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36|回复: 0

[转帖]国学教育纪实:从小打好民族文化根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5 15: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enter]国学教育纪实:从小打好民族文化根基[/center]


 作者: 记者 郑有义   (国学网2006-6-15发布)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探索中小学国学教育纪实

  6月8日,记者来到沈阳市宁山小学采访,正赶上学校的两节国学课。校长施长馨说今天讲三国故事,记者提出听听《老子》。于是,在学校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记者听了两堂课。

  三年1班的学生们正在集体朗诵《大学》。只见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声情并茂,母语之美,经典之美,修辞之美,俱在诵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是六年4班何小涛老师讲《老子》第八章。当何老师问谁能解释“上善若水”时,同学们认真思索后纷纷作答:“像水一样清澈透明”“不争名不争利、水往低处流”等等,何老师讲,大善,利万物而不逐利,是一种应该遵循的做人的品格。

  施校长告诉记者,这种循循善诱式的国学教育,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礼仪修养的形成,对孩子感恩心、毅力品质等都产生了积极效果。  

  书香雅气 溢满校园

  进入沈阳市皇姑区各校园,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浓重的传统文化氛围和书香气。

  在宁山小学的校园里,“博爱至善”四个大字浓墨重彩,厚重地大书在教学楼上。走进一楼大厅,扑入眼帘的是一行醒目的大字:“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施长馨校长介绍说,这是开展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二楼楼梯处,艺术地梯次排列着文房四宝、陶器和名人字画。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目标,均以中国书法形式出现,凸显其深厚内涵。每个楼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精心选辑传统经典诗文图片,悬挂于走廊,使你感到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切近与交融。

  在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在珠江五校,记者同样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皇姑区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国学进校园活动,可以追溯到3年前。2003年1月,施长馨校长有感于一些学生浮躁、自私、普遍缺乏做人的责任感等现象,决定尝试开展学“国学”、读“经典”活动,以使学生增长知识、矫正行为。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非常爱学,二年级的学生像唱歌谣似的乐于诵读,六年级的学生纷纷问老师“为什么不早些让我们学?”学生的反应使施长馨惊喜,决定在全校铺开国学教育。开展得比较早的还有珠江五校、三台子五校、明廉小学、歧山一校、歧山二校等。

  2005年,区委领导发现了这些好的做法,认为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2005年9月底,皇姑区在宁山小学召开了国学教育现场会,下发了《皇姑区中小学国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全区7万名小学生中正式开展国学教育。

  春萌之草 已见其绿

  皇姑区把国学教育融于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学校除了品德、社会、自然课外,还在音乐课、美术课、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升旗仪式等活动中,都增加了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

  家长们普遍反映,学国学后,孩子较前明显温柔善良、有孝心了。八十五中学生家长许波说儿子以前放学回家,从来不管不顾,忽然有一天,他一进门说“妈,我回来了”开了金口,并说“爸,该我为你们做点事了。”我和妻子心里热乎乎的。北陵大街小学六年3班学生刘腾说《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俞,行勿懒”,让我理解了孝敬父母,现在我会很快乐地帮妈妈做家务,为劳累了一天的爸爸端洗脚水。

  宁山小学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不仅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增长了知识,很多孩子可以出口成章,心性修养也有了悄悄的变化。两年多来,打架、争斗及粗鲁的行为不见了,“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在这里收到明显效果。

  “春萌之草,只见其绿,不见其长”。国学教育,短期内也会产生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养成,将使孩子受用终生。

  情系学生 衣带渐宽

  在采访皇姑区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记者感触最深的是这里的一些校长、教师和有关部门对孩子和民族未来强烈的责任感。

  皇姑区委副书记王忠,是国学教育的大力倡导者和坚定的支持者,他认为,现在许多家长把教育孩子当成投入产出,以为用钱砸下去就能把孩子教育出来,而对孩子的思维训练、心理成长、人生态度、道德形成完全忽略,很可怕。开展国学教育对于孩子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人生智慧的培养,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他不仅大声疾呼,而且亲自总结经验,编撰教材。

  一些中小学校长成为国学教育的坚定实践者。二十一中校长王基伟在国学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国学与德育结合,与特色结合,与教师品德结合,与学生生活结合,与校园环境结合”的五个结合。面对全校师生,他演讲《做一个负责任的中学生》:“一个不能对自己负责任的孩子,一个不能自重自爱没有羞耻心的孩子,一个没有原则而自甘走上歧路的孩子,不可能对自己的父母负责,此为不孝;不可能对朋友负责,此为不义;更不可能对国家民族负责,此为不忠。这样的孩子,我们培养他有何用途呢?”学生们深受震撼。

  国学教育中,还涌现了一批热爱国学、热心国学的教师。宁山小学六年4班班主任何小涛,自己掏80块钱制作教具,还买来录音机,用于国学教育。黄河小学二年级老师杨爽,为使国学课形象生动,制作了两个教学片在电视上放。

  在现行教学内容安排下,增加国学教育就是增大了劳动量,但老师们说,为了孩子,值!

《人民日报》 (2006-06-15 第13版)  



让国学薪火相传

--------------------------------------------------------------------------------
作者: 郑有义   (国学网2006-6-15发布)  


  十几年的记者生涯,已使我很少产生冲动。采访皇姑区国学教育,却使我产生了一种久违的冲动。

  不必去争论“国学”的学术定义,宽泛些也好,狭义些也罢,统而言之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它曾被国人供奉于历史的神坛,也曾遭遇炮轰横扫几被摧毁――我们那些国学教育坚定的实践者对这些定义之争和国学命运的起落沉浮似乎并不在意。

  我听到了什么?我们的一些孩子,自私褊狭,心灵脆弱,不懂关爱,不知感恩,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做到极端,小学生为了一支铅笔的得失可以轻易弃父母离家而去,中学生更可因为担心考分低而杀父弑母!这样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当然不代表整体,但已令人扼腕!

  我听到了什么?我们的一些家长,无不望子成龙,他们从牵着孩子手送进校门,就指引着孩子进入一个误区,重学分、重知识、重技能,唯独忽视做人修炼,以至于精神家园迷失,稍不如意,便跳楼、自尽、杀同学,时有耳闻――同样仍是个别,但这已足够我们痛思!

  我听到了什么?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侃侃而谈的青少年,不知屈原、司马迁为何人者大有人在,一口流利外语而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者司空见惯,这种现象,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很可怕的。  

  西方一位哲人云“叫一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不读这个民族传统的书即可”。龚自珍说,“亡国先亡其史”。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文文化的存在为基础的。不能不说,上世纪以来,我国在中小学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偏颇,一是西方文化的比重渐渐高于中国本土文化,二是科技知识的比重大大高于人文文化。其实质都是忽略传统文化教育。

  忘掉传统文化的民族没有未来。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它注重人生伦理价值与艺术品位,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

  当然,今天的国学教育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秉承扬弃的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经典流传千百年,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可以养其心性,学会修身、合作、利他,成为一生智慧、品格的源头活水;可以从小立人,长大立国,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人民日报》 (2006-06-15 第1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