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梁知行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薛东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22: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理解中药“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

作者:贾海忠


下面我想讲一个就是我们在临床用药时经常谈到的药物的升降浮沉,以及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说的升清降浊,这些概念怎么来理解,我觉得大家好象是理解了,实际上心里面并不是很清楚,所以说我们这个题目叫“怎样理解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
   
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性,就是寒热温凉,五味,还包括归经,有毒无毒,升降浮沉。前面的这些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四性、五味、归经、有毒无毒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升降浮沉这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就是让人们感到模糊不清,把握不准。
   
如果你不搞清楚每个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的具体所指,必然能够影响到你准确的选择用药。比如说在中医古籍里面经常提到说柴胡升麻是升阳举陷,对肝阳上亢者慎用,但是在临床上由于相当一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属于肝阳上亢,所以就应该高血压肝阳上亢者应该慎用。药物药性的升降本来是与具体的脏腑气机、气血和清浊密切相关的,所以才有了药物升降浮沉这么一个提法,但是实际上药物本身没有升降浮沉的作用,它只不过是作用于这些具体的脏腑以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并不是说它真的有什么升降浮沉,这也跟寒热温凉不一样,寒热温凉确实是它固有的属性,升降浮沉实际上不是固有的属性,而是影响到相应的脏腑以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所以我们在用药的时候我们不必太关注这个药升那个药降,我觉得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注意力它对放在对哪个脏腑是补是泻?

比如说补肾了,补肾就能够升清,因为肾是藏精的,藏精就能够升清,说补脾胃了,就能够升清,因为什么呢?所有的消化吸收的这些东西都是通过脾的运化转输然后到人体各处,所以说补脾了也就升清了。补肺了,肺气足了,清气进入人体了,全身各处就有了,也就起到了升清的作用了。所以说这个“升清阳”因为具体补益了某一个脏腑,调整了某一个脏腑,最后出现的,离开了虚实补泄也无所谓升降浮沉,如果不是基于它补泻调理的功效,不会有升降浮沉这种现象。所以不要把现象当本质,不要把现象当功效,不要当成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作用看待。
   
刚才谈的是升,降也是这样,通便是降,其实通便降浊的同时也是升清,它们之间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影响。
   
这就是说它的作用不是药物本身有这么一个具体的作用,而是说作用于脏腑以后的表现。比如说举个例子,麻黄是发散、升浮的药,但是用完麻黄不是都发汗的,像哮喘的病人,喘而汗出,无大热,这时候用麻黄他不发汗,平喘了,汗反而止了,你不能说麻黄是发汗的,只要有汗,就不能用。所以说这个作用是离开了脏腑的虚实补泄就不会有的,所以不要过分的来强调它的升降浮沉,要重点关注它对脏腑的作用。
   
由于升降浮沉是一个很生动很形象的现象展示在我们临床医生的面前,所以给药物确定了这么一个功效,在某些药物上有这个功效。

另外在临床上还有提到就是升清降浊,认为这也是一个基本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但是我在当医生的早期,感觉明白升清降浊这句话,但是仔细一琢磨,就感觉到还是没明白升清降浊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所以说时常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苦思冥想这个,结合临床实践,然后逐渐逐渐有了自己关于升清降浊的一些理解。

这个升清降浊也不是药物的特性,实际上是脏腑的基本功能,与刚才咱们提到的升降浮沉实际上是一样的。那么升是升举的意思,清是人体所必须的精微物质,降是降下排除的意思,浊就是人体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升清降浊这是脏腑的基本功能,这也是对我们治疗上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你帮助机体实现清升浊降的这么一个状态,所以说升清降浊就是将各种精微物质输送到人体所需要的器官提供营养,同时将代谢的产物带离组织器官并排出体外。
   
在脏腑器官的水平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肾既主藏精,实际上就是升清,又主尿液的生成排泄,实际上就是降浊,你看脾胃是升清降浊,肾本身也是升清降浊,肺是吐故纳新,你看还是降浊升清,对不对?肝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实际上也是清浊升降的枢纽。心是主清浊在血脉中的运行,心主血脉,但是清浊都是混合在血脉中的,所以说五脏六腑没有一个不参与升清降浊的,所以说升清降浊是一种生理现象的概括,是具体脏腑功能的一种表现,是五脏六腑协调统一的一种形式。
   
由于人体的每一个组织器官都有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所以说当这个功能受到损害而且没有恢复的可能时,这时候医生就可以借助药物来帮助机体恢复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所以说药物的升清降浊的作用是以脏腑组织的升清降浊的功能为基础的,也就是没有脏腑组织的升清降浊,药物无所谓升清降浊。

我们打个比方,比如说这个病人是因为肾的问题,肾气虚,清不升,浊不降,这时候光调理脾胃可以起到升清降浊的作用吗?这时候单纯用升麻柴胡升清阳可以实现目标吗?是不可能的。那同样换一个脏腑,由于其他脏腑引起的清不升浊不降,用它也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具体到我们讲的升麻柴胡的升清降浊的时候,它有它具体的作用机理。
   
