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990|回复: 1

不懂养生者难为良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4 23: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祖国医学重视养生,把预防疾病放在第一位,历代医家注重养生而多享高寿。但今天有的地区医务人员的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还低一岁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能保别人吗?所以——
    健康长寿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人类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证的今天,构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就是疾病,预防和治疗疾病就成为人类获得健康长寿的主要手段。祖国医学一直把预防疾病放在第一位,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指出:“上工治未病”。历代医家遵循这一思想,在防治疾病的同时,自己注重养生而多享高寿,如唐代伟大医学家孙思邈健康地活了101岁。这实在是祖国医学界的骄傲。据有生卒年代可查的我国古代医家的平均寿命是60岁,几乎是同时期人均寿命的二倍。自古医家多长寿,皇帝多短命,究其原因,前者注重养生,后者不注重养生,生活方式不同所致。近三十年来,由于生活方式所致疾病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已呈无法遏制之势,再研制出几千种新,药也无济于事,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人人都要重视养生,彻底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实施行动中,医务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但现实的情:况却非常令人失望。据有的地区统计,医务人员的人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还低一岁多,与我们的祖先——古代医家相比实在令人感到惭愧。这样的群体不自我革新,即使再培养出几十万、几百万专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病、癌症等只能会越治越多,医务人员同样不能幸免。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能保别人吗?
    当今在医务界中存在的很大弊病就是轻预防重治疗,所谓各科专家几乎都是为治病而服务的专家。病已成,犹如“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呼?”若能在“治未病”上下点功夫,不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必须把养生保健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从理论到方法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影响健康长寿的首要因素是能否注重精神保养,此乃“千古养生第一法”。《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儒家提倡“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及“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等古代先贤的论述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了。”目前我国20%~30%家庭中存在心理疾病问题,在所有疾病总排名中精神障碍高居首位。全国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1/3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大量的统计表明,多数疾病的发生或转归都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而医生和患者的注意力几乎都投入到组织器官是否有病变上,不能不说已陷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误区。在医务人员中,心理疾病、药物依赖性的发病率并不比其他人群低。在这种严酷的现实面前,医务界仍囿于生物医学的模式中又如何能走出困境呢?
    另一个对医务人员和其他人群健康的不利因素就是缺乏运动。早在1300年前孙思邈就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世界卫生组织称:“许多老年人的行动不便和残疾是由于习惯的缺乏运动而非衰老本身造成,因此,现在人们认识到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疾病和死亡的一个因素。”并提出“为健康而天天运动”的口号,呼吁人们“应当将天天运动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现在的医务人员虽然早就记住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但是,能够做到“天天运动”的极少,久坐不动的危害性日益明显。实际上,一个人只要克服了惰性,“天天运动”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除了积极参加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爬山、上楼梯等轻、中度运动量的项目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以步代车。
    这里还需特别提及的是祖国医学中特殊的运动方法——按摩。很多健康长寿老人都得益于自我按摩,为医者不可不知,更不可因是小技而不屑一顾。实际上小技里蕴藏着大学问。如天天做眼周穴位按摩可预防多种眼病,延缓老花的发生。有的人到了七八十岁都可以老眼而不昏花,迄今为止尚无哪一位眼科专家能提出预防老花发生的对策。按摩内关、合谷、劳宫等穴位对冠心病、心律不齐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对身体的调治作用又非药物可以相比。再一个危害健康的因素就是不良习惯。不良习惯有多种,很多人一旦染上不良习惯又很难克服掉,医务人员也不例外。君不见在浩浩荡荡的中国烟民队伍中,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并不低,即使再培养出几万名肿瘤专家,对发病率呈直线上升的肺癌的作用又能有多大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很多疾病又是“吃”出来的。有的专家认为,40%一60%的癌症与饮食不当有关。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上,饮食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孙思邈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一名医生,如果能够因时、因人、因病的不同而制定出合理的饮食,无疑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
