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133|回复: 3

[基础知识] 辯病、證、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3 18: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辨脾病证候方法
  脾病的辨证,是指根据脾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脾的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判断脾疾病的病因、性质及正邪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脾胃共居中焦,经脉相互联系,相为表里,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转输,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虽然脾病与胃病常相伴发生、但二者仍有区别,所以对脾病进行辨证时一定要分清哪些是脾病,哪些为胃病证候。因脾主运化升清,还具有统血和主四肢肌肉的功能。脾脏功能失常则常见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不能统血的腹账、腹痛、泄泻、便溏、水肿、出血等症状;胃府功能失常则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胃气上逆症状。因此,凡见到以上述症状为主的疾病,即可确定为脾或胃疾病。
  本法常用于对泄泻、腹痛、胃脘痛、水肿、痰饮、痿病、虚劳、血病、眩晕、呕吐、呃逆、噎嗝、消渴、崩漏、痢疾、黄疸、哮喘等疾病的辨证。
  一、辨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等伤脾耗气所引起。
  [临床表现] 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或水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食后脾气愈困,故腹胀愈甚;食人不消,清浊不分,注入肠道,则见大便溏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充达肢体、肌肉、故肢体倦怠,形体消瘦;面部失荣,故面色萎黄。脾气虚,水谷精气化生不足,宗气亦虚,故少气懒言。若脾气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可见水肿、体胖。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气不足,运化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纳少、腹胀、便溏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等气虚证的定性症状。
  ④有纳少、腹胀、便溏、消瘦、水肿等脾病的定位症状。
  二、辨脾气下陷证
  脾气下陷证是指脾虚无力升举,反而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气下陷证。常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 脘腹重坠作胀,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或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小便如米泔等气陷特征。伴见纳少,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机制分析] 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脾气主升,能升发清阳,举托内脏。脾气虚衰,升举无力,内脏失于举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中气下陷。故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脾主散精,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清浊不分,反注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功能活动衰退,故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白,脉缓弱。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气虚,升举无力而陷下为主要病机。
  ②以脾气虚和下陷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纳少、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等脾气虚证的定位症状。
  ④有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内脏下垂症状,以及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小便如米泔等气陷特征。
  三、辨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溢出脉外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或劳倦伤脾所引起。
  [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崩漏,或月经量多,或皮下出血。伴见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上生土而致。脾阳虚衰,运化失权,故纳少腹胀,大便稀溏;阳虚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若脾阳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水肿;水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则见女子白带清稀量多。阳虚温煦失职,故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虚浮。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均为阳虚,水寒之气内盛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气不足,统血无权为主要病机。
  ②以出血和脾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的定位症状。
  ④以出血为主症,有血色淡、病程长、病势缓的特点。
  四、辨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中焦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所引起。
  [临床表现] 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畏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肢体困倦,或周身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机制分析] 脾阳不足多为脾气不足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致使中焦阳气不足,失于温化而成。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均为阳虚寒盛,失于温煦之故。脾虚水湿不化,故有便溏、水肿、带下清稀量多,舌淡胖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阳虚衰,中焦阴寒内盛为主要病机。
  ②以脾气不足和虚寒性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腹胀纳少、大便稀溏、肢体困倦,或周身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清稀等脾病的定位症状。
  ④有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虚寒的定性症状。
  此外脾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的鉴别:此四证为脾病常见的证候,以脾气虚证为基本证候,脾气虚证是在气虚特点的基础上,以纳呆,腹胀为主症;脾阳虚证较前者重,有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水肿等虚寒特征;脾气下陷证则兼有内脏下垂、头晕目眩、久泄久痢、下坠等气陷特征;脾不统血证则以出血为主症。
  五、辨脾阴虚证
  脾阴虚证是指脾的阴液亏虚,运化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香燥,伤及脾阴,或胃阴不足病及于脾所致。
  [临床表现] 不饥不食,涎少,腹胀,消瘦,伴见五心烦热,口唇干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您怠乏力,舌红无苔或光剥,脉细数。
  [机制分析] 脾主运化,一方面需要脾气的推动和激发,同时亦依赖于脾阴的滋养濡润。脾阴亏损,不能及时补充主运化时被消耗的精微物质,亦可导致脾运失司,气机郁滞。脾不化食,不知饥而纳呆食少。进食稍多,则大便不化而溏薄。脾应大腹,因虚气滞,故腹部胀满伴发脘痞,食后尤甚。柔按可暂缓气滞而胀满可减。阴虚生内热,则心烦、手足心热。脾津失滋,则形体消瘦,尿少便干,舌红少津。总之,脾阴虚证是以脾失健运,食少腹胀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有不足,运化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不饥不食、腹胀、大便秘结和阴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消瘦、五心烦热、口唇干燥、小便短少、舌红无苔或光剥、脉细数等虚热的定性症状。
  ④有不饥不食、倦怠乏力、腹胀、大便秘结等脾病定位症状。
  六、辨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居处潮湿所引起。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疼痛,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肢体困重,或水肿,小便不利;面目肌肤发黄,色泽晦暗如烟熏,舌体胖苔白腻,脉濡缓。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脾喜燥恶湿,与胃相表里。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胃升降失常,脾气被遏,动化失司,则脘腹痞闷或痛,纳少,便溏;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泛恶欲呕。若阳气被寒湿所遏,不能温化水湿,泛溢肌肤,可见肢体水肿,小便短少。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流注肢体,阻遏清阳,故头身困重。寒湿困阻中阳,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则见面目肌肤发黄,其色晦暗不泽。若寒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可见妇女白带量多。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或白腻,脉缓弱或沉细,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寒湿内盛,中阳困阻为主要病机。
  ②以脾运失健和寒湿中阻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脘腹胀满疼痛、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水肿、肢体困重等脾病的定位症状。
  ④有黄疸、晦暗如烟熏、舌体胖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偏盛的定性症状。
  七、辨脾胃湿热证
  脾胃湿热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焦湿热或湿热蕴阻脾胃证。常由感受湿热邪气,或过食肥甘,积湿化热所引起。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纳少厌食,恶心呕吐,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因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湿热蕴结中焦,纳运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热势急迫,且湿又为阴邪,易阻气机,故便溏而不爽。脾主肌肉四肢,湿性重着,睥为湿困,流注肢体,故肢体困重。湿遏热伏,郁蒸于内,故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口渴多饮,小便短黄。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权,胆汁不循肠道而外溢肌肤,则见身目鲜黄,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湿热蕴阻中焦,脾胃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脾运失健和湿热内阻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纳少厌食、恶心呕吐等湿热蕴结脾胃的定位症状。
  ④有黄疸、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蕴蒸的定性表现。
  ⑤脾胃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的鉴别:两证都属中焦的实性证候,都具有湿盛的特征,所区别的是脾胃湿热证,可见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热象特征;寒湿困脾证则以湿盛为主,可见舌胖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征象。
  以上着重对脾病虚证(脾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和脾病两个实证(寒湿困脾证、脾胃湿热证)进行了讲述。脾病虚证是以脾气虚为核心病机,气虚不能升清而陷于下,便会形成脾气下陷证。脾气不足,统血无力而致出血,即可产生脾不统血证。脾气不足日久,便会波及脾阳而发展为脾阳虚证。所以脾气诸虚证较脾阳虚证为轻,而且都可发展为脾阳虚证。脾有喜燥恶湿特性,所以一旦脾失健运,便会有湿浊内生,或者化热而成脾胃湿热证;或者寒化而成寒湿困脾证,所以脾之实证总与湿有关,正如《内经》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是辨脾病证候时要关注的问题。

