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902|回复: 4

应如此解读医圣书——评《中国汤液经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9 02: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如此解读医圣书——评《中国汤液经方》



             2005年5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张仲景是中医之圣,《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之魂,万世不衰,然向称难读。近读冯世纶主任医师《中国汤液经方》,久蓄胸中积疑,顿有涣然冰释之感。

                一、《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关系考

                1 .确证《伤寒杂病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

               
            仲景《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所谓“古训”“众方”何指,久求其书,终未得获。魏晋时期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考《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经方类”若干家,其书均不传。曾疑《汤液经法》或为仲景所求采者,然无确据。梁阮孝绪《七录》乃通记梁以前目录书,久佚,今存序,而无具体书目,不能确指著录何书。继考《隋书经籍志》医方类,亦无《汤液经法》,是该书亡佚久矣。后读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云:“《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论》。《事物记原》云:《汤液经》出于商伊尹。《汉书·郊祀志》:莽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作乐其上,顺风作《汤液》。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北宋林亿《伤寒论序》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清目录学家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条云:“按后汉张仲景取是书论次为十数卷。”姚振宗《后汉艺文志·张仲景方十五卷》条指出:“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从皇甫谧至清姚振宗凡1600余年均称仲景所勤求博采者为《伊尹汤液》,则绝无疑义。寻求《伊尹汤液》之遗痕,乃至关重要之大事。

                也许天不丧斯文,《伊尹汤液》遗痕出现了。这是中医界的一件重大事件。

               
            198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教授《敦煌古医籍考释》在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内有《辅行诀脏府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一卷,梁·陶弘景撰。《辅行诀》原为法国传教士伯希和于1907年从敦煌莫高窟所盗掠,请莫高窟道士王园箓装箱,王氏暗藏之,1915年为河北威县张渥南所购,传于嫡孙张大昌,“文革”被毁,今有弟子传抄件存世,马继兴据传抄件整理成书,公诸于世。陶弘景曾亲见《汤液经法》,从中摘取若干方剂,写于《辅行诀》,作为隐居修道之用。陶弘景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味,以应周天之数,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皆当代名医,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晰,后学咸尊奉之。”冯世纶先生对《辅行诀》研究多年,从1992年至2003年10余年间发表多篇论文,今将论文结集成本书第一章,以确凿的证据与严密的逻辑,证明《伤寒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这一论断是完全可信的。

                2.确证《伤寒杂病论》许多方剂来源于《汤液经法》

               
            《中国汤液经方》第一章《伤寒杂病论溯源》一文指出:“汉晋许多名医都看到过《汤液经法》,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60首,记录于《辅行诀》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伤寒杂病论》。《辅行诀》中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相应的方剂和适应证。如《辅行诀》小补心汤方证即栝楼薤白半夏汤方证;《辅行诀》小泻心汤方证即泻心汤方证;《辅行诀》建中补脾汤即小建中汤方证;《辅行诀》小阳旦汤方证即桂枝汤方证;《辅行诀》大阳旦汤方证即黄芪建中汤加人参汤方证;《辅行诀》小阴旦汤方证即黄芩汤加生姜方证;《辅行诀》小青龙汤方证即麻黄汤方证;小朱鸟汤方证即黄连阿胶汤方证……尤其是二旦、六神、大小等方证,从方剂配伍、药量、炮制、服法等来看,均与《伤寒杂病论》相符。因此马继兴等人认为:本书此节各方与仲景著作相似,足以证明两者确实同源于《汤液经法》。”

