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6054|回复: 5

读三七先生《<伤寒论>为什么叫伤寒论?》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4 23: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Originally posted by 三七生 at 2006/8/6 08:51:
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寒邪客表也。分有汗无汗,表虚表实,以桂枝汤、麻黄汤类解之。

……

论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寒邪入里也。分寒化热化,里虚里实,以乌梅丸、白头翁汤类解之。

自始至终皆是寒邪从表入里过程,经络气血因之不通,脏腑功能因之受阻,种种病变皆是寒邪入侵所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六层防卫,一一失守。从太阳乃至厥阴,层次分明,应变措施,井井有条。

从头至尾贯穿的都是自身正气对侵入身体的寒邪抵抗不及与太过的描述,是以《伤寒论》就是论寒气伤正之后的种种传变反应以及应变方法,没有任何其他神秘可言。

伤寒,感冒风寒是也。风寒袭表(太阳),是为外感。暑湿溽蒸(太阴),是为内伤。燥则收敛太过,偏于凉(阳明);火则蓄藏不及,偏于温(少阳)。此六气为病之大概也。

外感即是伤寒,伤寒即是外感, 感冒者皆伤寒之类也 。所谓风热感冒之说皆是指鹿为马画蛇添足不经之论,皆当正之。

是以伤寒论就是论伤寒 ,别无其他玄妙,直接了当便是,不必拐弯抹角。


.
        看贴就有受益,读帖需要感恩。谢谢先生无私的教诲。

        感冒,俗称伤风、着凉、凉着了,这是民间流传已久的说法,大江南北多数地方都这样说,很多电视剧、电影里也自然而然融入了相同的认识。可见感冒者皆伤寒之类也 可比经论。

        治疗感冒,民间家喻户晓的方式是 “ 发汗 ” ,即便高热寒战,也要复被而卧,令其汗出、热解、寒战自止。脍炙人口的药食同源健康歌说 “ 葱辣姜汤治感冒 ” ,也是汗法的应用。学中医的都知道,汗法是发散风、寒、湿邪的方法,而用于感冒,显然多是针对寒邪而言。由此可见,感冒的病因主要是寒邪。

        我原来有疑问:有些人在一起生活,同样的饮食起居,为什么有的感冒有的不感冒,或者有的喝碗姜汤就好,有的却会迁延数日甚至数十日?恩师让我读《医宗金鋻》,后来读了伤寒心法要诀,便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明了的认识:

        “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意,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 当时知道了 “ 因从类化故多端 ” 的道理,现在看三七先生诸文,又对 “ 六经为病尽伤寒 …… 化寒变热理何难 ” 有了进一步认识,知道了伤于寒邪后,人体可以出现寒症的表现,也能变化成热症的表现,这应该就是有的人争论感冒为热邪/火邪所伤(以热症表现为凭),用温病派学术思想指导治疗外感,而于伤寒派/火神派立论抵触的地方。究竟谁正确,相信只要用心于 “ 六经为病尽伤寒 ” 的外感理论去读《伤寒论》,自有会心之妙。

        既然 “ 六经为病尽伤寒 ” ,伤寒论的六经症状已经囊括了外感的所有表现(这要读过《伤寒论》才知道),而且每种症状、证候都有对应的经方治疗,那么说明外感伤于寒是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 感冒者皆伤寒之类也 ” 也就成立了。

        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事物,可能得出的结论会截然不同,但是事物本身并没有因认识它的角度的改变而改变,所以选对角度,是得到最接近事物实质的结论的必要前提。读书也一样,用不同的心态和目的去读书,得出的结论和受益的程度自然就不同。怎样读《伤寒论》?用 “ 是以伤寒论就是论伤寒 ” 的思想去读,自然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学什么了。

后记:

        1、伤寒论是前人论述寒邪伤人致病的至高学术,其它病邪致病自然不在此例。伤寒论之所以名为《伤寒论》,就是它保留了其它病因致病的辩证的空间,否则就叫《万病论》之类的名字了。故鉴:圣人不愧为圣人,并非自满自恃、自圆博论之辈。

        2、此贴原本是回复 “《伤寒论》为什么叫伤寒论 ” 的帖子,另开出来征求各位先生的指导,同时征求各位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求对以上粗浅认识多些纲正。
发表于 2006/11/5 07: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

还有一种是冬不藏精相火不藏而后又伤于寒,至春天气机生发遇风而表现内外皆热的称为温病。另有治疗方法。温病因为风寒所感而发所以内经曰:温病者为伤寒之类也!
     还有一种是瘟疫,跟岁气有关系,表现为强烈的传染性。有寒疫和瘟疫只分,各有治疗方法。必要明辩。
    以上两种黄元御《四圣悬枢》说的很明白,建议看看此书。
    关于瘟疫温病杂病的辨别,论坛上紫极先生有两篇文章,可以参考一下!