辨胃肠病证候方法



  胃肠是指胃、小肠、大肠,此处主要指胃和大肠病症的辨证,因为中医将小肠的实热证归于心火下移小肠,故在心与小肠病证的辨证中予以讨论,而小肠虚寒证候,多归于脾虚之中,因此这里主要讲述胃病证候和大肠病证候的辨证方法。
  胃肠病辨证,包括胃、小肠、大肠常见病证的辨识和分析。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传导功能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因而其主要表现:一是大便的异常,如泄泻、便秘、下痢脓血等;二是腹胀、腹痛、肠鸣等腹部的症状。胃肠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年老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内犯胃肠而成。
  一、辨胃气虚证
  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或久病失养所引起。
  [临床表现] 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伤中,或久病失养,致使胃气亏损所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胃气亏虚,胃气失和,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故见胃脘隐痛或痞胀,不思饮食,食后胀甚;病性属虚,故按之觉舒。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则时作嗳气。胃气虚,影响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失所荣,故面色萎黄。气虚,功能衰减,则见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胃气亏虚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气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气虚和胃失和降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等胃气亏虚的定位症状。
  ④有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气虚的定性症状。此外,脾气虚与胃气虚常常兼见,而共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神疲肢倦,舌淡,脉虚弱等症状。然二者的临床特点有不同:脾气虚,健运失职,则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则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难消化,嗳气,或呕恶为特征。
  二、辨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气郁化火伤阴所引起。
  [临床表现]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杂,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伴见口咽干燥,大便于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胃喜润恶燥,以和降为顺。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隐隐灼痛,脘痞嘈杂不适;胃失滋润,胃纳失权,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见干呕呃逆。胃阴亏虚,阴不上承,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滋润肠道,故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阴液亏少之征。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阴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胃失和降与阴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等阴虚证的定性症状。
  ④有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杂、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等胃失纳降的定位症状。
  三、辨胃阳虚证
  胃阳虚证是指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气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常由过食生冷,损伤胃阳,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 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等原因所致。胃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机,胃气不畅,故胃脘绵绵冷痛,食少脘痞;证情属虚寒,故喜温喜按,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随胃气上逆,则呕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阳虚气弱,机体失于温养,故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阴津未伤,则口淡不渴。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为阳虚生寒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阳不足,失于和谓为主要病机。
  ②以胃失和降和虚寒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倦怠乏力、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等阳虚内寒证的定性症状。
  ④有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等胃病的定位症状。
  四、辨胃热(火)证
  胃热证是指胃中火热炽盛,胃的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气郁化火犯胃所引起。
  [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拒按,或消谷善饥;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火热之邪,郁扰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灼痛而拒按。胃火炽盛,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牙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血络受损,血热妄行,可见齿衄;胃中浊气上逆则口臭,热邪伤津故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大便秘结;津伤尿源不充,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火热炽盛,胃气失和为主要病机。
  ②以胃脘灼痛及实火内炽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火热炽盛的定性症状。
  ④有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等火热灼胃的定位症状。
  ⑤胃热(火)证与胃阴虚证的鉴别:两证均为胃的热性证候,但有虚实的不同。胃热(火)证多为过食辛辣或气郁化火所致,病发突然,病程短,热象明显为实性热证;胃阴虚证多为热病后期,发病缓,病程长,具有阴虚特点,为虚性热证。
  五、辨寒犯肠胃证
  寒犯肠胃证是指寒邪伤犯胃肠,或胃肠阳气不足,使胃肠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寒所引起。
  [临床表现] 脘腹冷痛,痛势剧烈,拒按,得温稍减,遇冷痛剧,或恶心呕吐,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舌淡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冷,以致寒凝胃肠所致。寒则气收,其性收引。寒邪犯胃,凝阻气机,胃气失和,故胃脘冷痛;证情属实,则痛势暴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寒得温则散,故得温痛减;遇寒则气收更甚,故痛势加剧;吐后气滞暂得舒缓则痛减。若寒伤胃阳,水饮不化而随胃气上逆,则口泛清水。若寒邪侵犯肠道,传导失司,则见腹泻清水;寒凝气阻,可见腹胀便秘;寒邪伤阳,阻遏阳气,不能外达,故见肢冷,面白或青。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为阴寒内盛,凝阻气机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寒邪犯胃,或胃阳不足为主要病机,故有实寒与虚寒之分。
  ②以胃脘冷痛,遇冷痛剧为辨证依据。
  ③有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弦或沉紧等寒证的定性症状。
  ④有胃脘冷痛、痛势剧烈、拒按、得温稍减、遇冷痛剧,或恶心呕吐等寒凝气机,胃气失和的定位症状。此外要注意,胃寒的虚证、实证鉴别:胃虚寒证的病程长,以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为主要病机,其脘痛多为隐痛、喜温喜按。胃实寒证的病程短,多突然发病,以外感寒邪,寒凝气阻为主要病机,其脘痛多为剧痛、拒按。
  六、辨食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是指饮食停滞胃肠所表现的食积证候,常由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伤及胃肠所引起。
  [临床表现] 脘腹胀闷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食臭,吐后胀痛减轻;或肠鸣矢气,大便溏泄,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饮食停滞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胃脘胀满疼痛而拒按;食积于内,拒于受纳,故厌食;胃气上逆,故呕吐;吐后胃气暂时舒畅,故胀痛得减;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随胃气上逆,则见嗳腐吞酸,或吐酸腐食物;食滞肠腑,阻塞气机,则腹痛矢气频频,泻下之物秽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胃中浊气上腾,则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为食积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饮食停滞,胃肠失调为主要病机。
  ②以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为辨证依据。
  ③有脘腹胀闷疼痛、拒按、厌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酸腐食臭、舌苔厚腻、脉滑等食滞于胃的定位症状。
  ④有肠鸣矢气、大便溏泄,泻下物酸腐臭秽等食伤于肠,传导失常的表现。
  七、辨胃腑气滞证
  胃腑气滞证是指胃气壅滞,和降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情志抑郁,气机失调,或饮食停滞,阻塞胃脘所引起。
  [临床表现]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气,呃逆,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或腹胀肠鸣,舌苔白,脉弦涩。
  [机制分析] 本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胃肠气机阻滞不畅而成。胃肠气机阻滞,故脘腹痞胀疼痛,游走不定;气机紊乱,升降失常,胃气逆于上则嗳气欲吐;下迫则欲泻不爽;嗳气、矢气之后滞塞之气机暂时通畅,故胀痛得减。若气机阻塞,胃肠之气不降,可见大便秘结。苔厚,脉弦,为浊气内停,气机阻滞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气壅滞,失于和降为主要的病机。
  ②以胃脘胀满疼痛、脉弦涩为辨证依据。
  ③有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气滞胃腑,失于和降的定位症状。
  八、辨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证是指瘀血积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寒凝、气滞等原因使血瘀于胃所引起。
  [临床表现] 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如刀割,固定不移,痛处拒按,进食后加剧,伴有食少,消瘦,或吐血,或大便色黑,面色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机制分析] 胃腑气滞日久,可致血瘀阻滞于胃而成本证。瘀血阻滞脉络,故症见痛如针刺或如刀割,固定不移。瘀血阻滞脉络,而致出血,故其出血紫暗有块,或便血。舌有瘀斑,脉涩是本证常见的舌象和脉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腑血行瘀阻为主要病机。
  ②以胃脘疼痛和瘀血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疼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面色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等瘀血证的一般症状。
  ④有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如刀割、食少、消瘦,或吐血,或大便色黑等胃病定位症状。九、辨胃肠实热证胃肠实热证是指邪热人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尿内结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邪热炽盛,侵犯于胃肠所引起。
  [临床表现] 高热,或日晡热甚,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或焦黑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津液外泄,致使肠中干燥,里热更甚,燥屎内结而成。热结大肠,灼伤津液,肠道失润,肠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大肠属阳明经,其经气旺于日晡,故日晡潮热。若燥屎内踞而邪热又迫津下泄,所下稀水恶臭不堪,此即所谓“热结旁流”。邪热与燥屎相结而热愈炽,上熏侵拢心神,可见神昏谵语;里热蒸达,迫津外泄,故见高热,汗出口渴,小便短黄。实热内结,故舌质红,苔黄厚而干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胃肠实热炽盛为主要病机。
  ②以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和里热炽盛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高热,或日晡热甚、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或焦黑起芒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的定性症状。
  ④有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等热炽胃肠的定位症状。
  十、辨大肠液亏证
  大肠液亏证是指津液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所表现的证候。常由热病后期津伤未复,或老年阴血亏虚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 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或伴见口臭,头晕,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涩。
  [机制分析] 本证多为年迈体虚,或热病、久病伤阴,或产后失血过多,津液尚未恢复,致使肠道津液不足,失于濡润而传导失司,故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浊气上熏,故有头晕、口臭等症。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咽干燥。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津液不足,大肠失润为主要病机。
  ②以大便燥结、难以排出和津亏失润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涩等津液亏损失润之燥象。
  ④有大肠液亏,传导失司之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等大肠病的定位症状;
  ⑤可兼有浊气上逆之口臭、头晕。
  十一、辨肠虚滑脱证
  肠虚滑脱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失于固摄,以致大肠滑脱失禁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泻、久痢伤及脾肾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 泻下无度,或大便滑脱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机制分析] 本证多为久泄,久痢损伤大肠之阳,或者年迈体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肠道而致大肠不能收摄,故有泻下无度,滑脱不禁,甚则脱肛等症。阳虚失于温煦,故有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等虚寒之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大肠阳衰,滑脱不禁为主要病机。
  ②以泻下无度和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弱等虚寒的定性症状。
  ④有泻下无度,或大便滑脱失禁,甚则脱肛等大肠病的定位症状。
  十二、辨肠道湿热证
  肠道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以泄泻下痢为主的证候。亦称大肠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临床表现] 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身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湿热邪,侵犯肠道,或饮食不洁,致使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道而成。湿热之邪犯及肠道,壅阻气机,故腹中疼痛;熏灼肠道,脉络受损,故见下痢脓血;火热之性急迫,热蒸肠道,时欲排便,故有腹中急迫感及肛门灼热。湿阻肠道,气滞不畅,大便不得畅通,故腹痛里急而肛门滞重。若热迫肠道,水液下注,则见暴注下泻,便色黄而秽臭;热邪伤津,则口渴,尿短黄;蒸达于外,故身热。湿热内蕴,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司为主要病机。
  ②本证以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为主要定位依据。
  ③以肛门灼热,尿少色黄,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盛的定性依据。
  十三、辨虫积肠道证
  虫积肠道证,是指蛔虫等积滞肠道而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胃脘嘈杂,时作腹痛,或嗜食异物,大便排虫,面黄形瘦,睡中龄齿,或鼻痒,面部出现白色虫斑,白睛见蓝斑,或突然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甚至剧痛而汗出肢厥,呕吐蛔虫。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误食不洁的瓜果、蔬菜等,虫卵随饮食入口,在肠道内繁殖孳生所致。虫居肠道,争食水谷,吮吸精微,故觉胃中嘈杂而贪食,久则面黄形瘦;蛔虫扰动,则腹痛时作,虫安则痛止,或随便出而排虫;若蛔虫钻窜,聚而成团,抟于肠中,阻塞不通,则腹痛扪之有条索块状;蛔虫上窜,侵入胆道,气机逆乱,则痛剧呕吐,甚至肢厥汗出,此为“蛔厥”。阳明大肠经入下齿,环唇口,行面颊,阳明胃经起于鼻,入上齿,布面颊,虫积肠道,湿热内蕴,循经上熏,故鼻痒、龋齿、面部生白色虫斑。肺与大肠相合,白睛属肺,蛔虫寄居肠道,故可见巩膜蓝斑。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蛔虫积滞肠道,肠道气机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腹痛,大便排虫为主要定性和定位依据。
  以上主要讲述了胃肠病证的辨证。胃肠病证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病证,临证时要辨清病证在胃还是在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清其寒、热、虚实,但胃肠病以实证、热证居多,老弱之人则以虚、寒证或者虚实来杂居多,临证当细辨之。
辨心与小肠证候方法+辨肺病证候方法

