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325|回复: 4

御心老师谈读书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6 22: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御心老师谈读书的方法
(根据御心老师周日下午的讲堂录音整理,御心老师作了修正)
       朋友们大家好!刚才在讲堂播放了《弟子规》朗诵的录音,我觉得这样的朗诵和学习,就是学习这些国学,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好啊,觉得可亲可敬。我们这个年龄的朋友啊,小时候就缺乏这一课,现在的学生更是缺乏这一课。刚才我还问了一下艾夫子女士,我说:弟子规里的经典文字或内容是不是都能理解?她回答说:理解一点点。我今天有点时间来讲堂看看大家,正好讲在放《第子规》的录音,朋友们让我聊几句,我没什么准备,既然说到《弟子规》,我就和大家谈几句《弟子规》的内容。就聊与我们学习有关系的这么几句:《弟子规》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我们自学也好,在中医讲堂学习也好,《弟子规》就给我们指出了好的学习的方法和读书的方法,我们能够遵循这个学习和方法就会对我们的学习和有效律的读书就会很有帮助,很有指导意义。
     
      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也看到自己的子女,学习读书非常用功,也包括我们也一样,我们的学习和读书也是很用功的。每天都专注在书本、课业上,有时候学到三更半夜,晚睡早起很用功,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的差。学习和读书的效果或结果,非常不理想。孩子们和我们一样,费了好多劲儿,学完以后觉得学的很差,比方说包括我们在讲堂的学习,学习经典也好,读书也好,听老师讲课也好,还有看一些录像听一些录音,好多学习的科目,我们学了好多,但是觉得进步不大,效果很差。这个很差的效果就弄得孩子和我们自己的情绪都非常低落,因为效果不好嘛,影响了情绪。在这种时候我们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很用功而效果却很差?比方说对于我们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在逼着孩子:你要好好学习,要取得好的成绩,要得到高的分数,要好好地学会这些数理化、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外语,老是这样唠唠叨叨地在督促孩子去努力的学习,可是为什么很用功效果却那么差?也可以说是事倍功半,这事倍功半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懂得读书和学习的要领和方法,因此《弟子规》我们的先贤就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有三个要领,这三个要领都要同时具备,也就是“心、眼、口”,所以我们学习这个要领和方法就非常地关键,但是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心眼口这三点,往往是眼睛在看,口也在读,手也在写,但是心如果没有专注在这个学习和读书上面,你也是白看白读白写。所以心、眼、口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心,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没有专注,心有挂碍,心里想的是其它事情,这就会防碍我们读书或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做家长和老师的,从小就要告诫学生,也要告诫自己,要用心去读书,要用心去学习。心眼口都要到,但主要的是心。我们缺乏的就是用心,我们需要好好的体验和训练自己这种“用心”的本领。
      
         我们教孩子们读书,也包括我们自己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学会观察,一定要联系到实际,以前我也跟大家聊过这方面的话题,叫做“学而时习之”。那么这个“习”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说“习”就是复习,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反复的来复习,其实这是不完全对的,比方说你学完了123的1,你学完了1,老复习这个1干什么呢?你学完了123,老复习这个123干什么呢?所以说这个学习的“习”它不只是复习。我们说经常说文以载道,这个学习的“習”,我们讲的是繁体字,上面是羽毛的羽,就是两个习,这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说:習,数飞也。它本义是小鸟反复地尝试着要飞翔。这就是它的本意,就是小鸟反复的尝试地要飞。上边这个羽毛的羽,就像小鸟的小翅膀,它要振翅而动,学习飞翔以前小翅膀要来回地扇动,所以呢这个“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就是要像小鸟学习反复地试飞,就是要积极地去尝试,积极地去实践。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当中,就要像小鸟试飞一样,反复地练习和实践。我们学完了1,不要老复习这个1 ,就应该知道把这个1用在实际当中做什么,学完了这个123,就把123用在实际当中去做什么,要实践这个1,实践这个123。所以我们不要把“学而时习之”的“习”只是理解成复习,学到的东西要去实践,要去运用,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义。尤其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来讲,不实践不临床,只是这样学教条,你就是把所有的经典全部背过也是纸上谈兵。也包括我们学习《弟子规》,你把《弟子规》倒背如流,而不去实践,不去身体力行,就只能停留在了文字的表面,就是说受益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实践。就像学游泳,教练教的再好,你不下水去实践,你也学不会游泳,即使你把游泳的要领背得滚瓜烂熟,当你下水的时候也免不了呛两口水,呛两口水没关系,不呛两口水就学不会游泳。我们话再说回来,比如说以前的老师,他在教学的时候,他们看到学生虽然眼睛盯着老师,但是如果老师所说的所讲的学生没有反应,他就知道就说明学生没有用心去学,所以没有反应。在我们讲堂的学习也是一样,好多时候大家都没有反应,所以在教学,或者是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或者是我们自己学习,或者指导别人学习,或别人指导我们学习,或者我们的孩子读书学习,有没有效果?这个效果不仅仅是理解这些书本上文字的意思,而是说在实际当中能不能去运用,能不能把理论的东西变成实际的东西,这个很关键。我们也感到自己或者是他人或者是孩子学习很认真,可就是达不到那个效果,学着学着就恢心丧气了,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了信心,这样就非常可惜。所以用心是很重要的。在这里我在给大家聊这个“心眼口”,心要放在第一位,你看古圣贤写的这些经文这些文字,它好多东西排列的次序都是非常讲究的。他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这个“心眼口”我们要好好地理解,为什么不说眼心口、眼口心呢?我们从这个文字上去理解,去看,要明白它的深刻意义,这就是文以载道,所以用心很重要。
   
