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578|回复: 4

炙甘草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5 12: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心动悸

   罗谦甫医案;一人年五十余,中气本弱。至元庚辰,六月中病伤寒八九日。医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昏债。罗诊之,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独卧恶人语,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故用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养血,复脉通心是也。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服之,不效。罗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铺选尝气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名医类案1957:146)

   按语:第以中气素亏,又误用泻剂,“痛伤脾胃”,后天乏源,无阳以宣其气,更无阴以养其心,此脉结代,心动悸所由来也。方用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行不及之阳;麻、胶、麦、地之润,已养己亏之阴‘尤重在炙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心脉之本源。方得补土生火,滋阴复脉之功,切中本案,力宏效卓。


   二、脉结代

   谢映庐医案:吴某某,20岁。咳嗽多痰.微有寒热,缠绵数月,形体日赢,举动气促、似疟非疟,似损非损。温凉补散杂投,渐至潮热,时忽畏寒,咳嗽食少,卧难熟睡。因见形神衰夺,知为内损,脉得缓中一止,直以结代之脉而取法焉。此阳衰阴凝之象,营卫虚弱之证。谛思结代之脉,仲景原有复脉汤法,方中地黄、阿胶、麦冬正滋肾之阴以保全;人参、桂枝、大枣、生姜、清酒,正益心之阳以复脉。用以治之,数月沉疴,一月而愈。(《谢映庐医案》1962:57)

   按语:久病痰嗽,耗气伤阴;又温凉杂投,夺气衰形。痛疾不去.又加新恙,渐成虚劳。潮热、畏寒、少寐、痰嗽、脉象结代,诸症迭现,此心之阴阳两虚之候。惟宜炙甘草汤滋阴和阳,以复脉气。世人惟知仲景为治伤寒之祖,抑知更为治虚劳之祖乎?


   三、胸痹

   雷样发医案:韩某某,男,46岁,农民,1983年4月8日就诊。主诉:胸前区闷痛、气短乏力已3月余。症见面色不华,精神疲乏,胸闷作痛,虚烦多汗,心悸失眠,舌淡红,脉结代(期前收缩)。据证分析:患者致富心切,除务农外,又兼养鱼、酿酒等业,操劳过度,气血虚损而致胸痹,治宜益气通阳,补血养阴,方用炙甘草汤。

   处方:党参30g,大枣15g,炙甘草10g,生地黄g、麦冬g、阿胶各20g、生姜、桂枝各5g,火麻仁6g,3剂,日1剂。取38度白酒40m1与水同煎,阿胶样化。

   6日后复诊,精神尚好,心胸舒展,脉无结代,拟红参30g,分3次用冰糖与水炖服,随访末复发。(新中医19932(5>;45)
   按语:脉证合参,本案为气血两虚之胸痹,治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而通脉。方中以炙甘草、党参、麦冬、大枣为君,生地、阿胶为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是取炙甘草汤复脉之功矣。


   四、视惑(青光限、中心视网膜炎)

   姚芳蔚医案;张某某,女,57岁,1953年9月9日初诊。早岁右眼病青盲失明,近年左眼亦感昏蒙,视物如在云雾,眼前茧星满目,时而白光发如电闪,红光发如火焰,红白相衬,飞舞眩惑,因致头目眩晕.睛痛眉骨酸楚,心烦不安。病名神光自现,阳光越散,亦青盲之象也。脉象沉细,舌中光绎,责之阴精亏损,虚阳上浮,心神不宁,孤阳飞越,故而光发乱散,不得内敛。治宜补阴益血,宁神潜阳。处炙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数服之,病情大见好转,红、白二光几乎消失。但云雾尚见,当再予补益收功,服原方。(广东中医U63;<6);28)