辨心与小肠证候方法+辨肺病证候方法

辨心与小肠病方法


  脏腑病辨证是指运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阴阳及病因的相关理论,分析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以辨明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简言之,即以脏腑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辨别脏腑疾病证候的辨证方法。

  藏象学说是脏腑病辨证的理论依据。因为每一个脏腑都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又相互联系,故脏腑功能失常时,就会形成不同的,病证。因此熟悉和掌握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掌握脏腑病辨证的基础。

  脏腑病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是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基础。其内容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和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病辨证的核心内容。

  心居胸中,心包络护卫于外,为心主之宫城。手少阴心经循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的作用;另则是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动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所以,临床以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志错乱、脉结代或促等为心病的常见症。此外,某些舌体病变,如舌痛、舌疮等症,亦常归属于心。

  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导致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淤血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神及痰火扰神证。此外,由于脑为神明之心,故将瘀阻脑络证也一并归于心病证候中讨论。

  一、辨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失常,或年高心气衰微所引起。(临床表现) 心悸或怔忡,动则尤甚,伴见精神疲惫,气短,身倦乏力,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结代。

  [机制分析] 本证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心气虚,鼓动无力,故见心悸。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功能活动衰减,故气短、神疲。动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剧。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本证以心悸及气虚证为审证要点。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悸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身倦乏力、自汗、气短、面色淡白等气虚的一般症状。
  ④有心悸或怔忡、动则尤甚、脉虚弱或结代等心病的定位症状。

  二、辨心阳虚证
  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失其温养,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常是心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临床表现] 心悸或怔忡,动则尤甚,伴见心胸憋闷,疼痛,气短,自汗,形寒肢冷,面色胱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机制分析] 本证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心阳虚衰,鼓动无力,心动失常,故轻则心悸,重则怔忡;胸阳不展,故心胸憋闷,气短;温运血行无力,心脉痹阻不通,则见心痛。阳虚温煦失职,故见形寒肢冷;卫外不固则自汗;运血无力,血行不畅,故见面色胱白或面唇青紫、脉或结或代或弱。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为阳虚寒盛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阳虚衰,虚寒内生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气虚和寒象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心阳虚多由心气虚发展而来,故见心悸或怔忡、气短、自汗、脉弱或结代等心气虚的定位症状。
  ④有形寒肢冷、面色胱白、舌淡胖、苔白滑等虚寒的定性症状。

  三、辨心阳暴脱证
  心阳暴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突然外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常由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或由痰瘀阻塞心脉所致。

  [临床表现] 在心阳虚证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神志昏糊,或昏迷不醒,舌淡紫,脉微欲绝。

  [机制分析] 本证常是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亦有因寒邪暴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窍所致者。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故呼吸微弱。阳气外亡,温运血行无力,脉道失充,故面色苍白;若血行不畅,瘀阻心脉,则见心痛剧烈,口唇青紫。阳衰,心失温养,神散不收,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欲绝,为阳气外亡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阳衰极,突然外脱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阳虚和亡阳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舌淡紫、脉微欲绝,甚至神志昏糊,或昏迷不醒等心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定位症状。
  ④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的鉴别:心气虚证病情轻,无虚寒表现;心阳虚证病情重虚寒特点明显;心阳暴脱证病危势急,伴有亡阳的危候。

  四、辨心血虚证
  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失其濡养功能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失血过多,久病耗伤,或生血减少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而无华,或萎黄不泽,头晕目眩,唇舌淡白,脉细无力。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脾虚生血之源亏乏,或失血过多,或久病失养,或劳心耗血所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血不养心,心神不安,则见失眠、多梦。血虚不上荣于头、面,故见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血少脉道失充,故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和血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面色淡白而无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唇舌淡白、脉细无力;等血虚证的定性症状。
  ④有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心神失养的定位症状。

  五、辨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是指心阴耗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思虑劳神过度,暗耗心阴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盗汗,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热病后期,耗伤阴液,或肝肾等脏阴亏累及于心所致。心阴亏少,心失所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心失濡养,且虚热扰心,心神不守,则心烦、失眠、多梦。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阴耗损,虚热内扰心神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和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形体消瘦、口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虚热证的定性症状。
  ④有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病的定位症状。
  ⑤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鉴别:二者都以心悸、失眠多梦、健忘为主症,而心血虚证有血虚证的一般表现,无虚热之象;心阴虚证则有虚热特点。

  六、辨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外感火热之邪,或情志抑郁,气郁化火所引起。

  [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或口舌生疮,或吐血,衄血,伴发热,口渴喜冷,尿少色黄或灼痛,大便秘结,面色红赤,舌尖红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情志抑郁,气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过食辛热、温补之品,久蕴化火,内炽于心所致。心火内炽,侵扰心神,故见心烦失眠。火邪伤津,故口渴,便秘,尿黄;火热炎土则面赤,舌尖红绛;血行加速,则脉数。若以口舌生疮、赤烂疼痛为主症者,常称为“心火上炎证”,若兼小便赤、涩、灼、痛者,习称为“心热下移证”;若吐血、衄血表现突出者,则又称为“心火迫血妄行证”;若以狂躁谵语,神识不清为主症者,则常称“火热闭扰心神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火内炽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的常见症状与实热证的一般表现共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发热、口渴、饮冷、小便短赤或灼痛、大便秘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有力等热证的定性症状。以及吐血,衄血等出血症状。
  ④有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等火热内扰心神的心病定位症状。

  七、辨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血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正气不足,淤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所引起。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见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或见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舌胖苔厚腻,脉沉滑;或见心胸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紧;或见心胸胀痛,因情志波动而加重,喜太息,舌淡红或暗红,脉弦。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有形之邪阻滞心脉所致。因其成因之不同,又有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等名。心阳不振,失于温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痹阻,故心胸憋闷疼痛。手少阴心经之脉直行上肺出腋下,循内臂,故痛引肩背内臂。瘀阻心脉的疼痛以刺痛为特点,伴见舌暗,或有青紫色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等瘀血内阻的症状;痰阻心脉的疼痛以闷痛为特点,病人多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等痰浊内盛的症状;寒凝心脉的疼痛以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为特点,伴见畏寒喜温,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寒邪内盛的症状;气滞心脉的疼痛以胀痛为特点,其发作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常伴见胁胀,善太息,脉弦等气机郁滞的症状。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脏脉络痹阻不通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的心病定位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有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等血瘀证的一般症状。
  ④本证有不同类型,如因痰浊阻痹心脉所致者,可见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舌胖苔厚腻、脉沉滑;若因阴寒凝滞心脉所致者,可见心胸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紧;若因气滞心脉痹阻者,可见心胸胀痛、喜太息,并因情志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舌淡红或暗红、脉弦等。

  八、辨痰蒙心神证
  痰蒙心神证是指痰浊蒙闭心神,以致精神、情志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外感湿浊、内伤七情或内生痰浊所引起,又称痰迷心窍证。