      我们再看后面一句,叫“信皆要”,就是“心眼口,信皆要。”这个“信皆要”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说法。但是围绕积极的这些说法来理解基本上都正确。这个“信皆要”一般就是指“心眼口”这三项,也就是“心眼口”这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做到,“信皆要”,就是“心眼口”这三个方面都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有三要,“心眼口”有三要。不管我们学习哪一门学问或者是功课,对自己都要有信心,而且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你才会有力量。有些东西不是你短时间内就能完全学会、理解的,所以这个坚定的信心很重要。“心眼口”这个心不仅仅是用心,还包括学任何一门学问或功课都要有坚定的信心,这样我们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劲头学下去,还会有精神!我们的力量和精神才会被激发出来,所以“信皆要”和前面这个“心”的关系很密切。我们要经常勉励我们自己要再接再厉,“学而时习之”,学了以后要经常的运用,要经常去实践中检验、验证和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因此,如果用信心来解释这个“信皆要”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条就告诉我们读书有要领,这个要领就是“心眼口”,但是最重要的还在于你的心。你能这样专注地学习用心的学习,再加上你有坚定的信心,你读书的效果或学习的结果就会很好,如果我们学习感觉有障碍,读书感觉有障碍,这个时候就应该想一想,我是哪里犯错误了呢?是不是没有用心呢?是不是我的信心不坚定呢?
   
      下面 的一句是“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一条就讲到了读书要切忌的一些现象,就是特别应该注意的应该,杜绝的一些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你读这本书,内心却又想到了其它一本书,这个就不好。比方说我们在这里学习《内经》或者是《伤寒》,我们就要专注的学习《内经》这一课或《伤寒》这一课。比如在周一讲堂播放《内经》讲座,在这个80集讲座学完以前你不要看别的,专注学习《内经》就行了,如果你周一学习《内经》,周二学习又《伤寒》,周三又有别的,周四、周五、周六每天都这样,每天学一点点每天都是这样,这一周都在学习不同的东西,感觉挺受累,却一样也学不好。所以要舍得,有舍才有得。这个讲堂为了满足所有朋友的不同的愿望,每周或者是每天都会安排好多主题,但是你要专注一门儿来学习。专注一门认真学好,善始善终。好比我们学生做功课:比如我们在学语文,就想到我数学还有那么多;在学数学的时候又想到了自然,我的自然功课还没有做完;如果正在学自然或物理方面的功课,想到了化学或外语还没有做……,如果你这样心有挂碍,惶惶恐恐,总感到有好多学不完的东西。我们人还有一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的缺点。今天这个老师说这本书好、这方面的知识好,你听了以后,就把你原来还没学完知识和功课就放下了,就又学这个新的,明天又有一个先生说这个本书好、这方面的知识好,那么你又学去这个。这就叫做狗熊掰棒子,不懂读书的要领和学习的方法。我们学习也要有这样一个方法,叫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十门功课、这十本书、这十个方面的内容都很精彩,都很有实际运用的价值,你每一本书都去学一下,每一方面都涉猎一下,看似面面俱到,结果这叫伤其十指,那么就不如断其一指,就是专门学好一门儿,不要羡慕其它的那些好的东西,好东西太多了,你能学得过来吗?我以前也谈到过,单就《伤寒论》这部书,这部中医的经典,这是一个大的宝库,有能力的可以全部来学习透彻,没有能力你就在通学的基础上就是在基本的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取其中的一点宝贵的东西,反复地研究深入下去,就够你受用一辈子了。比方说你就把桂枝汤类的东西学会,学懂、学通、学透彻、学深入,就在它的这个方方面面加加减减地把它研究透彻,你就是桂枝派,你一生也够你用了。你把柴胡汤类的东西学会,深入下去,把它真正学透彻,你这一生也有看不完的病人。还有比方说四逆汤类,承气汤类等等。任何一部分你真正地把它学到手,变成了自己的血肉,它的精、气、神,你都深入地学到手了,你一辈子受用。这一本书一个著作就是这样,别说那么多经典,那么多好的东西。我给大家做这样一种提示,如果不遵循这个,你泛泛地什么都做、什么都学、什么都看,那么你的心就会出现烦乱,你学了这么多什么也没有学会,就自己给自己增加了好多烦恼,就会引起了很大的障碍。就是学习的障碍和情绪的障碍。

