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442|回复: 0

厥阴“疑案”不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5 11: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论》厥阴被称为“千古疑案”,细究原因不外三点:一是提纲与篇中其他内容的关系不明确;二是所出方药与主证关系不明确;三是临床证候不明确。加上一些条文与《金匮要略》重复,因此,不少人认为是《金匮要略》的错抄,这实际是否认了厥阴病的存在。
  其实《伤寒论》由“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等六篇(后人称为“六经”)组成。自晋人皇甫谧最先使用“六经”二字以统括伤寒后,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汪琥更说“伤寒书止分六经”。自此以下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都是在以六经为纲的前提下进行的。六经中每经都有手足两经,并固定有两脏腑与之联系。而经脉则“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它网络全身,运行气血,既有独自的功能,又从属于脏腑功能。而气化则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脏腑为本,经络为标,气化为用,合而言之,三者的综合涵义即是六经。由于病邪侵犯人体未有不作用于某脏腑经络,扰乱其功能,并通过气化形式反映于外以成证候,因此,抓住脏腑经络气化综合反映,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
  那么,厥阴是否具有脏腑经络气化这三大要素呢?首先从厥阴的生理病理上看。厥阴处在“两阴交尽,一阳初生”的阴气衰少并向阳转化的生理阶段。此种转化需要结合六经的“欲解时”看,太阳病的欲解时是从巳至未上(约为9点至15点);阳明病为从申至戌上(约为15点至21点);少阳病为从寅至辰上(约为3点至9点);太阴病为从亥至丑上(约为21点到凌晨3点);少阴病为从子至寅上(约为23点至凌晨5点);厥阴病为从丑至卯上(约为凌晨1点到7点)。六经“欲解时”是指本经经气自旺之时,正常时无所谓“欲解”。从“欲解时”排列顺序上,至少可以看到:1.一阳初生之气在少阳主令之寅时即已萌发,到厥阴主令的后两个时辰(寅卯)逐渐发展,终于导致了经气的从阴出阳;2.厥阴虽为阴经,但同少阳交叉主令达两个时辰,受少阳影响,这种影响正常时可使阴阳冲和调达,异常时则可出现阴阳的极偏,导致或寒或热证;3.厥阴处于由阴向阳过渡的骨节眼上,此时少阳一线阳气初生(故少阳又称嫩阳,稚阳),一阴之阴气最少(故称阴尽),阴阳气均处在低水平的变化阶段。这是厥阴生理上较脆弱,病后变化较多,且多虚证或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生理因素。可见厥阴病的要害是阴阳失调(当然百病皆可谓阴阳失调,但那是从广义而论,不似厥阴病之紧系于阴阳)。人体阳气受太阳影响,病后可得太阳之助而解,也可因正气衰微,外界阳气不助正反助邪而加重,这就是六经“欲解时”是疾病变化关节眼的原因。而太阳升起的时间,虽九州之大,亦大体恒定在丑至辰间。而厥阴主令正处在这个由阴出阳的关键时刻,故病之则阴阳必乱,这是厥阴病的病理关键。
  其次,从厥阴与少阳的关系看。“厥阴中见少阳”,说明少阳火气对厥阴生理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厥阴风气行令的三个时辰中,少阳即有两个时辰与其同时主令,可见风中必兼少阳之火,才是和风。此和风乃阴阳调和的象征。唐容川称之谓“少阳之冲气”,人体阴阳的消长平衡与之密切相关,故曰“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若一阳之气当至而不至,病后则为寒风,若至而太过则热化而为热风,这是少阳病进可成厥阴病、厥阴病退可转化为少阳病的原因。
  厥阴病虽复杂,但不外阴阳错乱、肝脾不和两端。前者反映两阴交尽,一阳初生的生理特点遭到破坏而出现的证侯,后者则反映风木肝脏疏泄失常、或挟肾水侮土等病变。
  再次,从厥阴的脏腑经络看。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经。两经在循行上联系了肝、胆、心包、脾、肺、胃等脏器,通过了少腹、膈、胸中、喉咙、颃颡,目系、头颅、巅顶等部位,与十条经络发生了联系。生理上联系特别广,涉及面特别宽,这是其病后症状复杂、难于简单概括的一个原因。
  厥阴禀风木而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心火为母子相应,这是厥阴多寒热错杂的脏腑病理基础。邪入厥阴,或心包火邪上炎而为上热,或火不下达暖肾而为下寒,或肝阳上亢而成风火,或肝阴上逆而为水饮,或挟肾水而为寒厥下利,或挟心火发为热利脓血。
  至于厥阴的证候类型,人们多认为提纲是讨论上热下寒证的,且既无主方而临床又不易见到,与篇中内容联系不大。但若结合338条看,则理明而义彰矣。338条“蛔上入其膈,故烦”,可理解为提纲之“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变异提法;“得食而呕”即“饥而不欲食”;“又烦者”可看作对“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阵发性发作的描记;“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即所谓“食则吐蛔”;“又主久利”与提纲之“下之利不止”为互文见义之词。这样就会从论脏厥与蛔厥鉴别的条文里看到提纲的主方当指乌梅丸。从而反推出厥、利、呕、烦为厥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而确认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代表方。不仅如此,上述认识还可从其它篇先出主方的出方规律得到证明:太阳病先出桂枝汤;阳明病先出承气汤;少阳病出小柴胡汤;太阴病出一桂枝汤鉴别条后,即出“四逆辈”;少阴病先出麻辛附子、麻甘附子两鉴别条后,接着出热化证之黄连阿胶汤,寒化证之附子汤。厥阴篇与上述出方规律完全一致:先针对阴阳混淆,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出主方乌梅丸后,针对热厥出白虎汤,寒厥出当归四逆汤,再按邪结胸中厥,水停心下厥等一一出方。这个规律不仅说明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同时说明本篇的写作体例也同于前五篇。
  明确了提纲的主方是乌梅丸后,根据“下利不止”、“饥而不欲食”是下寒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上热证,从而可进一步领会到,仲景将其列为提纲,确是教人认识厥阴病是以阴阳混淆、寒热错杂为特点的一类疾病。这样,就可通过该篇条文和厥阴的生理病理特点,得出厥阴病的证型当包括阴阳混淆的寒热错杂证,阴阳偏极的或寒或热证,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证(包括阴阳消长的寒热胜复)和肝脾不和的下利吐哕证,从而使厥阴病提纲与全篇的关系,厥阴病的证型和主要症状被充分揭示。
  厥证少阴也有,不在少阴重点讨论,是因少阴病不能很好地概括厥的病机。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说明阴阳气之失调,是导致厥的总体原因。而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正是厥阴病的病理特点,故厥阴病篇集中讨论了厥证。换言之,厥乃厥阴病的主证,凡厥阴病未有不存在厥逆症状者。造成厥的原因约有四个方面:即阳气衰无力布散:阴衰火化太过,阴精不能载阳以行,阳气伏郁于内失于布散;阴阳错杂,疏泄功能失常;邪气(水饮、食积,虫症)阻滞,致阳气不能布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9 07: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