  [临床表现] 神志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目睛上视,口吐涎沫,喉中痰鸣,伴见面色晦滞,胸脘满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机制分析] 本证多由感受湿浊之邪,阻遏气机,或因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气不行津,津聚为痰,或痰浊挟肝风内扰,致痰浊蒙蔽心神所致。痰浊蒙蔽心窍,神明失司,故见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气郁痰凝,痰气搏结,阻蔽神明,则见神志痴呆,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若痰浊挟肝风闭阻心神,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痰浊内阻,清阳不升,浊气上泛,故面色晦暗;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胸闷作呕。舌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浊内盛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痰浊内盛,蒙闭心神为主要病机。
  ②以痰浊内盛和神志失常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神志模糊、精神抑郁、神志痴呆,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心神失常的定位要点。
  ④有喉中痰鸣、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等痰证的一般症状。
  ⑤本证有肝郁痰蒙与肝风挟痰两型。若因肝气郁结,气郁生痰,上蒙心神,发为癫证,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若因肝风挟痰,上蒙心神,发为痫证,可见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目睛上视、口吐涎沫等症。

   九、辨痰火扰神证
  痰火拢神证是指痰火扰乱心神,以致神志异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情志刺激,气郁化火生痰,或外感火热邪气,灼津为痰,痰火内扰所引起,又称痰火扰心证。

  [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重则神昏谵语或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毁物,伴见发热气粗,面红目赤,口渴喜冷,吐痰黄稠或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情志刺激,气机郁滞化火,煎熬津液为痰,或外感湿热之邪,蕴成痰火,或外感热邪,灼津为痰,致痰火内扰引起。痰火扰神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热病中,痰火扰乱心神,见神昏谵语,躁扰发狂。里热蒸腾上炎,则发热,面红目赤,呼吸气粗;热灼津伤,便秘尿黄;痰火内盛,吐痰黄稠,或喉间痰鸣,痰阻气机则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火内盛之象。内伤杂病中,痰火内盛,闭扰心神,轻则心烦失眠,重则发狂,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越妄动,打人毁物。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痰火搏结,扰乱心神为主要病机。
  ②以痰火内盛和神志失常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心烦失眠、神昏谵语或语言错乱、狂躁妄动等神志异常的定位症状。
  ④有吐痰黄稠、喉中痰鸣、发热气粗、面红目赤、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痰火内盛的定性症状。
  ⑤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的鉴别:两证都以精神、情志失常为主症,都有痰盛的症状,都属心的实证。但痰蒙心神证多表现为癫,或痫,无明显热象;痰火扰神证多表现为狂,且热象突出。

  十、辨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热证是指心移热于小肠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所引起。

  [临床表现] 心烦,口舌生疮,小便涩痛色黄,尿道灼热,或尿血,口渴,舌尖红赤苔黄,脉数。

  [机制分析] 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下移于小肠,故在心火炽盛之心烦、口舌生疮的基础上,又有小便涩痛、灼热、尿血等小肠之热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火炽盛,下移小肠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烦、口舌生疮,尿赤、尿道灼热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有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实热证的一般症状。

  十一、辨瘀阻脑络证
  瘀阻脑络证是指由瘀血犯头,阻滞脑络,表现以头痛,头晕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 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健忘、失眠、心悸,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机制分析] 本证多由头部外伤后,或久病人络,淤血内停,阻塞脑络所致。淤血阻滞脑络,不通则通,故头痛如锥刺,或昏不知人;气血不得正常流布,脑失所养则头晕时作。痛处固定不移,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养,故可见健忘、失眠、心悸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是以心脑共主神的理论为指导,脑的功能隶属于心,故从心辨证。
  ②本证以血瘀在脑,阻滞脑络不通为主要病机。
  ③本证以头痛、头晕或健忘、失眠为主症。
  ④伴有痛如锥刺、舌紫暗之淤血特点。
  心有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所以心病的证候主要表现在主血脉失常如心痛、心悸、怔忡等症;主神志功能障碍而病,则有心烦、失眠、健忘、多梦、发癫、发狂、发痫、昏迷等症。由于心之华在面,在窍为舌,在体合脉,无论是主血脉失常或者主神志失常的病证,皆可反映于面部(色泽和表情)、舌象及脉象。因此对心病的辨证必须以心的功能和病理为其思考的理论依据。