    影响人的健康长寿的因素还有很多,医务人员的视野应当更宽一些,知识面应当更广一些,既注重躯体因素,又注重精神因素,既注重药物疗法,又注重非药物疗法,既懂治疗,又懂养生,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
    当患高血压、高血脂的病人来就诊时,内科医生会不假思索地开出降压药、降血脂药,对此谁也不会提出疑义,实际上这些病人若能注重精神调养,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不少人可以不用药物就能很好控制病情。患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到“特效药”上,其疗效又会如何呢?对很多慢性病的治疗都与此大同小异,无论医生或病人,都必须挣脱过分依赖药物的枷锁。历来人们都把医务人员当做生命的卫士,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长寿60%的因素取决于自己。做为医务人员,要责无旁贷地把自己和别人这“6o%的因素调动起来,健康长寿才能得到保证。孙思邈在医术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留下了《千金要方》等巨著;在医德上,对待“有疾厄来求救者’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一心赴救”;在养生上,有精湛的养生理论并成功地用于实践,健康地活了101岁,集绩、德、寿三者于一身,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没人能与之相比的,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今天的医务人员像孙思邈那样,无论自己还是别人都会受益匪浅,医学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否则,我们只能惊讶地看着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发病率与日俱增而叹息。当今需要的是全民族的觉醒,全人类的觉醒,这是争取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医务人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说“不懂养生者难为良医”这句话并不过分。
    祖国医学重视养生,把预防疾病放在第一位,历代医家注重养生而多享高寿。但今天有的地区医务人员的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还低一岁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能保别人吗?所以——
    健康长寿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人类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证的今天,构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就是疾病,预防和治疗疾病就成为人类获得健康长寿的主要手段。祖国医学一直把预防疾病放在第一位,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指出:“上工治未病”。历代医家遵循这一思想,在防治疾病的同时,自己注重养生而多享高寿,如唐代伟大医学家孙思邈健康地活了101岁。这实在是祖国医学界的骄傲。据有生卒年代可查的我国古代医家的平均寿命是60岁,几乎是同时期人均寿命的二倍。自古医家多长寿,皇帝多短命,究其原因,前者注重养生,后者不注重养生,生活方式不同所致。近三十年来,由于生活方式所致疾病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已呈无法遏制之势,再研制出几千种新,药也无济于事,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人人都要重视养生,彻底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实施行动中,医务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但现实的情:况却非常令人失望。据有的地区统计,医务人员的人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还低一岁多,与我们的祖先——古代医家相比实在令人感到惭愧。这样的群体不自我革新,即使再培养出几十万、几百万专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病、癌症等只能会越治越多,医务人员同样不能幸免。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能保别人吗?
    当今在医务界中存在的很大弊病就是轻预防重治疗,所谓各科专家几乎都是为治病而服务的专家。病已成,犹如“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呼?”若能在“治未病”上下点功夫,不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必须把养生保健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从理论到方法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影响健康长寿的首要因素是能否注重精神保养,此乃“千古养生第一法”。《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儒家提倡“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及“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等古代先贤的论述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了。”目前我国20%~30%家庭中存在心理疾病问题,在所有疾病总排名中精神障碍高居首位。全国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1/3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大量的统计表明,多数疾病的发生或转归都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而医生和患者的注意力几乎都投入到组织器官是否有病变上,不能不说已陷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误区。在医务人员中,心理疾病、药物依赖性的发病率并不比其他人群低。在这种严酷的现实面前,医务界仍囿于生物医学的模式中又如何能走出困境呢?