   按语:《灵枢·大惑论》云:“目者,心之使也”,言目睛得心血灌注以养。故心血不足,心气亏耗,目失所滋,而病视惑,以炙甘草汤补益心之气血,目得濡灌而愈。



   五、失明

   姚芳蔚医案:沈某某,女,47岁,1957年lo月22日初诊。左眼突然失明,一月于兹。当初先见黑丝垂下,以后逐渐加多,最近一片漆黑,卒物不清,眼酸痛干涩,头亦晕眩,证类目衄,舌淡脉细。良由血淤睛中,光华无法发越。治宜滋阴养血,佐以固涩。方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加黄芩、地榆。仅服5剂,疼痛缓解,目视亦见。改用杞菊地黄九加黄芩、阿胶、地榆治之,视物渐清晰,后以一甲复脉汤巩固之。(广东中医1963;(6>:29)

   按语:本案失明由目之血络不固,血溢络外,被于睛中所致。盖目之血络,由心所主,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扰于血络,可致目衄。当以温养心之阴血为主,佐以固涩。用炙甘草场去桂、姜之温,则专事滋补;加黄芩、地榆,以增清热凉血化淤之功。


   六、目干(干燥综合征)

   刘莹医案:李某,女,55岁,家属。素有眼干、口干、阴部干燥,畏光等症状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关节变形,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对此病尚无有效疗法。此患者眼睑结膜充血,睑缘红肿。泪液分泌试验;零。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点状剥脱。病人有心悸、失眠,十分痛苦,频频滴用人工泪液,服用各种汤药及中成药疗效不佳。病人舌淡红少苔,脉细弱,始以养阴清热方治疗无效,偶得启示用炙甘草汤,眼部症状及粘膜干燥减轻,心悸、失眠减轻,现继续服药,观察疗效,以便进一步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4):33)

   按语: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心之精气不足,同样会致目疾。炙甘草汤用于眼科的指征是:(1)证状:外障见红肿痛,羞明流泪,病势缓,病程长;内障见视物模糊,酸楚疼痛,不能久视。伴头晕目眩、乏力、心悸、畏寒、失眠多梦;(2)舌象:舌淡苔白而润,或淡红少苔,或光绛无苔;(3)脉象: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七、大汗

   蒋序学医案:陈某,女55岁。平日身体素虚,外出后夜里忽大汗不止,面苍,手足不温,心跳气短,精神萎靡,小便清长,夜难入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脉症台参,此乃阳气虚极,,不能温养心阳,致汗出、心跳不安;阳损及阴,心失所儒,故夜难入寐、给予温阳固卫、滋阴益气为治.

