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084|回复: 3

论《伤寒论》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0 18: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斌论《伤寒论》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的关系原创 2015-07-24 陈斌
编辑/王超 校对/王珓、居业等

I 导读:这篇文章谈了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之间的关系,陈老师几经增补,希望能给中医书友会的读者足够详细的解读。如果各位稍懂运气学的话,相信会启发很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伤寒论六经辨证思想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的最高层次理论,早在内经就有运气7篇详细阐述了五运六气致病的特点和治则。五运六气是外感疾病之源。研究外感疾病无法脱离了五运六气,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本治疗外感疾病的专著。其在书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明确昭示后人自然界的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因此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必须应用五运六气学说才能正确理解。

一、何谓五运六气

五运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五运又分大(中)运、主运、客运。主运是分主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五运之气,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正常气候变化,年年固定不变。主运分五步,每步一个运季,每个运季的时间是七十三日零五刻,客运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异常气候变化,它以该年的大运为初运,其五行相生,太少相生(太生少,少生太),分五步,运行及每步的时间与主运相同。年运与岁气的推算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六气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气,即四个节气为一气。又分为主气、客气。

主气是指主时之气,共六步,一岁一周,万年不变,分别主一年中六段时间的正常气候。

初之气: 厥阴风木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二之气: 少阴君火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三之气: 少阳相火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四之气: 太阴湿土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五之气: 阳明燥金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终之气: 太阳寒水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客气是指各年时令气候的异常变化,它同主气一样分六步,但主气年年固定不移,客气却年年有变化。客气是依每年岁气的变化而推算出来。

二、六经的实质是六气为本,六经为标

伤寒论的六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传变规律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其开阖枢的关系是:太阳、太阴为开,少阳、少阴为枢、阳明、厥阴为合。

伤寒六经是由内经的五运六气得来,六经即六气也。人在天地之中,感受天地之气而生。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伤人,各有所偏好。如风易犯肝,入厥阴,燥易犯肺,入太阴肺。火易伤心,入少阴心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因此,六经即是六气,通过经络(手足六经)和人体脏腑形成一个体系。故经络是以六气和相应的五脏六腑冠名。如足厥阴+肝=足厥阴肝经,根据“同气相求”原理,说明风邪易伤肝,同时也说明足厥阴肝经可以是治疗风疾、肝脏疾病和肌肉筋脉疼痛的问题。同理手少阴+心=手少阴心经也是如此。

另外,通过经络也可以揭示脏腑的功能。如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因为脾属太阴,为湿土,本身容易感受湿,根据“阴阳相吸”或“异性相吸”原理,故喜燥恶湿。而胃属阳明,为阳土。容易感受燥邪化火伤津,故喜润恶燥。所以说经络是人(或者说是生命体)与自然(五运六气)沟通的通道。确切地说,经络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濡养肢体的通道。故《内经》言:“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 《灵枢•经别》)“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六经的实质就是六气为本,六经为标。寒气主太阳,燥气主阳明,相火主少阳,湿气主太阴,热气主少阴,风气主厥阴。即知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心火、厥阴风木六气。也要知道六经包括手足六经。即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太阴包括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

如此,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太阳病除了恶寒发热的桂枝汤证,还有热入膀胱蓄血的抵当汤证。热入阳明的白虎汤经证和三承气汤腑实证。手足厥冷的少阴寒化四逆汤证和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

二、六经病是客气加临主气侵犯人体所表现的症状和总结:

《素问·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之变化,也必然影响人体。也就是说,人体含有五运六气的信息,由于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必然在人体上表现出来。

张仲景曰:“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可以推测,张仲景时代的同样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同样经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也就是说主气春夏秋冬即二十四节气是不变的,不同的是人的体质和环境及特殊气候也就是客气的不同。

高世栻在《医学真传》中说:“天地至大,人物至广,不外阴阳五行之理,五运,即五行也,六气,即三阴三阳也。故木、火、土、金、水曰五行;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曰六气,五运合五行,而六气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时而生万物,人以此成有形而合无形。是五运六气实乃医学之根源,神农本之而著药性,黄帝本之而著《内经》,仲师本之而撰《伤寒》、《金匮》。 ”

“盖厥阴、 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曰六气,风、热、湿、火、燥、寒曰六淫。天有之,人亦有之,故居其内以通脏腑者,六气也;居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天之六淫,与人之六淫,无时不惑,讵必病也?”

