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盼望系统整理祖父医学思想并发扬光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日前,南京云锦织造、秦淮灯会等四个项目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南京白局等将作为第二批申报项目。
其实,作为文化古都,南京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数不胜数。上周,晨报“人文南京”版就刊出了还要保护南京传统情歌及民谣的报道,一些读者还来电提出,除了这些著名项目外,金陵楹联、秦淮灯谜、秦淮风筝等项目都应该列入保护范围,此外,“一代医宗”张简斋传下的金陵中医流派也是南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简斋是民国时期南京的著名中医,曾任中国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专修科学校校长,与北京名医施今墨合称“南张北施”,享誉全国。昨天,记者采访了张简斋的嫡孙、美籍华人张继凯先生,张先生从美国回到南京后,对整理祖父留下的医学思想可谓倾尽全力。他表示,如果能将祖父的中医学术思想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那将是造福子孙的好事。
民国政要曾以结交“张国医”为荣
说到张简斋,我们并不陌生,去年,年过九十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干祖望老先生推选“秦淮八杰”,其中就有张简斋。
对众多生活在解放前的老南京来说,张简斋“张国医”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即使没有见过这位妙手回春的大夫,也一定会听到坊间流传的张简斋众多逸事:如几帖中药治好宋美龄久治不愈的胃病;蒋介石特许其抽大烟等。在圈内,张简斋也是大名鼎鼎,尤其擅长内科、妇科和儿科,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诊断方法。
抗战之前,张简斋在南京行医时,因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而名声显赫,当时国民党政要都以结交张简斋为荣。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于右任等人都是他的主顾,其中陈果夫因为肺疾,更是张简斋的常年病人,因此张享有“国医”的美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笔题写“当代医宗”的匾额相赠,而程潜在张简斋64岁寿辰之时,特意题词“国无良相,唯公独尊”。良相良医是中国读书人最为推崇的职业,程潜的题词可见张简斋影响之大。
逃离南京,张简斋珍贵医方多失散
既然张简斋医术高深,医学思想也自成一派,名震全国。那为何今日已经很少有人知晓呢?昨日记者采访到了张简斋的嫡孙、美籍华人张继凯先生,试图解开这个疑团。
张继凯先生1945年出生在重庆。1949年后,张先生一家先后迁居香港,最后前往美国发展。
据张继凯先生回忆,1949年5月,祖父举家自上海迁居香港,并于1950年在香港病逝,其时他才5岁。祖父家底殷实,在南京的房产就有六七处之多,但自大陆迁往香港时,祖父没有携带什么家产,因为他坚信靠自己的医术肯定能站稳脚跟,然而,1950年祖父突然病逝,导致张先生一家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靠着祖父生前的余荫和友人的帮助才渡过难关。从香港到台湾,最后前往美国发展,张先生始终记得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也始终没有忘记精瘦的祖父为众多病人望闻问切的情景。
由于祖父生前忙于诊治病人,一直未能将多年的医方医案系统总结流传后世,几十年来,很多珍贵医方都已失散,因此,系统整理研究祖父的医学思想就成了他多年的夙愿。这些年来,他和祖父嫡传弟子的后人们一直致力于祖父医方医案的收集保护工作。
江东“四大弟子”传承祖父中医思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虽然张家世代悬壶济世,但张继凯先生并没有继承家族传统,而是选择了另外的职业。原来,张先生的父亲身体不好,祖父认为学医伤脑,故不让儿子跟随自己学医。祖父去世时张先生才5岁,自然也就未能继承祖父的绝学了。因此,要系统整理祖父的医学思想,他只能求助于当年祖父嫡传弟子们的后人,幸运的是,祖父当年在南京有四大弟子侯席儒、汪六皆、濮青宇和傅宗翰,他们后来都成了南京的著名中医,其后人都继承了祖父流传下来的中医理论,也一直在努力弘扬祖父的中医学术思想。此外,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对此也非常重视,1994年还专门开会,讨论开展海峡两岸及海外对张简斋中医学术思想的研究工作。侯席儒的传人侯俊医生等人还一直在南京筹备“张简斋国医研究中心”,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当年不顾自己95岁高龄,欣然题写了“张简斋国医研究中心”的匾额。张先生表示,“研究中心”即将在南京成立,这对传承和发扬祖父留下的中医思想,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胡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