看似歪斜,其实并非左右之歪斜。”对口角流涎,他说:“流涎者属气虚无疑。”并以小儿气不足时,高年人气衰时均可以发生流涎之症作为佐证。对于偏瘫之语言謇涩,王氏说是:“今半身无气,己不能动,舌亦半边无气,亦不能全动,故说话不能真。”对大便干燥认为非风火,“乃无气力催大恭下行。”对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认为“此是气虚不固也。”王氏还列举了“元气既亏之后,未得半身不遂以前”的偏瘫先兆症状凡34种,并云“皆是元气渐亏之证”。对于痿证,王氏认为“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若忽然归并于上半身,不能行于下,则病两腿瘫痿。”在临床上他创制了补阳还五汤,为治疗半身不遂和痿证的名方。对非偏瘫引起的口眼歪斜或口噤咬牙,王氏认为虽是经络为风邪阻滞,但也是气不能上达之故。

  在“论抽风不是风”一节中,他认为古人“其所以言风者,因见其病发作之时,项背反张,两目天吊,口噤不开,口流涎沬,咽喉痰声,昏沉不省人事,以为中风无疑。”王氏认为这些症状的实质是“气虚无疑”,或因气虚不固肢体,或气虚不上升,或气虚不固津液,或气虚不归原,而不是外受风邪。所以在治疗上反对用散风清火、攻伐克消之方,认为“服散风药,无风服之则散气;服清火药,无火服之则血凝;再服攻伐克消之方,气散血亡,岂能望生。”并创立了大补元气、温补脾肾的可保立苏汤治之。对于痫证,王氏认为其发作“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并形象描述其“抽时是活人死脑袋”,所谓“死脑袋者,脑髓无气,耳聋。眼天吊如死”,创制了黄芪赤风汤以治之。   
           
  在处方用药上,尽管王氏以研制诸活血逐瘀之方而著称,然他认为血瘀多与气虚有密切关系,尝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运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并创制了补气和逐瘀相结合的补气活血法,以擅长重用黄芪而组方,这对于后世医家有较广泛的影响。除了上述所说补阳还五汤,可保立苏汤及黄芪赤风汤均重用黄芪外,如分别治疗小儿痘后抽风、泄泻、痢疾、皮肤作痒的足卫和荣汤、止泻调中汤、保元化滞汤、助阳止痒汤以及黄芪防风汤、黄芪甘草汤等也均重用黄芪,其轻则八钱至一两,重则二至四两,王氏所创这些方剂,临床实践证明均有较高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王氏对于气虚证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尽管其某些立论难免有所偏颇,但敢于打破前人框套而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尤其王氏所创的补气与活血或解毒以治疗痘证方剂,经过长期实践不仅被证明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其中不少具有可供我们在今后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探讨的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8 08: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