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373|回复: 8

当今医法-理法方药-发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7 14: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独孤园丁 于 2016/3/17 16:07 编辑

当今医法-理法方药-发热
(独孤园丁)


当今之时,大司天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在泉,时值下元。养生、治病均不能脱离此大气侯。
此篇所言理法方药,皆以此为前提。

外感,伤寒用六经辨证;温病用三焦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内伤杂病,以藏腑辨证为主,结合其它。

发热,有外感、内伤等。外感热在皮毛,内伤热在骨髓,治法不同。

一、外感发热

外感初起,俗称感冒,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祛风当用辛散。
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一般以风温和风寒为多见,在辛散中又分辛凉和辛温,这是治疗感冒的基本法则。
在这基础上,遇到挟署、挟燥、挟湿的,结合清暑、润燥、化湿;遇到患者内热素重或痰湿素多的,要结合清热、化痰。

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肺,故用辛散治疗的目的在于宣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职司治节。凡是感冒上出现寒热头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都是通过肺来治疗。当然,兼见胁痛的也用疏肝,兼见食呆恶心的也用和胃,总之是以宣肺为主,从宣肺结合其他方面。

感冒被认为是小病,但小病亦不好治,尤其是当前抗生素乱用的时代。感冒失治或误治,进一步发展,导致发热,病已深了一层。

1、风寒发热:
以疏风、散寒、宣肺为大法。

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周身肌肉关节疼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而数。

(1)外感,方用:

柴胡、黄芩、荆芥、半夏、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四时不正之气,来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荣卫,故用柴胡、荆芥,先散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内,又有半夏以祛痰,使邪不得挟痰以作祟,黄芩以清火,使邪不得挟火以作殃,甘草调药以和中,是以邪㪚而无伤于正气也。

(2)邪居腠理之间,必须用汗药以泄之,方用:

荆芥 防风 甘草 桔梗 苏叶( 各壹钱) 白朮(五钱) 云苓( 叁钱) 陈皮(五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君白朮,盖人之脾胃健,而后皮毛腠理始得开合自如,白朮健脾去湿,而邪已难存,况有荆防苏梗以表散之乎。

(3)伤寒重症,在北方寒地,也可用麻黄汤(原方减量,得汗即停用,不可重复使用);南方也可用香苏饮。

(4)表寒未解(含半表半里),邪又入里化热(外寒里热),如肺炎、腮腺炎、淋巴腺肿大、乳腺炎、耳上下肿等(未化脓之前),可用柴胡石膏汤表里双解:

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炙甘草、生石膏、连翘、枳壳、桔梗、生姜、大枣
本方退热,其效如神,3剂之内多能热退病愈。

(5)外感风寒,内伤湿食,出现寒热、头痛、呕恶、胸膈满闷等症
,可用藿香正气散和解。

2、风温发热
以疏风、清热、宣肺为大法。

主证:发热,恶风,自汗出,头胀,口干,舌苔薄黄,脉象浮滑而数,或两寸独大。

发汗以辛凉为法。

方用:
轻剂用桑菊饮;平剂用银翘散;重剂用白虎汤。

典型方剂桂枝汤,用以治风及温病乃千古之误!
风为阳邪,桂枝辛温,治风或温病乃抱薪救火!
虽仲景有言桂枝汤为治风及温病之方,实为治风寒相合但寒偏多(恶寒为主)之方,而温病之治,仲㬌之后有叶天士、吴鞠通达到顶峰,所言理法方药甚是精到,应遵之。

3、暑邪发热
人感此症,必然头晕口渴恶热,甚则痰多,身热气喘。

方用:
人参( 壹钱) 白朮(伍钱) 茯苓( 叁钱) 甘草(壹钱) 青蒿( 壹两) 香薷( 三钱)陈皮( 壹钱)
水煎服。
一剂愈。

如皮肤如蒸,伴见头痛头重,倦怠,烦渴,可用加味香薷饮。

4、湿邪发热
多因感冒雾露之邪,伴见头胀如裹,胸闷,一身烦疼,可用神术散。

5、湿热发热
以清热化湿为法。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一经结合,不易分解。发热证中最常见的湿温病,治疗时如剥茧抽丝,去了一层,又来一层。

