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文/邢少文
据近期媒体报道,自去年年底以来,环磷酰胺在北京、上海的各大肿瘤医院全面告急,出现供货断档现象。
据悉,作为一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抗癌药物,环磷酰胺对恶性淋巴瘤、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具有确切的疗效。“我不知道怎么办,天天像讨饭一样。80%的儿童肿瘤、白血病病人,环磷酰胺是他们的主药,就像米饭一样重要。”上海一位医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北京多家肿瘤医院的专家也纷纷表示该药对病人的重要性.
此药的断档现象也引起了北京和上海市卫生部门的重。
环磷酰胺属于国家医保目录甲类药品,国家限定最高零售价是4元/支(200mg),在北京,该药的中标价是3.1元/支,医院的零售价是3.5元/支。在同类的抗肿瘤类药物中,环磷酰胺几乎是价格最便宜的。同类替代药物进口的环磷酰胺价格是32元/支,异环磷酰胺是100多元/支。
按照常理,如此重要而又价廉的药品,应该会非常畅销,但现在却出现断货,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来自生产企业的说法是,这一药物的生产成本太高,利润太低,难以忍受亏本,所以停产或者减产。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人士透露,环磷酰胺的断货现象早就出现,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生产企业一直是忍受亏损,但市场价格一直提不上去。因为这是国家定价药品,几年来都一直保持国家最高零售价4元/支不变。
其实,类似环磷酰胺这样的例子并不少,长效青霉素、土霉素、更生霉素、门冬氨酸钾镁、后马托品等“经典老药”,如今都已难觅踪影。这样的反常现象,不能不引人反思。
按第一个常理,老药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了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替代药物的出现。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众多医生认为,环磷酰胺在有些治疗方案中是无可替代的药物。再如长效青霉素,这种第一代的抗生素虽然因用法和用量的不恰当,不良反应的例子比较多。但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的一个负面结果不但加剧了医院抗生素的滥用,反而是将这种便宜、疗效确切的老药迅速推向没落。
在这背后,经济利益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价格便宜,利润低的药品,不但对药厂,对医院也缺乏吸引力。而对企业而言,放弃无利可图的生意,完全合情合理。在占据药品销售垄断地位的医院,“以药补病”格局之下,用高价药就成了“本能的冲动”,“薄利多销”的规律在医院并没有市场。
那么再来看看第二个常理,既然物是好物,则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规律。利润太薄,医院又有需求,生产企业本可以提价,但由于是国家定价,几年不变,想提提不了,也就只有放弃生产。由于价格不具备弹性,价格杠杆所发挥的作用便完全丧失,并不以市场的供求为转移。
在6月初公布的抗肿瘤药调价方案中,环磷酰胺也考虑将价格调高至6元/支。来自生产企业的意见是,照样亏本,调到8元/支比较合理。但相关部门认为,一下子调高一倍的价格,调幅太大,要分步进行调整。这也就意味着,环磷酰胺的断货现象仍将继续。
这是一种颇费思量的举措:价格的高低由相关部门牢牢掌控,该不该调,该调多少,却不是由市场说了算。
如何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问题又回到体制层面来,不解决“医药分离”,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