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药姓“中”不姓“西”
中医药博大精深,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未来科学。但是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我国中医药日益西化,发展面临困境。面对我国提出的“2020年人人健康”的宏伟目标和当今国际发展趋势,重新确立中医药的重大战略地位,全面振兴中医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迫在眉睫―――
保障我国13亿人民的生命健康,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目标。但是,目前我国有85%的人口,无缘享受国家公共卫生保障,我们要么继续在我国建立西式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要么从我国实际出发,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比较优势,建立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西方已将中医纳入医保体系
近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卫生保健体系普遍发生了支付危机,2000年,美国医疗费用总支出1.3亿美元,占gdp的13%,即便如此,仍有15%的人口享受不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若无政府补贴,美国多数医疗保险公司只有关门。不仅如此,美国虽然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医学,却无法解决西医的两个重大局限:误诊率高,西药滥用,西药毒副作用、耐药性和占人类疾病70%%的慢性病、老年病及大量疑难杂症问题。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美国50%%以上的抗生素使用不当,致使每年有100万住院病人产生药物不良反应,18万人死亡。
面对现实,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着手改革现行卫生保障体系,降低成本,扩大公民受益范围,一方面重新审视西医发展方向,逐步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替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过去被否认和禁止的针灸、中医等传统医学方法,又得到承认和重视,被逐步纳入西方各国医保体系。
我国需要适合国情的新型医保体系
上世纪70年代,我国以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上22%人口的医疗保健,公共卫生体系人口覆盖率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其基本原因是,中医药学和中医为主、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大作用。近20多年来,我国与世界的差距明显拉大,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公平性进行了评价,我国被排在倒数第4位,为世界最不公平国家之一。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我国人均卫生经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排在最落后国家之列,受到了国际强烈批评。
我国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新思索医学事业发展战略,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应该采取的基本框架是: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行。这样的体系框架,才可能实现疾病控制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和疾病预防、早期治疗的要求,才能够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实现“2020年人人健康”的目标。要建立这样的新型体系,必须全面振兴中医药。
对振兴我国中医药的建议
建议将全面振兴中医药作为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六大振兴工程。
中医药人才工程按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
建议:改革教育体制,传统中医药教育与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教育分开,开办真正的中医药院校,大学到综合大学的中医院系,要逐步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改革中医药师资格审查制度,承认师徒传承培养方式,结合现代执业医师资格要求,制定资格认定和执业监督办法,使民间中医公开化、正常化、合法化。
中医药科研工程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主,改变遵循西医思路和方法的做法。
建议: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研究,挖掘、整理民间传统医术秘方,保护知识产权;中医药现代化的方向,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基本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加以完善和发展,建立独立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科研体系,以《药典》成方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开发像六味地黄丸那样的新中成药;建立中药药品系列标准规范,并逐步成为中药国际标准;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医治疗方法,到新中药新验方和中医医疗器械器具研制,再到中医药临床效果检验,都按照中医药规律特点建立科研及成果评价标准与体系;中医院从看病诊疾、处方用药,到治疗过程、临床验效,均以传统中医为主,实施品牌战略。
中药产业发展工程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和饮片炮制方法与规范研究,扩大国际影响。