全身各组织无不存在微小的血管,也就是微循环的血管,在刚才我们谈到是在器官水平上的升清降浊,在细胞水平,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来看,细胞膜是具备了转运清浊的基本功能的,这个细胞膜让细胞外的营养进入细胞,把细胞内代谢的东西让它排出,所以细胞膜上有转运清浊的功能,所以微循环水平是整个升清降浊的一个关键。血脉通畅也就成了升清降浊的基本条件,因此升清降浊的药物,我们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升清降浊的这些药,它应该作用在血脉上,是保持血脉通畅的,也就是说这些升清降浊的药,它的作用水平是血脉。
   
我们再看看文献到底是不是这样子。像我们经典的升清的药,升麻,生麻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还有一个功效就是消斑疹,行瘀血,你看是不是作用在血脉的水平?柴胡可以宣畅气血,这是在《药性本草》里面,它能使气血保持通畅。葛根也是一个升清药,但是葛根可以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脑梗塞,这是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的问题。大黄作为经典的降浊药,也有很好活血化瘀的作用,所有经典的升清药也好,降浊药也好,它们都是很多都是作用在血脉微循环的水平。
   
既然升清降浊的药都具有保持血脉通畅的作用,那么各种保持血脉通畅的活血化瘀药物也应该具有升清降浊的药物,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看看《本草丛新》里面说川芎的功效是“辛温升浮,乃血中气药,升清阳,而开诸瘀”,你看看,川芎也能升清阳。所以通过这些文献,通过我们的思考,我们觉得升清降浊就是基于脏腑组织升清降浊基本生理功能的一个治疗原则,一个方法,而并不是说具体的某一个药,任何情况下都能升清或者任何情况下都能降浊,这是我们要建立的一个概念。
   
另外就是说具有广泛的、确实能够任何情况下都能升清降浊的这种药,往往是作用在血脉的水平、微循环水平,都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活血化瘀的药也用于升清降浊,所以当我们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清不升浊不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在调理脏腑功能的同时加一些活血药,这样的话升清降浊就很容易实现了。

好,这是要讲的怎样理解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
发表于 2008/12/3 14: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次,一个师兄问我,大意如下:
师兄:中医研究的根本是什么?
答曰:气的升降
师兄:打个倒立,升降反作了吧
我说:变化
师兄:这个差不多

可惜这位师兄中医学院毕业之后,没找到专业工作,为生计,改行学习计算机了。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12/3 16:2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3: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缪希雍论升降

作者:邢斌

缪希雍临证特重升降。《神农本草经疏》的《续序例下》中罗列了各种证候或症候的病机与用药忌宜,言宜升、宜降,或忌升、忌降者,几乎触目即是。同时,他在《续序例上》中撰《论制方和剂治疗大法》,说:“升降者,病机之要最也”,撰《十剂补遗》,认为十剂之外,“当增入升降二剂,升降者,治法之大机也”。于此可见升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对病之宜升者,仲淳多宗东垣之说。如饮食劳倦,则阳气下陷,宜升阳益气;泻利不止,宜升阳益胃;郁火内伏,宜升阳散火;因湿洞泄,宜升阳除湿,此皆效法东垣之学验也。至如滞下不休,仲淳认为宜升阳解毒。《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一治痢方药中广用升麻,治噤口痢则几乎必用之。为何仲淳如此喜用升麻?答案在《神农本草经疏》升麻条“主治参互”中,仲淳推重升麻为“治一切滞下要药”。《本经》论升麻突出其解毒之功,东垣论升麻则申明其升阳之用。我看仲淳是兼采两说,并发挥于痢疾的治疗中了。仲淳又论“肝木郁于地中”之“少腹作胀作痛”,“宜升阳调气”。《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载包海亭夫人患腹痛连少腹上支心,两寸关俱伏,两尺实大,按之愈甚,病起之暴怒,仲淳投川芎、柴胡、升麻,咽下,嗳气数十声,病立已,已而作喘,仲淳以为是升之太骤,与四磨汤而平。看来,升阳调气法确有效验。妇人少腹胀痛而查无原因者,临床并不鲜见,仲淳法值得试验。

对病之宜降者,仲淳自出机杼,特别是在用药上有其独特的体悟。他认为,“阴虚则水不足以制火,火空则发而炎上”,症见咳嗽、多痰、吐血、鼻衄、齿衄、头痛、齿痛、眼痛、眩晕、眼花、恶心、呕吐、口苦、舌干、不眠、寒热、骨蒸,“是为上盛下虚之候”,“宜用苏子、枇杷叶、麦门冬、白芍药、五味子之属以降气,气降则火自降,而气自归元”。同时又益以添水添精之药以救本,则诸症自瘳。当然,病之宜降者,还远不止此,降或降气也不一定意味着降火。在《神农本草经疏·续序例下》中还罗列了不少宜降气的证候或症候。如痰之由于风寒者,宜降气、辛散,并不需降火;头痛夹痰者,宜豁痰降气、辛燥之品,也不用降火。这样看待病之宜降者方才全面。但在《论制方和剂治疗大法》一文中仅言及阴虚火炎、上盛下虚证候,且强调“气降则火自降”,只能说这是仲淳独特之经验,故突出一点而不及其余。仲淳之法独具一格,特别是苏子一药用之降气几乎方方必用,本该大书特书,但《神农本草经疏》中着墨实在不多,仅言“善降气”而已,令后学难明精义,岂不可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