   处方:炙甘草20g,桂枝log,制附子l0g,麦冬12g,阿胶l0g,火麻仁12g,生地黄15g,党参10g,大枣5枚,生姜3片,3剂。

   药后,汗出止,手足转温,但仍心悸不安。上方进退,继服5剂之后,心悸减轻,但体质较弱。嘱其常服补中益气丸及归脾九,气血双补而愈。 (福建中医药1992;<6>;42)
   按语:汗出于心,心阳不足,可致汗出。汗为心之液,大汗不止,复伤心阴,形成心之阴阳两虚之证,符合炙甘草汤证之病机,用之果效。
发表于 2007/1/20 16: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蒙古中医药 中图分类 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0979(2006)05—0046—01
炙 甘 草 汤 治 疗 鼻 鼽 1例
  王某,女,25岁,2002年 7月 2日就诊。一个月来鼻痒, 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头痛、嗅觉尚好,饮食可,大便略干,小便正常,时有心慌心跳。曾用滴鼻 I1号加地塞米松或苯海 拉明滴鼻,并口服霍胆丸、千柏鼻炎片、杞菊地黄丸、维生素 C及维生素 B1等药,服药后症状无好转,每日仍喷嚏频频 ,清涕不止。局部所见:双下鼻甲轻度水肿 ,左侧鼻腔黏膜苍白,双鼻底有清水样分泌物。舌质正(注:原资料上为‘正’),苔薄白,脉细。脉症合参 ,诊为鼻鼽。证系心之气血不足,以致营卫不和。治宜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之法。处方:炙甘草 10g、党参 10g、生姜 3片、桂枝3g、麦冬 10g、牛地 10g、麻仁 10g、阿胶 10g(捣碎冲服)、大枣 3枚、服 6剂。局部用 0.5%的麻黄素滴鼻,每日3
次,治疗 1周后,症状完全消失,鼻已通气,头已不痛,双侧鼻黏膜正常。未再用药,已告临床治愈。
按:鼻鼽又称鼽鼻、鼽水等。本病与西医所称的过敏性鼻炎颇相近似。其病因多认为是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营卫不调,卫外功能下降而引起 ;或因脾气虚影响肺气亦虚;也 有因肾气虚所引起肺气不足的。在治疗上多以调和营卫 、补气固表之法。桂枝汤加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加玉屏风散等都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剂。但本例虽经服用调和营卫、补气固表之方 ,仍不能奏效,究其因,一般症状都属肺气虚,惟有心慌心跳不同其它 ,脉见于细,细脉乃为气血虚弱之象,故考虑为心气不足 ,心血虚弱而致肺气虚。因心血与肺气相互依存,若心血不足,则肺气的功能也受其影响;心气不足,血脉运行不畅,也会使肺的宣降功能失调。两者皆可导致卫不和,卫表不固,故心之气血虚弱,也是引起营卫不和的原因之一。 炙甘草汤出 自《伤寒论》。方中炙甘草、党参、大枣补益心气;生地 、麦门冬、麻仁、阿胶滋阴补血;桂枝、生姜通阳而和营卫。放本方共奏益气补血,滋阴温阳之功。鼻鼽虽属营卫不和而引起,但造成营卫不和的原因较多,因此,对本病须辨证施治。方能收到满意效果。

[ Last edited by 长安 on 2007/1/20 at 16:06 ]
发表于 2007/1/20 16: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炙甘草汤治疗老年性疾病的举隅  陕西 中医 2003年第 24卷第 4期
1  老 年 性 皮 肤 瘙 痒 症  
  刘 某 ,女 ,62岁 。 2002年 1月 25日初诊 。患者主诉全身皮肤瘙痒 2年 。患者每晚脱衣时全身搔痒 ,待卧床 2h左右症状缓解 ,方可入睡 。近半年来 ,上述症状逐渐加重 , 曾经注射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及内服各种西药无效,现皮肤搔痒夜晚尤甚 ,难 以入睡。睡前必用热毛巾擦浴后症状稍见缓解 。股内侧、胸背皮肤粗
涩脱屑欠光泽 ,伴有形瘦气短 ,口干虚烦 ,潮热便干等症状 ,舌质红、少津无苔 ,脉虚数 ,辨证属气阴两亏 ,津液不足,皮肤失养 ,风邪内侵 ,治疗以滋 阴益气治其本,少佐风药治其标 ,方选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 、党参 、桂枝 、阿胶 、麦 门冬、麻仁 、防风各 lOg,生地 30g.大枣 5枚 ,蝉衣 6g。4剂 ,每 日 1剂 ,水煎服 ,早晚各 1次 。2月 2日二诊 ,自述服药2d后夜能入睡 ,搔痒感明显减轻 ,唯觉身上似蚁行样 ,仍予前方 5剂 ,症状消失 ,后给予六味地黄丸及补中益气丸间服善后,4个月后追访无复发。
  按 :本病是老年人常见病 ,多数病人症状较轻 ,皮肤搔痒以夜晚为甚 ,皮肤干燥 ,粗涩脱屑 ,无明显斑丘疹,这于其他疾病引起皮肤瘙痒不同。本病是内因气阴两虚为主 ,外因风邪入侵为次 ,固治拟滋阴益气为主,选用炙甘草汤疗效显著。

