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799|回复: 5

徐小圃证治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2 21: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麻疹

    麻疹俗称痧子,古代医家认为麻疹的病因由于内蕴胎毒,外感时邪,在病机方面则认为麻疹是蕴积君相两经之火,乃“火毒有余之证”,因此,在治疗方面有“疹喜凉,痘喜温”的说法。《幼科准绳》力主麻疹“欲出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参、芪”。徐氏根据实践经验,指出:麻非胎毒,都为天行疠气传染所致,且有常必有变,小儿神气祛,藩篱疏,病程中不乏兼感寒邪者,切不可泥古不化,概用清凉,凡遇风寒束肺之证,即当施用解肌透疹之剂。方以升麻葛根汤加减,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若见有面色晦滞、四肢清冷、自汗、便溏、精神疲软、脉细数无力等阳虚联兆,应及时加用附子以温阳扶正。大抵此等证候,多属于麻疹中的坏证和变证,相当于西医麻疹并发肺炎和心力衰竭,故加黄附片辅以黑锡丹、益智仁、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等温培脾肾,回阳救逆耳。

    徐氏尝谓:麻疹患儿,发热三天后,皮肤见红点,不成片。出疹前口腔内颊粘膜及牙龈有细白点。以鼻准见疹为疹透标志。如鼻准、面颊痧子未见,欲称“白鼻痧”、 “白面痧”,痧毒每易内陷而成逆证。因此先生在治疗麻疹患儿时,必细察鼻准处有无布露,虽周身痧子密布,鼻准未见者,仍以透为主;若鼻准部已有三、五点粒,全身稀疏不多者,即表示痧子已透达向外,无需再用透发。

    徐氏对于疹出不畅或隐而不透的患儿,除投以汤剂外,同时给予自拟辛散透疹的熏洗方。

二、丹痧

    丹痧为烂喉丹痧的简称,又名“疫喉痧”或“喉痧”,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本病由于疫毒之邪经由口鼻而入于肺胃,上攻咽喉则咽红肿痛或伴有白腐,热毒外泄则发为皮疹,热毒熏灼营血则舌而光滑呈肉红色,上有小粒突起如杨梅状,疹色猩红如丹。若延误失治或正虚邪盛可出现谵妄、昏迷、惊厥等症。历代医家对于本病虽有记载,但大多散见有关临床著述中。至晚清陈耕道始著有本病专著<<疫痧草>>,以后又有夏云<<疫喉浅论>>,金德鉴<<烂喉丹痧辑要>>等书,均详列本病理法方药原则,一般主张初起宜用辛凉透达,继则宜用泄热解毒,稍后宜用滋阴养液。有的认为不宜辛温解表,或过早使用大剂苦寒、泻下之剂。

    徐氏治疗本病兼取诸家之长,不拘一格,在处方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就一般治疗而言,徐氏大致取法陈耕道氏所订立的疏散、清散、清化、下夺和救液五法,而在方药组成方面大多由下列数方化裁,对于一般发病初起,采用<<疫喉浅论>>清咽栀豉汤(栀子、豆豉、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甘草、犀角、僵蚕、连翘、桔梗、马勃、蝉蜕、芦根、灯心、竹叶)。如丹痧见有咳嗽,采用<<疫喉浅论>>清咽导痰汤(薄荷、杏仁、桔梗、瓜蒌、浙贝母、橘红、牛蒡子、赤茯苓、苏子、枳实、竹茹)等方。但遇有阳虚征象者,亦采用附子配入疏散方中,以扶正却邪,或寓助阳于养阴滋液、清热解毒之中,以冀获效,为其治疗本病权变之法。

三、百日咳

    百日咳又名顿咳、疫咳、鸬鹚咳。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1至6岁小儿最多得病。本病发病机理为感受时邪,痰浊阻肺,肺气上逆。初起与一般感冒不易区别,一二周后出现痉挛性咳嗽,症见咳嗽阵发,咳时面红,间或呕吐浓痰,咳尾有特殊的吼声。由于咳时引动舌本,其舌下系带磨擦于齿缘,因而患儿的舌下系带可出现白色小疡。徐氏每以舌下系带溃疡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徐氏治疗本病,每以细辛、干姜、五味子为首选药物。三药配伍,实则脱胎于仲景治咳诸方。功能肃肺化痰止咳。凡热象不著者,在所必用,可减少发作,减轻症状,直至痊愈。对阳络损伤,兼见咳血者,也不忌用,但配以宁络止血之品。若见口干、舌红、脉数等肺热症状者,则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清肺泄热。其随症加味法:痰多气逆,选加杏仁、象贝、苏子、白芥子、金沸草等消痰下气宁咳;呕吐,加半夏、橘皮等降逆和中;痉咳,加百部、天竺子等止咳宁嗽;营卫不和,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衄血咳血,选加茜草炭、参三七、十灰丸等宁络止血;脾虚纳呆,选加白术、茯苓、米仁等健脾和胃。

四、肺闭

    肺闭或名肺闭喘咳,是小儿的多发病。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声漉漉,涕泪俱无为肺闭的特征。肺闭一般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闭肺每见咳嗽痰鸣,气急鼻扇,发热无汗,口不渴,舌白等症。风热闭肺每见咳嗽痰稠,气促鼻扇,壮热烦躁,口渴,舌红等症。徐氏治疗肺气闭塞之证强调辨证,而不拘于发病日数。属风寒闭肺者,治予温开,方如麻黄汤、小青龙汤;属风热闭肺者,治予清开,方如麻杏石甘汤。其中麻黄功能开肺,徐氏尤为赏用,痰多者,选加杏仁、象贝、白芥子、南星、半夏、紫菀、远志等祛痰之品;神蒙,涕泪俱无者,选加郁金、菖蒲、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湿浊内蕴苔腻者,选加川厚朴、玉枢丹等化湿辟秽;热毒重者,加川黄连等清热解毒;肝风内动,见肢颤,目窜等症者,则加磁石、龙齿、天麻、蝎尾之类平肝息风。小儿体质稚阴稚阳,病理变化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不少小儿在病程中,出现面色灰滞,精神困倦,四肢不温,多汗,脉细无力等症,此为素禀阳气不足或病变损及心阳,即所谓“阳虚肺闭”。徐氏对于此证,每在辛开剂中加用附子温振阳气,扶正却邪;磁石、龙齿重镇潜阳;并酌情选用黑锡丹温肾纳气;益智仁、巴戟天、仙灵脾益肾助阳,每使病情化险为夷。

五、腹痛

    腹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小儿腹痛病源不外食积、寒邪、虚寒、木乘土、虫积等数种,每相互为因,而与脾胃怯弱的关系至为密切。

    徐氏辨治小儿腹痛大法如下:

    食积腹痛主症为腹部胀痛拒按,畏食或呕吐,大便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治以和中消导。药用藿梗、半夏、橘皮、砂仁、蔻仁、鸡内金、建曲等。

    寒邪腹痛主症为当脐作痛,欲得热按,面色苍白,舌白。治疗温中祛寒止痛。方用<<金匮>>大乌头煎为主,并结合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厚朴温中汤(厚朴、橘皮、炙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化裁。

    虚寒腹痛主症为腹痛绵绵,喜暖喜按,神倦色恍,脉迟软。治以温运脾阳。方用<<局方>>附子理中丸(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为主。

    木乘土腹痛主症为面多青色,腹痛肠鸣,粪青如苔,寐中惊惕,脉弦。治以疏肝和中调气。药用煅瓦楞、煅石决明、橘核、钩藤、白术、香附等。

    虫积腹痛主症为面色萎黄或有虫斑,寐中介齿,曾经吐蛔下蛔。治以安蛔止痛或驱虫。方取仲景乌梅丸及<<局方>>化虫丸(鹤虱、槟榔、苦楝皮、胡粉、枯矾、芜荑、使君子)为主。

    大凡腹痛以寒淫居多,热淫居少。寒为阴邪主收引,其性凝滞,徐氏治疗寒证腹痛,宗<<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以川乌辛热温中,驱寒定痛为治疗重点。

    由于川乌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徐氏应用甚广,不仅用于寒证腹痛,对寒滞、虚寒、虫积等腹痛,也每每加用,可获捷效。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温白丸(川乌、柴胡、桔梗、吴茱萸、菖蒲、紫菀、黄连、干姜、肉桂、茯苓、蜀椒、人参、厚朴、皂荚、巴豆),该方以川乌为君,配伍诸药,共奏温中逐冷,疏泄破积之功,亦为治疗虚寒积滞腹痛之要方。




徐小圃临床经验选登

徐小圃rRT.C
       编者按:徐小圃(1887-1959),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家学,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擅长治疗儿科痧痘惊疳,经验宏富,声誉卓著。徐氏行医之初,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理论,用药主“清”。后来由于其子患“伤寒病”垂危,请挚友祝味菊先生诊治,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乃虚心向祝氏求教,从此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温阳派大家。