辨肺病证候方法


  肺居胸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其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与大肠互为表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以行清浊之气的交换,吸入之清气,积于胸中,参与宗气的生成,贯注心脉以运行全身,故有“肺为气之主”的说法。
  肺又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降以输布气、津,使皮毛得以温养、濡润,水道得以通调,故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肺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肺系,呼吸功能活动减退,水液代谢输布失常,以及卫外功能失职等方面;其症状表现以咳嗽,喘促,咳痰,胸痛,喉疼及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肿等为常见。其中尤以咳喘更为多见,《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中藏经》:“肺者……虚实寒热皆令喘嗽”等即言此意。
  肺病的证候有虚、实两类。虚证多因久病咳喘,或被它脏病变所累,导致肺气虚和肺阴虚。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聚于肺而成。
  一、辨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是指肺气不足而致功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咳久喘耗气,或脾肾亏虚影响及肺所引起。
  [临床表现] 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咳痰清稀,语声低微,神疲乏力,懒言,自汗,易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机制分析] 本证多由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或因脾虚水谷精气化生不足,肺失充养所致。肺气亏虚,宣降失权,气逆于上,且宗气生成不足,呼吸功能减弱,故咳喘无力;动则耗气,则咳喘益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随肺气上逆,则吐痰清稀。肺气虚,宗气衰少,走息道以行呼吸功能衰退,故少气短息,语声低怯。面色淡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弱,均为气虚功能衰减之象。若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不密,表卫不固,故见自汗、畏寒,且易受外邪侵袭而患感冒。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肺气不足,宣降无力为主要病机。
  ②以咳喘无力、吐痰清稀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神疲乏力、懒言、自汗、面色淡白、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等气虚证的一般症状。
  ④有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咳痰清稀、语声低微等呼吸功能减弱等肺病的定位症状。
  二、辨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亏耗,虚热内拢,肺气清肃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甚或痰中带血,胸痛,声音嘶哑,口干咽燥,形体消瘦,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伴见气短乏力,神疲倦怠等症状。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燥热伤肺,或痨虫蚀肺,耗伤肺阴,或汗出伤津,阴津耗泄,或久咳不愈,耗损肺阴,渐致肺阴亏虚而成。肺为娇脏,性喜清润,职司清肃,肺阴不足,虚热内生灼肺,以致肺热叶焦,失于清肃,气逆于上,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咳出,甚则虚火灼伤肺络,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肺阴不足,咽喉失润,且为虚火所蒸,以致声音嘶哑。阴虚阳无所制,虚热内炽,故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热扰营阴则盗汗;虚火上炎,故两颧发红;阴液不足,失于滋养,则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肺阴亏耗,虚热内扰为主要病机。
  ②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和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等阴虚内热的定性症状。
  ④有干咳、咯血、胸痛、音哑等肺病的定位症状。
  ⑤若伴见气短、乏力、神疲倦怠,则为肺的气阴两虚证。
  三、辨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证是指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
  [临床表现]
  咳嗽,痰清稀色白,甚或胸闷气喘,喉痒,恶寒,微有发热,鼻塞流清涕,或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机制分析] 本证多由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致使肺气失宣而成。肺合皮毛,且为娇脏,外感风寒,袭表犯肺,肺气被束,失于宣降,故咳嗽;肺津不布,聚成痰饮,随肺气逆于上,故咳吐痰液清稀。鼻为肺窍,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肺主气属卫,风寒犯表,损伤卫阳,肌表失于温煦,故见微恶风寒,卫阳被遏则发热。寒邪凝滞经络,经气不利,故头身疼痛;寒性收引,腠理闭塞,故见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为感受风寒之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风寒外袭,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②以咳嗽、痰液清稀和风寒在表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恶寒、微有发热、鼻塞流清涕,或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寒证的一般症状。
  ④有咳嗽、痰清稀色白,甚或胸闷气喘、喉痒等肺病的定位症状。
  ⑤风寒束肺证与表寒证的鉴别;两证虽然都属外感病证,但主兼症状有别。风寒束肺证以咳嗽、痰稀色白,或胸闷气喘为主症;表寒证以恶寒、发热、脉浮为主症,而咳嗽等肺系症状为次或缺无。四、辨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证是指风热之邪侵袭肺卫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外感风热邪气,或外感风寒化热所引起。
  [临床表现] 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咽喉肿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机制分析] 本证是因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致。风热袭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嗽;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津液为热邪所熏,故鼻塞、流浊涕;风热上扰,咽喉不利,故咽痛。肺主气属卫,肺卫受邪,卫气抗邪则发热;卫气郁遏,肌表失于温煦,故恶寒。热伤津液则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袭表犯肺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风热外袭,肺卫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咳嗽、痰黄稠和风热在表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鼻塞流黄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表热证的一般症状。
  ④有咳嗽、痰稠色黄,或咽喉肿痛等肺病的定位症状。
  ⑤风热犯肺证与表热证的鉴别:两证虽然都属外感病证,但风热犯肺证以咳嗽、痰稠色黄,或咽喉肿痛为主症,表热证则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症,咳嗽、咽喉肿痛等肺系症状为次,或者轻微,或者缺无。
  五、辨燥邪犯肺证
  燥邪犯肺证是指自然界燥邪侵犯肺卫,肺的津液受伤所表现的证候。常由秋令之季,感受燥邪所引起。
  [临床表现] 干咳无痰或少痰,痰黏难咳,甚则胸痛,痰中带血、口、唇、鼻、咽、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或身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苔薄而干燥少津,脉浮数或浮紧。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秋令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肺卫失和,或因风温之邪化燥伤津所致。初秋感燥,燥偏热,多病温燥;深秋感燥,燥偏寒,多病凉燥。肺喜润恶燥,职司清肃,燥邪犯肺,易伤肺津,肺失滋润,清肃失职,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咳出,甚则咳伤肺络,而见胸痛咯血。“燥胜则干”,燥邪伤津,失于滋润,则见口、唇、鼻、咽干燥;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燥;尿源不足则溲少。燥袭卫表,卫气失和,故见发热微恶风寒。若燥与寒并,寒主收引,腠理闭塞,故见无汗,脉浮紧;燥与热合,腠理开泄,则见少汗,脉浮数。苔薄而干燥少津,为燥邪袭表犯肺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燥邪侵袭,肺卫受伤为主要病机。
  ②以肺系症状和干燥少津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口、唇、鼻、咽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苔薄而干燥少津等燥邪伤津的一般症状,以及干咳无痰,或少痰、痰黏难咳、甚则胸痛、痰中带血等肺病的定位症状。
  ④有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脉浮等表证的症状。
  ⑤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二者虽然都有肺系失于滋润的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干燥,痰中带血等干涩症状,但燥邪犯肺证属于外感病证,多发于秋季或干旱少雨之时,病程短,并兼有外感表证特点;肺阴虚证属内伤虚证,可发于任何季节,且有阴虚内热的特点。
  六、辨热邪壅肺证
  热邪壅肺证是指热邪炽盛,内壅于肺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外感风热之邪入里,或风寒之邪人里化热,壅塞于肺所引起。
  [临床表现] 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粗,鼻翼煽动,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或衄血,咯血,伴见壮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安,面赤,大便干燥,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外感风热入里,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蕴结于肺所致。热邪犯肺,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故见咳嗽,气喘;肺热上熏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肺开窍于鼻,邪热迫肺,肺气不利,故见鼻煽气灼。里热蒸腾则发热;伤津则口渴,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为邪热内盛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热邪炽盛,内壅于肺为主要病机。
  ②以里热炽盛和肺病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壮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安、面赤、大便干燥、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里热炽盛的定性症状。
  ④有咳嗽、痰稠色黄,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气喘息粗、鼻翼煽动,或衄血、咯血等肺病的定位症状。
  ⑤热邪壅肺证与风热犯肺证的鉴别:二者都属肺的热证,但热邪壅肺证属里热证,且热象明显,病程长;风热犯肺证兼有表证,病程短。
  七、辨痰热壅肺证
  痰热壅肺证是指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致使肺失宣降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又称痰热阻肺证。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黄稠而量多,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或喉中痰鸣,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外邪犯肺,郁而化热,热伤肺津,炼液成痰,或素有宿痰,内蕴日久化热,痰与热结,壅阻于肺所致。痰热壅阻于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嗽,胸闷,气喘息粗;甚则肺气郁闷,则见鼻翼煽动。痰热互结,随肺气上逆,故咳痰黄稠而量多,或喉中痰鸣。若痰热阻滞肺络,气滞血壅,肉腐血败,则见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发热;侵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灼伤阴津,则见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肺失宣降为主要病机。
  ②以咳嗽、气喘、胸痛等症为主症,也是肺病的定位依据。
  ③痰稠色黄,或为脓血痰为痰盛的依据。
  ④以发热、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数为热证定性依据。
  八、辨寒痰阻肺证
  寒痰阻肺证是指寒邪与痰浊交并,壅滞于肺所表现的证候。常由素有痰疾,复感寒邪,内客于肺,或中阳不足,聚湿生痰所引起。
  [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痰稀色白量多,胸闷,或喘哮痰鸣,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濡缓或滑。
  [机制分析] 本证多因素有痰疾,罹感寒邪,内客于肺,或因寒湿外邪侵袭于肺,或因中阳不足,寒从内生,聚湿成痰,上干于肺所致。寒痰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故咳嗽,气喘,痰多色白;痰气搏结,上涌气道,故喉中痰鸣而发哮;寒痰凝闭于肺,肺气不利,故胸膈满闷。寒性阴凝,阳气被郁而不达,肌肤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或滑,均为寒痰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寒痰交阻,壅滞于肺为主要病机。
  ②以咳喘痰多突然发作和寒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濡缓或滑等里寒征的定性症状。
  ④有咳嗽气喘、痰稀色白量多、胸闷,或喘哮痰鸣等肺病的定位症状。
  九、辨痰湿阻肺证
  痰湿阻肺证是指痰浊阻塞于肺,以致肺气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咳嗽痰多,色白而黏,易于咳出,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痰苔白腻,脉滑。
  [机理分析] 本证多因中阳素虚,气不化水而生痰湿。当痰湿停阻于肺时,影响肺之气化,宣降不利,肺气逆而上升,故有咳嗽、气喘、痰鸣之症。痰湿为阴邪,易阻气机,胸中气机不畅,故见胸部胀闷。痰多、色白而黏易咳,舌淡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湿内盛之征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痰湿阻塞于肺,肺气上逆为主要病机。
  ②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咳出,而寒热之象不明显为辨证依据。
  ③有咳嗽痰多、色白而黏、易于咳出、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苔白腻、脉滑等肺病的定位症状。
  ④痰湿阻肺证与寒痰阻肺证的鉴别:二者都是肺的实证,都以咳、喘、胸闷、痰稀量多色白为主症,但寒痰阻肺证有明显的寒象,而痰湿阻肺证则无明显的寒象。
  十、辨肺气衰竭证
  辨肺气衰竭证指对肺脏功能衰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肺气衰竭证又称肺气败绝证,是肺脏功能衰竭,不能主气而出现的宗气衰败、呼吸失司,甚则升降出入废止等临床表现的概称。
  [临床表现] 主症表现为呼吸微弱,气不得续,或时断时续,喘息鼻张。次症表现为面色胱白或紫喑,怯寒畏冷,汗出如珠,皮毛干枯,形体消瘦,甚则呼吸停止。舌淡或青紫,脉浮散无力或微弱无力。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肺主气司呼吸功能严重衰竭为病机。
  ②此外本证还必须具备主症和次症之一加典型舌脉。多有慢性肺脏病史。
  ③本法常用于对咳嗽、哮喘、肺痨、肺痿、肺痈、咯血、发热、自汗、感冒、水肿、癃闭等疾病后期以及外伤跌仆、误汗、产后失血等病的辨证。应与肺气虚、肺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肾不纳气)等证相鉴别。
  十一、辨肺气阴两虚证
  辨肺气阴两虚证指对肺气不足,肺阴耗损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肺气阴两虚证又称肺气阴不足证、肺气阴两亏证。是肺气不足,津液消耗,宣降失职而出现的宗气虚弱,卫外不固,布津失常,肺气上逆等临床表现的概称。临床以肺气虚与肺阴虚症状共见特征。
  [临床表现] 主症表现为咳喘无力,动则气短,口咽干燥,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次症表现为神疲少气,声音低怯,面白无华,潮热颧红,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形体消瘦。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机制分析] 必须具备主症和次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多有久病耗损病史。
  [辨证要点] 本法常用于对咳嗽、哮喘、肺痨、肺痿等疾病的辨证,应与肺气虚、肺阴虚、心气阴两虚等证相鉴别。
  肺主气,司呼吸,主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盖。正因为肺有其特定的部位及结构,因此肺是五脏中惟一有外感表证的内脏。其外感表证表现为风寒、风热、燥热诸证。肺为气生成的场所,又有喜润恶燥之特征,因此肺气虚证有气虚、阴虚两证。“肺为储痰之器”,“为水之上源”,故肺病之证多有咳痰的临床表现,临床时可以根据痰液之色,质、量、气味等辨其寒、热、虚、实。
辨六淫病方法+辨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病方法

