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845|回复: 6

厥阴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雒晓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 21: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厥阴本风标阴,从其中气,多相火郁逆之证。故柯琴言“厥阴偏于热实”。厥阴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心火,成子母相应。若相火郁逆从化太过则病热,胃肾阳虚,厥阴脏寒,从化不及则病寒,若心包之热在上,肝寒在下,则为寒热错杂之证。总为厥阴疏泄失职,阳气郁逆所致。
厥阴之寒,多由胃肾阳虚,从三阳病演变而来,或外寒直中,寒闭其阳,心包之火不得敷布,出现肝寒上逆的“于呕、吐涎沫、头痛”的吴茱萸汤证,或寒闭其经,血虚寒厥的“手足厥寒,脉细”的当归四逆汤证,或经脏皆寒,以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治之。厥阴之热,多由阳明少阳传来,或由少阴累及,或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阳亢风动之证,或水不函木,阳扰风旋而成虚风内动,若火热内盛,炼津成痰,内闭心包,则窍闭神昏,急与“三宝”、清宫汤之类治之。若湿热内犯,湿裹热郁,也多机窍闭塞之证,在心包则宜苏合香丸、菖蒲郁金汤之类。若热盛而不能外达的热深厥甚之证,可酌情使用白虎、承气汤之类,但此时仍以阳明为主要矛盾。若水、血、痰、食累及厥阴而致气机闭塞之证,多属杂病范畴,宜逐邪以开郁。若寒热错杂,肝失疏泄之职,心包之火不得敷布,则宜调其气机,散寒清热。
总之,厥阴以疏泄敷布为其职,其病则以疏泄失职,阳气郁逆为主。厥阴治法,或开其郁,或镇其逆,审寒热虚实而治之。乌梅丸清热散寒、泄相火、扶正气,为厥阴之主方,对厥阴的寒证、热证均可加减运用,但总宜加入开郁或镇逆之品。后世温病学派对厥阴病证治多有发挥,热闭心包,神昏、肢厥、舌蹇者,宜“三宝”、清宫汤之属,以清热开窍醒神。若痰闭心包者则宜豁痰开窍,但心包郁闭之证,始终应注意宣畅气机,不可过用滋腻寒凉,若热盛动风或阴虚风动,病及厥阴者,则宜以羚羊钩藤汤、大定风珠之类。厥阴的温热病证,多阴亏阳亢,气机不畅,治疗多用滋腻寒凉,但必须加入透气之品,使邪有外达之机,如叶天士的“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吴鞠通的清营汤、清宫汤仍用银花、连翘等宣气之品,即是此意,切不可一派寒凉,以闭其邪。
发表于 2006/11/4 09: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由“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等六篇(后人称为“六经”)组成。

自晋人皇甫谧最先使用“六经”二字以统括伤寒后,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汪琥更说“伤寒书止分六经”。自此以下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都是在以六经为纲的前提下进行的。

六经中每经都有手足两经,并固定有两脏腑与之联系。而经脉则“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它网络全身,运行气血,既有独自的功能,又从属于脏腑功能。而气化则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脏腑为本,经络为标,气化为用,合而言之,三者的综合涵义即是六经。

由于病邪侵犯人体未有不作用于某脏腑经络,扰乱其功能,并通过气化形式反映于外以成证候,因此,抓住脏腑经络气化综合反映,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

[ Last edited by 王海峰 on 2006/11/4 at 09:19 ]
发表于 2006/11/4 09: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厥阴的生理病理上看。厥阴处在“两阴交尽,一阳初生”的阴气衰少并向阳转化的生理阶段。

在阴分主司从收藏转向释放的过程,就是厥阴。厥阴为合,指的就是对太阴之开的闭合。太阴所化藏于少阴,少阴所主之血藏于肝,少阴所藏之精也是通过肝木转为释放,所以少阴可视为太阴开与厥阴合的枢纽,主司厥阴的脏腑主要是肝。心包为手厥阴之脏,有名而无形,为相火寄于胸中所成,亦与厥阴之气化密切相关。


此种转化需要结合六经的“欲解时”看,太阳病的欲解时是从巳至未上(约为9点至15点);阳明病为从申至戌上(约为15点至21点);少阳病为从寅至辰上(约为3点至9点);太阴病为从亥至丑上(约为21点到凌晨3点);少阴病为从子至寅上(约为23点至凌晨5点);厥阴病为从丑至卯上(约为凌晨1点到7点)。六经“欲解时”是指本经经气自旺之时,正常时无所谓“欲解”。

从“欲解时”排列顺序上,至少可以看到:1.一阳初生之气在少阳主令之寅时即已萌发,到厥阴主令的后两个时辰(寅卯)逐渐发展,终于导致了经气的从阴出阳;2.厥阴虽为阴经,但同少阳交叉主令达两个时辰,受少阳影响,这种影响正常时可使阴阳冲和调达,异常时则可出现阴阳的极偏,导致或寒或热证;3.厥阴处于由阴向阳过渡的骨节眼上,此时少阳一线阳气初生(故少阳又称嫩阳,稚阳),一阴之阴气最少(故称阴尽),阴阳气均处在低水平的变化阶段。这是厥阴生理上较脆弱,病后变化较多,且多虚证或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生理因素。可见厥阴病的要害是阴阳失调(当然百病皆可谓阴阳失调,但那是从广义而论,不似厥阴病之紧系于阴阳)。