        徐氏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晄、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用药果敢及时,毫无患得患失之心。其用附子,常与潜阳药磁石、龙骨等配伍,可能得之于祝味菊先生。z
        

          本文原作者是徐小圃先生哲嗣徐仲才教授。"EEz

          附子,辛、甘,大热,入十三经(十二经加督脉经)。功能去表里沉寒,逐水气,治四肢厥冷、沉重,骨节疼痛,腹痛,遗精,下利,恶寒,制浮阳虚热。若与补气药同用,可追复亡失之元阳;与补血药同用,可滋补不足之真阴;与发散药同用,能逐在表之风寒;与温里药同用,能祛在里之寒湿。先父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晄,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他认为既有所见,自当大胆应用,以求心之所安。常谓:“宁曲突徙薪,勿焦头烂额。”“阳虚症端倪既露,变幻最速,若疑惧附子辛热而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因此,他临床应用附子的范围较广,且果敢及时,毫无患得患失之心,而以辨证精细,审证明确为前提。至于川乌头,与附子同属一物,以散寒止痛见长,多用治于寒证腹痛等疾患。m&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y;z[
&copy;     如一病儿,外感风邪,发热四日,多汗肢冷,面晄神烦,畏寒踡卧,小溲清长,舌苔白,脉濡数。治以温潜解肌。药用:川桂枝、白芍、黄厚附片、活磁石、煅龙骨、煅牡蛎、生姜。二剂后热退肢和,诸症悉除而愈。~Dxir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WIl#
         编者按:此桂枝加附子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例。M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W
       又如一病儿,丹痧密布,遍体肌红,身热汗微,喉关白腐,脉濡数,病已四日,白苔未化,不渴溺清。乃阳虚之质,感受时邪,治予兼顾。药用:荆芥穗、炒防风、牛蒡子、射干、马勃、蝉衣、桔梗、甘草、黄附片、活磁石。yzeTL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_Uwk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ln.P.X
       编者按:体质学说有“从化”之论,一般而言,阳虚体质容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虚体质容易感受风热之邪,但此其常也。临证也有阳虚体质感受风热时邪,本案就是例证。本书主编也有银翘桑菊合附子细辛同用治疗阳虚体质感受风热之邪的案例。7T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rjiad9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nyk
        又一病儿,白喉五日,咽喉蒂丁块状白腐,两项肿胀,面色灰白,口唇青紫,头汗涔涔,哮咳音嘶,气急鼻煽,四肢厥冷,心烦不安,舌苔白腻,脉细弱。时行疫毒内陷,心阳不振,浮阳欲脱,急予回阳救逆,佐以解毒祛腐之品。药用:黄厚附片、桂枝、干姜、龙骨、牡蛎、龙齿、人中白、马勃、甘草。另用别直参煎汁冲服。一剂后心烦气急略减,头汗稍敛,四肢渐温,苔略化,脉较缓,予上方加射干,续进一剂。三诊时咽喉白腐渐消,气平,烦躁已安,知饥索食,再守前法,原方去龙齿,加银花。二剂后,诸症均除,惟面白、神疲、自汗,乃予玉屏风散加味善后。Zt q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ZZo
         编者按:本例时行疫毒内陷,心阳不振,浮阳欲脱,故回阳救逆,解毒祛腐双管齐下。EoI&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p
&copy;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 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Qc
        再如一病儿,面目俱黄,神倦纳呆,四肢清冷,舌白腻,脉濡软。黄疸五日,治以和中温化。药用:茵陈、黄厚附片、厚朴、焦茅白术、当归、砂仁、木香、赤苓、车前子、萆薢。另用生熟谷芽、生熟苡仁煮汤代水以煎药。)#



徐小圃验方
一、连附龙磁汤

    [组成]  黄连3g  熟附片(先煎)9g  龙齿、磁石(先煎)(各)30g  蛤粉、天花粉、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各9g  白莲须6g  缩泉丸(包煎)9g。水煎服。

    [功效]  清心泻火,温肾扶阳。

    [临床应用]  主治暑热症。症见身热缠绵不退,头额干灼而两足不温,汗少,烦躁,口渴多饮,小便频多且清。若无汗或少汗,加香薷发汗祛暑;暑邪挟湿,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身热甚,加石膏泄热;发热经久,加银柴胡、青蒿、白薇以退虚热;烦躁甚,加莲子芯清心除烦;泄泻,去天花粉,加葛根升提;真阴不足,舌光不寐,加石斛、西洋参、阿胶、鸡子黄益阴。除内服汤剂外,另以蚕茧、红枣煎汤代茶,无汗可加淡豆豉同煎。本方以黄连清心泻火,附子温肾扶阳为主,佐以磁石、龙齿镇潜浮阳,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缩泉丸等温肾固涩,蛤粉、天花粉生津止渴。

二、六味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4.5~9g  细辛3g  干姜6g  姜半夏9g  五味子、甘草各3g。水煎服。

    [功效]  温肺化饮,平喘止咳。

    [临床应用]  主治小儿寒喘。症见喘促气急,痰多而清稀,或咳嗽痰白,舌苔白腻,脉弦滑。若发热,加桂枝、白芍和营解肌;痰多,选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制南星、皂荚子等降气豁痰;寒喘兼有面色恍白,汗多肢冷,小便清长等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者,加附子、黑锡丹温肾扶阳,纳气平喘;寒热夹杂者,选加黄芩、生石膏兼清里热。

三、崇土化浊汤

    [组成]  茅术、白术(各)9g  厚朴4.5g  砂仁(后下)3g  陈皮4.5g  木香3g  茵陈15g  当归6g  赤茯苓、车前子(包煎)(各)9g  萆薢15g。另用生谷芽、熟谷芽(各)15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煎汤代水,煎上药服。

    [功效]  和中崇土,祛除湿浊。

    [临床应用]  主治小儿黄疸,胃纳不佳,舌苔厚腻。若偏于湿热者,加山栀、川黄连清热燥湿;偏于寒湿者,酌减利湿之品,重用茅术、厚朴,或加入附子、干姜。本方由<<医醇滕义>>谷疸方去山栀而组成。方中白术、茅术、厚朴燥湿健脾;砂仁、木香、陈皮理气和中;茵陈、车前子、赤茯苓、萆薢清利湿热;当归入肝经,能养血活血;生熟谷芽、生熟米仁健脾利湿。

四、加减黄连阿胶汤

    [组成]  黄连3g  阿胶珠、熟附片(先煎)(各)9g  活磁石、龙齿(均先煎)(各)30g  鸡子黄(打冲)1枚。水煎服。

    [功效]  泻有余之心火,补不足之阴阳。

    [临床应用]  主治小儿素禀不足,久病伤正,久泻久痢等出现烦躁不安,夜不安寐,兼有四肢清冷、溺长、舌光、脉软等,属阴阳两虚者。本方由黄连阿胶汤去黄芩、白芍加附子、磁石、龙齿而成。方中黄连清心泻火,阿胶、鸡子黄育阴养血,附子温补肾阳,磁石、龙齿镇静潜阳。

五、姜桂黄土汤

    [组成]  炮姜6g  肉桂(后下)3g  灶心黄土(包煎)30g  水煎服。

    [功效]  温中逐寒,止泻止吐。

    [临床应用]  主治小儿虚寒泄泻,或兼呕吐,或兼腹痛多啼,或兼寐中惊惕、面青唇淡,有转成慢脾之势。若呕吐甚,选加川黄连、半夏、陈皮、砂仁、蔻仁、藿梗、竹茹之类;苔腻加茅术、厚朴;泄泻由脾及肾,面恍肢冷,选加附子、补骨脂、肉果;兼抽搐,选加磁石、龙齿、天麻、钩藤、制僵蚕、全蝎尾。本方由<<福幼编>>逐寒荡惊汤化裁而成。方中炮姜温中止泻;肉桂暖丹田,壮元阳,散寒止痛。灶心黄土功能温中燥湿,止呕止血。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7/8/12 23: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2: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圃医案(据网上资料整理)

案一

徐小圃治风寒闭肺案(选自《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风邪客肺,肺气闭塞,壮热无汗,咳不畅,气急鼻煽,痰鸣神蒙,涕泪俱无,舌白,脉浮紧。症属棘手,急以辛开。

生麻黄4.5克  川桂枝4.5克  白杏仁9克  白芥子4.5克  制南星4.5克  象贝母9克  姜半夏9克  橘红4.5克  远志肉4.5克  生姜汁15滴(冲)  苏合香丸1粒(研细)  鲜石菖蒲9克
煎汤化服。


案二:

張幼,

1診,

便痢半月,氣陰兩傷,瞳散匡陷,口糜已爛,齒齦紅腫,舌無苔,脈虛軟,乾噁不思納.證屬棘手,姑與扶正潛陽.