建议:做好中药材资源普查,保护和合理采集天然中药材,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业,保护珍稀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与标准均属国家机密,禁止外资进入中药饮片生产;通过财税等措施支持新中成药开发与生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中成药生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新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将普及性新中药列入医疗保障范围,规范各类中药商的经营行为;支持中药企业到国际市场建立销售和生产基地,规范中药出口秩序,支持中医国外行医,为国外培养中医药人才,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乡村中医药工程逐步建立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建议:中央最近决定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加快试点进程;建立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行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为农村大量培养初、中级中医药人才;在规范的基础上从政策上扶持乡镇卫生院;采取税收优惠和信贷贴息等办法,为农村低价提供中药、普通西药和医疗器械器具;组织中医讲师团,下乡普及中医药初级知识;建立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大中型医院和医疗科研机构工作之前,先到农村服务一年制度。
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程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建立自成系统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
建议:将中医药管理局由卫生部管理改为国务院直属,或单独成立中医药部,保证中医药行政管理的独立性。同时,提高国家卫生行政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提高中医药行政事业经费在整个卫生行政事业经费中的比例。
中医药政策法规保障工程我国虽将“发展传统医药”列入《宪法》,但在法律政策和行政管理上予以落实,还须下大功夫。
建议:组织中医药专家和法律、经济及行政管理专家,对涉及中医药的所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进行重新机关报审和研究,凡有碍中医药正常发展的规定,或是修订,或是废止;尽快制定中医药法,研究制定保护特种中医药的政策法规,保护中医药典籍、传统配方验方、中医秘术秘方和新中医药成果;在医疗卫生新法律政策制定中,体现对中医药的鼓励和扶持。
■观点提示
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与标准均属国家机密,禁止外资进入中药饮片生产。
目前,乡镇卫生院普遍资金匮乏、设备落后、药品不足、医生人数少技能差,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行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网友评论:中医药能否真正姓“中”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将中医药学及中医药产业真正置于民族优秀文化的概念之中,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已在西化的潮流冲击下湮没,中医药能否坚持姓“中”问题一再被提出,这决不是耸人听闻之谈。举其要概述如下:
一、中医药教育教学的扭曲
中医药院校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全方位步西医院校后尘。有的中医药大学负责人,竟然提出“要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口号。因而培养的学生,学位愈高离中医正道愈远,愈缺乏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提高中医理论的真才实学。
二、中医药科研的背离
中医中药的科研,从思路、立项、研究方法到目标成果,由于受西医研究的影响,基本上背离了传统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精髓,因而在理论上未能有所提高与创新,在实践上面对变化了的疾病谱,亦无重大医疗上的成就与建树。散在地方与民间执着科研的工作者,成果虽丰,却难以得到支持和认可,因而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中医中药治疗原则和方法的日益迷失
受反客为主的西医药影响,中医传统诊疗方法竟被视为异端,在“正规”医院中很少有他们的位置。“辨证论治”则被器械仪器检查和问病开药取代。因而许多大医院的中医科,先是附庸,后则西化,一些坚持四诊八纲的中医,虽屡奏疑难病治疗奇效,却因地位卑下而难闻达于世。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病人或关系大局声誉的疫情,是在国内外为之束手时,才推给中医让“试试”。即使试出奇迹,也不敢或不愿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而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功绩。
四、传统自然疗法及祖方秘方持续沦丧
中医传统疗法(以经络学说为根据的生物效应法和各种手法等),是更高层次的医术,是通过对有机体的整体调理使天地人相应相谐的高超疗法。然而,由于政策不到位,加之按西医西药的管理办法不断“打假”,致使大批世代相传,堪谓手到病除的方法与散在民间的秘方纷纷沦丧。这是最具优势的中医药学术和最具前景的中医药产业的莫大损失。据权威估计,全国至少有15万锦方妙剂,可以覆盖世界性疑难杂症乃至“绝症”,而且最具简便廉验及无毒副作用之优势。这是中华民族多么无价的宝贵财富,对他们的漠然置之甚至压抑打击简直是罪过。
五、中医精华不断消逝
一批又一批的名老中医抱憾而去,将毕生积累世代承传的中医药精华带入冥冥之中。健在的老中医,大多数名不见经传,因而空怀解数而难施展,拳拳一隅而未敢悬壶济世,却时时遭冷遇甚至种种限制。他们只有家传的绝招或师承的秘法,而不具备学历文凭及应考的基础,怎样使他们为人看病不被打成“非法”,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用其能造福于百姓健康,应当有相应的政策予以保护。
六、中医考核与中药评审的误区
承袭西医西药的衣钵,按照他们的考核办法和审批标准对待中医和中药,不止是削足适履,而且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民间医、乡医、个体医、退休医师,医德高尚、患者口碑好、社会认可,经考核和论证,就应当给他们相应的名份,行医的资格。对于那些假冒伪劣者,让相关的法规去发挥作用,而不应是用权去进行人治。至今所套用西医西药的办法对待中医中药,一方面是因为“中医药不科学”的异化谬论阴魂不散,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符合中医和中药本身特征的标准与办法,也就是无章可循。
七、政策是中医药健康发展的生命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民族产业的生命。调整好中医药的发展政策,使中医药焕发青春,不仅是中医本身再铸辉煌的关键,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