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898|回复: 3

为医者的课外书之二十二--《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6 12: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书由讴歌 编著,北京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钟南山、汪丁丁、陈村、胡大一等各界名家
首度联袂重磅推荐
对纷乱医疗世界最为深刻和理性的反思
给医生以方向,给病人以智慧
医生和病人在一个千疮百孔的体系下各自感受到失望和伤害,本书让两种角色重新审视各自的位置和需求。这本由局内人写的书让你了解医界现状和运行规则,了解医学的局限、医生的尴尬和体系的困窘,最主要的是,能让你了解在有限的条件下怎么和医生结盟。抱怨和愤怒对于就医无济于事,作为普通人,面对这个复杂工程唯一可靠的选择是保持理性,做个了解内情也足够聪明的合作者。作者让你了解这个系统中从未明言的规则,了解那些不能直接在医院里获知的隐情,调试出一个良好的心态,调动起自己的智慧去有效应对。
作者:讴歌,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 医学系,毕业后赴美读博士后。现任职某著名跨国公司。
强大推荐阵容—— 中华医学会会长 钟南山
          经济学家 汪丁丁
          作家 陈村
          哲学家 赵汀阳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 鲁重美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朱元珏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 袁钟

(编者语:这本书很不错,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部级领导,几乎从来没有给任何一本书做过推荐,这次当我们找到他,包括找到很多协和的专家和其他经济学家都很不容易,也算是钟南山和协和的专家破例了,如果这本书不是足够打动他们,他们也不愿意做这种出头露面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12: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此书作者在网上的采访嘉宾的文章--《医事-从自己开始的医学救赎》

以下是地址:

http://www.100md.com/index/0I/a1/70/index.htm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书的相关书评:

医事 首先是人事

嫣然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数月来抱病,我得日日穿梭在迷宫一般的医院,大概我和绝大多数身边的朋友一样,上班、娱乐、关心八卦、讨论楼价。但一切都被家人的一场大病改变了,我开始与一向陌生的医生亲密接触,在心生畏惧的医院狼奔豕突,被疾病直逼到墙角,在勉强喘息的间歇,艰难地思考个人与医院、病人与医生、身体与疾病的关系。正是因为切肤之痛,讴歌的《医事》读来入耳入心。

虽然我愿意祈祷所有的人都远离疾病的狞笑,但正如杰米·韦斯曼所说:“疾病普遍存在,死亡最后获胜。”面对疾病的真实存在,人可以不上法院,但没人敢打包票说自己不会进医院。我很庆幸在最需要的时候读到《医事》,在不得不面对个人生活的重大变故时,这本书帮助良多。几个月在医院艰苦奋战的经历,仿佛就是《医事》第二章的实战演练——如何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跟绝大多数进医院的人一样,畏惧和怯懦让我甚至把跟医生说话当作心理负担,但是为了家人,我得像电视剧里那样每天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我上网搜索学习相关疾病的种种资料,天呐,我是个文科生,要读懂那些艰深的医学文章可不容易,但我知道,学多一点才能获得与医生平等对话的资格,否则他们口中的术语你连正确的汉字都写不出来;我得下载照顾病人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给母亲和自己学习,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的护士小姐实在顾不上向我们仔细交代;我还得努力安抚家人因过往经历而产生的对医院的敌视、怀疑和恐惧情绪;即使遭遇医院的疏忽错漏,也得面带微笑和言细语找医生护士协商解决。最后,在内心,我得让自己接受现代医学的种种局限,承认医生并不是万能的神……这样的日子,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勇往直前的SALES,动用全部的智慧和谋略,只是为了给家人看病而已。

  关于身体与疾病的深入关系思考,仿佛是个黑色的玩笑,常常发生在不幸患病的人身上——爱德华·罗森邦晚年的喉癌促成了《亲尝我自己的药方》;杰米·韦斯曼身兼全职病人与全职医生写下了《当我活着并呼吸时——一个病人-医生的札记》;《疾病的隐喻》正是源于苏珊·桑塔格罹患癌症的切身体验;21岁时面对突然而至的残疾,并半生缠绵病榻的史铁生写下了《病隙碎笔》;也许真的只有到出问题的时候,人才能够跨越审美壁垒,关注承载了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肉身。我们从小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但是,也许是因为孔子说过一句“未知生焉知死”,也许是民族心理中的特别忌讳,面对死亡与疾病,无数经验证明,几乎没有人不是在事到临头慌忙应战的。《医事》的副题为“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面对庞杂的现代医疗系统,它的理念、技术、服务体系,它的不足为外人道的潜规则,那些医院之外的个人没有办法了解的隐情,由讴歌一一道来,如此真实、客观,并且充满趣味。也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隐情,方能更聪明更有效地利用这个体系,赢得最大的关怀和照顾,这便是智慧。

  《医事》的意义绝不止于叫人更聪明应对医院的聪明病人培训,虽然实践证明讴歌教给我的原则非常管用,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个八年制医学系毕业生,经过了严格的制度化的现代医学训练,并对中外医疗制度都有着相当深度的了解之后,并没有因此变得“铁石心肠”,仍然坚持着当初的人文情怀与反思精神,并且这种来自医学阵营内部的反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没有不切实际的空谈,不是痛心疾首的愤世,而是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一个小医师的成长史写满了压力和辛劳,在庞大的医疗制度机器上,他必须以疏离和冷漠为自己找到出路;一个大医生又必须怎样像凡人一样挣扎于医学理想和个人难以撼动的体制矛盾之间;看似主持公义的媒体,在不遗余力的铺张报道背后,未必认真地追求过传达给公众真正客观正确的健康知识;至于中国医疗体制,也许还不是最坏的,每个国家都有一道医疗伤口,穷国富国其实都一样千疮百孔。讴歌事事洞明,但最终保有赤子之心。这个心怀悬壶济世理想考入协和的女子,虽然最后从事了医学基础研究,但她正以别样的方式实践着医学——那个注定失败但“美丽而荣耀”的事业。

  十几天前,广州一周之内发生了两起因为患儿死亡,家属大闹医院的事件,甚至发生了限制医生人身自由的极端行为。医患关系的紧张,如一张拉满的弓。这也让人想起SARS蔓延的日子,我们每天被来自医院和医生的消息感动得泪眼朦胧,曾经的感动和今天的冲突都如此真实。

  有一天,焦急等待的时刻,透过医院十四层的窗口,我看着脚下匆匆走过的人流,突然产生一种跳脱出自身俯视众生的感觉,当然这众生里也包括自己。面对疾病当然不是件轻松的事,但我们也许可以由它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并由此了解尘世的幸福。

  在封面上,我注意到了设计者的春秋笔法,红色的“医”字上叠印强调的一个“人”字,我想这正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医事,首先是人事。

  (《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讴歌著,北京出版社,2006年6月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表于 2006/6/27 15: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来很精彩,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患者朋友读到,毕竟现在医生是个压力很大的职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9 18: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