活磁石60g(先煎),生龍齒30g(先煎),朱茯苓18g,酸棗仁18g,煨益智12g,破故紙12g,料豆衣12g,西洋參9g,陳阿膠9g(烊沖),橘皮4.5g,烏梅炭4.5g,小川連2.1g,上安桂1.8g(後下),雞子黃1枚(打沖)

註:這個用仲景方效果可能會好些,不過只有在王叔和"脈經",還存留仲景關於小兒雜病的蛛絲馬跡.這醫案有點像腸病毒,裡面沒有大便的顏色跟味道,不好判斷,不過每個高手都會先從自己有把握的主要證象開始往後解,甘露飲應該也會蠻好用的吧.


2診,

便痢得減,乾噁得止.瞳散未斂,舌光糜爛,脈虛軟.氣陰兩傷,再宗前法,以冀轉機.

生龍齒60g(先煎),花龍骨18g(先煎),朱茯苓18g,酸棗仁18g,煨益智12g,破故紙12g,夜交藤12g,西洋參9g,陳阿膠9g(烊沖),烏梅炭4.5g,小川連2.1g,上安桂1.8g(後下),雞子黃1枚(打沖)


3診,

便痢已止,瞳神散大尚能收縮,口糜,脈軟.氣陰兩虛,再宗前法.

青龍齒60g(先煎),生牡蠣60g(先煎),花龍骨18g(先煎),朱茯神18g,酸棗仁18g,煨益智12g,破故紙12g,西洋參9g,陳阿膠9g(烊沖),黃附片9g(先煎),小川連2.1g,上安桂1.8g(後下),雞子黃1枚(打沖)


选自<<徐小圃學術經驗集>>p.105.


案三:

小儿伤风

顾幼,发热三日,有汗不解,咳呛痰多,夜寐不安,腑气未行,舌白,脉浮滑,风邪客肺,肺气不宣。宜以宣熄,不闭则佳。川桂枝3克竹节白附3克白杏仁12克白芥子4.5克黄郁金9克制南星4.5克姜半夏9克橘红4.5克朱赤苓12克远志3克活磁石30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生姜汁10滴(冲)

(邓嘉成整理:徐小圃儿科医案,《中医杂志》4:26,1965)

【评按】小儿伤风属风寒者多,此案乃风邪客肺,肺气失宣。故治以辛温解表为主。因其有汗不解,故舍麻黄、用桂枝以解肌透热,其他诸药多属辛开豁痰之品,使邪从肺出。小儿外感咳嗽,一般不宜过早投肃肺止咳之剂,此案呛咳痰多,于宣散方中加入白附子,功能涤除顽痰,共奏法风寒、逐痰湿之效。此案在立方遣药方面反映了徐氏独到的经验。

案四:

某幼,热已三日,有汗,咳呛痰多,鼻流清涕,大便溏泄,舌白润,脉浮数,痧子将布,恐其下陷。川桂枝3克粉葛根6克水炙升麻3克白杏仁9克象贝母9克桔梗4.5克蝉衣3克、茯苓9克天将壳5只

案五:

某幼,湿温半月,身热有汗起伏,白痦层出不穷,神倦且躁,四肢清冷,泛恶,便溏,渴不多饮,舌苔薄,脉软细;气阳不足,余邪留恋。银柴胡9.5克青蒿9克黄厚附片9克

(先煎)活磁石30克(先煎)川桂枝2.4克杭白芍4.5克朱茯神9克仙半夏9克橘皮4.5克

(徐仲才整理:徐小圃氏儿科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4:5,1962)

案六

某幼,陈孩,湿温十有七日,白痦层出不穷,有汗不解,痰鸣气急,龈腐口臭,神昏目斜,肢作震颤,小便清长,舌黄腻,脉滑数,邪已内陷,恐难救挽。蜜炙麻黄2.4克生石膏12克(先煎)黄附块4.5克(先煎)小川连3克白杏仁12克天竺黄片9克活磁石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先煎)橘皮4.5克茯神12克明天麻6克蝎尾2支干菖蒲9克

(邓嘉成整理:徐小圃儿科医案,《中医杂志)4:26,1965)

案七:

某幼:丹痧密布,遍体肌红,身热汗微,喉关白腐,脉濡数,病已四日,白苔未化,不渴、溺清。阳虚之质,感受时邪,治当兼顾。荆芥穗4.5克炒防风4.5克牛蒡子9克射干4.5克马勃2.1克蝉衣4.5克(先煎)桔梗4.5克甘草2.1克黄附子9克活磁石30克(先煎)

(徐仲才整理:徐小圃氏儿科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4:5,1962)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7/8/12 22: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圃医案

案一、感冒
    郭幼
    一诊  发热三日,有汗不解,咳呛痰多,气促,面恍肢冷,舌白润,脉濡数。气阳不足,复感风邪,治拟温阳和营。
    川桂枝4.5g  炒白芍4.5g  黄厚附片9g(先煎)  白杏仁9g  白芥子4.5g  姜半夏9g  橘红4.5g  天浆壳5只(去毛包)  龙骨15g(先煎)  黑锡丹9g(包)   2剂
    二诊  热退肢和,咳减气平,舌白,脉濡,拟上方损益。
    黄厚附片9g(先煎)  白杏仁9g  白芥子4.5g  姜半夏9g  橘红4.5g  紫菀4.5g  天浆壳5只(去毛包)  龙骨15g(先煎)  二剂


案二、麻疹
    周幼
    发热三日,有汗,咳呛痰多,鼻流清涕,大便溏泄,舌苔白,脉浮数。痧子将布,恐其下陷。
    川桂枝3g  粉葛根4.5g  水炙升麻3g  白杏仁9g  象贝母9g  桔梗4.5g  蝉衣3g  云茯苓9g  天浆壳5只(去毛包)  1剂
    另用:生麻黄15g  西河柳15g  紫浮萍15g  鲜芫荽120g(如无,可用芫荽子9g)。加黄酒250g  和水煮沸,使水蒸气弥漫于病室中,一日多次用面巾浸药液乘温轻擦头面、四肢,擦时勿使受凉,并勿使药液误入两目。每日一剂,连用三日,以疹透为度。
    翌日复诊,麻疹已布未透,便泄略减,舌脉如前,继予原方二剂。三诊时疹透热减,汗多泻止,舌苔薄白而润,脉转缓,乃予桂枝、白芍、杏仁、象贝、茯苓、紫菀等药调营卫,肃肺气而愈。


案三、丹痧
    季幼
    一诊  丹痧3日,壮热无汗,乳蛾肿腐,舌白糙,尖红,脉弦数。邪热化热,治以辛凉透达。7日之间,不变则佳。
    淡豆豉9g  炒山栀9g  牛蒡子9g  薄荷3g(后下)  制僵蚕9g  玉桔梗4.5g  象贝母12g  蝉蜕4.5g  马勃4.5g(包)  连翘9g   2剂
    二诊  丹痧五日,热渐轻,喉腐略化,舌白糙,尖红起刺,脉弦数,治以前方出入。
    淡豆豉9g  炒山栀9g  牛蒡子9g  制僵蚕9g  玉桔梗4.5g  象贝母12g  马勃4.5g  银花12g  连翘9g  板蓝根12g  2剂
    三诊  丹痧7日,热已降,略有咳呛,口渴引饮,舌白糙,尖红,脉弦数较缓,治以清化养阴。
    鲜金石斛12g  银花9g  连翘9g  前胡6g  象贝母12g  黛蛤散15g    板蓝根12g  天花粉9g  芦根30g  2剂


案四、水痘
    毛幼
    一诊  身热三日,水痘密布,舌白,脉浮数。时邪留恋,法当疏利。
    炒荆芥6g  防风6g  制僵蚕9g  蝉衣4.5g  牛蒡子9g  朱茯神9g  仙半夏6g  陈皮4.5g  生米仁9g  鸡苏散9g(包)    3剂
    二诊  水痘已回,风邪留恋,兼挟湿滞,咳呛痰多,便溏溺黄,舌白腻,脉濡浮数,治以疏化。
    炒茅术3g  川厚朴3g  白杏仁12g  白芥子4.5g  广郁金9g  制南星4.5g    姜半夏9g  橘红4.5g  藿梗4.5g  炙鸡内金12g  钩藤9g(后下)


案五、百日咳
    孙幼
    百日咳已逾半月,日夜阵作,甚则呕恶,舌白,脉濡滑。风邪恋肺,肺失清肃,治以肃肺化痰。
    炙细辛2.4g  五味子2.4g  淡干姜3g(二味同打)  白杏仁12g  象贝母12g  炙苏子9g  活磁石30g(先煎)  姜半夏9g  橘皮4.5g  炙百部9g  苍术9g


