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书由王一方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王一方,医学硕士,编审。现为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总编辑、社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有医学人文专著《敬畏生命》(江苏人民,2001)出版及专论二十余篇刊于《医学与哲学》、《中国文化月刊》(台湾)、《读书》、《健康报》等。近年在《中国医学信息导报》开设医学人文专栏,多次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作医学人文普及讲座、对话。
内容提要:
“人是动物”:便有了“生物科学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全面、系统的“还原论”研究,误区是“科学至上”。
“人是机器”:便有了“理化科学与技术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机械论”的定势,误区是“技术崇拜”(技术主义)。
“人是社会性动物”:便有了“社会的医学”,于是,医学的研究导向社会化、群体化、和谐化,误区是使医学研究过度“外在化”,成为“环境决定论”的拥趸。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便有了“人文的医学”,于是,医学的研究导向思想化、艺术化、精神化、智慧化,误区是将医学思考引入过度“理想化 ”。
本书试图在第四个层面上讨论医学的价值、意义与归属,同时也包涵对第一、第二层面内容的洞察与反思。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代序 我的医学人文启蒙课
上篇 观念与反思
第一讲 医学:科学的。更是人文的
第二讲 医学人文的概念与边界
一 医学人文,一个幽灵在徘徊
二 “无用的学问”与有趣的思考
第三讲 现代医学的人文审视
一 医学的“混账”
二 医学的颜色与变色
三 现代医学的向度
四 现代医学的“内衣”
五 医学的艺术与艺术的医学
第四讲 消费时代的医学人文价值
一 医患失语与“人”的失踪
二 征服疾病与敬畏生命
中篇 历史反思与人物影像
第五讲 当代医学史与思想史发凡
一 现代医学过去的年
二 思想史视野中的DNA双螺旋发现
三 “人文解剖学”视野中的创伤与干预,
四 听诊器的末路
第六讲 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的终结
第七讲 “五四”新文化与传统医学的命运
第八讲 当代药物史与裤裆里的革命
一 天要下雨,娘要避孕
二 魅力无穷的“伟哥”
第九讲 医学家的传记与思想辉光
一 医学家的传记
二 柳叶刀与狐狸
三 通往纯粹的羊肠小道
四 一位学者的搬家史及学术扩张史
第十讲 医学家的博物学关怀与情怀
下篇 医学人文现场报告
第十一讲 妞妞之死与医学的人性温度
一 把医学推向思想的火山口
二 谁杀死了妞妞?
三 我们需要一场病人权利运动
四 医学必须走向多元关怀
第十二讲 萨斯的医学人文审视
第十三讲 萨斯袭来:当医者成为患者
一 萨斯事件中的医患关系
二 医患矛盾责在何处
三 为什么医生只相信机器
四 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第十四讲 萨斯会改变人类的疾病谱吗?
一 另类疾病谱
二 战争、饥荒和瘟疫
三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时代
四 永恒的博弈
第十五讲 生与死:叩问医学人文的永恒母题
一 蒙田:直面痛苦与死亡
二 史铁生:蹲守在生死爱痛之间
三 柳红:拯救报告
四 安乐死的理直理曲
后记 野狐禅的意义
相关书评:
“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医学人文十五讲》
“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我是在今年的阅读中才刚刚接触到这个命题的。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现炒现卖,把它作为我外国文学期末论文《老人与海》的论题。因为《老人与海》题解的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给了我启发。这个提法对我自己来说比较新颖,在类似的论文写作中可能也算是个崭新的论点,但由完那篇论文成至今,仍有浅浅的遗憾,深感我能从中挖掘出的东西的浅薄,和当时论文中论点的幼稚。于是便想在这一方面生发出自己的新的东西来,而不只是对别人观点的全部转述和引用。这次去广州,在书店看到了这本《医学人文十五讲》,便觉庆幸,买回阅读,偶有所得。
??“人生如此简单,要么在医院,要么在去医院的路上。”由此推理,几乎人们做所有的事情都沿着这个逻辑行走。而医学是关于生命的学科。它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是人文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是铸就医学人文价值皈依的支柱——对这些说法我是赞成的,尽管,如果在实际操作上,在现时的医院医生中普及这种“人文关怀”似乎还很不现实,不过“医学人文”这一提法仍大有必要,它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书的作者说的一句话:“面对死亡的豁达与年龄无关,与知识无关,与职业无关,只与心理准备有关”。我觉得说得不全对,我还是认为,面对死亡的豁达,是可以通过教育有所改善的,这种教育可以不是单纯的书面口头教育。更是目睹和体验。在我们这个年纪,来正正经经地讨论生死,难免显得阴暗、老成甚至是可怕,但是在这种问题上至少不应该再迟钝了。也许我们学习这个观点,更大的用途不是在如何面对死亡,而是怎样把握生命,对吧。
??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在中国教育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国外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曾经跟家教的妹妹探讨过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生命教育是教导人珍惜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别人的生命,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使受此教育者树立一种态度和价值观,态度里面包含的是珍惜、尊重、敬畏等等感情;价值观里面主要解决生命的价值、意义等一系列方法论问题,至于深不深刻,在个人的修为。
??《医学人文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里面的一本,这套书从2001年起开始编写,至尽仍在更新。里面一些课题比较有趣,如《文科物理十五讲》、《百年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十五讲》,主要课题还是基础性学科,涵盖面也比较广,我看到过的一两本,学术性名词多一些,但都不算太晦涩。有些知识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很多知识是我们“不妨了解”的,书中除了对生死问题进行讨论外,还有对现代医患关系的叩问、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和技术、医学史和药物史的探求,比如对安乐死、sars、克隆技术、新药物的思考;对医疗事故的反思等等。
??现在我也只是刚刚知道有“生死教育”这么一个教育门类,如果说到将来它能否应用在学校课堂教学上,太难说了,路太长。任何措施,都只能是预防和减少,不是杜绝。而且现实给许多有美好理想的教师的约束也太多。其实我觉得死亡教育也可以归类在生命教育之内,在名目上取“生命”而舍“死亡”,使民众在感情上易于接受也未尝不可。至于中国何时会开始生命教育课,相信时不远矣,也许会在高等学府中先行展开?无论如何,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这是好事。
书评来源:
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dmwt_sih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