湿温病,身热上午较低,午后增加,两足不温,伴见头痛、自汗、心烦等热证,及胸闷、恶心、舌腻等湿证,又有口干不欲饮,饮亦不多,且喜热汤等矛盾现象,严重的出现神昏,亦时明时昧,不同于纯热证的狂躁不安。

治疗湿温必须清热化湿兼顾,并考虑湿邪偏胜或热邪偏胜,斟酌轻重而用药,同时结合宣透、疏郁、淡渗、缓泻等方法,来分解病势。

湿热证清热不难,化湿较难;如果不化湿,很难使热清解。最忌见热清热,不仅热不能清,反使湿愈凝滞,造成缠绵的局势。

常用方:
三仁汤:
竹叶、滑石的清,厚朴、半夏、蔻仁的化,杏仁的宣,通草、薏苡仁的利。

甘露消毒丹:
黄芩、石膏、连翘的清,蔻仁、藿香、菖蒲的化,薄荷的清宣,木通、茵陈的清利,再结合川贝、射干化痰利咽。

其他如杏仁滑石散、黄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散、平胃散等。

湿热证以清化为主,在发热证上不能单靠清化,尤其初起多挟表邪,应兼宣透疏解。
兼表证者用藿香正气散等。

对一般的湿热证,在清化的治则上侧重化湿,也应结合宣透,对湿热互结者,用藿朴夏苓汤为主,或黄连温胆汤等。
即使到神昏阶段,用神犀丹而不用紫雪、至宝,也是取其清热安神之中兼有化浊开窍作用。

6、秋燥发热

(1)燥症初起,本气为病,喉干口渴,干燥不吐,痰干咳嗽不已,面色日红,不畏风吹者是也(因金乃克木)。

方用:
麦冬 元参( 各伍钱)桔梗( 叁钱) 花粉 甘草(各壹钱) 陈皮( 参分) 百部(捌分)
水煎服。

(2)如发热,但热势不甚,伴见鼻干,干咳,口唇枯燥脱皮,可用桑杏汤。

7、寒热往来
以和解为法。
方用小柴胡汤。
用于少阳证。
发热证中有忽寒忽热,一天内可以数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
所谓和解,是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不使邪再犯,解其表仍使邪从外出,含有安内攘外的意义,目的还在驱邪。

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清热透邪,人参、甘草和中,佐以半夏、姜、枣止呕而和营卫。

这方法不仅用于外感发热,内伤杂证出现不规则的寒热往来,也能用来加减。

和解法主要用于外感内伤错杂的证候,用调和的方法来解除外邪。
比如藿香正气散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食,出现寒热、头痛、呕恶、胸膈满闷等症,用藿香疏散和中,兼治表里,苏、芷、桔梗散寒利膈,帮助发表,朴、夏、陈、腹化湿行气,帮助疏里,再用苓、术、甘草补益正气。

凡是具有安内之力及攘外之能的,都属于和解的范围。至于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虽亦不离和法,但作用不同。

8、其他伴有发热的病证
痄腮:耳前后漫肿疼痛,在辛凉解表基础上用柴胡葛根汤;

乳蛾:咽喉红肿,咽饮梗痛,在辛凉解表基础上用甘橘射干汤;

牙痈:牙龈肿痛化脓,在辛凉解表基础上用泻黄散;

赤眼:目红,迎风流泪,在辛凉解表基础上用洗汗汤;

另有叶天士先生所传眼科奇方,存留济世,屡试屡验,试应患目之金针,有瞽复明之妙,不啻回天再造之功:

凡白眼珠有红丝,微痛者,宜用荆芥汤治之。

荆芥汤:
荆芥防风川芎蔓荆子赤芍蝉蜕青葙子菊花生地车前子各一钱甘草四分生姜一片引。

如大眼角红肿,心火也。仍用荆芥汤,加酒炒黄芩四分,木通少许,引用淡竹叶八片,生姜一片。

凡白眼珠尽红肿痛,失眸流泪者,火盛也。宜用凉血散火汤。

凉血散火汤:
生地二钱赤芍蝉蜕黄芩丹皮荆芥归尾防风柴胡各八分车前子一钱生姜一片引。

如头痛恶风,或发热,加羌活八分;眼痛不可忍,口渴,加酒炒黃连八分;肿不消,红不退,加红花四钱。

此乃百发百中,慎勿轻视。

二、内伤发热 

1、表里均热
表热当汗,里热当清当下,表里双解是大法。

发热时表里证俱见,或传变后表证未除,又见里证,可以疏表清里或汗下同用,称作表里双解法。

宜用:
(1)三黄石膏汤。
治疗表里、上下均热,脉象洪数。
麻黄、豆豉解表热;石膏、山栀、黄连、黄芩、黄柏清内部上中下三焦之热。

(2)凉膈散:
薄荷、山栀、连翘、黄芩疏表清热;芒硝、大黄攻下。

(3)防风通圣散(很常用):
治疗寒热,目赤,鼻塞,口苦口干,咳嗽,咽喉不利,便秘溲赤等症。
麻黄、防风、荆芥、薄荷、桔梗宣肺散风;黄芩、栀子、石膏、滑石清里热;芒硝、大黄泻实通便;又因饥饱劳役、气血茀郁,加入当归、芍药、川芎、白术、甘草等调肝健脾。

另外,对于两经同病,如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少阳阳明合病用柴胡升麻汤,也可称为双解法。

2、气分热证
这种证候最多见。
里热,主要用清法。

外感发热,汗出不解,病邪传里,初步在肺。
身热持续,不恶寒,进一步到胃,反恶热,午后热势增高,均伴有口渴引饮,舌苔薄黄,脉象滑数。特别是邪热入胃,脉转洪大,渴欲冷饮。
这时候不能再发汗,汗后有阳亡阴竭的危险;也不可早用养阴,防止阴遏阳伏的病变。
在肺用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石膏;在胃用白虎汤。
这方法主要是采用微辛甘寒的药物,一方面保持津液,一方面使热邪仍从肌表缓缓透泄。

表邪传里后的发热属于里热,主要用清法,清法又分甘寒和苦寒。比如里热出现心烦、错语等症,不是甘寒所能胜任,便用黄连解毒汤等苦寒剂。
甘寒:使邪从汗解,主清肺胃之热,能生津
苦寒:使邪从下泄,泻三焦之火,从燥化而伤液。
发病初期,不宜早用芩、连之类。

3、营分发热
以清营解毒退热为大法。

用于温邪或温毒或伤寒化热传入营分发热,须用清营解毒。
清营和清气是发热的两个重要治法,应该清气而早用清营,反使邪郁不解;应当清营而仍用清气,亦使邪热燔灼滋变。

如何辨别邪入营分?最明显的是舌尖红,渐至舌质俱绛,伴见心烦、神昏、出血和斑疹等。常用清营汤、清宫汤。吐血、衄血严重者用犀角地黄汤,神昏谵语者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

发斑发疹由热入营分引起,身热不解,肌肤出现红点红斑,一般用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生地、丹皮及化斑汤,严重的用犀角地黄汤。

清营解毒并不专恃凉血,因为邪入营分大多由气分传入,已经传入营分之后犹可望其转入气分,如果一派凉血清血,反使愈陷愈深。当然,这是指一般而言,倘若热势深入营分,甚至动血,只需凉血清血,无需再用清气。

如大头瘟证,初起发热微恶风邪,数天后即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面红肿、目不能开,宜普济消毒饮:
薄荷、柴胡、牛蒡清泄风热,黄连、黄芩、连翘、玄参、板蓝根等重点泻火清营解毒。