[ Last edited by 心无挂碍 on 2006/11/5 at 08:05 ]
发表于 2006/11/5 07: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来自民间中医————紫极先生

伤寒,瘟疬与杂病的辩别

伤寒,瘟疬与杂病的辩别

凡六淫而伤,伤自太阳寒水经络而病者,谓之伤寒。《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者,自太阳寒水经而伤也。

凡食气而入,伤自太阴湿土脏器而病者,谓之瘟疬。气自天从鼻入伤太阴肺,食自地从口入伤太阴脾。瘟疬者,太阴先伤。《内经》云:瘟疬大行,远近咸若。

凡七情、饮食,房事等所伤,脏腑受病,谓之杂病。

上伤寒为广义伤寒,广义伤寒之中,又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伤不同。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伤于寒,不即病,则寒气留连化火,致使相火不藏,春遇六淫,则病温。

相火不藏,而六淫之气伤于太阳寒水致病时,则谓温病。

故温病是广义伤寒内特殊的一种,与六淫致病并列。人藏精,相火不动,伤于六淫之气则病伤寒。不藏精,相火妄动,伤于六淫,则病温病。伤寒与温病,皆为六淫之气所伤,唯有藏精与不藏精之区别。

天地不正之气,谓之疬气,具传染性。天之疬气,自鼻而入,先伤太阴肺,再表里相传阳明。地之疬气,自口而食,先伤太阴脾,再表里相传阳明。故《内经》云:五疫之至,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七情不舒,饮食不节,房事无度,则伤及脏腑,谓之杂病。

伤寒(温病),杂病病久后则可能化毒成疬气,疬气自病者而出,入于天地之间,为天地不正之气,相感者即病。自口鼻而入互相传染,以成疫证。故伤寒(温病)杂病不传染,疫证传染。

《伤寒杂病论》即是专论起自外伤太阳寒水经之伤寒(温病),与起自内伤脏腑之杂病的著作,瘟疬之治法,无单独成节,知犯何逆,以证治之,即可痊愈。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即是治温病之祖,麻黄汤为治伤寒之祖。杂病在《金匮》之中,《伤寒》《金匮》二者可以相参治疗。疫气相传,病变之速,亦分寒疬与温疬,治则仍在伤寒温病治法中。

具体三者治法,不再多述,今后会在书院网络教学中细讲。

惜后世之人,见伤寒之名,以其称为《伤寒》,便以为是伤于寒邪,必有温病相与之对应。岂不知此寒为人身太阳寒水经,为表之卫气第一层防卫所在,与六淫之寒邪无关。

六淫之狭义伤寒,可治寒疬,而不可治温疬。在瘟疫流行之年,若以治狭义伤寒法去治温疬,则相差甚远。故明清以来,以为《伤寒杂病论》有所不足,便有人大做文章,欲举温热以抗仲景。不以自已不懂伤寒之名为羞,反以为伤寒真为寒邪之故,能另立温病门户为荣。

清叶天士,混瘟与温,以开乱后世之先河。

今西医,自以为发现了几个细菌,认作为传染之源,以万病皆为疫证。杀杀杀。

如此叶士门徒,以其祖师都分不清温与瘟,见病即认作瘟,动口即言为温,清清清,以至于今天。

而真正温病之法,被温病派偷梁换柱后而不见真踪。

可叹!
发表于 2006/11/5 07: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病治法——紫极先生

温病治法

于某某,男,26岁,05年10月24日晚上感觉咽痛,夜里睡卧不宁。第二天中午感觉身冷,后曾打球,下午身困头痛。傍晚下班后非常累,小睡半小时左右,醒来感觉头发蒙,咽痛厉害,无汗,不恶寒,耳赤,眼睛多血丝,发烧38度2。

初得此病,本为疫证,从口鼻而入,入于太阴,发为咽痛,表里相传,传经阳明,夜卧不宁,发热恶寒,面赤头痛。后又过于运动,至少阴相火不藏,此不藏精,发为温病,头痛发蒙。疫证之解,自鼻入手太阴,当从阳明经而散,自口入于足太阴,当从阳明胃而去。

葛根汤方:
葛根20,麻黄15,桂枝10,炙甘草10,生白芍10,生姜10,大枣4个
上药煎两碗,晚九点服药一碗,约10点左右额头有汗出,后周身见汗出。后药未服。夜里睡眠较好。

10月26日上午浑身无力,咽痛,但头不再发蒙。中午体温38度2。晚上仍发热38度,咽痛,无口渴,不恶寒,无汗出。

疫证已解,唯余温病,身重无力,此为热象,咽痛不解,当治温法。
古本伤寒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皮汤:
生白芍10,黄芩10,丹皮10,炙甘草10,生姜10,大枣4个(稍稍去复热,清咽)

晚八时许服上方一碗,后有汗出,不多。服药后曾感觉后颈硬,痛。服药前后曾量过两次体温,分别是37度7,37度4。夜里睡眠好。

10月27日上午不适症状基本消失,体力精神俱复。稍稍有咽喉不适。晚上再量体温,正常。身体无不适。
发表于 2006/11/5 08: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电脑上的网址栏不能显示了,哪位先生帮忙把上述文章的网址贴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08: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
        紫极先生好文,拜读甚欣。

        以前恩师说过,伤寒派包括温病派的学术内容,温病派是伤寒派的分支。当时只知道以伤寒为师承之宗,没有深究其中原委。现在回想,莫不如是。但也认为,温病学术也能媲同伤寒学术,唯未及伤寒既详且尽,可为经典也;故存纰漏、学用当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8 0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