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600|回复: 4

一个即将成为新中医弟子的铁杆中医的言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9 07: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觉时间过的真快,我来儿科实习快有半年了,每周三的研究生小讲座也又开始新的轮回了,今天又轮到了我,很高兴。已经有九位同学讲过,算我是十位,但我发现:好像几乎没有一个人讲中医。由于本人西医基础实在太差,加之对中医还有那么一点兴趣,没有人讲那就由我来讲。所以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仍然与中医有关,而且仍然和老中医有关。希望通过对两位老中医两则病案的分析,能激起大家一点对中医的兴趣,足矣!
        
          我首先介绍一下第一位老中医:他叫朱进忠,有一句话叫“不识朱进忠,学医一场空”,那我们就了解一下朱进忠是何许人。朱进忠是山西名医,出生在河北,后来才到了山西。02年在北京地坛医院故去。据说在其40岁的时候已经为山西四大名医,早年曾在山西中医药研究院工作,并历任院长。

        朱老临证讲究凭脉辨证,深得仲景之法度,每遇患者必注重其脉,通常能看出五部脉以上,比如说这个人脉象弦细略数,寸口又见小滑。那么我今天提的这则病案其主要思想就是“重病用微药“:苏X X,女,53岁。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炎30余年。其始仅为遇见花粉、灰尘时喘咳发作。近2年来,诸证加剧,尤其是近七八个月以来,几乎昼夜时时剧喘,不得平卧,且饮食全废。医以中、西药物近万元,均不见效。请朱老诊治。查其除气短不足以息,整日端坐不得平卧外, 并见指、趾、额、颏、耳壳均冷如冰,舌淡苔白,脉细而促。综合脉证,诊为心肾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兼水饮不化。治以真武汤加减。处方:附子l克,茯苓l克,白术l克,白芍 1.5克,人参l克,杏仁1克。服药2剂后,喘咳短气大减,并稍能平卧,微进饮食。某位医生看见朱老之方,见药味、药量既少又小,颇有微辞说:前医所用诸方药物少者十五六味,多者竟达30余味,所用药量轻者10克,重者竟达40克,然服后均无效果。此方药物仅仅6味,药量重者才1.5克。如此重疾,用此小药,岂能济事! 乃将原方药量增大10倍。4剂之后,诸证又明显加剧。于是再邀朱老前往治之。朱老诊后,说:此病阴阳俱衰,阳虚为主,治疗之时只可微培阳气以助少火之生长,若以10倍之附子则成壮火而耗气损阴矣,故仍宜原方小量服之。服药l剂,果然诸证大减。1个月后,诸证消失而出院。朱老认为:此病是正虚邪实,只可微药以助少火,不可大剂以实壮火,否则邪盛正衰难以救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位老中医叫李可。李老是山西灵石县人,生于1933年,16岁初中未竟参军,28岁时在逆境中有缘接触中医,并矢志不渝,一生几乎奔波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农村,常常是白天诊病,晚上挑灯夜读,内外妇儿五官均有涉猎。现著有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非常畅销。

         李老认为中医自古有治急危重症的传统,并不是世人眼中的中医就是“慢郞中”。并根据《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及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来复汤创制了破格救心汤,每每屡起沉疴。如:吴XX,男,55岁,患风湿性心脏病12年,顽固性心衰5年,心功能Ⅲ级,近五年时间大部份在医院度过。97年6月在当地医院住院月余,病情加重,急性心衰合并室颤,心率212次/分,已发病危通知。西医无任何办法。特邀李老会诊:症见目暗无神,面如死灰,头汗如油,神识昏迷,喘不能言,气息奄奄,小便自遗。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全身冰凉,仅胸部微温,腹胀如鼓,下肢烂肿如泥,血压测不到,寸口脉如游丝,唯太溪脉微弱可辨,是为一线生机。急以大剂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30克(另前对服),山萸肉120克,生龙牡,活磁石各30克,麝香0.5克,加沉香粉3克,油桂3克冲服,茯苓,泽泻各30克。遂武火急煎,随煎随喂,一剂后汗敛喘定,知饥索食,心率降为100次/分。嘱原方再取三剂3小时一次,昼夜连服,三剂药后,水肿消退,心率82次/分,已能下地行走。前后总共用附子0.75分斤。李老认为:心衰危证,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三焦被重重阴寒所困,阳回则生,阳去则死;附子乃强心主将,重用附子以斩关夺门,破阴回阳。另重用附子100克以上,用炙甘草60克足以制其毒性,不必担心。其实李老只是仅遵张仲景之教悔:有是证用是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读完这两则病案,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治疗危证,两位老先生处方的用量何止相差几倍,而是相差了几百倍,但是都取得了“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中医里有句话“不传之秘在剂量”,我觉得这句话要一分为二来看,剂量确实很重要,但关键还是辨证准确,朱老和李老的用量都各有各自的道理,最重要还是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另外我觉得我们学中医的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甘做西医的附庸。其实你经常看看老先生的医案就会信心倍增,不是中医不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了,为什么名医堂50块钱一张挂号费仍然要限号,关键是疗效在说明问题。另外我觉得这些老先生也配得上这50块钱的挂号费,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所得还不值50块钱吗?更不要认为学了中医就上了贼船了,这辈子就毁在中医上了,中医专业是21世纪最坑人的专业了,你看人家西医都研究分子生物学了,都到原子水平了,你中医连个解剖都没认识清楚。我觉得这么想的人都简直是对中医的无知,不要认为自已学过中医基础、中药、方剂、内科,我就了解中医了,你那点东西对中医来讲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不要以西医的那一套来强加给中医。