在桂林古版本《伤寒杂病论》特别载有六气主客致病及司天在泉主胜客胜特点和胜复特点做了详细的阐述。

如在《六气主客第三》问曰:六气主客何以别之?师曰: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年,此名主气;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此名客气。”

即主气的顺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客气的顺序是先三阴后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这个是自然的气候状态。所谓“居其内以通脏腑者,六气也。”(《医学真传》)

而我们看六经的传变规律是先三阳后三阴,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致病状态刚好与客气是相反的顺序。这种情况能用巧合解释吗?!

我们看看张仲景是怎么论伤寒的。张仲景说:“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之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伤寒论·伤寒例第三》)。霜降以后至春分之前,这是进入终之气,是太阳寒水主气。“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因为人体外为阳,内为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太阳为大阳,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首当其冲。

而六经的传变是病理的,是由外到内的,因此,是客气的逆传。故有“尺寸俱浮,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正如高世栻所说:“居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天之六淫,与人之六淫,无时不惑,讵必病也?”(《医学真传》)因此,在治疗方面指出“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斯方治”。

三.六经病提纲与客气、主气的关系:

我们来观察六经客主加临和伤寒论六经提纲的关系,因为主气万年不变,故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只能是客气。其关系如下:


初气
二气
三气
四气
五气
终气
客气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寒水
燥金
相火
湿土
心火
风木
主气
厥阴
少阴
少阳
太阴
阳明
太阳

风木
心火
相火
湿土
燥金
寒水


从这个致病表,我们来看伤寒论六经辨证。

在伤寒论中具有首言“伤寒”的条文98条,其中太阳病篇中占52条。厥阴篇24条,两篇占77%之多。从致病模型看,太阳病为初气,厥阴病为终气。都有太阳寒水和厥阴风木。“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天地之间以寒和风邪为主。因此身体外感风寒的机会多,这是符合四季气候变化特点的。也符合《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的观点。阳明篇13条,少阳篇4条,太阴篇1条,而少阴篇一条都没有。

从致病模型来看,少阴君火克肺金,以火为主,没有寒。

从方来看:太阳病篇53方,阳明病篇10方,少阴病篇15方,厥阴病篇只有5方,少阳、太阴篇无。从运气客主加临来看,三气、四气客主都是少阳相火和太阴湿土,致病因素单一,变化不大,没有新的方药。方药变化最大的是太阳病篇,由于客气是太阳寒水,主气是厥阴风木,水生木,客生主,为顺,以寒为主。故太阳病篇方药最多,有53方。

从六经条文来看:少阳病和太阴病的条文最少,少阳篇仅只有10条,太阴篇只有11条。从致病模式看少阳病和太阴病为三气和四气,其主客气都是一致,较为单纯。因此条文较少。

从标本中气理论来看,少阳太阴从其本,故为热为寒,较为单纯。而太阳少阴或从标或从本,较为复杂,故治法方药较多,尤其是太阳病。而阳明厥阴从其中,阳明为燥金,多表现为阳明从火化,故有三承气汤等。厥阴篇主要是寒化,如下痢5死症等。

伤寒六经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初之气,客主加临。太阳寒水加临厥阴风木,水生木,客生主为顺,为相得。寒水制约风木,有风的特点和寒的特点。故有可见头项强痛而恶寒,为风寒犯表,故治以辛温解表。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主。

《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也说明“五邪伤人,各有法度”,寒邪伤人,易犯表,容易侵犯太阳膀胱经。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二之气,少阴君火克阳明燥金,火克金,主克客,为逆。以心火克燥金为主。故见阳明燥实之症。治以通腑泄热,以三承气汤为主。