案六、白喉
    方幼
    一诊  咽喉白腐,气急声嘶,头汗涔涔,四肢厥冷,舌白,脉细数。证属白喉危证,治以回阳救逆,佐以解毒利咽。
    黄厚附片9g(先煎)  牡蛎30g(先煎)  龙骨30g(先煎)  黑锡丹12g(包)  巴戟天12g  黄芪皮12g  射干3g  马勃3g(包)  甘草3g  木蝴蝶2.1g  二剂
    二诊  咽喉白腐渐退,气急声嘶亦减,头汗已止,肢冷转温,稍有咳呛,舌白,脉细数,再予前法。
    黄厚附片9g(先煎)  龙骨30g(先煎)  黑锡丹12g(包)  巴戟天12g  射干3g 马勃3g(包)  白杏仁9g  炙百部9g  甘草3g  木蝴蝶2.1g  三剂


案七、湿温
    朱幼
    湿温两旬,身热有汗起伏,白pei如抽蕉剥茧,层出不穷,烦躁不安,彻夜不寐,肢清,舌光如镜,脉软。病久气阴两伤,余邪留恋,拟潜阳育阴。
    青蒿9g  白薇4.5g  川黄连2.1g  黄厚附片9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茯神9g  阿胶9g(另烊冲)  酸枣仁9g  鸡子黄1枚(打冲) 二剂
    原注: 1剂后烦躁稍安,能假寐片刻。2剂后已能安然入睡,惟热尚未尽,四肢尚欠温,原方龙齿减为15g  阿胶改用阿胶珠,服6剂则热退肢和。


案八、暑热症
    邹幼
    壮热无汗,半月于兹,口渴引饮,小溲清长,烦躁不安,便泄足冷,舌苔白,脉濡数。上盛下虚,不易霍然。
    黄厚附片9g(先煎)  小川黄连2.1g  香薷9g  葛根9g  天花粉9g  活磁石30g(先煎)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煨益智仁9g  补骨脂9g  桑螵蛸9g
    另:蚕茧、红枣各10枚,淡豆豉9g  煎汤代茶。


案九、咳嗽
    朱幼
    一诊  咳经两月,甚于黎明,龈肿口臭,腑气艰行,舌有薄苔,右脉弦大。肺胃有火,拟泻白散加减。
    桑白皮9g  甜杏仁12g  川贝、象贝(各)6g  蜜炙苏子9g  瓜蒌皮9g  冬瓜仁15g  生蛤壳15g  橘络4.5g  竹茹6g  金沸草9g
    二诊  咳呛得减,龈肿口臭,腑行略畅,再宗前法。
    桑白皮9g  甜杏仁12g  川贝、象贝(各)6g  蜜炙苏子9g  瓜蒌皮15g  冬瓜仁15g  黛蛤散15g(包)  橘络4.5g  竹茹6g  金沸草9g  川石斛12g
    三诊  咳呛得减,龈肿未消,腑气艰行,再清肺胃
    桑白皮9g  甜杏仁12g  川贝、象贝(各)6g  蜜炙苏子9g  全瓜蒌15g  冬瓜仁15g  黛蛤散15g(包)  橘络4.5g  竹茹6g  枇杷叶12g(去毛包)  川石斛12g  马兜铃6g  火麻仁15g(打)
    四诊  咳呛得减,龈肿未消,再清肺胃,不变则佳。
    桑白皮9g  甜杏仁12g  川贝母9g  蜜炙苏子9g  瓜蒌皮15g  冬瓜仁15g  生蛤壳12g  橘皮4.5g  竹茹6g  马兜铃9g  旋覆花9g(包)  芦根30  川石斛12g
    十五日咳已除,惟痰多,用甜杏仁、苦杏仁(各)20粒作杏酪服。
    五诊  咳已除,龈肿不消,痰涕多,舌薄白,脉濡滑,再宗前法。
    川石斛12g  甜杏仁2g  川贝、象贝(各)6g  炙桑白皮9g  瓜蒌皮12g  冬瓜仁2g  生蛤壳12g  橘络4.5g  竹茹6g  蜜炙苏子6g


案十、肺闭
    张幼
    风邪客肺,肺气闭塞,壮热无汗,咳不畅,气急鼻扇,痰鸣神蒙,涕泪俱无,舌白,脉浮紧。证属棘手,急以辛开。
    生麻黄4.5g  川桂枝4.5g  杏仁9g  白芥子4.5g  制南星4.5g  象贝母9g 姜半夏9g 橘红4.5g  远志肉4.5g  生姜汁15滴(冲)  苏合香丸1粒(研细,鲜石菖蒲9g煎汤化服)
    原注:患儿服药1剂后,神识转清,乃予原方去苏合香丸,再进1剂。三诊时得汗热减,涕泪俱见,脉紧转缓故去桂枝、鲜石菖蒲,麻黄改用水炙,续进2剂而愈。


案十一、哮喘
    孔幼
    一诊  哮喘复发,形削色恍,胃呆纳减,舌白,脉濡滑,治以辛开温潜。
    蜜炙麻黄3g  炙细辛3g  五味子3g  淡干姜4.5g(二味同打)  白杏仁12g  白芥子4.5g  川厚朴3g  广郁金9g  制南星6g  姜半夏9g  橘皮4.5g  炙百部9g  黄附片9g(先煎)  黑锡丹9g(包)  活磁石30g(先煎)
    二诊  哮喘已平,咳呛未除,舌白,脉弦滑,再宗前法。
    蜜炙麻黄2.4g  炙细辛3g  五味子3g  淡干姜4.5g(二味同打)  白杏仁12g 姜半夏9g  橘皮4.5g  鹅管石8g  炙百部9g  黄附片9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黑锡丹9g(包)


案十二、泄泻
    薛幼
    便泄经久,色淡不化,神疲肢冷,溺清眶陷,寐则露睛,舌少苔,脉濡软。脾肾两伤,治以温培。
    黄厚附片9g(先煎)  肉桂1.5g(后下)  茯苓9g  淮山药9g  煨肉果9g  煨诃子9g  补骨脂9g  煨益智仁9g  活磁石30g(先煎)  1剂
    原注:翌日复诊,肢略温,泻略减,继投原方二剂。服后肢温泻止,阳气已复,乃改用四君子汤加味,以理脾胃。


案十三、痢疾案
    竺幼
    一诊  下痢7日,自汗肢冷,胃呆干恶,舌白,脉软。脾阳已伤,噤口已成,危在旦夕,治以温培。
    黄附片9g(先煎)  肉桂1.8g(后下)  淡干姜4.5g  炒白术12g  花龙骨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益智仁12g  补骨脂12g  砂仁6g(后下)  枣仁24g  陈皮6g  乌梅炭4.5g  瓜蒌皮9g  1剂
    二诊  下痢自汗肢冷均减,干恶得止,涕泪未见,口渴引饮,舌白,脉软。气阳尚虚,再宗前法。
    黄附片9g(先煎)  肉桂1.8g(后下)  炮姜9g  炒白术12g  花龙骨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益智仁12g  仙灵脾9g  砂仁6g(后下)  乌梅炭4.5g  姜半夏9g  陈皮6g  朱茯神18g  2剂


案十四、腹痛案
    严幼
    寒滞互阻,腹痛呕恶,神倦嗜卧,舌白,脉濡数。治以温中,恐其变迁。
    制川乌9g(先煎)  淡干姜3g  川厚朴3g  白豆蔻壳4.5g  砂仁壳4.5g  姜半夏9g  橘皮橘核各4.5g  台乌药9g  炒建曲9g  炙鸡内金9g  广藿梗9g  陈艾叶9g


案十五、疳证案
    陈幼
    断乳之后,胃强脾弱,知饥嗜食,懊(忄农)善啼,腹膨露筋,形体瘦削,色悴无华,大便完谷,舌有薄苔,脉数。延久恐其成损,当节饮食。
    炒白术12g  胡黄连1.8g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黄芪12g  朱赤苓12g  合欢皮6g  夜交藤15g  炙鸡金12g  炙干蟾9g  炙五谷虫9g  乌梅炭4.5g  黑枣4枚


案十六、惊风案
    计幼
    身热有汗不解,咳呛痰鸣气急,痉厥频作,舌白,脉濡浮数。治以宣息,以冀奏效。
    川桂枝3g  生白芍6g  黄附片6g(先煎)  明天麻9g  制僵蚕9g  姜半夏9g 橘皮4.5g  紫菀4.5g  远志4.5g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蝎尾2支  干菖蒲4.5g  炙细辛2.4g


案十七、水肿案
    朱幼
    风湿相搏,水邪泛滥,遍体浮肿,咳呛痰鸣,气急,便粘溺少,舌无苔,不渴,脉濡数。姑与辛开淡渗,恐其滋变。
    川桂木9g  生麻黄1.8g  葶苈子9g(包)  带皮茯苓12g  橘皮橘核各4.5g  大腹皮12g  五加皮9g  生姜皮4.5g  冬瓜皮9g  肉桂1.8g(后下)  陈葫芦9g