                3.证明《伤寒杂病论》属于“经方”类著作

               
            《伤寒杂病论》与属于“医经”类的《内经》不是同一学术体系。《中国汤液经方》指出:“随着考古学、考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明了《伤寒论》是属《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经方学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源自于《汤液经法》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剂和适应证。如桂枝汤方证源自于小阳旦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源自于小青龙汤方证;小青龙汤方证源自于大青龙汤方证;黄芩汤方证源自于小阴旦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源自于大阴旦汤方证;白虎汤方证源自于小白虎汤方证;竹叶石膏汤方证源自于大白虎汤方证;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方证源于小朱鸟(雀)汤方证;真武汤方证源自于小玄武汤方证。由《辅行诀》可以清楚看到,《汤液经法》的主要内容是记述某个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张仲景主要依据这些方证撰成《伤寒论》。”进而指出:“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而并不是依据《内经》。《伤寒杂病论》应隶属于《汉书》所载的经方家派系。”引申出来的另一个必然观点是:“由于《汤液经法》久已失传,遂多以为张仲景独出心裁,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过誉无稽之推崇。其实张仲景不过是《汤液经法》的杰出传人。”

                4.发现陶弘景《辅行诀》的意义

               
            陶弘景《辅行诀》的发现,对于考证《伤寒杂病论》所勤求博采之作、中国方剂学形成与成熟之时代、探讨《汉书》所载医经派、经方派之区分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汤液经方》对《辅行诀》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重大学术问题,非常值得重视。本人对《辅行诀》探研有年,最近又收集到马继兴先生整理《辅行诀》时所未见到的重要资料,正在重整之中。由于对《辅行诀》有所研考,所以对冯世纶先生所论述的几个重要观点,不仅表示赞同,而且亦有相同见解。

                二、条分缕析解读《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1.《中国汤液经方》全书四编,首编是《伤寒杂病论》探源,确认该书主要依据《汤液经法》而成书。第二编是《伤寒论传真》,第三编是《金匮要略传真》,第四编是冯世纶先生的老师胡希恕(1898~1984年)老大夫的重要著作《伤寒约言录》。这三部分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分析与解读。

               
            2.《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所用底本为明·赵开美《仲景全书》所刻之本。赵本《伤寒论》据北宋元佑三年(1083年)小字本翻刻,《金匮要略》据元·邓珍本翻刻,皆为佳本。《仲景全书》为治仲景之学者首选之本。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云:“近世治经籍者,皆以得真本为亟,独医家为艺事,学者往往不寻古始,方喻以下,恣意颠倒,清世唯有成无己本为稍完善,然尚不能窥其本源,是本之出(按:谓赵开美本),非论古方技者之幸欤?”冯先生以《仲景全书》中之《伤寒》《金匮》为底本,真可谓传其真矣!

               
            3.《伤寒传真》在仲景原文下设“解析”,在原方下设“方解”与歌括,皆为深思博考、读书得间之论,非泛论无实之比。如《伤寒论·厥阴篇》向称难解,考宋本《伤寒论》将《厥阴》4条提纲证(326~329条)与《厥利呕哕》篇合而为一,然于小注仍明确言之:“厥利呕哕附”,示人以考查之线索。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将此小注删之,遂令后人坠于五里雾中。《厥阴篇》4条提纲证与《厥利呕哕》病证分为两篇,其来久矣。林亿谓《金匮玉函经》为叔和撰次之书,太炎先生谓为“江南范汪以下诸师别得旧本,而采叔和校语及可不可诸篇以附之”,“王叔和生魏晋间,佛法未盛,不容言此,以此知为江南诸师所述,《千金方》又敷畅之”,又云:《金匮玉函经》“厥阴篇唯录纲领四条,而厥利呕哕自为篇”。考其合并之始,当始于孙思邈《千金翼方》。由于误合,乃令眉目不清。冯世纶先生及其师胡希恕先生对此进行多方研考。冯先生云:“后世对厥阴病争论最多,对厥阴病的提纲更是争论焦点。胡老对此历尽心血”,根据胡希恕先生的研究心得,冯世纶“受到胡老的启发,通过临床实践,在判断厥阴病上得心应手,认识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厥阴病之一,通过应用本方及乌梅丸等体会到,表阴证可从汗从表解,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处,……厥阴病邪无从出,故极易寒郁化热,呈现上热下寒之证”等等,这些精辟之论,对于深入研究厥阴病极有启发。

