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网上找到的一篇文章,我把它贴出来,让明眼人辩之
--------------------------------------------------------------------
杨复青医师说:中医的《六经伤寒病辩证》和《卫气营血温病辩证》都是归纳法的辩证方法。
伤寒病和温病是中医对各种传染病(有发热为特征)广泛代名词。张仲景《伤寒论》记载的病和西医的流感、疟疾、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胆囊炎、风湿病、赤痢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相同。吴鞠通《温病条辩》记载的病和西医的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猩红热、白喉、恶性间歇热、流行性腮腺炎和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相同。中医通过归纳法
把冬春季好发的各种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归纳为《六经伤寒病辩证》理论。把夏秋季好发的各种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归纳为《卫气营血温病辩证》理论。何祚庥院士说“中国传统科学归纳法没有”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方舟子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更是站不住脚的。
《中医学》中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和叶天士、吴鞠通的《温病学说》是中国传统科学归纳法的范例。
什么是《中医学》中的“证”?孙弼纲说:所谓“证”者,是一群症状与体征的综合。“证”,不是指孤立的症状,“证”是从考虑病人全身情况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状态,以及疾病演变的趋势,并指示了治疗要求的观察的综合。其可贵之处,便是在于反映了病人的整体情况,它使医生从思想上直到具体治疗措施上都不脱离“人”而单独去治“病”,不脱离“整体”而去治疗“局部”。这正是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这一观点来对人体变化进行考虑的结果。(节录于孙弼纲《论中医“辩证论治”中的辩证思想》一文)。
《中医学》中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就是:把疾病的发展变化按其表现的证候不同分为六个阶段或类型(即六经)——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疾病发展过程中,六经证可按次递传变(叫传经)或不按次递传变,只固定于某经(叫不传经)或几种传变结合(叫合病),或疾病一开始就出现较晚阶段的证候(叫直中)。根据六经类型给以相应的治疗措施,这种《六经辩证》方法由汉朝长沙市市长张仲景首创(有案则审案,无案审则“坐堂”行医,一身兼两职,著《伤寒论》)。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创立温病学说,吴鞠通《温病条辩》,以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作为治疗温病的基础,开劈了“随证疗法”的另一溪径,作为六经辩证之外的另一体系。
㈠《六经辩证》方法
⒈太阳病(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热病初起阶段,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鼻流清涕、咳嗽等(表证),治疗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
⒉阳明病(胃肠热症状为主):热病入里的阶段,证:高热不退(阳明实热证)、口渴、便秘,治疗方剂有白虎汤和大承气汤。
⒊少阳病(肝胆症状为主):热病亚急性阶段,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半表半里证),治疗方剂有大小柴胡汤。
⒋太阴病(胃肠寒症状为主,急性肠胃炎症状):证:腹泻、呕吐、不发热,治疗方剂有理中汤。
⒌少阴病(心功能低下症状为主):证:不发热,肢冷、困倦、嗜睡、脉微细,治疗方剂有四逆汤。
⒍厥阴病(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证:四肢厥冷、神志紊乱、治疗方剂有当归四逆汤、至宝丹。
㈡《温病学说》: 温邪上受首犯于肺逆传心包。病程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治疗时在卫汗之,在气清之,入营透热,入血凉血。
⒈卫分(上焦病,急性支气管炎):证:恶寒发热、有汗不透、头痛、咳嗽、口渴、舌苔薄白、脉浮数,治疗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
⒉气分(胃肠热症状为主):证:高热不恶寒、烦渴自汗、舌苔黄、脉浮洪而数,治疗方剂有白虎汤。
⒊营分(乙型脑炎症状):证:发热、舌绛红、苔黑、神昏谵语、脉细数弦,治疗方剂有清营汤、紫雪丹、至宝丹。
⒋血分(斑疹伤寒、猩红热):证:有营分症状、斑疹、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发狂,治疗方剂有化斑汤和银翘散加减。
5.三焦:①上焦(手太阴肺系温病,人体上部,热病初期,或叫呼吸系统疾病),证:头痛发热口渴面赤咳嗽。治疗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②中焦(足阳明大肠经即消化系温病,人体中部,热病中期),证:舌苔黄有芒剌,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眼球颜面充血,甚则谵语神昏,治疗方剂有白虎汤和大承气汤。③下焦(足厥阴肾经,人体下部,热病末期,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证:少腹硬满、大便秘结或腹泻、身热面赤、口干舌燥、舌硬神昏、脉结代甚则一息才2次或脉细促。治疗方剂有当归四逆汤、至宝丹。
㈢伤寒和温病的《寒热疗法》:同病异治。寒者热之(病者呈迷走神经亢奋状态,“阴亢阳衰型”,用温热药治疗)和热者寒之(病者呈交感神经亢奋状态,“阳亢阴衰型”, 用苦寒药治疗)。
症状 寒法 热法
咳嗽 小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腹泻 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 理中汤、四逆汤
尿少 五苓散 龙胆泻肝汤
吐血 犀角地黄汤 侧柏叶甘草干姜汤
㈣六气(风寒暑燥湿火)的病因学和疾病分类学
①风:大风的天气(《气候学》)。风为物质运动之性的表征(佛说:“四大”即地水火风)。甲木生风,甲木在头(《命理学》)。中医的风证:神经系统的病理状态,如中风;或急性热病的前驱期症候群,如头痛,全身酸痛,四肢疲乏等。
②寒:寒冷的冬天天气(《气候学》)。空气的温度低。副交感神经系统偏亢奋的状态,或机体反应迟缓,如疲乏不堪,脉沉缓迟,舌质淡白多津。
③暑:酷热的暑天天气(《气候学》)。交感神经系统偏亢奋的状态,如中暑,多汗、心率快,全身酸痛,四肢疲乏等。
④燥:干燥的秋天天气(《气候学》)。空气的湿度不够。机体内如气管分泌物减少,干咳无痰的情形。
⑤湿:潮湿的辰三月春天天气(《气候学》)。湿度(水)为物质之性的表征(佛说:“四大”即地水火风)。空气的湿度大。机体内如胃肠功能下降,舌苔黄厚有津、或皮下浮肿(心肾功能下降)或痰涎涌盛(气管分泌物增多)的情形。
⑥火:酷热的夏天天气(《气候学》)。温度为物质之性的表征(佛说:“四大”即地水火风)。空气的温度高。交感神经系统呈亢奋的状态,如高热不退,脉数,舌质绛红,津少等。
㈤温病的治疗原则:温病的共通症状(归纳法):发热、舌燥、口渴咽干、心烦、出汗、头痛、衄血、发狂、儋语、昏睡、抽搐、脉洪数。
⒈解热生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中的知母和石膏,退热止渴有奇效。人参、生地、麦冬和玄参,生津有奇效。阳明实证“急下存阴”,用生地、麦冬和玄参加入承气汤内(即增液承气汤)有特效。温病初起,不用麻黄和桂枝,而用银花、连翘、枝子之类。
⒉对症疗法。如寒者热之,热者汗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祛则重之,壅则宣之,滞则通之,秘则泄之,著则滑之,脱则濇之,燥则湿之,湿则燥之。
⒊强心提神救脱:“温邪逆传心包”(神志紊乱),神昏儋语时用至宝丹、紫雪丹、牛黄丸。
⒋慎用汗吐下法:因温病为热性病消耗体液不少,故慎用汗吐下三法。
[ Last edited by 白茅 on 2006/5/19 at 16:2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