案十八、淋证案
    邵幼
    肝经湿热下注膀胱,溺频不利,胁胀口苦,龈肿口疳,苔黄,脉弦数,治以清利。
    龙胆草4.5g  炒黄芩4.5g 小川连2.4g 焦山栀9g 柴胡4.5g 当归9g 小生地18g  车前子12g(包) 泽泻9g  萆薢9g  西珀屑0.9g(另服)  海金砂6g(包)  甘草梢3g


案十九、黄疸案
    李幼
    面目俱黄,神倦纳呆,四肢清冷,舌白腻,脉濡软。黄疸五日,治以和中温化。
    西茵陈9g  黄厚附片9g(先煎)  川厚朴4.5g  焦茅术白术各9g  当归9g  砂仁4.5g(后下)  木香3g  赤茯苓12g  车前子9g(包)  萆薢15g  陈皮4.5g
    另:生谷芽、熟谷芽(各)30g  生米仁、熟米仁(各)30g  煎汤代水。
    复诊,上方服10剂后,诸症悉除,乃予参苓白术散去桔梗,调和脾胃。


案二十、汗证案
    甘幼
    卫虚多汗,易感外邪,寐则盗汗,咳呛有痰,小便清长,舌白,脉软。治以温潜固卫。
    川桂枝3g  生白芍4.5g  黄芪皮12g  黄附片9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麻黄根4.5g 浮小麦12g 糯稻根12g  陈蒲葵30g(包)  姜半夏9g  陈皮4.5g


案二十一、鼻衄案
    廖幼
    鼻衄未止,腑秘艰行,舌无苔,脉息弦数,再为息肝。
    川石斛12g  南沙参12g  黑荆芥3g  薄荷炭2.4g  茜根炭9g  川贝母9g  淮牛膝9g  石决明60g(先煎)  紫贝齿6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茅根30g  藕节30g  油当归12g  火麻仁15g


案二十二、眩晕案
    秦幼
    气阳下虚,头目眩晕,形瘦胃呆,肢清溺长,腑气艰行,舌薄白,脉迟软,当予温潜。
    黄附片9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明天麻9g  潼蒺藜白蒺藜各12g  砂仁壳6g  白蔻花6g  陈皮4.5g  香谷芽15g 油当归12g  黑芝麻12g  半硫丸12g(包)


案二十三、不寐案
    赵幼
    身热一候,得汗已解,烦躁殊甚,彻夜不寐,神疲色恍,不溲清长,舌少苔,脉虚软。气阴两虚,治拟潜阳育阴。
    黄厚附片9g(先煎)  小川连2.1g  活磁石30g(先煎)  青龙齿30g(先煎) 朱茯神9g  酸枣仁9g  北秫米9g(包)  夜交藤9g  阿胶珠9g  鸡子黄1枚(打冲)  3剂
    原注:药后夜寐安,舌起薄苔,乃予附子、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温阳益气健脾之品,以善其后。


案二十四、遗尿案
    张幼
    病后气阳下虚,温度低降,遗溺,大便不化,舌光,唇肿,口臭,脉软数。治以温下。
    黄附片9g(先煎)  原金石斛9g  花龙骨30g(先煎)  蛤粉12g(包)  花粉12g  稆豆衣9g  桑螵蛸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沙苑子9g  白莲须9g  乌梅肉3g


案二十五、口疳案
    周幼
    一诊  胃火内蕴,风邪外乘,口疳红腐,内窜喉关,烦躁,流涎,痰多且粘,腑气艰行,舌有薄苔,脉息弦滑。治以清息,恐其变迁。
    薄荷2.4g(后下)  制僵蚕9g  牛蒡子9g  象贝母12g  带心连翘12g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钩藤9g(后下)  朱赤茯苓12g  马勃4.5g  花粉12g  冬瓜仁15g  朱灯心4束
    二诊  热解,口疳已化,微咳欲恶,泄泻色淡,舌白,脉濡缓。脾阳不足,治以两顾。
    广藿梗4.5g  炮姜炭4.5g  川厚朴2.4g  稆豆衣12g  朱赤茯苓12g  仙半夏9g  橘皮4.5g  煨诃子4.5g  煨肉果4.5g  麦芽9g  荷蒂4枚


案二十六、乳蛾案
    费幼
    身热五日,汗微头疼,四肢微凉,乳蛾白腐,舌苔白腻,不引饮,脉浮数。寒湿交阻,治以温化。
    川羌活9g  川桂枝3g  川厚朴3g  焦茅术9g  桔梗4.5g  牛蒡子9g  射干4.5g  轻马勃3g(包)  蝉衣4.5g  玉枢丹0.3g(另吞)
    复诊  服药3剂后,诸症悉除,以六君子汤加味善后而愈。


案二十七、肠痈案
    赵幼
    一诊  慢性肠痈,痛则呕吐,腑气艰行,舌白中剥,脉濡缓。治以祛瘀行气。
    肉桂心1.8g(后下)  牡丹皮9g  延胡索9g  当归尾9g  京三棱9g  蓬莪术9g  淮牛膝9g  京赤芍9g  橘皮、橘核(各)4.5g  生米仁12g  桃仁9g
    另:冬瓜仁60g  煎汤代水。
    二诊  肠痈已不作痛,腑气已行,舌化,脉濡缓,再宗前法。
    肉桂心1.8g(后下)  牡丹皮9g  当归尾9g  京三棱9g  蓬莪术9g  淮牛膝9g  京赤芍9g  橘皮橘核各4.5g  败酱草12g
    另:生米仁60g  冬瓜仁60g  煎汤代水。
    三诊  肠痈已不作痛,知饥,多汗,舌白,脉濡缓。气阳下虚,治宜两顾。
    黄附片9g(先煎)  肉桂心1.8g(后下)  活磁石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白豆蔻花4.5g  砂仁壳4.5g  橘络、橘核(各)4.5g  仙半夏9g  仙灵脾9g  陈蒲葵30g(包)
    另:生米仁、熟米仁(各)60g  生谷芽、熟谷芽(各)60g  煎汤代水。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2: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的目录及内容提要

此书由陆鸿元等整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12出版发行.

目录: 医话 徐小圃经验谈 临证医案 感冒 麻疹 丹痧 天花 水痘 百日咳 白喉 湿温 疟疾 暑热症 风疹块 咳嗽 肺闭 哮喘 吐泻交作 泄泻 痢疾 腹痛 疳证 惊风 乳中毒 水肿 小儿淋证 黄疸 汗证 鼻衄 眩晕 不寐 遗尿 走马牙疳 口疳 乳蛾 喉疳 赤游丹 小儿肠痈 后裔门人文章荟萃 先父徐小圃学术思想暨临证经验简介 浅谈小儿常见的几种腹泻 疳证治疗体会 诸虫因症施治 辨证论治治疗小儿肺炎的体会 徐小圃先生治学二三事 学习老师徐小圃的学术经验 博采众长诲人不倦 秉承师教愈顽疴


编辑说明: 编写说明 一、徐小圃先生为上海地区近代声誉卓著的儿科临床家。先 生擅长治疗痧痘惊疳、疑难杂症,经验宏富,于小儿望闻问切见解 尤多独到之处。对仲景《伤寒论》钻研颇深,能广用经方治疗少小疾 病,为世人所重。先生积极支持中医教育事业,奖掖后学,不遗余力。 如1936年12月11日在《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第一届毕业纪念刊》序 言中,对该院毕业生寄予厚望,指出:“今兹莘莘学子,成绩斐然,其 效已大著矣!嗣是以往,精进无穷,起吾国医之衰而光大之,其在斯 乎!其在斯乎!”本书旨在比较全面地反映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临证 经验。 二、本书为《申江医萃》丛书分册之一。全书由医话、临证医 案、后裔门人文章荟萃回忆录组成。其中临证医案为本书主要内 容,列有三十余个病种。每个病种裒集了小圃先生传世的若干医 案,在整理中以存真为第一要务,除药用衡量一律改为公制(以 克或毫升为单位)外,其他不予改动。所列医案是在众多的医案 中选择有代表性者,注意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在每个病种以 前,对小圃先生运用理法方药的规律性,尽可能予以扼要介绍;按 语也注意反映徐氏儿科学术思想的特点。本书可供儿内科临床、教 学、科研工作者参考。医案中还收编了天花、乳中毒等疾病,这些 病种目前虽属罕见以至绝迹,但为了完整地体现先生辨证论治的 特色,故对上述内容仍予以保留。同时本书对小圃先生生平史略、 轶事趣闻等,也适当予以收录。 三、先生生前诊务至为繁忙,著述阙如,历经动乱,医案遗稿 大多散佚,幸存者也较分散,因此资料收集工作费时既久,也较艰 巨。在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领导的 支持和鼓励下,编辑整理工作才得以继续进行,不致中断。尤其使 我们不能忘怀的是,中医学院徐仲才教授在因病休养期间,对本书 的编辑寄予厚望和进行具体指导。1985年5月在为本书编者题词 中明确指出:“先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 性,认为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 状态下是抗病主力,而在儿科尤为重要。”简明地介绍了小圃先生 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编辑工作一贯奉行的指针。徐仲 才教授又对传世抄本《徐小圃经验谈》一书认真进行甄别,去伪存 真,既为本书添进了一份有价值的学术性资料,也填补了临证经验 一栏的空白。 四、本书是在徐小圃先生学术经验调研组统一安排下,由陆 鸿元、邓嘉成两同志具体负责编写事宜。尤其是邓嘉成副主任医师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多年来百计千方搜集资料, 执笔整理出较大篇幅的有关病证运用理法方药的介绍、医案按语 等,并对全部书稿缮抄一遍。史济焱同志也曾在一段时期内协助 整理和搜集部分资料工作。全书经陆鸿元研究员修订并统稿,最 后请徐仲才教授、萧敏材研究员审定。 五、本书整理过程中,得到江育仁、王玉润、朱瑞群、顾文华、徐 伯远、石丽云、蔡瑞桐等儿科专家、教授和老中医的热心支持,提供 了一些有价值的回忆性资料或文章。南京中医学院江育仁教授并 为本书题词。特别是江苏省常熟市红十字医院李钟贵、上海市南 市区卫生学校徐昭明等老中医,慨将录存的小圃先生医案见示转 抄,我们均在此表示谢意。 本书承蒙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 等予以大力协助,均此一并致谢!

