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院为何难以成为中医医院
—— 应 邀 对 国 家 卫 生 部 的 报 告
张 流 秀
重 庆 · 秀 山
全国各中医院起码有三个“难见”是早已为中医临床界和管理界上下内外都无争议的事实,即“难见中医特色、难见中医特长、难见中医人才”,总之中医院不姓中。其不姓中的程度,已经严重到了很多中医院惟以引进国外大型诊疗仪器设备为骄傲却把中医作为点缀性的象征而设成为一个不挣钱的不起眼的小科目任其生灭,以至于招聘人才时,宁肯要西医学院的本科生,也不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这应否促使我们反思:我国这么多中医院为何难以成为中医医院?
一、中 医 院 标 准 与 特 色 问 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某领导曾在全国民营中医院工作委员会筹备座谈会上说:“我们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大中型中医医疗机构突出中医特色,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什么虽经三令五申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大中型中医医疗机构仍是依然故我,始终坚持我行我素(小型中医医疗机构固不用说了),使未突出中医特色的状况“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某县级中医院一位医师曾写过一篇题为《必须破除的四个错误观念》的文章,其中两段不妨引录:
从全国医疗市场来看,由于西医的方便简切直观,占领70-80%市场,中医仅占20-30%市场。以贵阳中医学院为例,它是贵州省最高的中医学府,有两个附院,上千张病床,均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西医的收入约占其医疗业务收入的70-80%以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深知当代中医的发展离不开西医理论及先进仪器的支撑。对一个县级医疗机构来讲, 病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片面强调以中医为主的话,将失去70-80%的服务对象,不利于医院生产力的发展。
从中医院性质讲,是一个相对独立,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生存发展,必须适应市场,提高技术,增添设备,扩大服务范围,满足病员需求,积累资金,自我发展,否则就是死路一条。病员的需求决定了中医院必须发展西医。
中医院坚持不姓中,其原因看来在于要吃饭要生存。那么努力突出中医特色是否就意味着吃饭生存成问题呢?很可能!因为光有中医特色而无中医特长,中医医疗机构肯定不会为病家所选择。那么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特长可有?当然众所周知。我曾经在呼吁“建立现代化的纯中医药诊所或医院”时揭露道:“当前各诊所,包括各中医院,实际上多是中西医结合并多以西医为主的医院,中医始终是个受歧视、排斥的附庸或点缀、象征。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忽然冒出来的众多县级中医院,都是作为上边下达的硬任务匆忙强行组建起来的,因而庙建好了,多半没有和尚,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拙著《中医,魂兮归来》第3页)
殊不知问题的关键,怕主要还不是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各县级中医院的匆忙强行组建,是中医界千古恩人崔月犁力争的结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可就将就下来,甚至决策层和管理界还树为典型,制定成后来审查批准新的中医医疗机构必须执行的标准。什么样的标准?
1989年1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标准:中医医院(含中医院校及中医研究机构的附属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中医康复医院必须具备下述基本条件:至少设病床30张(不足30张病床及相应条件者,不得称医院);医师5人,其中主治中医师以上1人、中医师不少于2人;护师、士不少于5人;有相应的药剂、放射、检验等医技人员和诊断、治疗等仪器设备。
1994年9月2日国家卫生部颁布《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一级中医医院标准”:住院床位总数20至79张;至少设有三个中医一级临床科室和药房、化验室、X光室;至少有3名中医师(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师),1名中药士,4名护士及相应的放射、检验人员;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意味着中医药人员只占微弱多数就可以);基本设备18种,除中药煎药设备与针麻仪两种外,其余16种全是开展西医必备的设备,计有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球囊、吸引器、必备的手术刀包、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高压灭菌设备、X光机、妇科检查台、给氧装置、紫外线灭菌灯、电冰箱、各类针具、蒸馏水装置,另还有病员服2套等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一级中医医院标准如此,二级、三级中医医院就更可推想。
如此西化要求,使中医医疗机构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毫无选择地患上了“先天性心脏病”。结果,除了新增了一个机器或化验“查诊”,代表中医人“神、圣、工、巧”智慧的望、闻、问、切诊法就用进废退,只剩下了一个西医化的“问诊”了。疾病的西化处置和西药的竞相应用,遂普遍成了中医医疗机构的“特色”,而中医的特长理所当然寿终正寝。没有中医的特长,又哪来中医的特色呢(陈珞珈等《关于我国县级中医医院的现状、问题与建议》:2001年底,全国农村县级中医院业务收入99.93亿元,其中医疗收入占业务收入的41.13%,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53.76%,而中药又仅占药品收入的33.02%)?没有特长的特色如何能长时间硬撑?于是虽三令五申,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各中医医疗机构依然故我,仍然我行我素,懒得戴上“中医特色”的脸壳子。非不愿也,是不能矣!
中医医疗机构标准的西化要求,是否源于制定者的西化观念?由于民族自贱心理促使中华文化整体的失落,而懒得放下所知障来用心研究一下作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径直认为中医凭中医人智慧的诊疗方式落后粗俗不科学因而不可信,于是重视仪器设备却不重视人,从而导致了中医院对中医真正的形象和本质找不到北,不得已只得竭力向西医院靠拢,把中医院办成了以西医为主导的中西混成医院甚或三流西医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