       对于孩子和我们大人来讲都一样,心里有了障碍就会厌学。为什么好多朋友厌学呢?就是因为虎头蛇尾,一开始热情高涨,到后来就凉冰冰的了,就厌学了,这个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呢?这个障碍就在于你不能专注,没有把一门儿学下去、学彻底。所以我给大家提一些建议,你这一本书还没有读完,这一门功课还没有做完,不要想别的,要专注,要有舍得,要有舍弃,不要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当你专注了以后,不仅是学会了这些知识,学会了某一方面的技术,或者是某一方面艺术,它的关键是你专注了以后,你才能有智慧。“善读可以医愚”,我们往往不善读啊!不读,不懂这个读书的要领,不善于学习,所以“善读可以医愚”。我们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和增长我们的智慧,我们往往看到一个有智慧的人,当他遇到了很多问题,虽然不是他的专业,但是他也能出好的点子,出好的主意,他就能够解决问题,这就是智慧。我们经常说技术很重要,掌握一门精湛的技术很重要,我说智慧大于技术!所以你专注了以后就会“静能生悟,定能生慧”。专注了以后就会提高和增长你的智慧。我们有了聪明智慧,就不会因为心有挂碍而封杀掉学习的信心。我们有了聪明和智慧,就知道和懂得该怎么样去做人、做事和怎样去生活,所以这个很重要!我们只要专心的冷静下来,专注一门儿,把这一门学好了,再往后学习,就会一一的把别的完成。不是有好多课业吗?不是有好多书本吗?我们先学完一本再说。
         刚才我们谈到了十指,叫做“伤其十指”,这十个方面都很重要,“伤其十指,要不如断其一指”,只要我们用心、专心去做,有坚定的信心去做,就是先把一指断掉,然后再去断第二指、第三指……,这样我们就可以个个击破,一一把它完成。千万不可以心里想着其他,我做这一件事情,心里想着其他事情,不要这样。这个“勿慕彼”就是不要想着其他的事情。“慕”字用的多好啊。老是羡慕别的,怎么能把眼前的做好呢?《伤寒》和《内经》都很重要,如果你专注于学习《内经》,就不能考虑《伤寒》,专心致志地学你的《内经》就行了。如果你要学《伤寒》你就专心学你的《伤寒》,不要今天看看《内经》,明天看看《伤寒》,后天看看《金匮要略》,今天看看《方剂》,明天看看《中药》,后天看看《针灸经络》,这都不是我们的读书学习的方法。所以这个“勿慕彼”很重要。“方读此,勿慕彼”古圣贤就教给我们这个方法,而我们现在还不会运用,“彼”就是其他,其他的功课、其他的知识,我们不要老是羡慕别的。我们成年人读书,有时候看看这么厚的一本书,心里就想“我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呢?我们学习《内经》,学习《伤寒》,都是一样,什么时候才把它学完呢?有这样的想法,就会虎头蛇尾,这是我们的一个毛病。面对一本书,前边看一点,中间翻一翻,最后再看几页,这种学习方法不可取,这种看书不精道,不讲究。更有甚者,有时候还除去两边,不看中间,一本书什么也没看。我们的书架上,电脑里,资料太多了,浩如烟海,可是没有一点能学精、学透、学彻底,所以这个就不好。往往就是这样,前面看看,中间翻翻,后面再看看,完了以后就说我学过《内经》,或者学过了《伤寒》,一本书就这样囫囵吞枣地看完了,真正要你拿出来用,你还是不会,还要去翻书。比方说要你开一个方子:小柴胡汤,不知道柴胡的量是多少,不知道小柴胡汤是哪几味药,也忘记了小柴胡汤该怎样用。你学过吗?学过。看过吗?看过。会了吗?不会。所以这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学一本书,学习一门知识,就要掌握这种好的读书的方式,就是“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掌握这个好的方式,我们就会真正的理解其中的真理和真谛所在。如果不是这样,你就没有办法学会或者是达到或者是学到那些精髓的东西。我们学东西就要专心于一门,然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古人为什么学得那么好呢?总结他们的经验就是:古人他们都勉励自己,必须约束自己不要见异思迁,不要喜新厌旧,他们都是一部书读完了以后,再读另外一部。这一门功课这一方面的知识学完了以后,再学另一方面的。古人在这方面很下功夫,那是硬功夫啊。我们看到历史的记载:比方说唐朝时候的科举,以前叫做太学,我们现在叫做大学,太学里头有《论语》、有《四书五经》等等,几乎学习每一部经典。他们所学习的每一门的年限是一年。举个例子,比方说:学习《孝经》和《论语》就要用一年的功夫,才有办法把它学完。这还不能说学通、学懂、学会,刚刚把它学完。所以说现在我们的好多这种教学方式,对孩子还有对我们大人的学习,一些方法不得要领,真是不得要领。今天我有时间来这里,听完这个《弟子规》以后,就觉得心有感悟,觉得我们缺乏这一课,所以和大家来聊这个问题。

