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疾病十分讲究临床经验。《孙子兵法》有句名言:"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虚实篇》)这里的"策"即策划,"作"即操作,"形"即探测,"角"即角逐、进攻。上述四个分句概括地说就是一句话:"实践出真知。"在战场上,经过策划、操作、探测、角逐,就可以知道"得失之计"、"动静之理"、"死生之地"、"有余不足之处",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计划,争取对敌战争的胜利。在医治疾病时,也只有通过多种检查和临床观察,才能够知道该疾病的方位、危害程度等,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所谓中医预防学,即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医家把预防疾病称做“治未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是谓此而言。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即未病先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或复发(即既病防变)。例如,平素加强体育锻炼、调摄精神情志就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或疾病流行期间,一方面“避其毒气”,一方面服药治疗。如此均可有效地防止疾病发生,而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袭的本能却是有一定限度的,某些疾病平时无论怎样预防有时仍然难以避免产生。对于这些已经发生了的疾病,一是要防止其发展与传变(即防止恶化),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中“实脾”的目的即是;二是要防止旧病复发,如慢性咳喘、冻疮等病易在秋冬季节发作,于是可在夏季就开始采取预防性治疗。这种既病防变与既病防发的预防思想及其方法,乃是中医预防学区别于其它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是中医预防学的优势和特长。
在治病过程中,"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经过不断的探索和临床实验,还可以发明许多治疗疑难病症的新的特效药和有效方法。医疗工作者应该反复探索、实践,为攻克各种疑难杂症作出贡献。孙子说:"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而"死者不可以复生" (《火攻篇》) 。因此,临床实验应谨慎行事。只要我们按照《孙子兵法》的谋略,坚持实践的原则,刻苦钻研,"策之作之",就一定能找到医治疑难病症的新的最佳疗法。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8 00:1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