人体阳气受太阳影响,病后可得太阳之助而解,也可因正气衰微,外界阳气不助正反助邪而加重,这就是六经“欲解时”是疾病变化关节眼的原因。而太阳升起的时间,虽九州之大,亦大体恒定在丑至辰间。而厥阴主令正处在这个由阴出阳的关键时刻,故病之则阴阳必乱,这是厥阴病的病理关键。
发表于 2006/11/4 09: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见地

以上文章皆有见地。
发表于 2006/11/4 09: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 ... ghlight=&page=1

如厥阴之体感受寒邪,同时其人阳虚,所藏的精不足,则少火无以生发,就会出现四肢厥冷、脉微弱甚至周身肤冷,躁无暂安的“脏厥”证。

如果是寒盛阳衰太甚,就会直接危及生命,如《伤寒论》厥阴篇所讲的“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等等。在这阴尽阳生的关键时刻阳气不能生出来,人体的生机自然也就无法持续,这是厥阴病中最为危重的病情。赶紧用灸法散寒回阳,才有一线生机。

此外,还有可能出现阴盛格阳,见里寒外热,下利清谷、汗出而厥等证,这也是及其危险的,需要以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等回阳救逆。

如果阳虚不甚而厥阴之体有寒邪所束,阳气尚能与厥阴之寒邪抗争,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等证,只需用吴茱萸汤散寒扶正即可。

如果厥阴之体本虚,藏血不足,复受寒邪,则可出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证。这时不可妄用温热之品以防更伤阴血,要治以养血的同时兼以散寒通阳,用当归四逆汤。

只有确定体内积有久寒时,才可以再加入吴茱萸、生姜之类。

这些都是厥阴病中常见的阴寒证,以内藏的阳气不足为其共同特征。


如果机体内藏的阳气不虚,只因为厥阴之体受寒邪之收引,少阳相火不能从厥阴中发出,则内郁之火必然会向外抗争,欲散寒邪。若终能正胜邪散,而没有郁热太甚,就会平稳地自愈。如(336)条所说“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如果阳气郁久,抗争太过,虽寒邪得解,但会出现痈脓、便脓血、咽中痛、喉痹等郁热上下攻冲之证;如果寒邪重,阳气不能得胜,则最终还是病情加重。如(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等。

这是厥阴受邪而正气不虚时最常出现的三种情况。病进或化热是两种常见转化的结局,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机体会表现出许多寒热并见的症状,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等,这就是典型的厥阴病了。

治疗时即要用热药散寒,又要用寒药清热,更要用酸味药把这个寒热药规范在厥阴的领域之内。


厥阴阶段的热证是郁在里面的阳气不得正常分布而发挥作用所致,这个“热”本来是人体的好东西,只是没有用好而已。所以,对于这种“热”只要加以引导、利用就行了,不可以用攻下、清除的方法来治疗。

因为对这种寒热相争的病变采取攻击里热的治疗方法,是在释邪攻正,把内在的正气损伤了,寒邪必然会乘虚而入,出现“下之利不止”的情况,从而出现前面所讲的厥阴寒证。


厥阴病中还有一种情况是误治之后而得,例如伤寒六七日一经将尽、阳气来复之时,被误用大下之法,挫伤了少火的来复的外达之机,使少火郁在厥阴之分上冲下犯,也出现“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等火郁内之证,同时还有“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等阳气不能外达于四肢之证。这时即不能清在里之热以免更伤大下后虚弱之阳,又不能温补阳气以免加重内少火内郁之证,虽然表现的是寒热并见之证,用药的寒热之间确甚难决择。只能先把郁住的少火透达出来,辅以轻微的平调寒热即可。治以麻黄升麻汤。
发表于 2006/11/4 09: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的本气为风,标气则属于阴,中见之气则为少阳火。古人认为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见之少阳火气,这因为两阴交尽,名曰厥阴,阴气到此已极,极则尽,阴极则阳生,故从中见少阳之火。此时由阴变阳,阴退阳进,则保持了生气继续地存在。

   第326条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六经为病的最后阶段,为三阴经之末,病至厥阴,则阴寒极盛。但是事物的规律,物有必反,物穷则变。故阴寒盛极,则有阳热来复,也就是阴尽而阳生,寒极则生热。厥阴与少阳为表里,从中见少阳之火化。少阳为—阳之气,乃是阳气萌芽,奠定了阴尽阳生的条件。所以厥阴病的持点是阴中有阳,常以寒热错杂的姿态出现。又由干阴阳有消长,寒热有胜复,故厥阴病又可表现为寒证、热证以及阴盛亡阳的死证。

   厥阴病从本气之风化者,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从标阴寒化证者,如干呕吐涎沫,头痛;从中见少阳火化者,如呕而发热。

   厥阴病以阴阳错杂为病机,以阴阳不相顺接论厥逆;以厥热多少论阴阳进退。
发表于 2006/11/4 20: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雒晓东先生确是对伤寒论下了一番苦功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