4、郁证发热
以舒郁为法。

郁证发热,在原因以七情为主,在内藏以肝胆两经为多。
主证:
午后低热,或忽寒忽热,或心情不舒畅即觉浑身轰热,伴见急躁、恼怒、头胀、耳鸣、睡眠多梦易醒,妇女月经失调等症。

治宜舒畅肝气而散热邪:
(1)傅青主方:
当归 柴胡 陈皮栀子 甘草( 各壹钱) 白芍花粉( 各贰钱)
水煎服。
凡肝木郁者,此方一剂即快。

(2)景岳之化肝煎

(3)丹枙逍遥散
因肝病而影响脾胃,兼有纳呆、嗳恶、大便不调等症状者。

郁证发热大多病史较长,体力较弱,尤其发热起伏不定,能使气血暗枯,肌肉消瘦,妇女月经闭阻,形似虚劳,而且亦能成为虚劳。此时不宜苦寒泻火,亦不宜滋腻峻补,当用微苦泄热、微辛理气,凉润以滋燥,宣通以散郁。

叶天士医案里曾说:“五志过极皆火,但非六气外来,芩、连之属不能制伏,固当柔缓以濡之,合乎肝为刚脏,济以阴柔,亦和法也。”他常用生地、天冬、白芍、阿胶、女贞子、丹皮、郁金、薄荷梗、钩藤、夏枯草、橘红之类。

5、气虚、阳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乃东垣甘温除大热圣方。

毋庸置疑,东垣之甘温除大热法,是远超西方医学而大大领先于世界的理论与经验。

甘温除大热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指气虚或阳虚所致之发热。
其发热程度可随阳气虚衰、虚阳亢奋的程度不同而不同,亢奋程度重的则发高热,否则发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
既为“大热”,又云“热者寒之”,何用甘温之热而不用苦寒?

此现象热而本质寒!
气虚、阳虚为寒,故用甘温。
本寒为何显热症?
不知太阳寒水之气有四:本气为寒,标气为太阳,中气(化气)为少阴君火,复气为太阴湿土。故此“热”为寒从标、从中之化也!

内伤所指大热,以外感发热白虎汤证为对照也,为了区别于白虎汤证,故不言壮热,而称之为大热耳。

对于虚实夹杂证,采用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剂以外,还应根据中气虚弱之轻重、累及藏腑之多寡,兼挟证之有无等等而辨证加减。
对于气虚与实邪兼挟之发热,并非单纯虚热者,治疗除了甘温益气以外,并不排除配合苦寒药,这也符合东垣补中益气加减黄芩之类法。因此东垣在补中益气温方后加减多达25条,足以示人辨证加减之重要。

甘温除大热法,其用方并不拘泥于补中益气汤,还选用升阳散火汤(东垣)、升阳益胃汤(东恒)、黄芪人参汤(东垣)、归脾汤、四君子汤以及桂附八味丸引火归原法等等,进行治疗。

对于高热(39C以上)证,还可用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治疗;对于中热(38C左右)证,还可用桂甘龙牡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治疗。

6、产后劳倦发热
产后劳倦内伤之发热,用当归补血汤。
这是后世发展了李东垣的理论与经验。

7、痰涎宿食结聚发热
以催吐为法。

心中懊恼,或曾经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聚作痛。
仲景曾用栀子豉汤催吐,后来此法少用。

以栀子豉汤催吐,加厚朴、橘红化痰通滞;桔梗、枳壳调畅胸中气机。

8、肠胃积滞发热
以消导为法。

用于肠胃病,因饮食不节引起呕吐或泄泻,同时身热随起。
宜用保和丸消运食滞,热自降低。

痢疾发热,多因肠有积滞,用枳实导滞丸泻下,热亦随解。

倘若久泻久痢不止,不因外感而虚增发热,多数由于伤阴所致,不仅无须疏散,而且禁用消导。用阿胶连梅汤加减。

9、便秘发热
以清热通便或下法通便为法。

伤寒和温病邪传中焦,胃中热盛,势必消耗津液,影响及肠,大便秘结。此时非但发热不退,而且热势蒸蒸,有增无减,日晡更剧,严重的出现烦躁不宁,神昏谵语,舌苔黄腻而糙,或生芒刺。