       我们学习中医的经典也一样,你学习《内经》就从现在开始,拿出一年的时间去学《内经》,不学别的。要“寒毡坐透,铁砚磨穿”就是把凉板凳要坐透,要把铁砚磨穿。你喜欢学《伤寒》,也要拿出至少一年的时间只学《伤寒》不学别的。还是要“寒毡坐透,铁砚磨穿”,刚才有位朋友说要用一生来学习《内经》,我对你肃然起敬。其实任何一部经典,即使我们穷其一生能够学会,也就十分了不起了。可是我们现代人呢?一部经典的书要让他读一年,那行吗?他做不到,他没有这没有功夫,不肯下这个功夫,总是浅尝辄止,前边看看、后边看看、中间看看,学过没有?学过。看过没有?看过。懂不懂啊?不懂。没有结果,没有效果。所以我们通过学习《弟子规》,要有深刻的理解,要为我所用。

       这里边的关于学习和读书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就是有没有耐心。学习的时候没有耐心,而且是知难而退。比方说学习《内经》,前边两篇还比较好理解,越往后学越难,尤其到了“五运六气”的那部分内容很难,所以就心生厌倦。心想:唉!我还是去学《伤寒》吧。《伤寒论》里边前边的一部分也比较简单,而且每一篇都有一部分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再深入下去也很难,就又放弃了。就去学针灸按摩吧,一学就会用,一学就能在临床上用,于是很得意。某个穴位、某个经脉、某一个手法一学就会,真正要学下去,真正要学精学透却又要很难。所以任何一门功课当你学下去的时候,就觉得很难,但是它精髓的东西,真正的东西就在难的地方,往往我们刚刚要摸到真理的鼻子尖儿,因为它高,因为它难,很难摸到就又放弃了,因为太难了,够不着了,所以耐心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的学习往往就是翻翻书,翻翻就算完了,翻一翻书,听一听别人的讲解,讲完也就算完了,别人讲的都是别人的心得和他理解的某些知识,某些方面的精髓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学到别人,学到老师和他人的那个水平,也需要下一番功夫。可见古人做学问的时候,跟我们不一样,有道是:一经通,所有的经典都会通。这个“经”是经典的“经”,通就是交通的“通”,一经通,所有的经典都会通。经典嘛,只要你弄通了一门经典,那么所有的经典都会通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嘛。万事万物,事不一样,但是理是一样的,所以培养耐心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最重要就是把《内经》学好了,那么你反过来看《伤寒》,《伤寒》你就会通。你把《伤寒杂病论》都学通学会了,再反过来看《内经》,《内经》你也会通。