《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三之气,客主都是相火,以火为主,故表现为火性炎上之口苦,咽干、目眩。《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四之气,客主都是湿土,故以湿盛为主。脾主大腹,湿盛故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症。《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以四逆汤为代表方。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五之气,少阴君火克阳明燥金,火克金,客克主,为顺,以火为主。阳损及阴,阴阳两伤,可见脉微细,但欲寐。故有少阴寒化之四逆汤和少阴热化之黄连阿胶汤。事实上,本条是言其经证的特点。少阴为心、肾。临床上,心、肾阳虚者即可见脉微细,但欲寐。故主方应该是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为终之气,主气是太阳寒水,客气是厥阴风木。水生木,主生客,为逆。为凶。故厥阴病较凶险。死证较多。有厥阴8死症。以寒热错杂为主。厥阴篇中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病表现为阴阳乖逆,寒热错杂为主。故以寒热错杂的乌梅丸为代表方。

通过以上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对伤寒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六气对人体的影响,得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来源于《黄帝内经》的六气,其实质是以六气为本,六经为标。六经辨证体系实质上是客气加临主气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的总结。所以,伤寒论不仅仅是外感疾病的专著,其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也是内伤杂病的治疗准绳。正如元代李东垣:“仲景药为万世法,于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黄元御也说:“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

因此,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伤寒论,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的思想,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伤寒论条文的理解。【本文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发表于 2015/8/10 20: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非常精彩
发表于 2019/12/19 09: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潜平居士 于 2019/12/19 15:36 编辑

五运六气的根本涉及两个原理,一是五行,一是六气。
阴阳生五行(这块邵雍等易学研究者有论证,其实是用八卦来论证五行,属于八卦和五行两个学说融合。这个不细论),那么六气源头何来?大体上人们引用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而得六,阴阳各生三而成六。按照我们的哲学传统,我们是一元论世界生成观,世界的生成是一生二阴阳,八卦是一生二的反复应用,那么阴阳到底生五行还是六气?这里出现重大矛盾。
依我看,天干地支其实是五行、六气和八卦二分法的综合应用。问题是,世界运行的真理或规律是唯一的,不会有多个,老祖宗综合运用二、五、六的原因,其实是无法确定孰真孰假孰优孰劣,从而综合起来使用。从干支排列也看的出,五和六是依次顺序编排,不论哪个为真,以五或六为标准,这样的纪年方式都有反映出其正确的一面,这是干支纪年二、五、六合用的根本性原因。我们可以确定五和六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
中医基础理论使用最普遍最可贯穿始终的不是五行,五行学说在很多疾病诊治中是无头苍蝇,五行学说缺陷很大,临床上利用五行学说事后附会的最多,但独立始终运用五行的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其必须同时结合其他理论,用五行来独立全解仲景书是白费功夫,就连开始的桂枝汤证也无法解释。而针灸的十二经和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完整可贯穿始终的,运用六经辨证并不需要五行学说,所以我坚决否定五行学说,后世衍生的五运六气本质上是种谬论。(山中宰相著《辅行诀》,其于书后半部分附几个仲景方,按道家名改之,列为外感天行病篇,言“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这完全是作为道家陶弘景本人借仲景之势而狗尾续貂之作,其用五行学说并不能解所录仲景诸方,才言“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今人珍视《辅行诀》,或以为五行乃《伤寒杂病论》一脉,而妄论陶之五行大法,遗祸之深,可怜可叹!)
每个五运六气学者都对主客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何为主何为客?产生主客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我看了好几本五运六气学者专著,他们都没有详细去弄明白。
如果用主论正常,客论异常,正常和异常两者关系,与主和客的关系,是不搭配的,这种解释并不能体现主和客两字在先后、主次方面的逻辑。并且各地气象变化之繁异,隔着一座山就会有不同的生态和流行性疾患,想用一个属性概括全球某一个时间段的异常情况,这可能吗?五行学说是错误的理论工具,是时候放弃了。研究五运六气学者,先将主和客两字弄明白,再论其他也不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6 1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