通便是退热的重要治法之一,在一般的发热证上,可以结合其他治法使用。

清热通便:
宜用凉膈散。
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双重作用,对一般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患者,有相当疗效。

下法:
视病情使用承气汤。

通便法的目的是使通便后退热,所以兼有清热、解毒、护阴、生津等作用,与一般通便不同。

10、瘀血发热
以祛瘀为法。

气血在生理上十分重要,在病理上气郁和血瘀能使功能障碍,产生多种疾患,发热是其中之一。

发热出现狂证而不是热入心包,兼见小腹急结,小便自利得,《伤寒论》称为“蓄血”,用桃仁承气汤。

伴有瘀血的发热,不是单纯的退热药所能收效,必须结合祛瘀。

新产发热患者,神情极疲,又似昏糊,小腹结痛,为瘀血未净。
用失笑散加味,下血块,则热退神清。

凡是气血阻滞如外科肿疡引起的发热,亦宜用和营消散,不以清热为主治。

三、小儿发热

1、外感
(1)感冒风寒方

柴胡五分白术一钱茯苓三分陈皮二分当归八分白芍一钱半夏三分炙草三分
水煎热服。

(2)外感病通治方

小儿外感,或伤风伤寒,或咳嗽,或发热,或不发热,或头痛,或鼻塞,或痰多,或惊悸,或角弓反张,皆以此方通治之,无不神效。

小儿外感病通治方:
  柴胡七分,甘草三分,桔梗五分,半夏三分,黄芩三分,白芍二钱,白术二钱,当归五分,陈皮二分,茯苓五分,水煎服。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实火也,加栀子一钱;按之不痛者,乃虚火也,加甘草八分、贯众五分、广木香三分、乳香一分;胁痛者,加芍药三钱;腹痛者,以手按之,手按而疼甚者,乃食也,加大黄一钱,按之而不痛者,乃寒也,非食也,加肉桂三分、干姜三分;有汗出不止者,加桑叶一片;眼痛而红肿者,乃火也,加黄连三分、白蒺藜一分;喉痛者,加山豆根三分。

2、内伤
不拘早晚发热,俱用万全汤神效。

柴胡 白朮 黄芩神曲( 各参分)
白芍 麦冬( 各壹钱)当归( 伍分) 茯苓( 贰分)甘草 苏叶( 各壹分) 山查(参个)水煎服。

冬加麻黄壹分,夏加石膏参分,春加青蒿参分,秋加桔梗参分,有食加枳壳参分,有痰加白芥子参分,吐加白蔻壹粒,泻加猪苓壹钱。

小儿诸症,不过如此,不可作惊风治之,如果有惊风,加人参伍分,其效如神。

凡潮热、积热、疟热,乃脾积寒热,俱用姜梨引。

柴胡、人参、黄芩、前胡、秦艽、甘草、青蒿各壹分,童便浸晒干,生地一寸,薄荷二叶,或生梨生藕一片,水煎服,甚效。




补充内容 (2016/4/14 10:04):
小儿发热
是否发烧?以平人与小儿相同的部位(同气同经同时)去测温差,以确定是否发烧。
1、饮食过度不化积食致发烧,四肢掌心热,消食即可退烧而痊愈。2、长牙致发烧,因土虚不能治水(肾主牙),调理脾胃即愈。3受惊吓腹胀发烧,收惊即愈。
发表于 2016/3/22 16: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of9798 于 2016/3/22 16:53 编辑

您好,想跟您咨询一下!
男,33岁,失眠3年左右,早醒(有时候2点多,有时候4点多,醒后不易入睡),身体感觉无力,容易饥饿但是不能多吃,吃多不消化,嗓子和胃部感觉有气堵住,大便有时不成形!冬天的时候,口不渴,但是小便清长!双脚发凉冬天严重,双手正常。

舌:中后部舌苔厚腻,舌下静脉怒张,舌体颜色正常,舌前部有三条小裂纹,舌苔水滑,舌体胖大!