2 更年期综合征
  郝 某 ,女性 ,55岁 ,干部 。 于 2001年 12月 30日初 诊 ,患者主诉 烦躁潮热 ,
头晕心悸 ,多汗乏力半年余 。近半年患者无 明显诱因而出现易怒 ,乍寒乍热 ,时而汗 出、头晕健忘 ,症状逐渐加重 。近期感睡眠欠佳 ,面颈轰然火升 ,伴气短 ,乏力 ,腰酸 心悸 ,便干等症 状 ,舌质淡红、少津 ,脉细弱而数 ,证属气阴两虚 ,虚阳浮动 ,治 以滋阴彻热 ,益气为主 ,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生地、熟地各 20g,阿胶、麦冬 、党参、麻仁、炙 甘草各 lOg,浮小麦、枣仁各 30g,黄连 8g。上方服 6剂后症状明
显缓解 ,后 以炙甘草汤为 主,随症加减 ,调理半 月后症状消失 。
  按 :更年期综合征是 指生理上一个特定转变时期出现 的症侯群 ,以妇女多见 。症状多见于闭经前后 ,是 因天癸将竭 ,冲任亏虚 ,精血衰少所致 。初以阴虚火 旺为主 ,久则气 阴俱伤 ,本例患者是气阴两虚症状均见 而选 用炙甘草汤调理 ,症状明显改善 。

3 老年性阴道瘙痒症
   王某 ,女 ,60岁 。于2001年 10月 20日初诊 。患者主诉阴道瘙痒 3月余 。患者 3月来无明显诱因而出现 阴道及外阴瘙痒 ,小腹及 阴道有灼热感 ,白带量极少 ,同房时阴道疼痛剧烈 ,现以不能同房 。伴有口舌干燥 ,心烦易怒 ,心悸失眠,气短乏力 ,腰膝酸软 ,大便偏 干, 曾用 洁尔 阴外洗并用双唑泰泡腾片治疗 ,疗效欠佳 ,舌质红、苔少乏 津 ,脉细数 ,证属阴虚津伤为主,兼有气虚,而致阴道失其润养。治拟滋阴润燥,
益气生津法 ,方选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生地、阿胶、麻仁 各 lOg,熟 地、麦冬 、地 骨皮 各 20g,党参15g,大枣 5枚 。6剂 ,每 日 1剂 ,水煎服 ,早晚各 1次 。服后症状缓解 ,再服 lOd后症状消失 。
  按:本例患者阴虚津乏,阴道失其润养,而引起阴道瘙痒 ,这于青中年妇女因外来因素 ,如细菌、滴虫、霉菌 、淋菌而致生殖器炎症有别 。治之以滋阴润燥、益气生 津为主,笔者采用炙甘草汤治疗 ,而达到药证合拍 ,遂获良效之目的。
(收稿 2002—10—19,修回2002—12—23)
发表于 2007/1/20 16: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06年第 21卷第 8期

眩晕 胸痹心痛(高血压病并冠心病心绞痛)
  患者某 ,女,74岁,2004年 3月 30日初诊。 自诉高血压病 1O年余,冠心病心绞痛数年。多年服降压药。近几年阵发性心前区憋痛(持续2-3h),连及后背,头晕时甚,少寐,大便 日 1次, 稍稀,舌紫,脉弦而按之少力。彩超示 :冠 心病 。 BP:24/13.3kPa(180/100mmHg)。拟炙甘草汤加减 : 炙甘草 12g,党参 15g,桂枝 10g,麦冬 30g。生地黄40g,炒枣仁 20g,桑寄生 30g,丹参 10g,川芎5g,瓜蒌 15g,生姜 15g,大枣 6枚 ,黄酒 100m1入煎。1O剂,水煎服。笔者 2005年4月 1日回乡时 , 患者诊 :诉服上方 1O剂后 ,诸症明显减轻,一年来 一 直 未 复 发。复查 BP:18.7/10.7kPa(140/80mmHg)。近日时感心前区隐隐作痛,时发时止。 脉弦虚,舌暗苔薄白腻 ,上方加薤白 10g,服 7剂。一周后电话随访病情缓解。
  按:年高久病者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此例患者病程较 长,就诊以阵发性心前区闷痛为主,即 “汗出而闷”之症 ;虚阳上亢,故头晕时甚 ;心阴不足 ,心神失养,故少寐;心阳虚无力推动血行故舌紫 ;脉弦而按之少力提示以本虚为主。所以辨证为心阴阳两虚兼夹瘀血阻滞 ,以炙甘草汤加减治之。于原方去火麻仁 ,加瓜蒌以宽胸散结 ,炒枣仁以养血安神,丹参、川芎以养血活血。由于方证相对, 加减得法 ,故不但心病显效,而且血压亦下降至正常水平。