    另一个对医务人员和其他人群健康的不利因素就是缺乏运动。早在1300年前孙思邈就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世界卫生组织称:“许多老年人的行动不便和残疾是由于习惯的缺乏运动而非衰老本身造成,因此,现在人们认识到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疾病和死亡的一个因素。”并提出“为健康而天天运动”的口号,呼吁人们“应当将天天运动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现在的医务人员虽然早就记住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但是,能够做到“天天运动”的极少,久坐不动的危害性日益明显。实际上,一个人只要克服了惰性,“天天运动”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除了积极参加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爬山、上楼梯等轻、中度运动量的项目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以步代车。
    这里还需特别提及的是祖国医学中特殊的运动方法——按摩。很多健康长寿老人都得益于自我按摩,为医者不可不知,更不可因是小技而不屑一顾。实际上小技里蕴藏着大学问。如天天做眼周穴位按摩可预防多种眼病,延缓老花的发生。有的人到了七八十岁都可以老眼而不昏花,迄今为止尚无哪一位眼科专家能提出预防老花发生的对策。按摩内关、合谷、劳宫等穴位对冠心病、心律不齐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对身体的调治作用又非药物可以相比。再一个危害健康的因素就是不良习惯。不良习惯有多种,很多人一旦染上不良习惯又很难克服掉,医务人员也不例外。君不见在浩浩荡荡的中国烟民队伍中,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并不低,即使再培养出几万名肿瘤专家,对发病率呈直线上升的肺癌的作用又能有多大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很多疾病又是“吃”出来的。有的专家认为,40%一60%的癌症与饮食不当有关。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上,饮食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孙思邈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一名医生,如果能够因时、因人、因病的不同而制定出合理的饮食,无疑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
    影响人的健康长寿的因素还有很多,医务人员的视野应当更宽一些,知识面应当更广一些,既注重躯体因素,又注重精神因素,既注重药物疗法,又注重非药物疗法,既懂治疗,又懂养生,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
    当患高血压、高血脂的病人来就诊时,内科医生会不假思索地开出降压药、降血脂药,对此谁也不会提出疑义,实际上这些病人若能注重精神调养,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不少人可以不用药物就能很好控制病情。患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到“特效药”上,其疗效又会如何呢?对很多慢性病的治疗都与此大同小异,无论医生或病人,都必须挣脱过分依赖药物的枷锁。历来人们都把医务人员当做生命的卫士,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长寿60%的因素取决于自己。做为医务人员,要责无旁贷地把自己和别人这“6o%的因素调动起来,健康长寿才能得到保证。孙思邈在医术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留下了《千金要方》等巨著;在医德上,对待“有疾厄来求救者’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一心赴救”;在养生上,有精湛的养生理论并成功地用于实践,健康地活了101岁,集绩、德、寿三者于一身,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没人能与之相比的,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今天的医务人员像孙思邈那样,无论自己还是别人都会受益匪浅,医学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否则,我们只能惊讶地看着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发病率与日俱增而叹息。当今需要的是全民族的觉醒,全人类的觉醒,这是争取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医务人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说“不懂养生者难为良医”这句话并不过分。
 本文摘自 http://www.dfwylf.com/blackonews.asp?id=379







  祖国医学重视养生,把预防疾病放在第一位,历代医家注重养生而多享高寿。但今天有的地区医务人员的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还低一岁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能保别人吗?所以——
    健康长寿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人类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证的今天,构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就是疾病,预防和治疗疾病就成为人类获得健康长寿的主要手段。祖国医学一直把预防疾病放在第一位,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指出:“上工治未病”。历代医家遵循这一思想,在防治疾病的同时,自己注重养生而多享高寿,如唐代伟大医学家孙思邈健康地活了101岁。这实在是祖国医学界的骄傲。据有生卒年代可查的我国古代医家的平均寿命是60岁,几乎是同时期人均寿命的二倍。自古医家多长寿,皇帝多短命,究其原因,前者注重养生,后者不注重养生,生活方式不同所致。近三十年来,由于生活方式所致疾病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已呈无法遏制之势,再研制出几千种新,药也无济于事,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人人都要重视养生,彻底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实施行动中,医务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但现实的情:况却非常令人失望。据有的地区统计,医务人员的人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还低一岁多,与我们的祖先——古代医家相比实在令人感到惭愧。这样的群体不自我革新,即使再培养出几十万、几百万专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病、癌症等只能会越治越多,医务人员同样不能幸免。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能保别人吗?
    当今在医务界中存在的很大弊病就是轻预防重治疗,所谓各科专家几乎都是为治病而服务的专家。病已成,犹如“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呼?”若能在“治未病”上下点功夫,不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必须把养生保健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从理论到方法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影响健康长寿的首要因素是能否注重精神保养,此乃“千古养生第一法”。《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儒家提倡“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及“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等古代先贤的论述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了。”目前我国20%~30%家庭中存在心理疾病问题,在所有疾病总排名中精神障碍高居首位。全国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1/3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大量的统计表明,多数疾病的发生或转归都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而医生和患者的注意力几乎都投入到组织器官是否有病变上,不能不说已陷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误区。在医务人员中,心理疾病、药物依赖性的发病率并不比其他人群低。在这种严酷的现实面前,医务界仍囿于生物医学的模式中又如何能走出困境呢?