脉象:整体上左脉无力,右脉有力(应该是紧细,左右弹人手的感觉明显),左尺弱(沉取基本感觉到一点点),左关无力(中取),右关(浮取细,中取紧细,沉没有),右尺中取有紧细。

吃过桂枝汤,真武汤(胃部不适,去了附子就好了,本来是想对小便清长的,基本没有效果),吃一点麦冬或者百合,晚上基本睡不着!吃过含有熟地的药,胃部不舒服。吃过桂附地黄丸一周,基本没效果!

希望先生能给个大体的方向或者方子都行!
谢谢了!
ps:脉象上,大体的肯定没错,左尺和左关也应该把的不会有问题,右手脉细应该没错,紧(左右弹人手特别明显)有力。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2: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kof9798 发表于 2016/3/22 16:47
您好,想跟您咨询一下!
男,33岁,失眠3年左右,早醒(有时候2点多,有时候4点多,醒后不易入睡),身体 ...


易饿不消化是脾阳气虚。
小便清长,双脚发凉,而双手正常,是下焦肾阳虚寒,心阳不虚。

舌有生理性先天性的裂纹舌,属正常;如是病理舌裂,一般由于精血亏虚,或阴津耗损,舌体失养。
舌体胖大是脾之阳气虚衰,舌苔水滑是兼寒湿。
苔厚腻,主湿浊、痰饮、食积。
舌下静脉怒张,主瘀血。

脉象反映:
左脉无力,右脉有力:左为升(肾、肝),右为降(肺),应该是肾阳虚寒,肾水不生肝木,相火不生脾土。
紧为寒,或痛,或积;细为血虚。

治疗方向:
主治:中焦阳气虚,下焦肾阳虚寒。
兼治:祛痰、湿,补血、活血、化瘀。
或有食积。

吾非医,不便开方。

用药上尽量少用或不用桂枝、附子,与当今运气不符。

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16/3/23 13: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孤园丁 发表于 2016/3/23 12:30
易饿不消化是脾阳气虚。
小便清长,双脚发凉,而双手正常,是下焦肾阳虚寒,心阳不虚。

谢谢先生!

附子用胃部不适!

自我判断为血虚寒兼有淤血(当归、川芎、芍药、桂枝、山茱萸少用),脾肾阳虚及湿气重(干姜、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骨脂、杜仲、大枣),不知道在哪篇文章看过,左手脉弱,右手紧盛,为伤食食积之脉,根据自己过往经历却有伤食,但是下焦虚寒确实也有,可是根据自己用药的体会,滋阴药一般不能用(如生地、麦冬、百合等)胃部不适,附子不能用,补骨脂和杜仲用上问题不大,看出来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所以想第一步补脾胃、消食、降胃气,第二部补肝肾收工。

第一步用药:当归、桂枝、干姜、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枳实、焦三仙、陈皮、厚朴。

麻烦先生再看看,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6: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kof9798 发表于 2016/3/23 13:31
谢谢先生!

附子用胃部不适!


具体方子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也不方便点评。
总体上,中焦应以四君为主,兼补命门火,无火不能生土。

干姜、桂枝之类少用,辛热伤阴,可选平和之品。

建议找有经验中医开方。
发表于 2016/3/23 16: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孤园丁 发表于 2016/3/23 16:07
具体方子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也不方便点评。
总体上,中焦应以四君为主,兼补命门火,无火不能 ...

谢谢!

找过,效果一般!

没有办法,自己学习自己开方!谢谢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1: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kof9798 发表于 2016/3/23 16:47
谢谢!

找过,效果一般!



同感。
祝你成功!
发表于 2016/3/23 21: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很多都是应用傅山的医学理论
发表于 2019/10/11 14: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2: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