       不知道我们给大家谈这个有没有道理,我是个人的理解,比较肤浅。以前这种修学的态度在于身体力行,就是“学而是习之”的这个“习”字,它要求身体力行,学到的东西要身体力行,有恒心有毅力把这一门钻透。可是我们今天太浮躁,心不在焉,所以我们现在看一本书,学一门功课,就要有头有尾,慢一点没关系,我们要和书本和知识做到通情达理,慢一点真的没关系。可是我们现在呢,什么都提速,飞机也提速,火车也提速,汽车也提速,但是做学问、学习知识不能提速 ,学习的功夫在于慢,不在于快,“慢工出巧匠”。慢不是站,不是静止不动,“不怕慢,就怕站”,不能站在那儿不动,学习它还是一个加速度,你不要着急,学着学着不由自主他就快了,所以功夫和基础很重要,把基础打牢,把功夫下到,他就会有一个加速度。我们在座的各位呢,我想很少人有这样的功夫。就是那种“寒毡坐透,铁砚磨穿”的功夫,往往都是凉屁股,热板凳,浅尝辄止。我们现在的人就是怕慢不怕快,一慢他就害怕。有些东西要反复地学,反复地理解。

         所以这个经文它又讲什么呢?它又讲“此未终,彼勿起。”这方面知识没有学完,这个功课没有做完,就不要在心里羡慕其他的功课,不要在心里羡慕其他人。你学《内经》就不要羡慕人家学《伤寒》了,学《伤寒杂病论》的,就不要羡慕人家《内经》学得多么好,“各人自扫门前雪,别管他人瓦上霜”先把自己门前的雪扫干净再说。还有一句话就是“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我们现在的人往往老想着去扫天下,自己的屋子脏兮兮的,自己的卫生搞不好,老想那些大的,好高骛远,不能这样。所以读书是如此,学习也是如此,做事情更是如此。我们都有这个毛病,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完,他想到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工作没有做完,就想去超市购什么物,回家该做什么饭。在路上走,不是专心致志地骑车去上班,步行去上班,或者是下班,而是想我去了以后如何如何做什么,该怎样做,路他就走不好,因为不是专心致志地去走,挺着急,所以有那么多交通事故。为什么呢?没有专心致志地去遵守交通,没有事故有什么呢?没有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和工作,哪会有什么成绩呢?比如说在做饭的时候就想着别的,就想着下午我该打麻将了,就想着下午怎么打麻将,你这个饭能做好吗?饭做不好你能有营养吗?长期的营养不好你怎么学习和工作呢?所以呀,这都是互相连贯的,我们学习不能像狗熊掰棒子,我们不能做着一件事情,然后想着另一件事情。
         
        因为有一段时间我没有来讲堂,好多朋友就给我留言,有的就都谈到了学习的问题,觉得很苦恼,说在讲堂学了这么长时间,感觉进步不大。每天都在挺着急地学习,好像学得很多,也学不完,却很乱很糊涂,不知道该怎样学,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所以今天我有时间来顺便和大家聊一下,正好聊到了这个内容,如果我们学习不专心不专一的话,到最后就没有好的效果。要养成这个好的习惯,也不容易,就需要管住自己的心,所以“心眼口”都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心。