  六淫辨证方法,是指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所表现病证的辨证方法。
  六淫辨证方法是“病因辨证”方法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六淫致病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二者同时受邪,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其发病往往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因人体体质不同可以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且病变可随其所兼外邪的偏盛面反映出邪气本身的状况,因此六淫病变是复杂多变的。但每一种邪气又都有其固定的特性和致病特点及典型证候。诊断依据为发病季节、表现特征是否符合某一淫的致病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外感病的辨证,应注意六淫证候间的鉴别。
  一、辨风淫证
  候辨风淫证指对风邪侵袭人体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风为春季的主气,为百病之长,属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头面、肌表及肺脏等阳位,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常与其他病邪合并侵袭人体而致病。因其侵犯人体的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凡见起病急、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以头面或肌表或肺部症状与汗出恶风症状和各种“动”的症状、体征为特征的病变,即可推断其病因为风,病属风证。
  本法常用于对感冒、咳嗽、肺痿、肺痈、中风、头痛、眩晕及伤寒、温病等多种疾病的辨证。风淫证候主要有:风邪侵表证、风客肌肤证、风袭经络证、风历关节证,应注意它们之间的鉴别。
  1.辨风邪侵表证
  辨风邪侵表证指对风邪从皮毛或口鼻侵袭肌表,卫气不固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风邪侵表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发热恶风,汗出。次症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喉痒,轻微咳嗽。舌淡苔薄白,脉浮缓。辨证要点:须具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主症加两项次症。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轻的特点,多见于体虚之人。本法常用于对咳嗽、感冒、风温、冬温等病的辨证。应与寒邪在表证、风客肌肤证等相鉴别。
  2.辨风客肌肤证
  辨风客肌肤证指对人体肌肤正气亏虚,风邪乘虚侵入,阻于皮肤之间,营卫气血不和,肌肤失养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风客肌肤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皮肤瘙痒。次症表现为皮肤风疹、风块,此伏彼起,漫无定处。舌淡苔薄白,脉浮。辨证要点:须具主症加一项次症。因其所兼外邪不同,分为风热和风寒两种情况,若见皮损色白,遇寒易发,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若皮损色红,遇热易发,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本法常用于对白、痒风、血疳、银屑病(牛皮癣)、热疮、白秃疮、麻风、瘾疹、风瘙痒、白癜风等病的辨证。应与风邪袭表证相鉴别。
  3.辨风袭经络证
  辨风袭经络证指对风邪袭入经络,流窜各部,致经气阻滞,经脉不利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风袭经络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肢体或面目麻木,突然口眼?斜,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半身不遂。次症表现为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无神志改变的特点。本法常用于对面瘫、中风等病的辨证。应与风中脏腑相鉴别。
  4.辨风历关节证
  辨风历关节证指对风邪夹杂其他邪气乘袭人体,滞留关节,痹阻气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风历关节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次症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自汗短气。舌淡苔薄白,脉浮弦或沉弱。辨证要点:具有主症即可。本法常用于对痹病的辨证,应与风袭经络证相鉴别。
  二、辨寒淫证候
  辨寒淫证候指对寒邪侵袭人体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寒为冬令的主气,属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易伤人体阳气及闭阻气机和经脉气血,导致疼痛等症,由于寒邪伤人的深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凡见到形寒肢冷,恶寒无汗,脉紧,疼痛固定不移,得温则缓,肢体拘急,消化功能低下,分泌物、排泄物澄彻清冷等特征的病变,便可推断其病因为寒,证候性质亦属寒证。
  本法常用于对感冒、咳嗽、头痛、腹痛、泄泻、痹病、伤寒等多种疾病的辨证。寒淫证候主要有寒邪束表证,寒中于里证,寒凝经脉证,寒湿证,应注意它们的鉴别。
  1.辨寒邪束表证
  辨寒邪束表证指对寒邪侵袭肌肤,卫气不宣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寒邪束表证又称寒邪在表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头项腰脊强痛,身体骨节皆痛。次症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战栗,喘咳。苔薄白,脉浮紧。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一项和次症两项加典型舌脉。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感冒、咳嗽等外感病初期的辨证证、寒凝经脉证等相鉴别。
  2.辨寒中于里证
  辨寒中于里证指对寒邪直接侵袭脏腑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寒中于里证又称寒中证,临床以寒象和疼痛共见为特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腹痛急暴,遇冷甚得温减,泄泻清稀如水样。次症表现为呕吐,肠鸣,脘闷食少,或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沉紧。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和典型舌脉,或主症加两项次症,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常见于素体阳虚之人。
  本法常用于对腹痛、泄泻等病的辨证。应与寒湿困脾证相鉴别。
  3.辨寒凝经脉证
  辨寒凝经脉证指对寒邪凝滞经脉,气血不得流通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寒凝经脉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肢体关节痛甚,痛有定处。次症表现为局部肿胀,畏寒,皮色胱白,触之不温,遇寒则痛,得热痛减,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弦紧。辨证要点:具备主症加舌脉,或具备主症加两项次症。具有起病急、疼痛甚的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痹病的辨证。应与寒邪束表证相鉴别。
  4.辨寒湿证
  辨寒湿证指对寒湿之邪外侵,或素体脾阳不振而致寒湿内生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寒湿证临床以寒象与湿象共见为特征。因感受寒湿的部位与轻重不同,症状上有偏表偏里之异。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头身困重,脘闷腹胀,形寒肢冷。次症表现为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无汗,神疲畏寒;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胃脘疼痛,痢下白色黏冻,或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或腹痈肠鸣,泻下清稀;或呕吐下利,泻下清稀或如米泔水;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辨证要点:须具备两项主症和一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多见于年高体弱之人。
  本法常用于对胃脘痛、泄泻、腹痛、痢疾、痹病、霍乱等病的辨证。应与脾虚湿胜证、湿热证相鉴别。
  三、辨暑淫证候
  辨暑淫证候指对暑邪侵袭人体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又因暑邪伤人迅速,故发病初起多冒犯肺卫和径人阳明胃经;加之夏令雨湿较多,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之邪常相兼为病,故有“暑多挟湿”之说;此外,炎暑季节人们贪凉饮冷,故又有暑与寒湿相兼之证。因此,在夏季凡见到壮热心烦、脉象洪大等阳热症状和汗出伤津及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阻症状的病变,便可推断其病因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本法常用于对暑温、泄泻等病的辨证。应与火热证候相鉴别。
  1.辨暑冒肺卫证
  辨暑冒肺卫证指对夏令暑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暑冒肺卫证又称冒暑、伤暑。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身热口渴,汗出。次症表现为身困乏力,微恶寒,咳嗽无痰,尿黄,身重,头痛而晕,甚则喘促少气。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滑数。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及符合发病季节,多发于体弱之人。本法常用于对暑温的辨证。应与暑灼阳明证相鉴别。
  2.辨暑灼阳明证
  辨暑灼阳明证指对暑热炽盛,燔灼阳明,耗伤津液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暑灼阳明证又称中暑证、暑人阳明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发热面赤气粗,汗出不止,心烦。次症表现为头晕头痛,口燥渴饮,背部微恶风寒,或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角弓反张,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主症加任意两项次症,必发于盛夏之时。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暑温、暑风病的辨证。应与暑冒肺卫证相鉴别。
  3.辨暑兼湿热证