编者 一九九○年十二月



精读片断

6. 凡神倦嗜卧、手微瘛疭者,易成慢脾,慎察瞳孔是否散大,颈项是否强直。治当温培兼补。

7.黄疸症,若脉迟、腹不痛者,为阴黄疸,反之为阳黄疸,列方以明之。

黄附片 西茵陈 川厚朴 炒茅术 生白术 油当归 春砂仁 广木香 车前子 粉萆薢 生熟谷麦芽

若阳黄疸则去附片加山栀。

8.小儿目闭者,当张开,慎看是否生翳,生翳原因不外疳积、泄泻二端。列方案于后。胃强脾弱,嗜食虽减,便泄似痢,眼起翳,两足浮肿,舌润,脉柔。疳积经久,恐入险途。

炒白术12克 炮姜炭4.5克 料豆衣4.5克 仙灵脾9克 五谷虫9克 活磁石30克 潼白蒺藜各9克 白头翁9克 煨益智9克生龙齿30克

9.凡小儿脾脏衰弱,泄泻色淡,泛恶、寐则多汗,舌白,脉濡缓者,防入慢途。列方案于后。脾运失职,便泄色淡,寐则多汗,泛恶,舌白,脉濡缓,恐入慢途。

炮姜炭4.5克 砂仁壳4.5克 白术12克 鸡金12克 枳壳6克 扁豆花9克 半夏9克 伏龙肝30克 陈皮6克 川朴2.4克带皮苓12克。

10.凡小儿外感肌热有汗,服解肌药不解者,不可以其有汗不解而用凉药,若舌白润,脉滑数,乃气阳不足。列方案于后。肌热一候,有汗不解,气促已平,咳呛痰多,苔薄腻,脉滑数,治以宣化。

炙麻黄2.1克 白芥子2.4克 广玉金9克 制南星6克 橘红6克 生龙齿30克 白杏仁12克 薤白头4.5克 仙半夏9克 活磁石30克 生姜汁(冲)10滴 皂角子9克

咳略减,气略平,肌热有汗不解,舌白润,脉滑数,气阳不足,再以宣化。

黄厚附片9克 川桂枝3克 白芥子3克 白杏仁12克,橘红4.5克 活磁石30克 生龙齿30克 姜半夏9克 生姜6克 黑锡丹12克(包)

11.白喉有两种:一发自喉间可以看见,一发于气管目不能见。普通烂喉之白点只须用纱布刷脱,易脱出血,乃为喉痧。

12.白喉常与感冒肺炎同发,其痰声不过呼呼而已,若白喉则声极尖锐如拽锯者,乃其特点。

13.喉痧宜表,白喉忌表及开肺,而清燥滋肺汤亦不妥,当清养肺阴汤等。

14. 白喉为上盛下虚之证,怕于头汗出,盖头汗出,脉必虚,上虚则危矣。列方案于后。

黄厚附片9克 生龙齿30克 煨益智12克 黑锡丹12克(包)半夏9克 破故纸12克 活磁石30克 橘红4.5克 巴戟天12克 淡干姜6克

15.小儿惊惕,火郁为热,食积所致。

16.小儿病似慢脾(音哑,面青,呕吐,神倦)而投药不效者,须询其授乳者有无脚气病(可用手拷乳母之膝盖,若能跳动者则无,不能跳动为有),盖其有罹染之可能。

17.解颅之症,必先自目部以上放大,囟门有陷隙。

18.感冒而见盗汗,脉濡缓者,不可解表。

19.凡结核用生牡蛎可软坚。

20.头汗出乃上虚之症,黑锡丹用之有效。

21.囟门高突,须防动风。

22.若儿啼哭不休,或仰或俯,乃痛在腹也,若欲止之,当以疏肝。列方案于后。




知行注:<<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一书现在市面已经基本找不到了,希望有此书的同道能将此书上传到论坛,让大家共同学习!谢谢!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7/8/12 23:29 编辑 ]
发表于 2007/8/15 22: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梁兄!!
 楼主| 发表于 2007/8/26 10: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小圃先生治学二三事

[徐小圃先生小传] 徐小圃(1887~1961),名放,上海人。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弱冠时即出而问世,并名扬沪滨。后得山阴祝味菊先土善用温阳药的经验,运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苦,用药果敢审慎,屡起沉疴。晚年医名更着,求诊者日盈门庭。积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徐小圃先生初受业其父杏圃公,弱冠时即悬壶问世,为当代著名的儿科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独具创见的学术思想,尤以擅用温药而名噪海上。先生能广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患,由于认病辨证精确,处方善以化裁,配伍灵活,因此,经先生起沉疴、愈废疾者,实不遑计之。特别在晚年,求诊者日盈门庭,其中不少险逆病例,先生虽明知其险而难治,犹必殚精竭虑,为之立方而后安。使获救者不以为喜;即致不治,亦不辞怨谤,从不肯随俗俯仰,一 切从求实出发。尝谓:「医乃仁人之术,既要有菩萨的心肠,又要有英雄的肝胆。」此语实为绳医之座右铭也。

    先生及门弟子,遍及海内。哲嗣仲才、伯远,均克绍箕裘,能传衣钵,亦上海之现代名医。余负笈上海中国医学院时,从先生游,临证未及一载,「八·一三」事变爆发而终止实习,未能深入堂室,迄今常引为遗憾。所得者,仅属徐帅之万一耳!故自惭所学者,有若小巫也。

    从主「清」到主「温」徐老在行医之初,也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以及以「小儿热病最多」为指导思想,所以治疗用药方面,是按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为准则的。后来,却一跃而转为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的崇尚《伤寒论》的一方一药。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先生的一位哲嗣,正在婴幼儿时期,有一年的夏季,患了「伤寒病」。徐老亲自为之诊治,但病情日进,恶候频见,几濒于危,盒家焦急,徐老亦感棘手。当时,家属及诸亲好友,均向徐老建议,曷不请其道友祝味萄先生会诊一决?徐老慨然叹曰:「我与祝君虽屈莫逆之交,但学术观点不同,他擅温阳,人称『祝附子』。今孩子患的是热病,若祝君来诊,莫非温药而已,此明知其『抱薪救火』,我孰忍目睹其自焚耶!」又逾日,患儿几将奄奄一息,亲友竭力敦促,与其束手待毙,何妨一试究竟。徐老至此,当不固辞,但亦无所抱望也。迨祝老诊毕处方,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味主药就是附子。徐老即闭门入寝,等待不幸消息报来。而祝老则为之亲自煎药,守候病榻,自己奉药喂灌,夜未闭目,以观察病情演变。至东方拂晓,患儿身热渐退,两目张开,吞药服汤可自动张口。再给米汤喂服,已表示有饥饿之感。及至患儿安然入睡,祝老才和衣倒榻休息,盒家无不欣喜自慰。徐师母即至徐老寝室,敲门报喜。当徐老听到门声时,即跃然而起,急问「何时不行的」?迨启门见其老伴脸带春风,喜形于色,并告以病已好转,始知并非自己之所逆料。乃同往病室,细审病情,与昨日之情况,竟判若两人矣。再回顾榻旁,祝老鼻息浓浓,安入梦乡。虽由衷感激,亦不敢扰其清梦。于是含笑回房,加高其枕,坦然无忧地睡其大觉。