        读书学习贵在能应用。刚才我们谈到“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就是应用,你学到了我们的《伤寒》的方证,学到了一些中医老师的讲课,我们要积极的去应用,中医这门学问和其他的还不一样,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我们要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审视看待我们的中医,这就对了。而国家的教学方式,中医学院也好,中医药大学也好,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我们以前古人的教育方式,和现在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我一些朋友有的从国外回来,跟我介绍:在国外一些地方,学生考上了医学院,他不首先在课堂学习那些理论。他怎么学习呢?他一来学校,就说一上学,考上医学院,一来医学院,就拿着听诊器,就由老师带领直接上了医院,直接接触了临床,他不在课堂里学习,不是先在课堂里边学那么多书本,不是这样学习的。他先到医院,先接触临床,先看看什么是病人,可以说这个学生什么都不懂,但是老师带着他,就给他讲这个病是一个肺炎,有什么临床表现如何如何,把这个肺炎大体给他介绍一番,把这个病和病人给他介绍一番。那么那个病是一个肝炎。就给他介绍一番。这是一个肾病综合征,那个是一个慢性肾小球肾炎,这个是癌证,那个是艾滋病,这些疾病有什么临床表现,有什么症状,有什么检查的结果,都要给学生介绍一番,听不懂没关系,听不清也没关系,目瞪口呆也没关系,反正什么都没关系,就首先要这个学生对这个病人和疾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完了以后,再回到这个课堂上给他讲一些理论。比方说今天学解剖学,他就带着学生,不是让学生看书本,而是直接学生把带到解剖室,先让他感性认识,看这个解剖的尸体,这个是什么部位,那个是什么部位。首先要认识到那个解剖尸体,把应该说的部分,给学生说清楚,记不住没关系,不懂没关系,下去以后再从书本上学习,也就是先了解实际情况,然后再学习书本,他们是这样学习的。所以学生就越学越有兴趣。第二天又是到了医院、到病房、到实验室、或者是到解剖室,到这些地方又去观察,又去看,又去体验,这样的话,记的东西也很快,好多东西不用死记硬背,这叫做什么呢?这叫做寓教于乐,寓教于实际。这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就学会了这些东西,而且学生边学习,边就找到了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比方说将来是搞内科,还是搞外科,是学妇科,还是学儿科等等。比我们国家的学生十年,十五年学的东西学得还多,我们的这些毕业生呢,一开始理论好像比人家学得好,要是考试的话,外国人往往考不过中国人,也考不过中国的学生,可是要做实际的操作解决实际问题,中国的学生不行。
         
         我们每个人在网上学习,在课堂学习,实践的能力很少,真正要想学好中医。我建议大家有条件的最好找附近的一位你信得过的中医,多跟医生接触,看可那他怎样摸脉,你也摸摸脉,他看看舌象你也看看舌象,他看看脸色你也看看脸色,他给病人触诊摸诊,你也触一触摸一摸,不懂不要紧,你要懂得中医看病治疗的全过程,辩证论治的全过程,遣方用药的全过程,要懂得这一个全部的过程,要有一个感性认识,还有对待病人的这种实际的感受,这个很重要。所以首先要有这一种实际的感性认识,完了以后回来再看书,再来我们讲堂学习,带着问题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我就是这样学过来的,所以很受益。现在想起来,我以前一开始的时候,好多理论也不懂,《内经》和《伤寒》都不懂,就直接接触了临床,看看老师怎么做,一步一步地学,然后就在临床当中遇到了好多好多的问题,再回来再找理论,再读书,再学习,再查资料,这样一查,不要紧,好多东西都联系上了,这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自己就真正知道该去如何地学习经典,如何地学习理论了。

         今天我们谈到了《弟子规》里的两句话,我的理解也很肤浅。有些学问“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不是不可言传而是难以言传,有些时候我反复说我也说不清楚,难以言传,但是希望大家能听清楚,把这个精神和意义听清楚,不要死扣那些表面的某一句话,某些文字,所以“只许我说不清楚,不许你听不明白!”以后有时间我和大家再学习《弟子规》里的其他经文。最后我要跟大家再重复学习《弟子规》里的这两句话“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谢谢大家,谢谢!

[ 本帖最后由 艾夫子 于 2007/7/26 20:27 编辑 ]
发表于 2007/7/19 21: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这段讲话对我震动很大,小时候虽然没有学过《弟子规》,但类似的道理学过很多。如今已过而立之年,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学中医,总觉得要看的资料很多,但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时候确实很少。《弟子规》中的这几句话不但对学习中医,也会对我的工作产生莫大的帮助。谢谢老师!

[ 本帖最后由 朱衣小道 于 2007/7/20 06:59 编辑 ]
发表于 2007/7/21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御心老师,受教了。
谢谢艾夫子整理,辛苦了。
发表于 2008/1/27 14: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御心老师讲这节课,今天又来复习一遍,以纠正自己错误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再一次对老师由心赞叹!!!!!!
发表于 2008/3/22 09: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豁然开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