虚劳病(冠心病心绞痛)   患者某 ,男 ,8O岁,2005年 4月 5日初诊。冠心病 10余年。半个月前因家务事心情不畅,心病复发,胸骨后憋闷紧缩感,并短气不足以息,甚至有濒死感,每次持续 10rain左右,多在后半夜发作 ,纳呆食少。经乡村 医生输液治疗后,病情无缓解。舌质偏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时结,两尺较弱。拟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 15g,党参 20g,桂枝 10g,生地黄 4Og,麦冬 30g,桑 寄生 30g,瓜 蒌 30g,薤 白10g,丹参 15g,甘松10g,生姜 10g,黄酒 100nd入煎。5剂,水煎服。4月 10日患者家属电话告知,服药 5剂后,仅白天发作一次,但很轻微。嘱守方继服 5剂。
  4月 15日电话告知,凌晨 5~6点时有发作 ,心胸发紧感 ,但较前明显减轻,口含速效救心丸很快缓解,纳可。改为桂枝甘草汤合生脉散:党参 30g,麦冬 30g,五味子 10g,桂枝 3Og,炙甘草15g,4剂 ,水煎服。4月 21日早 8时 电话随访 ,患者 自诉服上方 5剂后病情稳定,今晨发作 1次,但较轻微 ,口含急救药后很快缓解 。但服上方后 ,时感胃脘痞 闷,守上方合橘枳姜汤。5月 10日患者电话致谢 ,告知诸症悉除,惟觉少力。嘱其饮食调养,精神内守。
  按 :此例患者年事已高,病程较长,久成虚劳, 故为“虚劳不足”。其发病特点为典型的心绞痛发作。 阴血虚不能敛阳故脉弦,不能充盈血脉故时结 ,两尺偏弱是肾虚的表现;阴血虚兼夹瘀血 、痰浊则舌质偏暗红 ,苔薄黄腻。方用炙甘草汤加减,去阿胶、麻仁,加瓜萎宽胸开结化 痰,薤白通阳散结 ,丹参养血活血,甘松既善治脉结又能健胃。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阴,温心阳,活血化痰之功,故初诊服药后即取得疗效 但因为患者年老,病程较长,故其病情缓解较慢,或时有反复,则在所难免。经随证(症)变法处方,坚持服药,终归病情稳定。