               
            4.《金匮要略传真》条文之解析与方剂之方解,将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于一,言而未尽之处,则加按语申说之,务使仲景之理论与方剂之精华尽量显示出来。不仅如此,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能够提出鲜明观点,极有继续深入研究价值。《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脉证》从“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至“夫诸病在藏故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一大段文字,冯先生说:“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指出,这篇文章的声调与学术源流显与《伤寒例》诸篇为一家之言,而与仲景所论大相径庭,当系叔和撰次之文”,《中国汤液经方》据其先师所论加以考证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来是经方六经辨证,注重辨八纲、方证之旨,本篇却引导后世辨脏腑、经络,对正确理解仲景学术、经方理论,设置了不少障碍”。

               
            胡老是清末名医王祥徵的弟子,王老先生以善用经方名著于时。胡老承其师说,深研经方,对经方理论有独到见解。他说:“《伤寒论》自成经方理论体系,《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的六经,而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发展的理论总结,即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反应于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的六类证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观点。柯琴《伤寒论翼》谓“六经”之“经”非经络之经,而为“经界”之“经”,即界限之意。从1899年至20世纪30年代,章太炎先生对《伤寒论》文献进行穷尽性的研究,撰写论文134篇,所论基本皆为《伤寒》。太炎先生在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音韵学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成就与学术声望淹没了他在《伤寒论》文献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与影响,而就其在《伤寒论》文献研究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而论,当时无出其右者。现在太炎先生的医学论文集已经结集成册,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第八册《医论集》。他在《论旧说经脉过误》一文指出:“《伤寒论》所以分六部者,各有所系,名目次第,虽袭《内经》,固非以经脉区分也。按《伤寒》太阳等六篇,并不加经字,犹曰太阳部、阳明部耳。柯氏《论翼》谓:经为经界。若其云过经不解、使经不传、欲作再经者,此以六日、七日为一经,犹女子月事以一月为经,乃自其期候言,非自其性质言矣。”胡老通过运用仲景经方的体会,认为《伤寒论》“六经”与《内经》之“六经”迥然有别,不是同一概念,这一观点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了。上个世纪50年代,胡老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写有《伤寒约言录》、《金匮要略约言录》两部珍贵油印讲稿,冯世纶将他珍藏的《伤寒约言录》收在《中国汤液经方》中,《金匮要略约言录》已经残缺不全,没有收进书中。《伤寒约言录》将《伤寒论》丰富的内涵以提纲挈领的简明方式予以概括,按照三阴三阳的顺序,解读各部疾病之类型、治疗法则、方剂之宜忌、表里之关系等等,详加解析,使繁复的内容,若网在纲,一目了然。谨以太阳病为例,胡老之解析如下(仅举提纲,不录其解):太阳病的意义、太阳病的三大类型、太阳病的治疗原则、发汗剂的禁用、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证与半表半里证的关系、表证与停饮的关系、表证与虚寒的关系、表证与瘀血的关系、表证与虚热的关系、表证与下利证的关系、表证与结胸证的关系、表证与痞证的关系、表证与风湿的关系。

                胡老通过理论的综合,结合临床治验,将太阳病的种种关系,加以分析综合,叙述得深入浅出,十分明白。

               
            5.《中国汤液经方》是融会师生两代人研究仲景著作的学术之作,冯世纶先生是胡希恕老大夫的弟子,几十年来,不忘师恩,继承师说,谆谆好学,复有发展。这部书是一部深入解读医圣学说的好书,既为初学《伤寒论》、《金匮要略》者之津梁,又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之宝筏。

                我对全书总的印象是:讨源纳流,执要说详,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巨细不遗,尤执弘纲,既有医理,尤近临床,高瞻远瞩,大论皇皇。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发表于 2005/8/21 17: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去能找到此书呀?
发表于 2005/10/30 18: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世纶说伤寒论的六经和经络无关,有点想不通,所以他的书不太敢看。
发表于 2005/10/30 23: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中医龙 at 2005/8/21 17:50:
何去能找到此书呀?

书店都有,我昨天刚买了 一本。好书啊!!!
发表于 2005/11/16 17: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有师傅,他的师傅还有师傅,这是肯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1: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