    另一个对医务人员和其他人群健康的不利因素就是缺乏运动。早在1300年前孙思邈就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世界卫生组织称:“许多老年人的行动不便和残疾是由于习惯的缺乏运动而非衰老本身造成,因此,现在人们认识到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疾病和死亡的一个因素。”并提出“为健康而天天运动”的口号,呼吁人们“应当将天天运动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现在的医务人员虽然早就记住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但是,能够做到“天天运动”的极少,久坐不动的危害性日益明显。实际上,一个人只要克服了惰性,“天天运动”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除了积极参加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爬山、上楼梯等轻、中度运动量的项目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以步代车。
    这里还需特别提及的是祖国医学中特殊的运动方法——按摩。很多健康长寿老人都得益于自我按摩,为医者不可不知,更不可因是小技而不屑一顾。实际上小技里蕴藏着大学问。如天天做眼周穴位按摩可预防多种眼病,延缓老花的发生。有的人到了七八十岁都可以老眼而不昏花,迄今为止尚无哪一位眼科专家能提出预防老花发生的对策。按摩内关、合谷、劳宫等穴位对冠心病、心律不齐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对身体的调治作用又非药物可以相比。再一个危害健康的因素就是不良习惯。不良习惯有多种,很多人一旦染上不良习惯又很难克服掉,医务人员也不例外。君不见在浩浩荡荡的中国烟民队伍中,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并不低,即使再培养出几万名肿瘤专家,对发病率呈直线上升的肺癌的作用又能有多大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很多疾病又是“吃”出来的。有的专家认为,40%一60%的癌症与饮食不当有关。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上,饮食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孙思邈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一名医生,如果能够因时、因人、因病的不同而制定出合理的饮食,无疑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
    影响人的健康长寿的因素还有很多,医务人员的视野应当更宽一些,知识面应当更广一些,既注重躯体因素,又注重精神因素,既注重药物疗法,又注重非药物疗法,既懂治疗,又懂养生,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
    当患高血压、高血脂的病人来就诊时,内科医生会不假思索地开出降压药、降血脂药,对此谁也不会提出疑义,实际上这些病人若能注重精神调养,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不少人可以不用药物就能很好控制病情。患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到“特效药”上,其疗效又会如何呢?对很多慢性病的治疗都与此大同小异,无论医生或病人,都必须挣脱过分依赖药物的枷锁。历来人们都把医务人员当做生命的卫士,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长寿60%的因素取决于自己。做为医务人员,要责无旁贷地把自己和别人这“6o%的因素调动起来,健康长寿才能得到保证。孙思邈在医术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留下了《千金要方》等巨著;在医德上,对待“有疾厄来求救者’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一心赴救”;在养生上,有精湛的养生理论并成功地用于实践,健康地活了101岁,集绩、德、寿三者于一身,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没人能与之相比的,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今天的医务人员像孙思邈那样,无论自己还是别人都会受益匪浅,医学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否则,我们只能惊讶地看着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发病率与日俱增而叹息。当今需要的是全民族的觉醒,全人类的觉醒,这是争取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医务人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说“不懂养生者难为良医”这句话并不过分。
  祖国医学重视养生,把预防疾病放在第一位,历代医家注重养生而多享高寿。但今天有的地区医务人员的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还低一岁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能保别人吗?所以——
    健康长寿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人类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证的今天,构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就是疾病,预防和治疗疾病就成为人类获得健康长寿的主要手段。祖国医学一直把预防疾病放在第一位,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指出:“上工治未病”。历代医家遵循这一思想,在防治疾病的同时,自己注重养生而多享高寿,如唐代伟大医学家孙思邈健康地活了101岁。这实在是祖国医学界的骄傲。据有生卒年代可查的我国古代医家的平均寿命是60岁,几乎是同时期人均寿命的二倍。自古医家多长寿,皇帝多短命,究其原因,前者注重养生,后者不注重养生,生活方式不同所致。近三十年来,由于生活方式所致疾病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已呈无法遏制之势,再研制出几千种新,药也无济于事,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人人都要重视养生,彻底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实施行动中,医务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但现实的情:况却非常令人失望。据有的地区统计,医务人员的人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还低一岁多,与我们的祖先——古代医家相比实在令人感到惭愧。这样的群体不自我革新,即使再培养出几十万、几百万专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病、癌症等只能会越治越多,医务人员同样不能幸免。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能保别人吗?