         其实中医和西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教授用形象的两句歌词来说明中医西医在研究思路上的不同,他说西医是“你从哪里来”,就是说西医研究疾病要弄清她的本质是什么,到底是哪个系统哪个组织的哪细胞出问题了;而中医不同,她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她是要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事物的属性。那么中医西医孰优孰劣,我觉得二者之间并没有可比性,不能用优劣来衡量,

         有人说“中医的阴阳五行连伪科学算不上,简直是反科学”,这简直是一派胡言,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不是你的一面之辞。毛主席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就一切由实践来做主。中医和西医只是在认识方法上的不同,你从这个方面来认识,我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你认识了冰山的一角,我认识了冰山的另一角,你有你的长处,我有我的优势。所以我觉得学中医的不需要知道经络到底是血管还是神经,还是其它什么,我只要知道肺经是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股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等中医理论就可以了;我也不需要知道人参里边到底有哪些化学成份,是哪些皂甙在起作用,我只要知道人参味甘微寒(在神农本草经里讲是微寒,但在教科书里讲是微温),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足矣!

        但是话又说回来,西医理论确实更容易让普通人接受,更容易让人理解,也容易让人有成就感,可以说西医两天就可以让人有成就感,你比如说我可以用两天时间把发热的原理弄明白了,你恍然大悟后心想:啊,原来发热是这么回事,是发热激活物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产内生致热原细胞释放内生致热原,然后内生致热原进入血脑屏障,作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E,Na+/Ca2+的比值,促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人体为了适应较高的体温调定点,由中枢发出的冲动致使运动神经兴奋,使骨骼肌紧张,出现寒战,产热增加,同时交感神经也兴奋,致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升高,而我们所用的吉浩、美林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的生成来阻断体温调定点的上移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可能你马上就会对西医产生兴趣。

        但中医绝对不会这样,别说2天,2个月你也不会有这种感觉,可能20年你才会对中医稍稍有领悟。所以很多人不相信中医,甚至有很多学中医的人也不相信中医,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我想如果你学中医你还不相信中医,那也就注定了你学不好中医。那有人会说我要衷中参西,我学张锡纯。学张锡纯可以,学张锡纯好啊,多少大家在称赞张锡纯,并从他那里得到启发。但我觉得你的“衷中”非张老先生的衷中,你觉得中药加西药就是衷中了,我看未必。

       那么何足道在《中医存亡论》里曾经说:“要做一个纯中医不是没有必要,也不是没有可能,关键要看你敢于冲破世俗偏见,是笃定中医,立足杏林,还是甘心做半瓶醋,万金油。”对于一种信仰要做到信愿行,信就是指信受奉行,说的是一种信仰你首先要相信她,这样才能甘愿为她奉献一切,然后再付诸行动去实现她。我觉得中医也需要这样一种信仰。说了这么多,很惭愧!我本人对中医做到了信,也甘为中医奉献,但就是没有行,没有付诸行动,天天喊口号。感觉自从上研究生起我就没有真正行动过。觉得很惭愧,有种大言不惭的感觉!

         最后我想用一位老中医从医五十年后写的一首打油诗来做个结尾。又是老中医,可能有人会想:唉,这孩子受老中医的毒害太深!那我就用一句东北南京话来回答你:“是——的!”,我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这位老先生我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也不晓得他是哪里人。但这首诗读过后,我清楚感受到了老人家对中医的那一份爱,同时也能体会老人家对中医现状的那一份无奈:

     从医五十年,好似一瞬间 ,回头看一眼,泪花挂腮边, 崇山峻岭伴我行,风雪雷电壮人胆,血汗洒处花开遍,盛赞美妙大自然。
   
      从医五十年,过得挺坦然, 心中有责任,双手不曾闲, 千万患者成好友,天涯海角情相连,耄耋仍占郎中位,忙中取乐自陶然。

    从医五十年,高处不登攀, 只求根不断,找个好接班,针灸全球美名传,却在中国不值钱,唯思积德多行善,死后肯定能升天。
(版务按:好文也要方便阅读,恕将段落间隔加大)

[ Last edited by 愚然可化 on 2006/6/11 at 19:37 ]
发表于 2006/6/9 08: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
发表于 2006/6/9 10: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要多临症。
发表于 2006/6/9 13: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丽参30克(另对服)
前后总共用附子0.75

高丽参30克(另对服)
前后总共用附子0.75




中药加西药就是衷中了

时弊流毒也!

[ Last edited by 子浩 on 2006/6/9 at 13:36 ]
发表于 2006/6/11 09: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哪种好,不是理论说了算,而是疗效说了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21: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