心悸(高血压病 室性早搏)   患者某,女 ,63岁,2005年 4月 17日初诊。 自诉 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于某医院心电图 检查示 :室性早搏 ,心肌缺血。高血压病史多年。 当即住院,并给予慢心律、依那普利、丹参滴丸等药口服,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3日后,因出现背部及颈部疼痛而停用硝酸甘油。以后一直服用慢心律,间断服用降压药。近因停服慢心律而心悸突发,于某医院住院 12日,一个月前出院。住院期间,血 压 24~26.7/10.7~12kPa(180~200/80~90nunHg)。现一直服用慢心律及降压药各每日3 次,上午血压可,下午及夜间血压高 ,并频发室性早搏,伴有头晕,心前区闷痛等,大便溏,日3~ 4次。舌质紫暗,苔中尖部薄白而根部薄黄腻,脉弦滑时结 ,按之少力。拟炙 甘草 汤加减 :炙甘草 15g,桂枝 10g,党参 20g,生姜 10g,生地黄 30g, 麦冬 30g,大 枣 1O枚 ,火 麻 仁 10g,桑 寄 生 30g, 赤白芍各 10g,滑石 15g,黄酒 100ml入 煎。7剂 , 水煎服 。
  二诊 :2005年 4月 24日上午。 自诉服 4月17 日方过程中,降压药减半,慢心律由4片/次减为2片/次。心悸 、心前区闷痛明显缓解 ,头晕亦明显减轻。舌质偏暗,苔前部薄腻根部薄黄腻,脉结已减。血压 16/10kPa(120/75mmHg)(今晨未服降压药,每日中午服降压药 1次)。上方继服 7剂。嘱停服降压药。
  三诊:2005年 4月 30日。服 4月 24日方过程 中,心脏症状未作 ,西药全部停用 ,血压17.3/10.7kPa(130/80mmHg)。再 服 上 方 7剂。
  四诊 :2005年 5月 8日。服 4月 30日方4剂 ,由于亲人团聚而休息欠佳,出现夜间、餐后心悸 ,频发早搏 ,15次/分 ,服用慢心律无效 。 自测血压 21.3 ~22.7/10.7kPa(160~170/80mmHg),余 3剂未服。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偏弦偶有问歇。刻下血压 18.7/10.7kPa(140/80mmHg)。上方加黄连5g再服3剂。五诊 :2005年 5月 12日。服 5月 8日方所剩 3剂后,夜间与餐后心悸、胸闷很少发作,大便已正常,日 1~2次。守方间 日一剂 ,巩固治疗。
  按 :此例患者表现为“闷”与“脉结 、心悸”,病机为心阴不足,心阳偏亢而兼夹瘀血与下焦湿热。 治以炙甘草汤去阿胶之滋腻 ,减少生地黄用量 ,增加大枣用量 ,是从便溏着眼,加赤芍以活血凉血 , 白芍柔肝敛阴和营,滑石利下焦之湿热。四诊少加黄连清心火(现代研究证实黄连具有抗心律失常的 作用)。如此标本兼治,诸症基本缓解。
(收稿日期 2005年 10月 17日)
发表于 2007/1/20 16: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临床医生>2006年 第34卷 第8期 &#8226;名 老 中 医 临 床 荟 萃 &#8226; 汤一新主任医师运用炙甘草汤临床经验 

验案 1:李某某,女,70岁,反复心悸、心跳间歇5年,多次因病重住院,西药治疗当初有效,但疗效日减 ,半年来很难见效。患者心悸不安,焦虑甚重, 于 2003年 4月 6日来诊。症见:心悸心慌,胸闷,头昏,气短乏力,腿膝酸软,睡眠不佳,舌暗红苔薄白, 脉结沉细数。西医诊断:冠心病,频繁性早搏二联律。证属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25g,生地45g,大枣45g,红参10g,桂枝6g,阿胶 10g(烊化), 麦冬 15g,麻仁 10g,丹参 15g,生姜 3片,醪糟酒为引。水煎温服。药进 5剂,诸症悉减,脉转微数,继以上方加减治疗月余而愈,随访2年来未见复发,身体健康。
  按语 :患者反复心悸5年并日趋加重,以心悸动不安和脉结代并见为症状特点,心阳不振,心血不足为其主要病机.证属阴阳两虚,心失所养,故以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治之。病久多瘀,又舌见暗红,乃加丹参促进活血之力。药证相合,疗效显捷。


验案2:张某,女,8O岁,2003年5月初诊。高血压病史 15年,常交替服用若干降压药。近期血压时有升高,波动于 180~150/105~85mmHg之间, 伴见心悸心慌,面色少华,耳鸣力乏,头晕腰酸。服西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结而细数,一息五至。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西医诊断:高血压、心律失常。中医辨证:阴阳两虚,正气亏损,心失所养。治以养心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龙骨30 g,莲子芯 10 g,五味子6 g。每 日1剂,水煎温服。5剂后症状缓解减,继服 5剂,精神好转,结脉消失,后继续守方调治而安。其后较少发病。2005年以82岁高龄只身境外旅游亦安然无恙。
  按语:本例虽血压甚高,但“心动悸,脉结代”伴一派虚象。虚则补之,获效满意。可知坚持辨证论治,参考而不囿于西医病名之羁绊,乃是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永恒的课题。
收稿日期:2005—08—20;修回日期:2005—10—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8 0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