    当今在医务界中存在的很大弊病就是轻预防重治疗,所谓各科专家几乎都是为治病而服务的专家。病已成,犹如“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呼?”若能在“治未病”上下点功夫,不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必须把养生保健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从理论到方法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影响健康长寿的首要因素是能否注重精神保养,此乃“千古养生第一法”。《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儒家提倡“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及“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等古代先贤的论述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了。”目前我国20%~30%家庭中存在心理疾病问题,在所有疾病总排名中精神障碍高居首位。全国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1/3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大量的统计表明,多数疾病的发生或转归都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而医生和患者的注意力几乎都投入到组织器官是否有病变上,不能不说已陷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误区。在医务人员中,心理疾病、药物依赖性的发病率并不比其他人群低。在这种严酷的现实面前,医务界仍囿于生物医学的模式中又如何能走出困境呢?
    另一个对医务人员和其他人群健康的不利因素就是缺乏运动。早在1300年前孙思邈就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世界卫生组织称:“许多老年人的行动不便和残疾是由于习惯的缺乏运动而非衰老本身造成,因此,现在人们认识到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疾病和死亡的一个因素。”并提出“为健康而天天运动”的口号,呼吁人们“应当将天天运动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现在的医务人员虽然早就记住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但是,能够做到“天天运动”的极少,久坐不动的危害性日益明显。实际上,一个人只要克服了惰性,“天天运动”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除了积极参加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爬山、上楼梯等轻、中度运动量的项目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以步代车。
    这里还需特别提及的是祖国医学中特殊的运动方法——按摩。很多健康长寿老人都得益于自我按摩,为医者不可不知,更不可因是小技而不屑一顾。实际上小技里蕴藏着大学问。如天天做眼周穴位按摩可预防多种眼病,延缓老花的发生。有的人到了七八十岁都可以老眼而不昏花,迄今为止尚无哪一位眼科专家能提出预防老花发生的对策。按摩内关、合谷、劳宫等穴位对冠心病、心律不齐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对身体的调治作用又非药物可以相比。再一个危害健康的因素就是不良习惯。不良习惯有多种,很多人一旦染上不良习惯又很难克服掉,医务人员也不例外。君不见在浩浩荡荡的中国烟民队伍中,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并不低,即使再培养出几万名肿瘤专家,对发病率呈直线上升的肺癌的作用又能有多大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很多疾病又是“吃”出来的。有的专家认为,40%一60%的癌症与饮食不当有关。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上,饮食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孙思邈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一名医生,如果能够因时、因人、因病的不同而制定出合理的饮食,无疑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
    影响人的健康长寿的因素还有很多,医务人员的视野应当更宽一些,知识面应当更广一些,既注重躯体因素,又注重精神因素,既注重药物疗法,又注重非药物疗法,既懂治疗,又懂养生,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
    当患高血压、高血脂的病人来就诊时,内科医生会不假思索地开出降压药、降血脂药,对此谁也不会提出疑义,实际上这些病人若能注重精神调养,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不少人可以不用药物就能很好控制病情。患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到“特效药”上,其疗效又会如何呢?对很多慢性病的治疗都与此大同小异,无论医生或病人,都必须挣脱过分依赖药物的枷锁。历来人们都把医务人员当做生命的卫士,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长寿60%的因素取决于自己。做为医务人员,要责无旁贷地把自己和别人这“6o%的因素调动起来,健康长寿才能得到保证。孙思邈在医术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留下了《千金要方》等巨著;在医德上,对待“有疾厄来求救者’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一心赴救”;在养生上,有精湛的养生理论并成功地用于实践,健康地活了101岁,集绩、德、寿三者于一身,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没人能与之相比的,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今天的医务人员像孙思邈那样,无论自己还是别人都会受益匪浅,医学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否则,我们只能惊讶地看着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发病率与日俱增而叹息。当今需要的是全民族的觉醒,全人类的觉醒,这是争取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医务人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说“不懂养生者难为良医”这句话并不过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15: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叹我们身边很多的医生只顾为病人治病,而自己身上都隐藏有很多疾病。希望医生们在拯救他人的同时也拯救拯救自己吧!让病人看到我们医生的健康就更有希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4 08: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