  辨暑兼湿热证指对暑热之邪与湿邪相兼侵袭人体,弥漫三焦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暑兼湿热证又称暑热挟湿证、暑湿弥漫三焦证、暑湿郁蒸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身热面赤,胸闷脘痞,下利稀水。次症表现为耳聋,咳嗽,甚则痰中带血,不甚渴饮,小便短赤,烦躁,甚则神昏。舌红赤,苔黄滑或黄腻,脉滑数。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必发于夏季,具有热重湿轻的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暑湿、伏暑、暑秽等病的辨证。应与暑湿困阻中焦证等相鉴别。
  4.辨暑湿困阻中焦证
  辨暑湿困阻中焦证指对暑湿之邪蕴蓄于中,阻滞气机所表现证暑湿困阻中焦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身热有汗,脘腹痞满。次症表现为口渴,心烦,身体困重,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舌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两项主症加两项次症及舌脉。多有贪凉饮冷病史,好发于炎暑湿盛季节。
  本法常用于对暑温、湿温、伏暑等病的辨证。应与暑兼湿热证相鉴别。
  5.辨暑兼寒湿证
  辨暑兼寒湿证指对夏令伤暑又贪凉饮冷,致暑为寒湿所遏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暑兼寒湿证又称暑湿兼寒证、阴暑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发热无汗,头痛恶寒,脘闷心烦。次症表现为身形拘急,口渴,小便短赤,骨节酸楚或沉重疼痛,腹痛吐利。舌苔白腻,脉浮数或濡数。辨证要点:须具主症加典型舌脉,或次症两项加典型舌脉。起病较急,发于夏暑当令之时,多有起居不慎,贪凉饮冷病史。在病机演化过程中每因寒湿侵袭,内伤脾胃引起呕吐泄泻,若不及时治疗常使病情危笃。
  本法常用于对暑温、夏令泄泻等病的辨证。应与暑冒肺卫证等相鉴别。
  6.辨暑伤津气证
  辨暑伤津气证指对暑热之邪侵袭人体,致阴津阳气亏虚,津气两伤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暑伤津气证临床以津亏、气伤之象共见为特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身热,自汗,口渴,神倦。次症表现为心烦,喘渴欲脱,头重身困,便少尿黄,齿燥。舌红苔少色黄,脉虚无力。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多有正气素亏,或夏季劳倦等病史,好发于夏季。
  本法常用于对暑温、伏暑等病的辨证。应与暑入阳明证相鉴别。
  7.辨暑伤心肾证
  辨暑伤心肾证指对夏季伤于暑邪,暑热久羁,伤及心肾,导致水火不济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暑伤心肾证临床以心火亢盛,肾阴亏虚症状共见为特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心热烦躁,消渴不已。次症表现为形体消瘦,肢体麻痹,或有低热。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和一项次症加典型舌脉。有暑热久羁病史,多发于年高体弱之人。
  本法常用于对暑温、伏暑等病的辨证。应与心肾不交证、暑伤津气证、暑灼阳明证相鉴别。
  四、辨湿淫证候
  辨湿淫证候指对湿邪侵袭人体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湿为长夏之主气,为阴邪。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夏季或多雨季节。湿性重浊黏滞,其性趋下,湿邪为病,可发于人体各部,遍及脏腑、经络、肌肉、皮肤,最易伤人体下部阴位。湿邪滞留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且湿性留着,黏滞难移,并常固定一处,病势缠绵,不易速愈。临床以沉重的症状,如身体困倦,头重如裹,四肢腰部沉重,以及各种秽浊不清的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小便混浊,下痢脓血,带下黄浊等为特征。
  因此,在外感病过程中,凡见到沉重的症状及分泌物、排泄物量多,浑浊不清,面垢苔腻,水肿,腹泻等便可推断其病因为湿,病属湿淫证候。湿邪为病还常与其他病邪相混合,如寒湿、风湿等。且可随人体阴阳强弱而变化,阴盛者,湿从寒化,多为寒湿,阳盛者,湿从热化,多为湿热。
  本法常用于对泄泻、痢疾、水肿、痹病、痿病、带下、湿疹、湿温、淋浊、腹水、黄疸等病的辨证。湿淫证候主要有湿遏卫阳证、湿阻气分证、湿流关节证、湿热弥漫三焦证,应注意鉴别。
  1.辨湿遏卫阳证
  辨湿遏卫阳证指对湿邪初袭肌表,束于躯壳,清阳被阻,卫气不宣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湿遏卫阳证又称伤湿证、湿郁肌表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脘痞闷。次症表现为头胀而痛,口不作渴,身重而痛,体倦面垢,小便清长。舌苔白滑或腻,脉濡或缓。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加两项以上次症及典型舌脉。多发于夏秋之交,常见于体弱之人,多有冒雨淋湿病史。本法常用于对湿温病的辨证。应与湿阻气分证相鉴别。
  2.辨湿阻气分证
  辨湿阻气分证指对湿邪侵袭肌表,郁阻气分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湿阻气分证又称湿郁气分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次症表现为头重如裹,四肢懈怠,肢体沉重,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淡红苔滑腻或垢腻,脉濡缓。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和两项以上次症加典型舌脉,好发于盛夏季节。本法常用于对湿温、暑温、伏暑、瘟疫等病的辨证。应与脾虚湿困证、湿遏卫阳证等相鉴别。
  3.辨湿流关节证
  辨湿流关节证指对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湿流关节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关节疼痛重着,部位固定,屈伸不利。次症表现为肌肤麻木,肢体沉重难举。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沉细。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多有冒雨淋湿,居住潮湿病史。本法常用于对痹病、湿温等病的辨证。应与寒凝经脉证相鉴别。
  4.辨湿热证
  辨湿热证指对外感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湿热证临床以湿象与热象共见为特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次症表现为纳呆泛恶,便溏不爽,或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尿赤不利或点滴不通,或面目周身发黄,皮肤发痒,关节红肿热痛;女子带下黄稠,秽浊有味,或带下带血。苔黄腻,脉濡数。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一项主症加任何两项次症。多发于夏秋季节及脾胃虚弱之人,临证尚须明辨湿、热之轻重。本法常用于对泄泻、痢疾、黄疽、臌胀、水肿、淋病、癃闭、痿病、痹病、湿温、伏暑、暑温、带下等病的辨证。应与寒湿证相鉴别。
  5.辨湿热弥漫三焦证
  指对湿热蕴结三焦、阻滞三焦气机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湿热弥漫三焦证又称湿热遏郁三焦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胸闷,腹胀,大便不爽或溏泄,小便短赤。次症表现为发热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身体重痛。舌苔灰白或黄腻,脉濡滑。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症,多发于夏秋季节及体弱之人。本法常用于湿温的辨证。应与暑湿困阻中焦证、湿阻气分证相鉴别。
  五、辨燥淫证候
  辨燥淫证候指对燥邪侵袭人体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燥为秋季的主气,多从口鼻外侵入体。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易伤津液及肺脏。燥邪为病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结合侵犯人体则见温燥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侵犯人体则见凉燥病证。因此,凡见到以津液亏乏的干燥枯涩症状和肺卫症状为特征的病证。便可推断其病因为燥邪,病属燥证。
  1.辨燥热伤肺卫证
  辨燥热伤肺卫证指对燥热之邪侵袭上焦肺卫,肌表卫气被郁。肺失润降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燥热伤肺卫证又称上焦燥热证、外感温燥证、燥热袭肺卫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热重寒轻,咳嗽少痰,甚至痰中带血,胸痛,咽干鼻燥。次症表现为头痛,少汗,口渴,心烦。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或弦数。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及典型舌脉,或主症加两项次症。以发热、干咳、口鼻干燥为主要特征。
  本法常用于对秋燥、风温等病的辨证。应与秋燥之凉燥证相鉴别。
  2.辨凉燥证
  辨凉燥证指对燥兼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肌表所表现证候的证方法。凉燥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头微痛,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大汗,咳嗽痰稀。次症表现为喉痒,鼻塞,口不渴,咽干唇燥。舌白而干,脉浮。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主症加两项次症。多发于深秋季节。本法常用于对秋燥的辨证。应与燥热伤肺卫证相鉴别。
  3.辨燥伤肺胃证
  辨燥伤肺胃证指对燥热之邪灼伤肺胃津液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燥伤肺胃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身热,干咳,渴欲引饮。次症表现为咳而痰少,鼻咽干燥,形体消瘦。舌红无苔,脉细或细数。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多发于秋季,常见于素体阴虚之人。本法常用于对秋燥、消渴、肺痿等病的辨证。应与燥热伤肺卫证相鉴别。
  六、辨火淫证候
  辨火淫证候指对火热之邪侵袭人体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火与热为阳邪,热次于火,热之极便是火,二者仅有程度上的差异,故火热常可混称。火热之邪性炎上,致病常上炎扰及神明,并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火热之邪燔灼肝经,易生风,入于血分,则迫血妄行;聚于局部则易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以血热、动血及扰神症状为特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次症表现为咽痛,尿黄便干,衄血,吐血,血色鲜红,斑疹,谵妄,狂越,痈肿疮疡,红肿热痛。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辨证要点为两项主症加典型舌脉。本法常用于对温病、血病、疮疡、癫狂等病的辨证。应与虚热证相鉴别。
  以上分别对于六淫邪气所致证候的辨证方法及辨证思路进行了较详细地讲述,临证中,六淫证候主要见之于内科病中的外感性疾病,因此具体运用时一定要结合内科疾病的具体情况加以运用。