  徐老在其孩子完全恢复健康后,百感丛生,谓其家属曰,「速将我『儿科专家』的招牌拿下来,我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好,那里够得上这个『儿科专家』的资格!我要拜祝兄为师,苦学三年,学成后再开业行医不迟。」意颇坚决,竟亲自登门执弟子礼。祝老既惊又敬,扶之上座,曰:「我你是道中莫逆之交,各有 各的长处,也各有片面之见,兄之治学精神,如此令人敬佩,吾将何辞以对?若对我祝附子有兴趣的话,今后将与兄切磋,相互取长补短。今如此称颂,则将置我于何地耶!如蒙垂青,待令公郎成长后学医,吾必厥尽绵薄,誓不负老兄之厚望也。」所以其哲嗣仲才,伯远后来均受业于祝味菊先生门下。从此,小圃先生即由清凉派转为温阳派而名著当时。这就是先生在学术思想演变的一段历史。

    强调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凡是学者的鲜明学术观点,都是从实践经验中得来的结晶。徐老擅长温阳,处处以卫护人体之阳气为重,这与他平时所诊疗的对象有密切的关系。记得我在随师临证时,绝大多数求诊患儿属于久病失治或辗转求治的重危病症,其中又以阳气受损、正不敌邪的脱闭症侯者多,所以在处方中相应地常常使用温阳扶正法则。然先生虽得祝味菊先生运用温阳药的经验,但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创立了自己使用温阳方法的独特经验。

    关于小儿的机体特点,历来就有两种不同认识。

    《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小儿药证直诀·序言》也说:「小儿纯阳,无烦益火」,《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又强调了「襁褓小儿,体 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之说。据此认识,在治疗小儿疾病时,宜用清凉力避温阳药物。但亦有不少儿科学者,对纯阳之体的学说抱有相反的观点。如《保赤存真》的作者余梦塘云:「真阴有虚,真阳岂有无虚……此又不可徒执纯阳之论也。」罗整齐在其《鲆溪医论选》中论及小儿机体特点时也说;「小儿年幼,阴气未充,故曰纯阳,原非阳气之有余也,特稚阳耳!稚阳之阳,其阳几何?」他们在治疗上主张以扶阳为主,称为温阳学派。这两种不同的学术见解,形成了儿科领域中「以清为主」和「以温为主」的两大学派,至今在儿科领域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小圃先生从小儿机体「肉脆、血少,气弱」的生理特点出发,认为「阴属稚阴,阳为稚阳」,而决非「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纯阳之体」,所以他在立论上特别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他非常欣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论述,以及张介宾在《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中提出的「阳化气,阴成形」、「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热为阳,寒为阴……热能生物」、「得阳则生,失阳则死」的观点。对这些观点,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作了进一步的阐明。他认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的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而在儿科中尤为重要。在治疗方法上,他推崇陈复正「圣人则扶阳抑阴」之 论,主张治小儿疾病必须处处顾及阳气,并且善于在明辨的基础上识别真寒假热。所以,他在临床上善用辛温解表、扶正达邪、温培脾肾之阳,以及潜阳育阴等治则;在用药配伍中,灵活全面,尤擅于各法之间和各药之间的联系,对于温与清的结合、剂量轻重尺度等,莫不丝丝入扣,恰到好处。

    例如他对桂枝的应用,解肌透表必加生姜,有汗发热均伍芍药,无汗表实伍麻黄,项强伍葛根,太少合病用柴胡,清心泻火合黄连,烦渴除热加石膏,肺热,肠热合黄芩,里实腹痛合大黄,与附同用以温阳,与参、芪同用以益气,与甘、枣同用以补心脾,与饴糖同用以建中,与苓、术同用以利水,与五味于同用以纳气,与龙骨、牡蛎同用以潜阳镇惊。且常喜与磁石共投,加强其潜阳宁心的协同作用。他还常使用羌活与桂枝合伍,对风寒入络,头身体痛之寒痹证,效果卓著。

    他对麻黄的应用尤多,凡有肺经见证者多用之。认为麻黄作用在于开肺气之闭郁,故喘咳之属实者,佐杏仁以化痰,虽无表证,均可用之,反之,表实无汗而无喘咳者,却并不采用麻黄,因麻黄之发汗解表,需赖桂枝之行血和营,若徒恃麻黄之发汗解表则无益也。以小青龙汤为例,外感风寒、内挟水气者固必用,虽无表证而见喘咳者亦常用,随证加减,尤为灵活。如无汗表实者,用生麻黄去芍药,表虚有汗者用水炙 麻黄,但喘咳不发热者用蜜炙麻黄,并去桂枝、芍药;表解但咳不喘者并去麻黄、桂枝。治咳嗽时用五味子,取其五味俱备,非只酸收纳气而已。新咳、暴咳喜用干姜散寒,不宜见咳治咳;久咳不止,则重用五味子;若咳不畅快者,乃邪恋肺经,五味于则在禁用之列。痰多加白芥子;顽痰喘咳,历久不化者加竹节、白附。

    小圃先生在临证之暇,常谆谆教诲我们:药不论寒温,要在审辨证情,正确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桂、麻、附于等虽性温力猛,易以化热助火,亡阴劫液,但使用确当,能收奇效。不然,即桑、菊、荆、防亦足偾事。关键在于用之得当与否,世无明知温热偏胜而妄施温药者。若确系风寒表证,因其壮热而不敢及时投以辛温发散,反以轻清宣透或苦寒抑热,则难免贻误病情。殊不知发热者乃正邪相争之反映,邪气盛,正气尚旺,则发热愈壮,如能及时应用麻、桂,使寒邪得以外拗,不使病邪由表及里,由阳及阴,祛其邪,亦即扶其正也。徐老的教导对我们过去畏麻、桂等辛温药如蛇蝎的疑窦,豁然如释。

    诊病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先生诊察小儿疾病时,有个最大的特点,即从进入诊室到诊病完毕,整整一天(除中间略事休息外)一直是站立不坐的。他边问病情,边望神志,详细切脉,切腹,听啼哭、咳嗽,气喘声。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在诊病时能注意到许多候诊患儿的特殊咳嗽和异常的啼哭声音,一经发现,即不按挂号次序的前后,随即提早叫入诊室,得到优先的照顾处理。

    有一次,我正在写方,开药未及一半时,先生突令暂停,并令工作人员速将外面候诊的咳嗽患儿带进来先看(徐氏诊所大厅内的候诊室非常宽敞,有一百数十人的座位,是一般病的候诊室,在诊察室的外边有一间小候诊室,可容十来个病号,都是病情较重,或者是挂的「拔号」。候诊室有服务人员照料叫号,诊察室内亦有专人负责。病儿按次叫入,诊治后从诊察室后门出去,秩序井然。)当时,我很觉突然。原来,先生听到室外特殊的犬吠样咳嗽后发觉了一个白喉患儿,他凭声识病,对类似病儿立即予以处理,不致延误病情或传染给其它病儿。这件事我至今仍切切怀记,并对我的医疗态度一直起着积极的影响。他常对我们说:「小儿科医生,一定要具备几个基本功,一是看得准,二是听得清,三是问得明,四是摸(切)得细,缺一不可。那种认为诊治小儿疾病,以望为主,脉无可诊的说法,是把四诊割裂了。单凭脉诊,固然不足以全面识病,但亦须同样重视。」他还风趣地说;「做小儿科医生,要有眼观四处,耳听八方的本领,但这还只做到了一半;还有更重要的,是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颗赤子之心」。徐老教导语重心长,实为后学者之楷范。


    先生对望诊,确有独特之处。对婴幼儿呼吸道疾病,凡属啼哭无涕泪而鼻翼扇动者,为肺气闭郁,应首先开宣肺气。同时注意口唇舌苔之润燥,并结合其它各项症候,以辨别其寒热之真假,然后决定治疗决策。例如肺闭证,咳不扬声,呼吸气促,面呈晃白,舌苔淡黄质润,脉细数少力,四肢欠温者,有汗用炙麻黄,无汗生麻黄与桂枝同用,并加紫菀、款冬、天浆壳佐利肺气,附子、龙骨、牡蛎、磁石温阳潜阳,防其阳气之暴脱。使用这一开闭救逆之法则,确实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经常运用此法治疗先后天不足的重症肺炎,特别在某些病例中出现心力衰竭或早期心衰的患儿,尤感满意。用药后如能听到咳声爽利,啼哭时有眼泪流出者,表示肺气已宣,病情可望由重转轻,转危为安。

