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nayyuan

UC讲堂:06121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研习资料+作业+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5 17: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摘录《桂本》有关《桂枝加芍药***》的方证。我手边没有宋本电子档,有的朋友请查查看,两本如有差别之处,可补上宋本的文以资对照。

======================================
【10.17】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古月按:以上可视为「桂枝倍芍药汤」和「桂枝倍芍药加大黄汤」。)

======================================

【10.18】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发表于 2006/12/15 17: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摘录《桂本》有关《桂枝去芍药***》的方证。我手边没有宋本电子档,有的朋友请查查看,两本如有差别之处,可补上宋本的文以资对照。

======================================
【6.22】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①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注①: 此方药方部分广西本原作“(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无具体药方。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有具体药方,从补。

======================================

【6.23】 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

【7.31】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
右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古月按:此条即与宋本证同、方大异,宋本为加芍药,详见本帖1楼)

======================================

【7.84】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10.24】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表于 2006/12/15 21: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摘录《宋本》有关《桂枝去芍药***》的方证

================================================
二一、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二二、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一一二、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发表于 2006/12/15 21: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摘录《宋本》有关《桂枝加芍药***》的方证
-------------------------------------------------------------------------
六二、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
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发表于 2006/12/17 07: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研习作业

本条的:
1.身疼痛是什么机理?

2.脉沉迟是什么机理?

3.用药是如何对应此病机的?


---------------------------------------------------------------------------------------------------
请学员把作业在周五前:发到黑脸老师的邮箱heilian0626@163.com
于周五这一天帖在 民间中医论坛伤寒论研习学员团体 的讨论版上 (两处选一处)

注:如果写了研习心得或进行方证资料收集整理的学员可视同交作业。

范例如此帖: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6605&fpage=1

讲堂学习见闻、心得在下面跟帖。

[ Last edited by 长安 on 2006/12/17 at 08:34 ]
发表于 2006/12/18 13: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理中 浅见

桂枝新加汤:宋本和桂本主要区别在芍药。那么是白芍还是赤芍呢?好象都没有说明。他们的性味归经,功效有何不同?今天我煮了白芍和赤芍,自已喝了,也让别人喝,试试什么味,白芍苦,有一点点酸的感觉,赤芍苦涩的感觉。再看看各家注解。芍 药 及 其 "赤" 与 "白"  
白 芍 和 赤 芍, 以 现 代 中 药 药 理 认 识 而 论, 它 们 是 截 然 不 同 的 两 种 中 药 材。 但 从 植 物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白 芍 与 赤 芍 又 同 属 一 科 植 物 即 毛 茛 科, 且 几 乎 是 同 种, 可 谓 原 系 一 家。 而 今 它 们 分 道 扬 镳, 俨 然 成 了 泾 渭 分 明 的 两 种 药 材。 在 一 千 多 年 前, 各 种 本 草、 方 书 中 出 现 的 名 称 并 无 赤 白 之 分, 惟 "芍 药" 二 字 而 已。 但 后 来 的 方 书 中 则 分 明 有 疗 效 各 异 的 认 识。 今 天 已 经 将 二 者 从 药 理 上 分 得 一 清 二 楚。 白 芍 有 养 血 柔 肝、 缓 急 止 痛、 敛 阴 收 汗 之 功, 在 临 床 上 常 用 来 治 疗 胸 腹 胁 肋 疼 痛、 泻 痢 腹 疼、 自 汗 盗 汗、 阴 虚 发 热、 月 经 不 调、 崩 漏、 带 下。 赤 芍 则 有 行 瘀、 止 痛、 凉 血、 消 肿 之 功, 常 用 来 治 疗 瘀 滞 经 闭、 肠 风 下 血 以 及 腹 疼、 血 痢、 衄 血、 目 赤、 痈 肿 等。

白 芍 与 赤 芍 在 外 观 上 差 别 很 大。 白 芍 的 "白" 字 表 现 的 明 显, 品 质 也 是 洁 白 光 滑, 断 面 为 带 角 质 光 泽 的 硬 粉 质 状 态。 而 赤 芍 不 仅 外 表 黑 褐 色, 其 断 面 也 与 赤 字 对 应, 红 中 透 着 褐 色。 赤 白 二 芍 本 来 是 同 宗, 何 以 成 了 面 目 炯 异 的 两 个 品 种 ? 原 来, 问 题 的 根 本 在 于 白 芍 系 人 工 栽 培 并 经 一 定 产 地 加 工 后 的 芍 药, 而 赤 芍 则 大 多 为 野 生 品 种 而 已。  
。①《本经》:“味苦,平。”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歧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④《本草衍义》:“味涩苦。”入肝、脾经。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目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赤芍药则多为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根条细瘦弯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须根痕较多,质松,粉性小,断面射线不明显,品质为次。
不知《本经》说的是赤芍还是白芍?仲景说的赤芍还是白芍?但从治疗来看还是白芍,白芍味酸,酸甘才能化阴。如果汗后伤阴,营血不足,阴伤重阳伤轻,加芍药为佳。如果汗后伤阴,营血不足,阴伤轻,阳伤稍重,去芍药为佳。汗后伤阴阳,症状的不同与病人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加芍药减芍药总得以病人的症状不同而用之。
发表于 2006/12/22 13: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学员*见贤思齐

桂枝新加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了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芍药有养血去湿除痹的功效;生姜有辛温散,温中益脾,开表打通经胳的功效;人参有补虚补元气补不足的功效。由于这三味药的加强和加入,能够在桂枝汤调和营卫平补阴阳的基础上,来解决发汗后身疼痛。新加汤是温补之剂,去邪不忘扶正,发汗太过造成阴受损用新加汤。
   宋本和桂本的差别是一个加芍药一个去芍药,通过学习,我的理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芍药的药性,再根据具体病证决定是否加芍药,因芍药有养血功效。对于严重血虚病人,医生就要考虑加芍药和人参,气血同补,标本同治;如若病人气血不太虚,只要加人参就可以了,因人参补气,补了气那血也就能自生{就如我们在桂枝加附子汤中学过的那样,有形的阴津不能速补,无形的阳气当速固一样,因血汗同源}。血虚病人补血是治已病是治标,对医生来说是下工,补气是治未病是治本,对医生来说是上工。
发表于 2006/12/22 14: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病人脉沉迟说明病人表邪已去,桂本就不用芍药来去邪了,就去芍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6 02: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