辨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病方法



  这里主要讲述疫疠证候、七情所伤引起的证候、饮食不节所致的证候,过劳过逸所致证候,以及外伤证候的辨证方法予以讨论。这些内容仍属于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疫疠证候辨证法
  疫疠证候的辨证,是指对疫毒之气侵犯人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
  疫疠又称瘟疫、疠气、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疠疫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其发生与流行多与气候变化、环境饮食、预防隔离措施及社会因素有关,多从口鼻或通过空气传染人体,可散发,亦可流行。因此,凡符合上述特征的疾病便可诊为疫疠病。
  疫疠包括大头瘟、虾蟆瘤、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疹、鼠疫等。临证时应注意它们的鉴别。
  (一)辨瘟疫证候
  辨瘟疫证候指对感受疫毒之气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瘟疫证候具有发病急剧、证情险恶、传染性强、能引起流行的特点,其疫毒性质偏热者为瘟疫,偏寒者为寒疫,偏暑者为暑毒,偏湿者为湿毒。诊断依据:初起憎寒壮热,继而但热而不憎寒,昼夜发热,头痛,身痛,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辨证要点为上述症状及舌脉加瘟疫的致病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天花、霍乱、鼠疫、出血热、伤寒等病的辨证。注意这些疾病的鉴别。
  (二)辨疫疹证候
  辨疫疹证候指对感染燥热疫毒之气,热毒内盛,外发于肌肤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疫疹证候诊断依据:初起发热,遍体炎炎,咽喉肿痛溃烂,头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红或赤,或紫或黑,舌红起刺,脉数。如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昏聩,昏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内搅肠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摇头鼓颔为闷疫。辨证要点为发热,肌肤斑疹,咽喉肿痛溃烂,传染性强。
  本法常用于对麻疹、白喉、烂喉丹痧等病的辨证。应与其他疫病相鉴别。
  (三)辨瘟黄证候
  辨瘟黄证候指对感受疫毒挟湿热之邪,湿热疫毒燔灼营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瘟黄证候诊断依据: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卒然发黄,白眼珠黄色深,名急黄。甚者变证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旁流,或吐血、便血、衄血,或发斑疹,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洪数。辨证要点为突然发黄,发热恶寒,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洪数。具有来势迅猛、传染性强、病情危笃的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疫黄病的辨证。应与其他如湿热蕴脾证、肝胆湿热证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二、七情证候辨证法
  七情证候的辨证,是指对七情因素引起疾病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作为致病因素,是指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病。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故与内脏,气血密切相关,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因此,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常说“内伤七情”。七情的致病特点是直接伤及内脏,导致脏腑气机失调,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证候的诊断依据:一是情志异常的症状;二是相应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三是有明显的情志刺激病史;四是病情随情志波动而变化。
  本法常用于对多种内脏疾病的辨证。
  (一)辨喜伤心证候
  辨喜伤心证候是指对过喜伤心,心神失守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喜伤心证候诊断依据:喜笑不休,神情恍惚,心神不安,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有明显七情不和病史。本法常用于对癫狂等病的辨证。
  (二)辨怒伤肝证候
  辨怒伤肝证候指对暴怒伤肝,肝气横逆上冲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占怒伤肝证候诊断依据:面红冒目赤,气逆呕血,心烦,善怒,甚则可致神昏暴厥。有明显情志不遂病史。本法常用于对癫狂、中风、血病、郁病、胁痛、眩晕等病的辨证。
  (三)辨思伤脾证候
  辨思伤脾证候指对思虑过度,伤及心脾,使脾失健运,心失濡养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思伤脾证候诊断依据: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倦怠,嗜卧,纳呆,腹胀,便溏,消瘦,脉沉结。有明显思虑伤脾病史。本法常用于对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咳嗽等病的辨证。
  (四)辨悲伤肺证候
  辨悲伤肺证候指对悲忧过度以致肺气抑郁,意志消沉,心肺之气耗伤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悲伤肺证候诊断依据:善悲欲哭,烦热躁乱,面色惨淡,神气不足,脉紧或结。有明显悲伤过度病史。本法常用于对癫病、郁病等病的辨证。
  (五)辨恐伤肾证候
  辨恐伤肾证候指对恐惧过度伤及肾和心肝等脏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恐伤肾证候诊断依据:善恐,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之,如人将捕之,二便失禁,骨疲痿厥,遗精。多有明显恐惧病史。本法常用于对不寐、心悸、遗尿、遗精等病的辨证。
  (六)辨惊伤证候
  辨惊伤证候指对突受惊骇损及心与肝胆胃诸脏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惊伤证候诊断依据:突然受惊,惊慌失措,心动不宁,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或受惊目睛不转,不能言,气短,自汗体倦,坐卧不安,多恶梦等。有突受惊吓病史。多见于小儿。本法常用于对心悸、癔病的辨证。
  (七)辨忧伤证候
  辨忧伤证候指对忧愁不乐日久,抑郁气机,影响脾肺功能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忧伤证候诊断依据:忧愁不解,少气倦怠,腹胀胸闷,脉涩。有忧郁病史。本法常用于对郁病的辨证。
  三、饮食劳逸证候
  辨证法饮食劳逸证候的辨证方法,是指对饮食不节、过劳所致的证候进行辨证的方法。
  (一)辨伤食证
  辨伤食证指对饮食不知节制,损伤肠胃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伤食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腹胀、腹痛。次症表现为胃痛,恶闻食臭,饮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呕逆恶心,泄泻,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或泄下黄白。舌苔厚腻或黄,脉滑有力,或滑疾,或沉实。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及典型舌脉。多有饮食不节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胃痛、腹痛、反胃、呕吐、吐酸、泄泻等病的辨证。应与伤饮证相鉴别。
  (二)辨伤饮证
  辨伤饮证指对过饮茶汤、洒水等损伤脾胃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伤饮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腹胀满,身热尿赤。次症表现为烦渴肿胀,面黄肌瘦,头痛眩晕,呕吐痰涎,神昏闷乱,胸满恶心,饮食减少,小便不利,甚者大醉之后,忽然战栗,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为酒厥。苔滑腻,脉细数无力。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和两项以上次症加典型舌脉。有明显饮酒过多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呕吐、眩晕、厥病等病的辨证。应与伤食证相鉴别。
  (三)辨伤虫证
  辨伤虫证指对因吞食不洁之物而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的一种辨证方法。伤虫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喜食异物。次症表现:若为蛔虫病则脐腹部疼痛,时痛时止,严重者腹痛剧烈,并可在腹部触到索状物,时聚时散,心下疼痛,气上冲心,甚则呕吐,或手中厥冷者,是为蛔厥;若为蛲虫病则肛门奇痒,因痒而睡眠不安,病久则面色萎黄,嗜食异物;若为赤虫病则有食生菱角、生荸荠史,轻者腹痛,泄泻,或恶心呕吐,重者精神疲乏,腹胀,水肿等。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伴任何一组的两项次症,有明显饮食不洁病史,主要发生于儿童。
  本法常用于对虫病的辨证,应注意几种虫病之间的鉴别。
  (四)辨劳逸所伤证
   辨劳逸所伤证指对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劳逸所伤证候诊断依据主要有:过劳则精神困顿,倦怠乏力,嗜卧懒言,饮食减少,甚则气喘心悸,内热自汗,心烦不安;过逸则肢软乏力,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咳,心悸短气。有明显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多种内科杂病的辨证。
   (五)辨房室所伤证
  辨房室所伤证指对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所产生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房室所伤证候以精、气、神不足为特点,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腰膝痠软,精神委靡。次症表现为眩晕耳鸣,心悸怔忡,性功能减退,男子遗精,早泄、滑精、梦遗;阳痿,女子梦交、经少、宫寒不孕。舌淡胖,脉沉细无力。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有明显房事不节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眩晕、耳鸣、腰痛、遗精、阳痿、不孕、不育等病的辨证。
  四、外伤病辨证法
  外伤病的辨证方法,是指对外受创伤、跌打、兽类咬伤及毒虫螫伤所引起的局部症状及整体所反映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外伤病的诊断依据:轻则皮肤肌肉创伤,血脉瘀阻,局部疼痛,瘀斑,血肿,出血等。重则损伤筋骨、内脏,发生骨折、关节脱位、内脏出血或破裂,甚至中毒,虚脱等。辨证时注意查明发病的原因、病变所在之气血、脏腑、经络部位及其证候发展趋势。
  本法常用于对外科病的辨证,应注意金刃所伤、虫兽所伤及跌打损伤证候的鉴别。
  (一)辨金刃伤证候
  辨金刃伤证候指对金属器刃损伤肌体所致的创伤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金刃伤证除有局部的创伤、出血、疼痛之外,亦可伤筋、折骨,甚至引起虚脱,创伤感染以及破伤风等。若伤后挟感毒邪溃烂成疮者,称为金疮。本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局部破损出血,疼痛红肿。次症表现为伤筋折骨,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流血不止,若出血过多则引起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脉虚微等虚脱证候。如见寒热,筋惕,牙关紧闭不开,面如苦笑,阵发筋骨抽搐,角弓反张,痰涎壅盛等症则为破伤风。辨证要点为主症,或主症伴任何两项次症。有明显金刃损伤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外伤、破伤风、骨折等病的辨证。
  (二)辨虫兽伤证候
  辨虫兽伤证候指对毒虫、毒蛇、狂犬等螯伤或咬伤所致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虫兽伤证候诊断依据:轻则局部红肿疼痛,麻木或发疹,重则牵引四肢发麻或痛其,头晕,胸闷,亦有出现瘀斑及出血者。若为狂犬咬伤或病猫抓、咬伤者,经一段潜伏期,可出现烦躁,惶恐不安,牙关紧闭,恐水,畏光,畏声等症。若为毒蛇咬伤则局部有齿痕,起水疱,甚至创口坏死,形成溃疡,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有明显虫兽伤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外科虫咬皮炎、毒蛇咬伤、破伤风、疥疮、狂犬病等的辨证。应注意各种虫兽伤证的鉴别。
  (三)辨跌仆伤证候
  辨跌仆伤证候指对因跌仆、殴打、闪挫、撞击、压轧、运动损伤及从高处坠下所致创伤性疾病的辨证方法。跌仆伤证候诊断依据:伤处多疼痛,肿胀,伤筋,破损,出血,骨折,脱位等。若因挤压或从高处坠下,皆可引起吐血、下血、尿血。若陷骨伤脑则头晕不举,双眼直视,口不能言,乃至昏厥等。
  本法常用于对软组织损伤、外伤、骨伤、脑震荡等病的辨证。
发表于 2008/3/18 14: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甚详细!敢问出自何处?
发表于 2008/3/18 16: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为温病学派之法,何以知之,未辩阴阳也.
发表于 2008/4/20 2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8: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