    过去在徐老处实习时,冬春季节所见麻疹合并肺类者最多,求诊者皆为后期危重患儿。很多病儿除持续发热并常兼有气喘痰鸣、喘息抬肩外,舌苔黄腻或灰黑,舌质淡红有刺,口唇干燥皲裂,饮水则呛咳作恶的一系列毒热炽盛之化火症侯,清热解毒,保津护阴,固在所必须。但徐老只要诊得脉来细软,扪得舌苔尚有潮润,四肢末端欠温者,则以清温并用,祛邪扶正之法为治,用药如黄连、石膏、鲜生地、 大黄、天竺黄、乌附块、龙骨、牡蛎,磁石等。徐老认为麻疹为阳毒,化火最速,清热解毒,养阴护津,固属温毒证的治疗常法;热乃火化,炼液成痰,阻于气道,导致肺闭,关键在于「火」之作祟,故虽肺闭,必佐大黄,通达腑气,导火下行。此时如用一般宣肺定喘等法,已非所宜。盖肺与大肠为表里,泻利大肠,乃「上病下取」之意,所谓「扬汤止沸」不及「釜底抽薪」。乌附块性温而不燥,龙、牡、磁石扶正潜阳,证虽属实热,而舌唇尚润,脉呈细软,肢末欠温,按小儿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最易出现厥脱。夫阴之所生,必赖阳气之旋运,故少佐温阳者,取其阳生则阴长之意。方虽复杂,但主次分明,配伍灵活,对麻疹肺炎毒重正气将溃的重症病例,颇能见功。我在以后临证中,对某些麻疹肺炎兼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常用此法加重生大黄之量,常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说明徐老之使用温阳药和清温并用之法,确是胸有成竹的。

    先生应用附子的指征是;精神萎靡,面色晃白,四肢末端不温,脉息细而软弱,或大便见溏泻,小便清等,只需抓住其一、二主证,即可放手应用。特别出现小便清长者,常重用附子,如小便少者,则改用肉桂。他指出:阳气者,人身之大宝也,无阳则阴无以生。在临证时,如阳虚证端倪初露,即须及时注意,若必待气阳虚衰,阴证毕具而后用之,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矣! 介绍几个常用治则的例案

    昔日先生诊病,医案均有留底,余亦积累颇多,惜在日军侵华时,散佚大半,所存者又经十年浩劫,残留无几,因此无法整理其全貌。幸仲才学兄曾在先生逝世后一年,撰有《徐小圃儿科经验简介》一文,以资参考。这里,结合我的回忆,略述梗概,以飨后学。

(一)解表擅用辛温 外感风邪者,邪客于肺,导致肺气闭塞。证见壮热无汗,咳不扬声,胸高气急,鼻翼扇动,喉间痰声漉漉,神识欠慧,啼哭无泪,舌苔白,脉紧而浮,治从辛温开泄。药用:生麻黄,川桂枝,大杏仁、白芥子,制南星,像贝母、竹半夏、橘红、远志、生姜汁(冲),苏合香丸(研细), 用鲜石菖蒲煎汤化服。

    本证虽由外感风邪所引起,但已成「肺风痰喘」之重症。痰阻气道,肺气闭塞,痰随气逆,则喉间漉漉鸣响,肺开窍于鼻,肺闭则鼻翼扇动,咳不畅利;身虽壮热,但无汗泄,苔白、脉紧而浮,病机为风寒郁于肌表,痰湿内阻肺络。因病在初起,正气尚盛,所以使用麻,桂辛温发散以开肺气,使邪从外撤,南星,半夏,姜汁温化痰湿;苏合香丸、菖蒲温开泄浊。以上防治结合,祛其邪实,亦即保其正气。若因其壮 热而用清凉,徒滋邪机充斥,变证迭起,坐失良机,乃医之过也。

    此证多见于冬春季节的婴幼儿,体质肥胖,病来急暴,以喘咳痰鸣、发热为主证,临床多见者为毛细支气管肺炎。如其有上述症侯者,均可参考斟酌使用。

    (二)重视扶正达邪 麻疹初透患儿,鼻准未显,透而即隐,壮热有汗,咳呛不畅,涕泪俱无,鼻扇气急,面呈青灰,精神萎靡,作恶便溏,肢凉不温,小便不黄,辄见痉厥,苔白不黄,口干不多饮,脉虽数而软,药用水炙麻黄、白杏仁、黄厚附块、活磁石,青龙齿、蝎尾,二味黑锚丹、鲜石菖蒲。

    其病机为正气不支,邪陷肺闭,内风蠢动,属麻疹之变证。夫一般麻疹因毒热内闭者固多见,而因正气不足,气阳式微而致疹难透达者亦复不少。此证面色青灰,便溏、溺色清,脉软肢冷,虽有壮热,而见有汗,痧子见而即隐,且频见抽搐,与毒热内陷生风者显属不同。故先生以温阳扶正同宣透并用,止痉不用羚羊而参以潜阳;气喘、汗出不温,当非实邪之喘,所以用二味黑锚丹以温阳镇纳,不用葶苈泻肺以免犯虚虚之戒。且黑锡丹能温纳肾气,凡真阳欲脱之虚喘,先生最善用之。在透疹剂中加用附子以温阳,发中有补,确能达到扶正却邪之目的。

    此外,先生对麻疹之出透与否,不以全身四肢密 布为凭,而以鼻准有无为标志。因此,他诊视麻疹患儿,必细察鼻准处有无布露,虽周身痧子密布,鼻准未见者,仍以透为主,若鼻准部已有三、五点粒,全身稀疏不多者,即表示痧子已透达向外,无需再用透发。余验之临床,确如其言。附此,以记先生诊视麻疹之卓见。

    (三)及时温培脾肾 久泻婴儿,屡经治疗,仍泄泻不止,粪色淡黄,挟有粘液乳瓣,小便清长,吮 乳作恶,神情萎软,刚匡凹陷,面色萎黄,四肢欠温,寐则露睛,舌净少苔,脉濡细,呼吸浅促。处方用黄厚附块、上安肉桂、茯苓、淮山药,煨肉果、煨益智、破故纸、青龙齿、活磁石。

    此为久泻伤脾,脾伤及肾,乃脾肾两伤之证,气阳不足之征毕露,故放手使用温培脾肾之阳,即助火生土之意。

    小儿泄泻,夏秋季尤多,湿热泻固属多见,而婴幼儿时期的脾虚泻亦常见及。先生常以钱氏七味白朮散为主方,中寒者加炮姜,阳虚者加附子,对脾伤及肾者常用四神。对泄泻病中具有舌干口渴者,必详辨其伤阴与伤阳之别。伤阴当见舌光色绛,甚则口舌生糜,伤阳舌苔虽净而不干或糙而质润,且多伴小便清长,口虽干而不多饮,饮则作恶(此非阴伤,而是脾不健运,液不上承之故)。肾阳不振,气失摄纳,所以小便虽多,而泻仍不止也。此类病儿临床极为多见, 若不及时投以温培脾肾之阳,则必土败木乘,可致虚风暗动,导致慢脾风危候。婴幼儿泄泻之死亡于此者,比比皆是。我在治疗婴幼儿久泻不止,进食进水即泻的脾寒泻时,亦常喜用附子理中汤加生白芍,炙诃子温中安肠,鼓舞脾阳,使之清阳上升,阴霾自散。这与补中益气之升提法具有不同的含义。

    (四)潜阳兼顾育阴 幼儿在夏秋之交,发热缠绵已将一月,热来起伏,身有微汗,口渴喜饮,尿多色清。近来烦躁不宁,彻夜不寐,咬啮手指,时伴惊搐,面色有时潮红,两足清冷,舌光无苔,脉细数而软。处方为黄厚附片、上川连、磁石、青龙齿、天花粉、蛤粉、覆盆子,莲子心、阿胶、鸡子黄(冲)。

    本证已显气阴两虚,属于各种温病范围的后期病症,乃温病之坏证。余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恢复期,伏暑、湿温病的后期,凡出现此类症候,均宗先生施以潜阳育阴之法治之。

    盖阴与阳,虽属不同的两个属性,然互有联系,互为制约,阴平则阳秘,偏胜则病,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君火之下,阴精承之」;「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阴不自专,必得阳而后行」。此水火阴阳制约的生化规律。故潜其阳,必育其阴。潜阳育阴之法,虽非先生独创,但运用自如,足证先生治法灵活,无固执一法的偏见。从儿科领域中,很多疾病由于邪热消烁真阴,产生水火阴阳制化失常,从而导致肾水的亏损,鸱张了心火的亢盛。诸如出现阴虚阳越的临床症候,若片面育阴,亦难奏效。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张介宾尝云;「有形之火不可纵,无形之火不可残。」先生以黄连阿胶汤、定风珠立方,佐以温下潜阳之品,化裁出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其可谓临机应变,深得要旨。

    由于先生忙于诊务,没有专论著述留世,但先生及门弟子遍布海内,珍藏先生之临证医案及深得先生之奥旨者不乏其人,此非表彰先生毕生之业绩,而是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中的一分宝贵数据。如能互相献出,公之于世,则对儿科保健工作者提高学术水平,裨益不少,是所祷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8 04: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